..续本文上一页说这本讲得好,不是说我讲得好,不要弄错了,这本实在是讲得很好,这个居士实在不得了,定熙居士,居士有这种功夫实在难能可贵,能够把这个经典贯通,我们有福报,所以这一本我们就叫麦老师打包散发到全台湾省全世界去,因为这本好书大家看,这本就是大藏经的浓缩,你这本看懂了,大藏经你就差不多了。
宇宙本体论八十二页,“十四,行起解绝”,行就是真正进入修行的状态,这个真正修行的状态一起来念头一起来,解绝,这个解就是指语言的知见,文字上的知见,或者观念上的知见或者大脑的取向,一切知见统统涵盖在这里面,因为不离五蕴,绝就是放下,整句的意思就是说真正一个修行人念头一起来,就彻底的放下这些语言,文字,观念,大脑取向,所以大脑取向不离五阴,统统要放下,直截了当的讲真修行人不著语言相,不著文字相,不著观念相,也不著大脑任何的想象,“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用我们的嘴巴说一说始知道佛是善巧方便不是真实义,那只是善巧方便才用语言才假以言说,假就是籍着,才借着这些语言或者是演讲解脱不关文字,所以六祖一个大字不认识却是祖师大德,那一些大学的教授竟是凡夫,何以故,解脱不关文字,“引导众生,其旨趣者”,旨就是宗旨,趣就是趣向,都是借着言说来引导众生,佛经最重要的宗旨,佛经最重要的趣向,“皆为离念”,离几种念头呢,离分别念,离执著念就是生灭的意识,再最后执著颠倒,这是指第八意识,为什么指颠倒呢,因为根身器界都是第八意识幻化出来的,我们执以为实,都是为了离念,因为念只是心相,我们只是看到心的影像,这些影现在我们心的这些缘起我们误认为是真实性的东西,我们拼命的分别拼命的执著,彻底的分析却是空,所以所有的言说都是方便引导众生,他的宗旨趣向都是为了离念,回归于真如,一切言说,假名无实,只要是透过言说都不是实在的,因为那是我们给它的符号,观念而已,那是生命当中的一种工具,是一种工具,“随世俗故,应机解惑”,随这个世间所说的我们只是应机来解除众生的迷茫,所以用这个言说,真正解脱那是进入实相,却不能用讲的,因病与药,看你得什么病我就给你什么药,我们一个人身体会生病身体得癌症了没有救了,一个人的心灵他还是会生病,医生把脉可以判定一个人的色身的生病轻重,法师也是医师。他把你这个心的脉,把你的起心动念,这个人还明因识果还有救,这个人无耻连因果都不守了,那就什么都不用说。内心里面贪嗔痴具足,没有救,用什么法再好的也没有用,所以因病与药,身心都会生病的,身就是心,心就是身,它是不二的,而有言说,因为要解除你的病,所以给你这个药,因为有言说所以方便对治你的心的烦恼,一切诸法,于言说中,无有依处,依就是真实,没有真实可依靠的地方,没有真实,譬如说你贪爱现在的金钱,那看看,观照看看,金钱是不是可以依靠的,一观照,金钱不能依靠,生死大病来金钱没有用,所以说在言说当中所有的都只是个形容词而已,都只是一个名相而已,就是我们这个色身找来找去,也实在找不出一个真实处,所以无有依处,依就是依靠的地方,真实的东西才可以依靠,假相怎么能够依靠呢?所以“一切言说,于诸法中,亦无依处,”一切的言说在诸法当中也是没有可以依靠的。因为还是空性,“文字”本来就是“性空”,“即言离言”,即言就是因为假设,施设的语言,就要放下对语言上的执著,譬如说人家骂你猪,我们有修行就知道猪只是一个名词,叫你佛,你也不必高兴,因为我们也不是佛,所以一切即言离言,了解语言上的假相,不必因为人家几句话难过,痛苦,没有必要,他要置你于死地,你保持如如不动,他要气死了,佛法就是有一个好处,观念转变过来就解决了,所以语言文字都是游戏,为什么说语言文字都是游戏呢,法院就是这样,文字游戏,所以这种东西就是即言离言,所有的众生,包括哈佛大学的博士,也没有办法离开语言,观念的东西,舍不得,割舍不得,只有圣人了解他是空性的东西,保持如如解脱,即言离言,“因言得旨”,旨就是心性的宗旨,因为语言而得到了佛法的宗旨,了悟了自性,所以说“顿了自心”,彻底的了悟了自心就是佛法的宗旨,如果说“多知多解”,研究了很多也知道了很多,“广求文义”,然后扩大自己傲慢自己,“翻成壅塞”,自己觉得自己是佛法的大通家,结果烦恼依在结果不通,心性通达没有烦恼这个叫做通,很会讲的人不一定很有修行,很会写的人,也不见得是有禅的功夫,不见得 ,何以故,有时侯是从多知多解多见而产生的,是佛法的大通家,而不是心性的大通家,佛法的大通家就是学者谈一谈可以,讲一讲可以,写写文章可以,杂志发表也可以,变成佛教的一种文化可以,佛教是真实的修行,如果硬是要把这一些知,解,文字或者是这些外在的语言,或者这些法会,就说这个就叫修行,那完了,佛教就叫做泡沫佛教有泡沫经济就变成泡沫佛教,没有把真实性的解脱法,或者是说把佛教推向边缘化,边缘化就是找不到重心,布置,布置得很庄严,佛法谈起来也好象懂得很多,结果烦恼一大堆,菜市场买菜十块钱都计较,笑死人了,底下说:“求知求解,情存学见”,学见就是修行之见,我们一个人求知又求解,我们的心中的执著,有人说,我在修行之见解,学见,情存学见,就是我们的内心里面存在一个我在修行的念头。“却成迷道”,道不属修,道本自具足,道是无相,道无来去,无增减,无生灭,如何是修呢?“惟益多闻,滋长我慢”,只有增加多闻增长我们的傲慢,没有什么好处,“有能有所”,有内在的能,有外在的文字语言的所,这些讲来讲去都是排列组合,“全是凡情”,都是凡夫的情执,“唯宗名数“,宗就是专心于,名数就是名相,数就是一二,三,四,譬如说一真法界,二譬如说福慧具足,三譬如说三归依,戒定慧。四,四念处,四正勤,四谛,对不对?五,五根,五力,五佛顶,五法,六就六和合就是六,七,七菩提分,八,八正道,九,九无间,十,十力,就是这样子,名数,“不务了心”,了就是彻底的了悟自性,不实实在在的去放下贪嗔痴,了悟了这个自性心,“解义唯多”,就是了解这个义理唯求增多,越多越好,“我见唯长”,只有增加我见,意思就是说如果了解义理唯求增多,只是求得越来越多好,我见只是求着一直增长,“知解不消”,不消就是没有办法悟入,没办法悟入心性就没办法消化,所以悟入消化的话,见性,一口吸进千江水,说:禅师,禅师,如何是悟,待你一口吸进千江水即得道,何以故,一念全部具足,叫做一口吸进千江水,所以知解不消,要是那一些知见不悟不消化,“皆为毒药”,佛法就会变成毒药,这个很多,我在这里讲了老半天,他扭曲我的意思,然后慧律法师就是这么说,他自己弄不情楚,你明明就是这样讲,一堂课下来有的做如是见解,有的做如是见解,彼此一讲起来都是师父说的,但是很奇怪都是我说的怎么会差这么多?会啊。会出状况,有时候听到这句他刚好睡着了,起来的时候取决片段,明明是这样子,对不对?就这样子,误会扭曲就这样子变成毒药,“守文作解。尽属生灭”,守这个文章做种种的解释,这个都是属于生灭心。“计度分别”,计度就是用心去揣测量度分别这个都是有增增减减的,皆是知解,都是属于生灭的知解,“解属于情”,情就是含有执著的,这种见解是属于有执著的,有执著的“情生”则“智隔”,我们凡情一生就把智慧隔开了,叫做情生智隔。中间加一个则意思更明了,情深则智隔,凡夫的执著一生起来则智慧就被隔开了,“知解越多,去道越远,凡有言说,都无实义”,凡有言说,都无实义,只是语言文字,这个都没有一点点的实在意义,如果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依着文章来了解佛的义理。都是妄想猜测的意识心,过去,现在,未来佛做冤家就是三世佛冤,就是佛的仇人,佛叫你要离语言文字你竟然用语言文字来解释它,那是我们的敌人,佛冤就是三世佛受蒙冤不白,含冤不白,不是这样解释你就要这样解释,有什么办法还说佛说的。“离经一字,还同魔说”,离开经典一个字就如同魔说的,离开经典一个字就如同魔说的,“看静守空,古贤所斥”,这个是一般二乘人比较或者是外道也接近这个,看静就是说,尽量使内不要动,外也不要动,守住这个偏空的心性,心态,这是古贤圣所排斥的,佛法是动静一如,能动,动中就有静,能静,静中就含动,体用是一如的,“多闻狂解”,这个狂解就是没有定的智慧。虽然认识了很多只是强辩,内心里面傲慢难以调伏叫做狂,解就是说不是本性的智慧,只属于见解上的聪明,类似我们今天所谓的辩论喜欢好辩的人,看了几本经典就好辩,多闻狂解,“我佛所呵”。佛所呵斥,“循文逐句”,循就是依循着文章,逐就是一一的,一步一步的,句,逐句就是追逐。依著文章追着句子,拼命的猛敲猛打,就象狗啃骨头,一点肉味没有他一样在啃,这是凡夫执著文字依文解义,底下就会怎么样,所以循文逐字底下就会争论不休。你的看法他的看法不一样,我的看法跟你的看法不一样,一个无念而念,念而无念,我脑筋没有念就是念,我现在念就是没有在念,一个不悟入实相的人他不了解,因为没有办法同时对实相法单刀直入,所以只好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样形容,这那里是一般人所能体悟到的实相的道理,叫做依体起用,摄用归体,体用不二,性相不二的道理,这一般人没有办法,很陌生的,所以这个循文逐句,就会争论不休,大概是这样子,所以好几个人来,我们在家居士,几个人来,做什么?研究佛法,几个在家居士,没善知识就研究佛法,然后坐着然后大家都没有开悟。然后就坐。然后甲:大概这样子,然后乙就说…
《宇宙万有本体论(1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