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宇宙万有本体论(12)▪P3

  ..续本文上一页大概也这样子,想想你这样好象也对,他讲好象也对,站的角度不一样,你说因,我说那是果,你说:也对,因它还是缘。因还是缘,也对,他没什么错。讲来讲去,都没有开悟,对不对?都没开悟的人,这一堆的在家居士围起来研究佛法,能研究开悟那就很奇怪了,连一个着力点的善知识都没有你从哪里下手呢?对不对?然后甲就问乙,你看我有没有开悟?我怎么知道,他也不知道,你不跟我印证一下,遇到老参就开,开,开。就算开悟了,(笑)所以有时候闹笑话就是这样子。彼此之间都没有悟道,也搞不清楚什么叫做开悟。就这样你看我,我看你,也不晓得到底谁是真的,所以这个循文逐句就会争论不休。“焉生正定”,哪里是从本性显现出来的定呢?焉生正定一般都是邪定,“知解横生”,知见还有解都一直跑出来,“岂成妙慧”,妙慧就是自性的智慧,不假造做,自然的一种般若的智慧,“认定死语,重增虚妄”,死语就是这个文字,这样就是这样,他不晓得文字里面就是戒律里面都有开遮持犯,他却是死守死语,释迦牟尼讲本性是常他就执著常,哎呀。世间是无常,他就拼死命的执著无常,他不晓得当下没有所谓的常跟无常,因为万法尽空,空无自性,何来的常,何来的无常,又迷惑了,释迦牟尼佛讲这个无常是叫你放掉五欲六尘,是没办法的,你一直想要追求快乐佛告诉你这个会消失的,慢慢的进入状况了,修行的时候,有一个常可以追求,完了,释迦牟尼佛说那个常不是常那个是涅槃,你断生死进入涅槃,那个讲常是方便说,何以故,你要依体起用,所以本性是无常,完了,二乘人讲本性无常,一下子讲涅槃是常,一下子自性是无常要大用现前,大用现前当然是无常了,这下搞混了,什么是常,什么是无常,所以说认定死语就不了解佛心,佛的心没办法去体会,认定死语难了佛心,佛的心你都不能去了悟,你,佛的心都不认识它,你怎么样去成就佛道,那不可能的,佛的心你都没办法去认识,你想要成佛,那开玩笑,所以修学佛道不能认定死语,重增虚妄,再一次的又落入虚妄,“执以为实”,执著以为是真实的,“不识方便”,不认识不了解那个万法但属于有相解释的,统统叫做方便法,让你观想,持咒,念佛,都是方便法,无非是希望你的心与佛相应,所以说执以为实,不识方便,“情存圣量,犹落法尘”,如果你把它当作这个是凡夫,这个叫做圣人,那么你错了,你要见到一切人,他当下就是空,每一个统统是圣人,不二法门那个就是,意思就是你只要有分别心,存着这是凡夫这是圣人,那就把这个法打成两段,打成两段就是二分法,就是有圣量的存在,揣测,“犹落法尘”,那只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微细的落入的影相,法尘就是第六意识的一种执著的影相,执著外境落入的影相。“己见未忘,还成渗漏”,自己的执著,分别心,分别见,颠倒见还没有放下,意思就是你的内心里面,只要没有处理掉这些分别,执著,颠倒见,没有处理没有放下,未放下这个就是生灭法,还成渗漏,这个就变成生灭法了,用生灭法要看不生不灭法,那不可能,“有心分别,自心现量”。有一个心去分别,我们自性清净的唯心现量。

  八十四页,“悉皆是梦”,内心里面的影相都是梦,白天看到的这个还是梦,晚上睡觉中里面又做梦,我们现在说法还是梦,这梦做得很真实,是啊习惯了,执著习惯了,颠倒习惯了大家都这样子 所以凡夫跟凡夫大家看来看去,大家都可以包容都可以接受,说这个是做梦,咬咬看,哇,好痛啊,这个不是做梦,对,也可以讲不是做梦,现在是醒着,但是颠倒见没有除还是做梦,悉皆是梦,现在就是梦,“无有定实”。没有一定是什么,因为都是空无自性,“言说之极,因言谴言”,这个言说到达了最高处,是什么呢?言说之极,讲的佛法最重要的极处是什么,就是要你放下,因言谴言,因为我的言说所以你要放下你执著的语言,因言谴言,因为我说法,是希望你谴除对语言上的执著,“以言显义”,用语言方便来显这个义理。如果你“得”了“义”理,得了无生的义理。“言绝”,语言就必须把它除掉,放下,“义即是空”,如果你了解这个理。义就是理,如果你了解这个理,那么万法尽空,理就是空,义就是空,“空就是道”,你体悟了万法无自性的空性,你就得道,得了义理这就是实际了,实际就是因为他是不生灭,“更不起观”,因为就没有能观,所观,万法尽空没有能所,“因解起行”,因为这个解起行,行持就是所谓的进入心的一种不生灭状态叫做行持,“行起解绝”,进入心的不生灭状态叫做行,这个解就放下,解就是知见,划去知解,划就是除去,除掉这些知见,分别见,“寸丝不挂”,这是指无明,无明寸丝不挂,一点都不可以留,为什么讲寸丝不挂呢?这是指无明不可以留一点点,一点点都不行,叫做去除知见这些产生的无明一定要让它寸丝不挂,所以这个寸丝不挂,其实是佛教的名词,我们现在把它用在一个怪怪的名词,听起来就有一点黄色的感觉,其实那是误会佛教的语言。“清净性中,绝思绝虑”,我们的清净本性当中是没有思跟虑的,那个思虑是第六思虑的粗跟细而已,思就是微细的第六意识比较深入的,虑就是想,想就是第六意识的粗糙意识,譬如说对境叫做想就是虑,考虑,考虑,因为有境界,令一个人沉思那就不一样了,那就留在内心的深处,沉思就表示更微细的心识,叫做思,粗糙对境界的表面叫做虑,内在深处的意识叫做思,语默动静,理事皆如,我们语言缘起性空,默也是空,沉默还是空,动还是空,静还是空。 理事皆如,如就是空,如就是实就是不生不灭,理跟事其实都是不生不灭,因为我们起心动念,化作一念无明,看起来都是生生灭灭的衔接,见闻觉知,无不湛然,只有我们悟到不生不灭的心性从六根展现出来,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舌身曰觉,在意叫做知。六根叫做见闻觉知,见闻觉知透过清净的自性,展露出来无不湛然,悟道的人没有所谓的五阴,色就是佛,受就是佛,想也是佛,行也是佛,识还是佛,五蕴打破了连一蕴都没有,纯粹转换成佛性叫做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集四智同一个如来藏,会归一就是绝对的无,佛教的一就是绝对,虽然是八识其实就是一。见闻觉知,无不湛然,“一切时中,获无所得”,为什么无所得呢?毕竟空无自性,“境智俱寂”,外面的境,内在的智还是空,寂就是空,“一道清净”,这个一不是一二三四的一,这个空性之道就清净了一切,一道清净就是见性,“自心本来,干干净净,圆圆明明,脱体虚凝”,脱体就是全体就是充满智慧,虚凝就是禅定,脱体就是全体就是充满着智慧,虚凝就是禅定,虚内心不挂一物不着一物,凝就是定,内心不着一物自然就定,不受这些外在的影响自然就定,情量若尽。心无方所,世间的执著,分别量,情执。量就是指分别心有增减叫做量有执著叫做情,这些执著这些颠倒增增减减的生灭心若放下了,真的放的下,心也没有一定的方向,我们有执著就有放下,没有执著就十方都是咱们的家,绝学无为,闲道人,绝学,不必学本性具足,无为是对有为所讲的,就是毕竟空,绝学本性具足,这些毕竟空性自性清净心悟了,就“得入实智”,实相之智,实智。十五,“远离妄执,不作诸法”,意思就是不造作诸法,诸法不离“常与不常,净与不净,空与不空,”不作诸法,就是不落入观念二分法,一个不造作诸法,所以不落入常也不落入无常,这个不做诸法要用三次,所以不作诸法,所以不落入净跟不净的观念,不作诸法,所以不落入空也不落入不空的观念,因为那个都是妄执,妄立的,“诸法真实”是什么?是不生不灭,所以凡所有相都是如梦幻泡影,所以“诸法如梦”,这个法是怎么建立的呢?是根尘识十八界建立诸法,六根,六识,建立的诸法,万法不离这十八界,这诸法都是象做梦一样的,乃至诸法“不思议”的“境”界,“一切诸想”,哪些想呢?“垢法,净法,”众生或者是涅槃,“于中不见,可厌可求,可度可证”,意思就是说乃至诸法不思议的境界也放下,如果悟到诸法的真实性,诸法,就见到诸法如梦,乃至诸法有不可思议的境界也不执著,一切的妄想,诸想,譬如说垢法或者是净法,或者是众生或者是二乘,或者是指究竟涅槃都是妄想,都是对立存在的,“于中不见”,有能见就有所见,有众生就立涅槃,有净法就立一个垢法,有常就立一个无常,有净就立一个不净。有不空就立一个空,这个都是对立的,在这个里面不见“可厌”,厌就是有什么东西可以讨厌的,也要有什么东西可以求的。有众生“可度”,有菩提“可证”。都没有,“不见有法,可立可破”,没有法可以立也无法可破,何以故,缘起自性空,这虚空,你立什么,这虚空,你破什么?“可成可坏”,成亦空,坏还是空,成,住,坏,空,毕竟是空性,“为益为损”,益就是增益,损就是损坏,“不见一法,生灭增减”,也没有一法可以生灭增减,简单讲就是说任何一法都是缘起无自性,无论是成,无论是坏,无论是益,无论是损,都是空无自性,不见一法是生灭法,万法是唯心现量没有增减,增减是缘起的物质现象,心没有所谓的增减,譬如说一个人从小孩子一直增长一直到老化死亡,我们的心性是从来没有什么生老病死什么年纪轻,壮年,没有说年轻的心,壮年的心,老年的心,你梳头发看看镜子自己老化了,从小你那一颗心,你看过有老过吗?人老心从来没有老过,那个心就是我们的自性,化作一念执著取舍就叫做神识,神识保持如如不动当体即空,自性自然显露出来不必外求,不必移动不必寻求,底下说“不见相应,及不相应”,这个是指修行的过程。相应就是瑜伽相应,方便说叫做相应或者是不相应,修学佛道一个阶层,过程,有时候修的法满相应的有的不相应,“无相可立,无名可安”,…

《宇宙万有本体论(1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