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概也這樣子,想想你這樣好象也對,他講好象也對,站的角度不一樣,你說因,我說那是果,你說:也對,因它還是緣。因還是緣,也對,他沒什麼錯。講來講去,都沒有開悟,對不對?都沒開悟的人,這一堆的在家居士圍起來研究佛法,能研究開悟那就很奇怪了,連一個著力點的善知識都沒有你從哪裏下手呢?對不對?然後甲就問乙,你看我有沒有開悟?我怎麼知道,他也不知道,你不跟我印證一下,遇到老參就開,開,開。就算開悟了,(笑)所以有時候鬧笑話就是這樣子。彼此之間都沒有悟道,也搞不清楚什麼叫做開悟。就這樣你看我,我看你,也不曉得到底誰是真的,所以這個循文逐句就會爭論不休。“焉生正定”,哪裏是從本性顯現出來的定呢?焉生正定一般都是邪定,“知解橫生”,知見還有解都一直跑出來,“豈成妙慧”,妙慧就是自性的智慧,不假造做,自然的一種般若的智慧,“認定死語,重增虛妄”,死語就是這個文字,這樣就是這樣,他不曉得文字裏面就是戒律裏面都有開遮持犯,他卻是死守死語,釋迦牟尼講本性是常他就執著常,哎呀。世間是無常,他就拼死命的執著無常,他不曉得當下沒有所謂的常跟無常,因爲萬法盡空,空無自性,何來的常,何來的無常,又迷惑了,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無常是叫你放掉五欲六塵,是沒辦法的,你一直想要追求快樂佛告訴你這個會消失的,慢慢的進入狀況了,修行的時候,有一個常可以追求,完了,釋迦牟尼佛說那個常不是常那個是涅槃,你斷生死進入涅槃,那個講常是方便說,何以故,你要依體起用,所以本性是無常,完了,二乘人講本性無常,一下子講涅槃是常,一下子自性是無常要大用現前,大用現前當然是無常了,這下搞混了,什麼是常,什麼是無常,所以說認定死語就不了解佛心,佛的心沒辦法去體會,認定死語難了佛心,佛的心你都不能去了悟,你,佛的心都不認識它,你怎麼樣去成就佛道,那不可能的,佛的心你都沒辦法去認識,你想要成佛,那開玩笑,所以修學佛道不能認定死語,重增虛妄,再一次的又落入虛妄,“執以爲實”,執著以爲是真實的,“不識方便”,不認識不了解那個萬法但屬于有相解釋的,統統叫做方便法,讓你觀想,持咒,念佛,都是方便法,無非是希望你的心與佛相應,所以說執以爲實,不識方便,“情存聖量,猶落法塵”,如果你把它當作這個是凡夫,這個叫做聖人,那麼你錯了,你要見到一切人,他當下就是空,每一個統統是聖人,不二法門那個就是,意思就是你只要有分別心,存著這是凡夫這是聖人,那就把這個法打成兩段,打成兩段就是二分法,就是有聖量的存在,揣測,“猶落法塵”,那只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微細的落入的影相,法塵就是第六意識的一種執著的影相,執著外境落入的影相。“己見未忘,還成滲漏”,自己的執著,分別心,分別見,顛倒見還沒有放下,意思就是你的內心裏面,只要沒有處理掉這些分別,執著,顛倒見,沒有處理沒有放下,未放下這個就是生滅法,還成滲漏,這個就變成生滅法了,用生滅法要看不生不滅法,那不可能,“有心分別,自心現量”。有一個心去分別,我們自性清淨的唯心現量。
八十四頁,“悉皆是夢”,內心裏面的影相都是夢,白天看到的這個還是夢,晚上睡覺中裏面又做夢,我們現在說法還是夢,這夢做得很真實,是啊習慣了,執著習慣了,顛倒習慣了大家都這樣子 所以凡夫跟凡夫大家看來看去,大家都可以包容都可以接受,說這個是做夢,咬咬看,哇,好痛啊,這個不是做夢,對,也可以講不是做夢,現在是醒著,但是顛倒見沒有除還是做夢,悉皆是夢,現在就是夢,“無有定實”。沒有一定是什麼,因爲都是空無自性,“言說之極,因言譴言”,這個言說到達了最高處,是什麼呢?言說之極,講的佛法最重要的極處是什麼,就是要你放下,因言譴言,因爲我的言說所以你要放下你執著的語言,因言譴言,因爲我說法,是希望你譴除對語言上的執著,“以言顯義”,用語言方便來顯這個義理。如果你“得”了“義”理,得了無生的義理。“言絕”,語言就必須把它除掉,放下,“義即是空”,如果你了解這個理。義就是理,如果你了解這個理,那麼萬法盡空,理就是空,義就是空,“空就是道”,你體悟了萬法無自性的空性,你就得道,得了義理這就是實際了,實際就是因爲他是不生滅,“更不起觀”,因爲就沒有能觀,所觀,萬法盡空沒有能所,“因解起行”,因爲這個解起行,行持就是所謂的進入心的一種不生滅狀態叫做行持,“行起解絕”,進入心的不生滅狀態叫做行,這個解就放下,解就是知見,劃去知解,劃就是除去,除掉這些知見,分別見,“寸絲不挂”,這是指無明,無明寸絲不挂,一點都不可以留,爲什麼講寸絲不挂呢?這是指無明不可以留一點點,一點點都不行,叫做去除知見這些産生的無明一定要讓它寸絲不挂,所以這個寸絲不挂,其實是佛教的名詞,我們現在把它用在一個怪怪的名詞,聽起來就有一點黃色的感覺,其實那是誤會佛教的語言。“清淨性中,絕思絕慮”,我們的清淨本性當中是沒有思跟慮的,那個思慮是第六思慮的粗跟細而已,思就是微細的第六意識比較深入的,慮就是想,想就是第六意識的粗糙意識,譬如說對境叫做想就是慮,考慮,考慮,因爲有境界,令一個人沈思那就不一樣了,那就留在內心的深處,沈思就表示更微細的心識,叫做思,粗糙對境界的表面叫做慮,內在深處的意識叫做思,語默動靜,理事皆如,我們語言緣起性空,默也是空,沈默還是空,動還是空,靜還是空。 理事皆如,如就是空,如就是實就是不生不滅,理跟事其實都是不生不滅,因爲我們起心動念,化作一念無明,看起來都是生生滅滅的銜接,見聞覺知,無不湛然,只有我們悟到不生不滅的心性從六根展現出來,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舌身曰覺,在意叫做知。六根叫做見聞覺知,見聞覺知透過清淨的自性,展露出來無不湛然,悟道的人沒有所謂的五陰,色就是佛,受就是佛,想也是佛,行也是佛,識還是佛,五蘊打破了連一蘊都沒有,純粹轉換成佛性叫做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集四智同一個如來藏,會歸一就是絕對的無,佛教的一就是絕對,雖然是八識其實就是一。見聞覺知,無不湛然,“一切時中,獲無所得”,爲什麼無所得呢?畢竟空無自性,“境智俱寂”,外面的境,內在的智還是空,寂就是空,“一道清淨”,這個一不是一二叁四的一,這個空性之道就清淨了一切,一道清淨就是見性,“自心本來,幹幹淨淨,圓圓明明,脫體虛凝”,脫體就是全體就是充滿智慧,虛凝就是禅定,脫體就是全體就是充滿著智慧,虛凝就是禅定,虛內心不挂一物不著一物,凝就是定,內心不著一物自然就定,不受這些外在的影響自然就定,情量若盡。心無方所,世間的執著,分別量,情執。量就是指分別心有增減叫做量有執著叫做情,這些執著這些顛倒增增減減的生滅心若放下了,真的放的下,心也沒有一定的方向,我們有執著就有放下,沒有執著就十方都是咱們的家,絕學無爲,閑道人,絕學,不必學本性具足,無爲是對有爲所講的,就是畢竟空,絕學本性具足,這些畢竟空性自性清淨心悟了,就“得入實智”,實相之智,實智。十五,“遠離妄執,不作諸法”,意思就是不造作諸法,諸法不離“常與不常,淨與不淨,空與不空,”不作諸法,就是不落入觀念二分法,一個不造作諸法,所以不落入常也不落入無常,這個不做諸法要用叁次,所以不作諸法,所以不落入淨跟不淨的觀念,不作諸法,所以不落入空也不落入不空的觀念,因爲那個都是妄執,妄立的,“諸法真實”是什麼?是不生不滅,所以凡所有相都是如夢幻泡影,所以“諸法如夢”,這個法是怎麼建立的呢?是根塵識十八界建立諸法,六根,六識,建立的諸法,萬法不離這十八界,這諸法都是象做夢一樣的,乃至諸法“不思議”的“境”界,“一切諸想”,哪些想呢?“垢法,淨法,”衆生或者是涅槃,“于中不見,可厭可求,可度可證”,意思就是說乃至諸法不思議的境界也放下,如果悟到諸法的真實性,諸法,就見到諸法如夢,乃至諸法有不可思議的境界也不執著,一切的妄想,諸想,譬如說垢法或者是淨法,或者是衆生或者是二乘,或者是指究竟涅槃都是妄想,都是對立存在的,“于中不見”,有能見就有所見,有衆生就立涅槃,有淨法就立一個垢法,有常就立一個無常,有淨就立一個不淨。有不空就立一個空,這個都是對立的,在這個裏面不見“可厭”,厭就是有什麼東西可以討厭的,也要有什麼東西可以求的。有衆生“可度”,有菩提“可證”。都沒有,“不見有法,可立可破”,沒有法可以立也無法可破,何以故,緣起自性空,這虛空,你立什麼,這虛空,你破什麼?“可成可壞”,成亦空,壞還是空,成,住,壞,空,畢竟是空性,“爲益爲損”,益就是增益,損就是損壞,“不見一法,生滅增減”,也沒有一法可以生滅增減,簡單講就是說任何一法都是緣起無自性,無論是成,無論是壞,無論是益,無論是損,都是空無自性,不見一法是生滅法,萬法是唯心現量沒有增減,增減是緣起的物質現象,心沒有所謂的增減,譬如說一個人從小孩子一直增長一直到老化死亡,我們的心性是從來沒有什麼生老病死什麼年紀輕,壯年,沒有說年輕的心,壯年的心,老年的心,你梳頭發看看鏡子自己老化了,從小你那一顆心,你看過有老過嗎?人老心從來沒有老過,那個心就是我們的自性,化作一念執著取舍就叫做神識,神識保持如如不動當體即空,自性自然顯露出來不必外求,不必移動不必尋求,底下說“不見相應,及不相應”,這個是指修行的過程。相應就是瑜伽相應,方便說叫做相應或者是不相應,修學佛道一個階層,過程,有時候修的法滿相應的有的不相應,“無相可立,無名可安”,…
《宇宙萬有本體論(1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