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智,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念念流入佛的一切种智,“十二,毕竟空”空性,毕竟空是什么呢?是“浩浩荡荡”什么叫浩浩荡荡?就像长江淘尽一切众生的烦恼,洗涤一切的尘劳,浩浩荡荡,除掉一切的罣碍,“纤毫不立”纤毫不立就是一尘不染,“扫踪绝迹”不着于一切形相,踪迹就是有形相的,扫踪绝迹就是不能着一相,“一丝不挂”一点点不可以有罣碍,“无拘无累”没有束缚也没有累赘,累就是一种负担,“清净如如,心意萧然”萧然就是冷静很理性,换我们现在来讲,叫做很有理性的人,心意萧然,我们心意非常冷静,非常的理性。内心里面“自在无”罣“碍”“绝待空性,毕竟寂灭”“心”如如“不动”的“时”候。“不生静想”就是不生一念静想,如如不动是透过智慧的,性相一如,体用一如。而不生一念说我现在是不动,我现在是在静态当中,又着一个静想,“知”道“心”本来就是“清净”也“不生”一念清“净想”不生净想,知道心本自清净,亦不生一念清净心想,“亦无”也没有“无净”因为自性的绝待的真空里面,也没有净跟不净,不净就是污秽,净是对不净讲的,不净对净讲的,也没有这种对立法的,既然不生净想,也没有一个所谓的不净,“名毕竟净”不立两边之净叫做毕竟净,不着净也不着不净叫做毕竟净,这个毕竟空呢,到最后是“无证无得”我们说自内证那是方便说,你得到什么?毕竟空,一无所得。亦无无证”也不着一个无证,你说:我无证,变成一个口号,我无证了,也没有一个无证的境界,我无所证,就是我认为境界很高,如果还要着一个无所证,那还是有所得,“亦无无得”也不着一个无得的观念,“无空无定”自体本来空,自性本来定,无所谓的空也无所谓的定,自性本来就有具足戒定慧了,所以无空就无所谓的空,本来就空了,不必加任何一个空的观念,也无所谓的一个定,“亦无无空”空是对无空讲的,无空就是有也不着一个有,“亦无无定”也不着一个散乱,定就是乱,也不着一个无定的观念,也不着一个无空的观念。“无有解脱”之相,意思就是没有解脱,本自解脱之相,“无无解脱”。也没有一个无解脱的境界,简单讲就是无一法不解脱,也不着一个无解脱的心境,一开始是讲我们束缚,境界最高的束缚,再来解脱,我们说解脱。要讲不可以这一个解脱,无解脱。连这个无解脱也要放下,就是这个意思。一层一层的放,一层一层的放,一开始叫做束缚,再进一层叫做解脱,然后再劝你连解脱也要放下。叫做无解脱。然后你连这个无解脱,还着一个我,连解脱的观念都没有,所以还是执着还要放下,再放下,所以无无解脱就是要放下,这个无第一个无解释放下,要放下那个无解脱的观念,那就对了,答案就出来了,整句的解释就是知道,我们心清净也不生一念清净想,也没有所谓的不净,名叫做毕竟净,自性毕竟空,无所谓的证也无所谓的得。也不着一个无证,也不着一个无得,自性本自戒定慧本是空,所以无所谓空也无所谓定,因为加一个定又是一层,加一层污染,也无所谓不空,也无所谓的执着一个不定,无有解脱之相本自解脱,也不着一个解脱之相,叫做无有解脱,本来就是解脱,不需要有一个解脱之相,也放下那个无解脱的观念,七十七页,“了了知心,住无住处”了了知心,每一个念头彻底的观照,清清楚楚叫做了了,了了知道,我们这个心性是住无住处,安住在无所住的地方,“见无所见”看到了当体即空也无所谓的看,“得无所得”所以“不得一法,名为传心,若了此心,无心可得”我们禅宗传心法要都讲过了,“当下了时,亦无了相,无了不了”这个无用两次,无了无不了,没有一个了也没有一个不了“亦无可得”“如鸟飞空”就像鸟飞过虚空,我们要找它的踪迹找不到“踪不可寻”鸟飞过但有影象再来找找不到它的踪迹,“般若清净,毕竟绝待,言思不及,污染不得”说还有思维都没有办法达到,言思不及就是不可思议,也污染不得,清净自性是污染不得。“了了自在,名真实相”“能证之智”还有“所证之”无生“理”这个理就是空性的无生理。般若智证无生理这个是相对的,一定的道理。智其实就是理就是不二,能证的般若智,所证的无生之理。“毕竟”是“空寂”只要观照到“一念相应”“无明顿尽”最细微的无明顿尽。“善根显发”六根“就“通利”就见性了。六根通利,所有障碍都变成不障碍。“观慧转明”戒定慧愈来愈强,“心性”就“转显”了。了解毕竟空,心性就愈来愈明显,“如鸟出笼”笼指五蕴,鸟是指清净自性。这个清净自性,当下就超越了五蕴,所有的五蕴统统化作佛性,所以色即是空,色法就是佛性,受即是空,受就是佛性。佛性就是受,所以五蕴即空就是这样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空就是佛性,佛性就是展现在色法里面。受即是空,受就是佛性,受就转为佛性,佛性在一切感受发挥它的智慧,想就是佛性,想当体即空。一切的佛性不离一切的想,所以我们观佛像用清净智慧观,佛菩萨现前。十方诸佛,在一切众生想象中显现,行即是空,空就是佛性,佛性不离一切行造作,识,微细的分别,识即是空,识不离佛性,佛性就是不离细微的分别,如果了解微细的分别心,当体即空就是佛性,简单讲如鸟出笼,,这个鸟就是佛性。这个佛性超越五蕴的束缚,五蕴会生病、烦恼、生灭、造作统统拘它不得,如鸟出笼这个多快乐的事情,“不倚不着”不倚就是没有能所,不着就是不执着,“如是渐进,微细智慧”这是指菩萨,这是指菩萨的智慧,微细的智慧,因为他能够观照到微细的细节里面,微细的心性里面,“上上升进,入如来地”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行相”这个加两个字。就是自觉圣智行相,低下加与慈悲喜舍相应。“方是善境”圣智就是自觉圣智,自觉圣智,就是《楞伽经》讲的,自觉圣智行相就是悟到佛自觉,这个自觉圣智的行相,跟慈悲喜舍相应,跟慈悲喜舍相应就是善境,“然亦不可”“生一念”欢喜之”心”不可以。
七十八页“亦不可生,有所得心,不生法爱”之心也”不生戏论”“知一切法,同于涅槃”何以故?当体即空。了解一切法,就是跟不生不灭一样,何以故?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了解这个,心自然没有罣碍,“依于众生”,所“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都与佛性不相应,跟毕竟空不相应,“故说为空”如果能够放下这个妄想心,也实无可空,空,但空掉妄想的心相,而不是空掉妄想的心体,心的体不能空,心的相是可以空的,破是破除心的相,放下心中的相,而不是破除心中的体,“若离妄心”离是离心相而不是离心体,心中的相,心中着相就是妄想心,所以”实无可空,言无为者,亦堕言辞”说一个无为也是堕落言辞,何以故?无为是对有为讲的,有为是对无为讲的,你说有一个无为法,还是落入言辞的巢窟,这还是一种对立,依幻说觉”依这个虚幻说有一个觉,“觉亦不立”因为觉是对不觉讲的,不觉是对觉讲的,还是对立,所以也不可以立一个觉,所以无佛、无众生,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依幻说觉,依照幻化的缘起说有一个觉悟,说一个觉也是方便说,也不可说着一个觉,所以觉也不可以立,“根尘双脱”能攀缘的六根,所攀缘的六尘统统放下,我们的清净自性“灵光”就“独耀”什么都障碍不了你,简单讲你看到什么东西,你就晓得无所见,听什么是非也无所听,尝什么味道也没有烦恼,灵光独耀“净法满足”净法满足,自性的光明净法就满足,“常恒不变,真净微妙,不可思议,无分别体”常恒就不变,真正的清净微妙,不可思议的心性,就是我们没有分别的心体,“妙用”如同“恒沙”很多、很多、很多的妙用,妙用如恒河沙,“分别一切,无事不知”虽分别不做分别想,所以从透过本性出来的妙用,分别一切,无事不知,也“无相可取,唯证相应”只有真正证到那种功夫的人,才了解没有所能,绝对的思路是什么,“毕竟空中,炽燃建立,是善知识”意思就是说当你说一切法,毕竟空就是指第一义諦,当你说法你用毕竟空,然后再展现一切法,这个就是善知识。讲一些神通稀奇古怪的东西,让你蛊惑颠倒,让你觉得很稀奇古怪,哪里又感应,哪里是怎么样子不可思议,然后来引诱你,不了解空性的道理,这叫方便说不究竟。
《宇宙万有本体论(11)》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