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畫不出來無相可得你怎麼畫呢?從何畫起呢?智慧,覺性就是佛,你怎麼畫呢?諸佛也是沒有的,“衆生妄謂”有“菩提”有“涅磐”可得。“如是知者 名爲發心 名爲見道”。如果了解無生死、無涅磐、無菩提、無佛,永遠平等究竟,這個就是見道。“名爲覺者 性自本淨”我們的本性是清淨的,若起一念的見解,就是知見“纏作佛見 便被佛障”著一個佛見被佛障,“作衆生見 ,被衆生障, 作中道見, 被中道障”本來是空無一物的東西哪有什麼佛、衆生、中道?這都是人類列出來的假相,“作凡走聖 作淨做穢 盡成其障”,因爲無相可得故。“于一切法 不住不著 不作有無”之見“即是見法”不作有見不作無見叫做不作有無,不作有見也不落入無見就是見法。“世出世間 染淨依正”染的依報、正報,染法、淨法、依報、正報。“有爲無爲 生死涅磐”或者是“蘊處界谛”蘊就是五蘊,處就是十二處,界就是十八界,谛就是四谛法,“叁解脫門”叫做空、無相、無願。無願叫做無作法,沒有造作,這叁解脫法怎麼樣?“寂靜遠離”是寂靜法遠離,不管你是有爲無爲、生死涅磐、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谛、叁解脫、寂靜遠離法或者是“無常”法,或者是“不淨”法,“色”法“心”法“諸法”最後一句“一切皆空”,一切都是幻化的緣起。“音聲語言 文字章句 一切皆如”如就是空,一切都是不生不滅的,只是妄動,你心一動就有虛妄的東西,所以研究佛法只能造就一些偉大的學者而不能了脫生死的,這跟了生死是兩碼事。一個人怎麼樣才能了生死呢?一切佛法契入內心,長養德行,充滿著真正的智慧,領納一切的順逆二境,內心的悲願無窮,真正付諸行動,慈悲喜舍是名了生死。就是不讀書也了生死,了生死跟文字,學者,教授,知名度沒什麼關系,諸位,你不認識字也沒關系,要有德行,要有內在真正的功夫,德行。這樣才能了脫生死,所以修行人要以德服人,而不是在文章裏面打轉“文字性離 無文字相”“般若空故 一切法性 本來無住 法同法性”,一切法同于不生不滅的法性,用一個比喻“猶如虛空“不管你的“名言”、名相或者是言說“分別”心怎麼樣“假施設句”假施就是方便叫做假,假施設句,設也是假的,是假的把它建立,設句也是假的建立這個句子。“徧計所集”這是因爲周徧計度,衆生處處執著所集合起來,不得不用文字不得不用句子,“皆是應機”這個都是方便應衆生的根機,“破執之具”這只是頗執著的工具,“從幻宣說”從緣起的如幻來宣說,“方便引導,非究竟法,聞諸名言,便隨名言”“妄執假名,不了實義”這個就是衆生,講一個不生不滅,著一個不生不滅的境界,自己想象,他不曉得不生不滅是空性、覺性的,一種實際的證悟的功夫,是解脫的心境,而不只是在文字裏面打轉,所以一般衆生聞諸名言,便隨名言、妄執假名,不了實義,割舍不下,“徧計所執,不了幻化,名爲法縛”,周徧計度然後不了解幻化,這個就是法的束縛,“諸法如夢,取幻分別”加一個若,若取幻,取這個幻化的分別之心,然後“起心動念”上面加叁個字“不停的”,不停的起心動念,“能所心境”然後加一個“此”“皆是煩惱”,這四句一起解釋,諸法如夢沒有實體,取幻分別,如果你起了種種的幻化如夢的緣起法,然後産生分別心,然後又不停的起心動念,這個能所的心境,能是心,所是境,這個都是煩惱,一直不停的取舍不停的動念,“求大涅槃”,如果你求大涅槃,而“舍垢取淨”那麻煩了,你認爲”有得有證”這個也是”不脫對治”,就是沒有擺脫,加兩個字“能所”對治之心,還是沒有擺脫能所對治的心,還是生死業,“皆是生死業”,這一句話再講一遍,求大涅槃的心是不對的,舍垢取淨的心也是不對的,你認爲有得有證也不對,這個總是沒有辦法擺脫,能所對治之心,這個都是造生死業,所以求大涅槃即造生死業,就是這個道理,舍垢取淨就是生死業,有得有證就是生死業,何以故?能所對治之心不離,不離能所對治之心統統叫做生死業,著有、著空、著苦、著樂,“執有執空,執苦執樂,執凡執聖,皆是執著”皆是執著。
七十四頁倒數第叁行,“起心看淨,卻生淨妄”就是我們舍掉汙垢的,然後起心去看那個清淨的,還是取舍,雖淨還是變成一個妄,因爲妄的當體即空就是淨,這個淨才是真正的,當處寂滅才是真淨,而不是舍垢看淨,“沈空守寂,即是滯著”二乘人就度衆生很辛苦。了解萬法皆空就守住了,這個就好了,萬緣放下了不必提起了,不必度衆生了,也是滯著,“住于法相,爲住世間,起念分別,從幻流轉”這句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執著于世法之相,緣起之法的假相,這個就是住著世間,這個就是著于世間,我們若起念分別,就跟從著幻化的假相而流轉,叫做從幻流轉,跟從幻化的假相就流轉了,“心行處有”我們的內心如果有一個有,一個實有,有就是法相,心行處若著一個法相的有,就是”生死業心”就造生死業,“心行處滅”我們當處發生當處寂滅,叫做心行處滅,如果我們的心造作、分別、顛倒、執著放下了,就是我們”常住”的”真心”修行就是要用這個常住的真心。
七十五頁,“若起諸見,不見諸法,諸法實性,真如一體”“法無有比,無相待故,若有諸法,而得不動”這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用這個正確的心,哪一個心呢?若起諸見這一句是好的,這一句是表示說好的,如果你擁有這樣子的看法,哪一種看法呢?不見諸法,那就是看到空,看到了諸法的實性,是真如一體,看到了法無有比,比就是對立,能所叫做比,階級、漸次叫做比,法沒有階級沒有漸次,沒有對立沒有能所,法無有比,絕對的空性是不生不滅的,無相待故,這不是對待法,若于諸法,而得不動,如果對這根塵識十八界,統統如如不動,“無法可得”當體即空,“則不爲彰”什麼都障礙不了你,你的心裏面一點牽挂都沒有,一點牽挂都沒有,了無一物,“法本無法”法本來就無一切法,如果著一個無法”無法亦法”意思是說若著一個無法,這個名相也是著一個法,是這個意思,無法也是法,意思是說法本來就是無法可得,如果你把無法,動一個念頭去執著,無法就變成了生滅的一個法,“即法離法”如果你能夠面對一切法,當下離一切法,即法離法就是,若能即一切法當下離一切法,“無法不法”則無一法不是法,則無一法不是法,即法離法,無法不法,若能即一切法當下離一切法,就是超越放下的意思,則無一法不是法,哪裏統統是空性的展現,哪裏都是現實和超越的結合,“法無本性,法不自成”法是空無自性,法不自成,因爲緣起故,相待而成條件所假立的,“因病設法”衆生因爲有毛病,所以就設了種種的法,“病愈法無”病好了法自然就沒有,所以病愈法無,病好了,衆生毛病好了心健康了,開采智慧如同佛的正知正見了,法就不需要用到了,法自然就沒有,“迷者自纏”要是迷惑顛倒的人,就自己捆綁自己,“悟者無縛”悟道的人也沒有誰綁住你,誰綁住你誰讓你痛苦,還不是你自己,“忘機是佛”這個重要,中國有一句話很了不得,知機其神乎?知道動機的開始這個因就是佛,這個機就是指無明,動念的開始,知機其神乎?如果你知道最原始的因,你好像出神入化,你知道這個根本的因微細的因,追述根源,真的好像如神一般不可測,叫做知機其神乎,忘機是佛,機是什麼?就是因,因就是什麼?動念,因是什麼,動念,就是無明,徹底放下無明就是佛,“分別”心就“是”著“魔”,“凡所有著,皆是虛妄,心外見法,名爲外道”所以我們講到這個媽祖出巡,十幾萬人然後繞境一個禮拜,我現在問你,你迎著媽祖很好心中有神,我們總是贊歎,繞境繞了七天走了七天,回來以後沒有放下,內在的貪嗔癡又能如何呢?今年迎媽祖有進步嗎?有進步就是人越來越多,烽炮放的愈來愈凶猛,再來四個總統級的候選人,就安排講話,于我們生死呢?無有益哉,于我們的修行呢?無有益哉。繞境不要說七天,饒了七十天回來煩惱依舊,煩惱依舊,這個稱外道,我們不是輕視拜神的,而是告訴我們,我們以前也是拜神的,拜神沒辦法解脫,沒辦法給我們徹底的覺悟的,我們從小就拜神,拜到現在幾年了,是不是?活得不是貪嗔癡嗎?爭啊,對不對?還是一樣沒有用的,所以如果沒有學佛,貴爲總統也不懂得真理,在我們看來還是戲論,還是一樣,不管你有多偉大,都是生滅的東西,所以以前的皇帝,還拜出家人爲師,封爲國師不是沒有道理的,一國之君爲什麼還要拜出家人爲師呢?還是沒辦法,他還是凡夫,對不對?一個叁界外一個叁界內的,所以說我們多麼幸運,所以忘機是佛,分別是魔,凡所有著,皆是虛妄,心外見法,名爲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底下“一切時中,但學無心”無心就是放得下,任何時刻你就學這個就不得了,就學放下,受用無窮,壽夭窮通放下,你家死人也放下,火災也放下,你家辦什麼喜事也放下,因爲那個很快就過了,但學無心“念念無妄”就不著于虛妄的假相,“念念無爲,亦無分別,亦無依倚”依倚就是依靠就是沒有能所,他講的很好聽亦無依倚,也是不依靠,心是絕對獨立的心性存在,不依靠任何的境界,他本身充滿智慧,“不住不著”不執著也不著,不住不著“心如虛空,由慧度故”因爲有大智慧故“證諸法空,二執不起”我執、法執不起,“二障隨斷”二障就是煩惱障、所知障,對人生不了解叫做煩惱障,對宇宙不了解叫做所知障,煩惱障跟所知障隨斷。
七十六頁“外不住境,內不住智”對外不執著境界,內也不執著自己是很有智慧,“外遺世界”遺就是放下,“內脫身心”就是不著,內在不著于身心,外面放舍這個世界,你這個樣子的話內外都空。“念念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海翻譯成中文叫做一切種智,品種的種,智慧…
《宇宙萬有本體論(1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