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義。
3、舍衛國
舍衛,爲中印度古王國名。又作舍婆提國、室羅伐國、屍羅跋提國、舍啰婆悉帝國。意譯聞物、聞者、無物不有、多有、豐德、好道。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産勝物,故稱聞物國。本爲北憍薩羅國之都城名,爲別于南憍薩羅國,故以都城代稱。佛陀在世時,波斯匿王統治此國。據分別功德論卷二載,佛陀于舍衛國前後居止二十五年,較住于其他諸國長久,由于此國最妙、多珍奇,人民知義理;而祇洹精舍特有神驗,當衆僧講集時,有猕猴數千前來,在左右觀聽,寂靜無聲,諸飛鳥亦普皆來集;以此國多仁慈,故異類影附。大智度論卷叁載,舍衛城爲佛出生地,爲報生地之恩,故多住此。諸經典中,常見其名,且阿含部之諸經、賢劫經、彌勒下生經、彌勒上生經、大寶積經郁伽長者會等諸會,阿彌陀經、文殊般若經、金剛般若經等皆于此處說。
舍衛國居民90萬人,佛陀于此居住前後近叁十年。國中居民有叁十萬人皈依佛陀,並有很多證阿羅漢果位;有叁十萬人聽說過佛陀,但未隨佛修學;有叁十萬人從未聽說過有佛出世。可見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法滅時期的四種現象在當時的舍衛國同時存在。在我們感歎現處末法,衆生難度時,應深知不是法末,而是人末。
是故,諸佛子當發大願:“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癡暗。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進,心不退弱。爲世燈明,最勝福田。常爲師導,等無憎愛。唯樂正道,無余欣戚。拔諸欲刺,以安群生”。
4、祗樹給孤獨園
佛由叁十一歲開始說法,直到八十歲,在四十九年之間,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衛國。舍衛國在中印度,經濟文化發達,財富很多。舍衛國的國王,就是楞嚴經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的弟子。那裏有位長者,年高有道德,是舍衛國一個大財主,名叫“給孤獨”長者,也是拜火教的教主。有一天他遇到了佛,對佛産生了信仰,皈依了佛陀。他請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說法,而且要給佛蓋一個講堂。佛同意後,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個最好的場地,但是卻屬于祗陀太子所有。太子提出來一個條件,如果長者能把黃金打成的葉子,一片片鋪滿了八十頃的地,就把這地賣給他。
給孤獨長者愛布施,孤苦伶仃的人找他,他一概都幫忙,專門做好事,所以叫做“給孤獨”,就是我們所稱“大善人”的意思。他真的把金葉子一片片去鋪滿了那八十頃地。太子奇怪,問他爲什麼舍得花這麼大的代價?長者說:“那真是佛啊!是真的聖人。”太子說:“我相信你的話,你不要買地了,我來爲佛建造吧!”長者說:“既然是我發的願,還是我來建吧!”爭執不下,太子只好說:“鋪滿黃金的地方算你的,但園中有樹的地方沒鋪黃金,還是我的,咱們兩個一起爲佛建講堂吧。”所以這個講堂爲兩人合力所建,就稱爲“祗陀太子的樹,給孤獨長者的園”,簡稱“祗樹給孤獨園”,又稱“祗陀園給孤獨精舍”。這裏成爲佛陀講經的大講堂,楞嚴經、阿彌陀經等多部重要經典也是在這個地方講的。
5、時已夜深
“時已夜深”:這個時候已經是深夜。
沒有佛法的日子,衆生內心被無明煩惱所障,人生如漫漫長夜,充滿了苦難和恐懼。
《叁寶歌》(作詞:太虛大師曲:弘一法師)
人天長夜,宇宙黯暗,誰啓以光明?叁界火宅,衆苦煎逼,誰濟以安甯?大悲大智大雄力,南無佛佗耶!佛佗耶!昭朗萬有,任席衆生,功德莫能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歸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二谛總持,叁學增上,恢恢法界身;淨得既圓,染患斯寂,蕩蕩涅槃城!衆緣性空唯識現,南無達摩耶!達摩耶!理無不彰,蔽無不解,煥乎其大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歸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依淨律儀,成妙和合,靈山遺芳型:修行證果,弘法利世,焰績佛燈明,叁乘聖賢何濟濟!南無僧伽耶!僧伽耶!統理大衆,一切無礙,住持正法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歸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6、有一天神
“有一天神”:有一位天人。
各種宗教都認爲有天堂與地獄的存在,佛教也肯定天堂與地獄存在的事實。佛教對宇宙的看法,認爲天堂有叁界二十八天之分,所謂叁界二十八天就是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
一、欲界六天: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六欲天的天神和人間一樣,有身體形相,並有物質生活的需求與精神生活的享樂,尚且耽溺於飲食男女的欲望之中,因此稱爲欲界。
欲界除六欲天之外,還包括人界的四大部洲、阿修羅,以及畜生、餓鬼、地獄等五趣。
二、色界十八天:此界又分爲:1.初禅叁天(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2.二禅叁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3.叁禅叁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4.四禅九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等)。色界的天神雖然沒有男女、飲食、睡眠等欲望,但是還有殊勝的形色、精神上的愛情、國家的型態、社會的組織等現象,此天以禅悅法喜爲食,因此稱爲色界。
叁、無色界四天:指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等四天。無色界的天神已經完全超越男女飲食、身體形質的障礙,不執著於任何的形色,只有純粹精神的存在,和色界一樣以禅悅法喜及識爲美食。
叁界二十八天的果報雖然各有優劣、苦樂等差別,都屬於迷界,仍然難脫生死輪回之苦,因此《法華經》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意思是說,叁界充滿了生老病死等衆苦,逼迫著衆生的身心,就如一幢著火的房子,不能安居。因此衆生唯有修行精進,以求出離叁界,進而證悟涅槃,這才是究竟解脫之道。
7、殊勝光明
“殊勝光明”:天人身上放出祥和燦爛的光明。
此天神名釋提桓因,爲菩薩示現之忉利天主,護持佛教,已蒙佛授記,故能放殊勝光明。《璎珞經》雲:“汝今天帝釋,功德衆行至,千佛兄弟過,無複賢劫名。中間永曠絕,二十四中劫,後乃有佛出,刹土名普忍。彼佛壽七劫,遺法亦七劫,其法已沒盡,曠絕經五劫。汝于彼刹土,當紹如來位,號名無著尊。”《淨名疏》雲:“若此間帝釋,是昔迦葉佛滅,有一女人,發心修塔,複有叁十二人,發心助修。修塔功德,爲忉利天主,其助修者而作輔臣。君臣合之,名叁十叁天”。
佛經中常常說到“放大光明”,“光明普照”,“光明”是智慧和慈悲的象征。由于光明,方消癡暗,垢障消除,才得解脫。慧光破無明,覺心除幻結,正是自他俱利。佛的光明與功德非一切世間諸法所能相比,故稱之爲大光明。
光明有兩種:
(一)色光(指日月火珠及佛菩薩天人的身光)。
(二)智光或稱智慧光,心光(指妙法能除衆生愚癡的垢暗)。
《大智度論》說:“光明有二種,一者色光,二者智慧光。”昙鸾大師說:“佛光能破無明,故佛又號智慧光。”憬興法師說:“光從佛無癡善根心起,複除衆生無明品心,故智慧。”故《瑜伽論》稱之爲法光明。以現法破暗爲義,別于色光。但佛光具一切光,故《往生論》說:“佛光明是智慧相也。”蕅益大師九天寫一部《彌陀要解》,人稱這是從蕅益大師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思益經》說:“如來身者,即是無量光明之藏。”如來身是什麼呢?就是大光明之府庫。《大日經》說:“大日如來所安住之處是“不壞金剛光明心殿。”金剛是表示堅固,永遠不會壞,不會減,不會滅的。光明的心是贊歎如來覺心的勝德。殿原意是宮殿,此處光明心殿表示身住于心,心住于身的不思議妙境。《思益》中光明說的是如來身。《大日》中光明說的是如來心。由此可見,如來的身心就是大光明,也正是佛教的大光明。百丈禅師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悟人的心迥然超脫六根六塵,只是一片靈光單獨照耀。這也是拿光明譬喻這個心不與萬法爲侶,心光寂然朗照之象。臨濟禅師說:“曆曆孤明。”“曆曆”是清清楚楚,綿密不斷。“孤”就是不以一切爲侶伴,罄然獨存。“明”就是光明,明白,本明。也是同樣說明本心。所以佛教都以大光明來表示本來的妙明真心(妙明兩個字就是勝妙光明的簡稱)。
阿彌陀佛又號無量光佛,而且《無量壽經》裏頭十二光佛,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無等光、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都是阿彌陀佛稱號。法身阿彌陀佛所居的國土稱爲常寂光土,可見彌陀身土都是大光明。所以大光明就是佛之身、佛之土、佛之心,顯示佛的本體。有體必定有用,從大光明的本體,自然流出大安樂的妙用,就普令一切衆生都能因妙法光明消除自身癡暗,離苦得樂。更殊勝的是每一個衆生常住于大光明的本體而得到大安樂、大解脫。
8、遍照園中
“遍照園中”:(天人身上所散發出的光明)照遍了整個祗樹給孤獨園。
佛陀誕生到這個黑暗的世界,爲衆生帶來了光明。舍利弗說“佛未出世,我猶如盲人”,經雲“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今生得人身,聞佛法,堪稱幸甚。然無量的衆生還在黑暗中流轉,我們應發起大願,傳播佛法,廣度衆生,使佛陀的教法燈燈相傳,綿延無盡。
無盡燈的故事:《維摩诘經》菩薩行品中,魔王爲了騷擾一位比丘的清淨梵行,帶領許多仙女,化現爲梵王來到他坐禅的處所,對他說:“比丘,…
《佛商培訓系列 擁抱吉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