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護法神:韋馱。
(5)祖師:達摩。
由此可見,准提菩薩在現代漢傳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
此外,寺院大衆在過堂(用餐)後所念的《結齋咒》,就是准提咒。將准提咒用來作爲結齋咒,祖師密意耐人尋味,其對准提咒的推廣流傳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目前,在漢地弘傳准提法的有臺灣的南懷瑾先生、首愚法師、普方法師、海濤法師等,在大陸的有寬霖法師、高七師等,同時筆者本人也在積極推廣准提修法。
第叁章 准提信仰
一、《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的作者袁了凡,是明末《嘉興大藏經》刊行偉業的最早倡議者。而且,該藏經在版式方面舍棄傳統的“梵筴本”而改用“方冊本”方式,也是袁了凡的建議。因此,他可以說是《嘉興藏》最早的催生者與版面革新的倡議者。
袁了凡是一位因爲持誦准提咒而改變一生的虔誠佛教徒。關于他持誦准提咒的因緣,請參閱他的示子書:《了凡四訓》中的第一篇《立命之學》。在這篇相當感人的“示子書”中,有兩件事值得一提。其一是雲谷禅師所傳授給他的准提咒持誦法。禅師告訴他:“……但能持准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其二是自持咒之日起,他的內心不再像往日的“悠悠放任”,而是“從此而後,終日兢兢……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而且,更難得的是,他從此不斷地行善。而且往往以行善叁千件、一萬件之數量自期。就這樣,他的命運突破了那位皇極神算所預言的宿命格局。
袁了凡一生的經曆、他的准提咒持誦法、他的持續斷惡行善,以及那位神相的准確度、雲谷禅師的立命之說等等,實在都值得今人深思。我很願意勸人詳讀這篇文字。
二、七佛通戒偈
在善無畏所譯的《七俱胝獨部法》中,曾有這樣的字句:
“佛言此咒及印能滅十惡、五逆一切重罪,成就一切白法功德。作此法不簡在家出家。若在家人飲酒食肉、有妻子、不簡淨穢,但依我法,無不成就。”
這段文句曾引起曆代多人的討論,也曾有人因此而致疑。致疑的關鍵,在于可以“飲酒食肉、有妻子、不簡淨穢”的描述。這樣的文句,一則在彰顯此一咒語的獨特性及卓越功能,一則系爲在家衆開啓方便之門,俾使一般在家佛子不致于因爲畏懼禁戒的繁瑣而不敢持誦。
但是必須深思的是:在家衆“飲酒食肉、有妻子”等行爲,並不像殺人放火等一類直接傷害衆生的惡行,它們只不過類似間接性的“遮戒”而已。其中,可想而知的是喝酒必須以不使神智昏亂爲限,否則口齒尚且不清,要如何持咒?至于“食肉(但不可殺生)、有妻子”,原本就是在家佛子所容許的,當然不算是惡行。
所以,這樣的“方便”並沒有鼓勵惡行的意思。事實上,在修持期間如能盡可能去惡行善,則效驗必有可能更行加強。這一點可以從前述《了凡四訓》一節得到印證。
袁了凡自從奉持准提咒之後,“終日兢兢……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以佛門的“七佛通戒偈”做比況,這是“諸惡莫作”。他以行善叁千件、一萬件自期,而持續恭行善業,這是“衆善奉行”。至于依雲谷禅師所授而奉持准提咒:“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這也與“自淨其意”的偈義相通。
對于一個對佛法並未深入而有意持誦准提咒的人來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一“七佛通戒偈”,正可以用來作爲日常行爲的指針。畢竟,持咒不只是祈求現世效驗而已。逐步淨化個人的內在汙染,培養關懷衆生疾苦的胸襟,從而踏入菩薩道的莊嚴領域,這是准提菩薩“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的善巧方便。
叁、明末清初的准提法修持風氣
明代的顯教信徒,似乎有不少人修持准提法。尤其是到明末,修持者尤多。除了袁了凡一例爲多人所習知之外,茲再舉出數例,以供參考。
明末項蘭齋(俊卿),父項忠,子項謙,叁代仕宦于朝,也是虔持准提咒的世家。項忠自幼奉持,心不退轉。隨軍征戰各地,而屢蒙准提菩薩庇佑。項蘭齋官至大金吾,曾刊行《准提儀軌》,鑄造准提鏡施諸信衆,也曾“墮水不濡,遇寇辟易”。到第叁代的項謙,官至閩漳別駕。其人一生也有多次蒙受准提菩薩庇佑的經驗。在李自成軍隊即將攻入北京的前數日,項謙“夜夢山石崩飛,潛身無地。聞空中語曰:“但持我咒,爾難可免!””不久,果然李自成軍隊攻陷北京。項謙率家丁巷戰,“铦矛刺胸,衣不受損。徒步奔南,屢遇暴,不能害己。”由于感謝准提菩薩的護持,項謙曾印行《佛母准提焚修悉地忏悔玄文》一書,以分贈有緣,並藉以弘揚准提法門的殊勝。
關于明代的准提法修持風氣,請參閱《佛母准提焚修悉地忏悔玄文》卷首諸篇序文,即可略知梗概。倒是值得一提的是明末幾位知名的大師,也都鼓勵信徒持誦准提咒。雲棲蓮池、憨山德清兩位大師都曾傳授准提法,天界覺浪禅師也稱“觀音與准提之救世最爲靈應”。至于傳授袁了凡准提咒的雲谷禅師,也是與明末四大師同一時代的人物。可見當時此咒之風靡。
四、密咒顯修
明清以來的中國佛教界,雖然密教並不興盛,但是密咒之爲顯教徒所常持誦者,也爲數不少。現代學者大多認爲作爲漢傳佛教八宗之一的唐密已經絕傳,其實應看到後期唐密的弘傳已經發展爲“普傳顯修”。在寺院朝暮課誦儀軌中,即含有數十種密咒,如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蒙山施食等,這些密咒都是出自密教部的典籍。其中,最爲國人所習知者,當數六字大明咒、大悲咒與往生咒。然而能有一修法儀軌爲顯教徒所常修者,則當系以准提咒爲核心的准提法。至于六字大明咒與大悲咒,雖然也各有儀軌,但都是藏傳密教儀軌,並沒有被漢傳佛教徒所普遍傳習。因此,漢傳佛教徒之依儀軌以普修之密法,准提法縱使不是唯一的法門,至少也是最爲常見的法門。
五、西藏與印度的准提信仰
西藏佛教之中,原本也曾傳入准提法。元代慶吉祥所編的《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四·編號575 至577)中,曾著錄西藏大藏經中已有相當于地婆诃羅與金剛智所譯的二部准提法儀軌,以及多羅句鈴多譯的《七俱胝佛母大明陀羅尼經》。在《德格版西藏大藏經》中(編613-984),也收有類似的譯本,可見此法至遲在元代已經傳入西藏。只是傳習者少,因此在藏傳甯瑪、薩迦、噶舉、格魯四大派中,罕見有傳習此法者。
關于印度的准提法流傳情形,由于文獻不足,已不得其詳。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一法門確是傳自印度,而非中亞諸國。因爲譯出相關經典的四位譯師之中,有叁位(地婆诃羅、善無畏、金剛智)都是中印度人,而另一位(不空)雖是錫蘭(師子國)人,但卻是早年(十叁、四歲時)即禮金剛智爲師。因此,這四人所攜來的梵本應該是來自印度,而非中亞。
此外,在印度奧裏薩(Orissa)省的拉特那基利地方也曾發現有准提菩薩像(參見佐和隆研《密教美術的原像》176頁,1982年法藏館版)。這一造像史實,也可以反映出對准提菩薩的崇拜與信仰。
第四章 造像意義
准提佛母的造像,有二臂、四臂至八十四臂等九種。不過,一般佛徒所供奉的造像大抵以十八臂叁目者爲多。其實還有其他的形像,如八臂的准提佛母或四臂准提佛母等,這裏我們針對一般常見的十八臂准提佛母形像來做個介紹。
《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中記載著十八臂准提佛母的畫像法:
取不截白氈清淨者,擇去人發,畫師受八戒齋,不用膠和色,用新梡成彩色而用畫之。
其像作黃白色,種種莊嚴其身,腰下著白衣,衣上有花;又身著輕羅綽袖天衣,以绶帶系腰,朝霞絡身;其手腕以白螺爲钏,其臂上钏七寶莊嚴,一一手上著指環,都十八臂;面有叁目。
上二手作說法相;右第二手施無畏;第叁手把劍;第四手把數珠;第五手把微若布羅迦果(漢言子滿果,此間無,西國有);第六手把钺斧;第七手把鈎;第八手把跋折羅;第九手把寶鬘。
左第二手把如意實幢;第叁手把蓮花;第四手把澡罐;第五手把索;第六手把輪;第七手把螺;第八手把賢瓶;第九手把般若波羅蜜經夾。
菩薩下作水池,地中安蓮花,難陀拔難陀二龍王共扶蓮花莖,于蓮花上安准提菩薩;其像周圍安明光焰,其像作憐愍眼看行者在下坐,手執香爐,面向上看菩薩;于菩薩上畫二淨居天。像法如是。
十八臂准提佛母形像的象征意義:
在《白寶口抄》卷第六十中的准提法,記載著准提佛母形像的象征意義,以下分別解說其意義:
1、身體黃白色:黃色代表地大,代表胎藏界;白色代表水大,代表金剛界。准提佛母的身體黃白色是表征其理智不二、定慧一體的緣故,有諸佛能出生萬德之義。
2、種種莊嚴其身:准提佛母以種種莊嚴其身,腰著白衣。衣上有花紋,身著輕羅綽袖天衣。以緩帶系腰,以朝霞絡身,身有白輕羅網之紋。此種種莊嚴,象征以種種塵沙法爲莊嚴,那也是象征凡夫以菩提爲煩惱,而菩薩則以煩惱爲菩提。
3、身像周圍光明火焰:佛母的身像光明火焰,象征以智慧光明來破除妄心黑闇。
4、以白螺爲钏(手鍾):印度以白螺爲寶的緣故,所以以白螺寶爲手钏,而因爲螺貝有彰顯說法的意義。准提佛母又爲釋迦牟尼佛的化現,專表說法。白色是表白淨大悲,白螺的音聲更是殊勝,所以以白螺來表示廣弘佛法。
5、具有叁目:准提佛母的臉上有叁個眼睛,表示理、智、事叁義,或說表佛部、金剛部、蓮華部叁部。又表具足佛眼、法眼、慧眼;又表不縱不橫,叁谛一如平等的涵義。
6、左右上二手作…
《准提法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