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毫不知覺,認爲理所當然。而一個受了叁皈五戒的人,他做事便會有了一個准繩,當他業障現前經曆一些惡業時,心中的無作戒體會産生作用,造惡會自然中止,即使惡業已經形成,他也會時時慚愧,這一念慚愧便是忏悔,他所造的惡業也會因此消減,再通過有效的補救措施,仍可獲得清淨。即使犯了戒罪下墮叁途,機緣到時也仍將成佛,而不受戒的人即使不犯戒,也只能在六道中輪轉沈浮。在現實生活中,一個懂法的人和一個法盲觸犯了法律,法官會按照兩人所犯罪行進行依罪同等量刑,絕不會認爲某人懂法而重判,某人是法盲而予以無罪釋放,因此在生活中每個人都覺得有必要學習法律知識。而在佛教中,學戒和受戒便是普法教育,而法官便是因果律。有的居士誤認爲佛菩薩是法官,感覺佛菩薩要求太嚴,有些不近人情。其實因果報應是自然法則,佛陀只不過是向世人揭示了這個真理,並爲了保護我們才製定了相關戒律,以告誡我們什麼該做和什麼不該做,這便是佛陀製定戒律的根本精神。
“戒”和“律”兩個字的含義,各有所指。“戒”是禁止佛弟子不得作惡,若作惡便是犯戒(諸惡莫作)。除禁止不得作惡之外,佛弟子也禁止當作善不可不作,所以在《菩提道次第叁十七道品》佛陀就說:已生惡令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不論在家或是出家,首先必須由此下手,所以戒是禁止佛弟子停止不應該的行爲,不可妄造惡業。除此之外,佛陀又規定:應該去做的善事,必須去做,不得不做,若不做者也是犯戒(衆善奉行)。所以“戒律”就可以概括爲: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一般人對于佛法及戒律認識不夠,不完全了解,因而錯認佛教只是消極的防非止惡,卻不了解積極一面的衆善奉行。也就是說,該停的就停,該去做的就去做,該去做的你不做也是犯戒,所以在戒律中有“止持”和“作持”。止持就是“諸惡莫作”,作持就是“衆善奉行”。若是不了解,就會認爲佛教是消極的,就無法真正了解佛教戒律的精神。簡單說,“戒”是不能如此,“律”是應當要如此。“戒”“律”合起來通用,則是“止”“作”——停止和前進。佛陀所定的戒律就是道德責任的規範,做人的根本原則,修習一切善法的基礎,及通往一切善法的大門。無論是出家或在家、信佛或者不信佛的人,對于戒律都同樣需要去實踐,因爲無論是世間法還是佛法都是以戒律爲基礎的,這就是我們共同生活于世間的遊戲規則。
盲人摸象:國王讓六個盲人摸一頭大象,他們分別摸到了一部分,分別宣稱大象是一堵牆,一支矛,一條蛇,一棵樹,一把扇子和一根繩子。因爲他們生來從沒有看見過象是什麼樣的動物,難怪他們所摸到的,想到的,都錯了。但是他們還是各執一詞,在王的面前爭論不休,受到了人們的嘲弄。
這個故事比喻:自己沒有深入學習佛法,卻隨意用自己的片面的知見猜測佛法,把戒律恐怖化,誤導衆生,會成爲衆生走入佛門的最大障礙。
(二)修行的第一步
在當今時代,很多燒香拜佛的人,並未受過叁皈依,卻自稱是佛教的信徒。我們雖不必否認他們的信仰,但按照佛教戒規的要求,如要信佛,應從皈依叁寶著手。皈依叁寶雖爲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豈能走出第二、第叁步?要走第二、第叁步,必定先從第一步開始。佛弟子的次第,是以所受戒法的層次而定,皈依叁寶,是最先入門的基層。在家居士分爲叁皈、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一切戒皆以皈依叁寶爲根本。皈依叁寶既是入佛信佛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衆生,故對請求皈依者的尺度放得特別寬:六道衆生,除了地獄之中受苦太大太多者無暇皈依叁寶外,其余的不論人、天、神、鬼、畜,只要發心皈依,佛教無不接受。
還有人以爲自己已有看經的能力,自己可以直接向佛經之中探求成佛之道,所以不必皈依,同樣可以得到學佛的受用。這在理上說,似乎可以通融,但從事相的規製上說,那就錯誤了。佛經是由佛陀所說(也有是出于佛的弟子們所說),再由佛的出家弟子們結集成編,傳之後世。如說只知佛經而忽略了說法的佛寶,以及流傳法寶的僧寶,充其量,只是皈依了法寶,這是忘恩的行爲。佛教雖以法寶爲主,解脫之道,皆由法寶流出,但是法寶之産生,必須佛寶與僧寶爲之完成,所以叁寶是不能分開的。
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問題,更是心性上的問題。受皈依時,不僅口中念著,身體拜著,心裏還得想著。主要還是在于心的領受——納受叁皈戒體,戒體須由先已受了皈戒的人,師師相傳,這是法統的一脈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無師自證,所以在正常情況下叁皈依不得在佛菩薩前自誓自受,更不可以只交一張像片辦個皈依證而不舉行儀式。由此可知,求受叁皈依的莊嚴性和重要性了。
有些人尚未信佛,但對佛教頗有好感,他們卻不願意馬上皈依叁寶,由于教理不明,他們唯恐皈依之後,會受到約束,或者認爲皈依之後會無法擺脫,所以他們對皈依持謹慎觀望態度。但是,學佛必須從皈依叁寶著手,如果僅僅觀望,終究是站在門外,想在門外多懂一些佛理,那是不切實際的。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佛門不是牢籠,而是解脫大道,皈依之後,如會受到約束,佛門也就不能稱爲解脫之道了。佛教固然希望人人皈依叁寶,並自皈依開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假使由于根機的差別,不能接受佛法的勝義,不能如法遵行的話,皈依及受戒之後,也可放棄信仰而舍戒走出佛門。佛門來者不拒,去者自由,一切無礙。尤其難得的,走出佛門之後,佛教的慈悲之門,永遠開著,隨時歡迎浪子回頭。
爲小失大:從前有一個商人,借給別人五分錢,那人很久沒來還,他就跑去索取。他到那面去,路上經過一條大河,雇船用去兩元錢,到了那個人家裏又不在家,回來又出了兩元錢,來去的渡船費用要花去了四元錢。這樣,空勞一場,沒有得到什麼,卻損失了數倍于債款的錢。
這個故事比喻:如果爲了爭取眼前一點蠅頭小利,不惜犯戒作科,毀壞操行,結果會損失慘重,名利雙失,現世受了惡名,來世還須受報,違背因果做壞事的人,實在太愚笨了。
(叁)戒律的原則
佛教關于在家居士的戒律,主要是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爲基本原則,一切戒多由五戒中分支開出,一切戒的目的多是爲了保護五戒的清淨。防非止惡,身口意叁業,行住坐臥,都和戒律息息相關,如果輕重粗細,都能護持,犯即忏悔,常時行持,自能熏習成性。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也是倫理的基本德目。五戒的究竟處是了生脫死的正因。我們學佛的宗旨是在了生脫死,五戒若能持得絕對的清淨便自然通向涅槃。經中說:五戒是叁世諸佛之父,依五戒出生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戒的功能是在斷絕生死道中的業緣業因。佛說: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要是我們不造生死之因,即使不想離開生死,生死之中也不會找到我們的蹤迹的。世間法中,個人品德、家庭幸福、社會安甯、國家治亂等,也都與五戒法的持犯息息相關。
殺了一群牛:從前有一個人,養了五頭牛,常把它們放在草原上吃草。有一天,跑來一只老虎,把他的一頭牛吃掉了。這個人看到後,心裏想:“我的牛失去了一頭,已不是全數了,我還要這些牛作什麼呢?”於是他就把所有的牛都趕到一個深坑裏去,在坑底排著隊,統統把它們宰殺了。
這故事比喻:有人受持如來的“五戒”,本來很好。後來偶然犯了其中一條戒,他不生慚愧心,不求忏悔還淨,卻反作這樣想法:“我已犯了一戒,戒既然不全了,何必再繼續持它呢。”于是索性無所忌憚地把所有的戒都一概舍棄不持。這正如因死一牛而殺群牛一樣的愚癡可憐!
佛教戒律的製定,不是佛陀對于弟子們的一種束縛,實是佛子的解脫道,也是佛教的防腐劑。佛子若無戒律作爲生活規律的依准,了生脫死是難以做到的;佛教如無戒律作爲統攝教化的綱領,佛教的狀態,不唯一盤散沙,也將烏煙瘴氣。因此,佛在臨將入滅之時,示意後世的佛子,應當以戒爲師。佛教只要戒律存在,就是正法常住。佛子只要嚴持戒律,佛教就能興盛。而衆生只要持戒,就自然國泰民安、富足祥和,普現清淨國土。
已有過錯的人,請好好珍惜佛陀給予佛子們最慈悲的禮物——忏悔!
願意成就的人,請善用佛陀付予佛子們最智慧的無上良藥——戒律!
《認識因果 第十章 忏悔業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