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因果 第十章 忏悔业障▪P2

  ..续本文上一页毫不知觉,认为理所当然。而一个受了三皈五戒的人,他做事便会有了一个准绳,当他业障现前经历一些恶业时,心中的无作戒体会产生作用,造恶会自然中止,即使恶业已经形成,他也会时时惭愧,这一念惭愧便是忏悔,他所造的恶业也会因此消减,再通过有效的补救措施,仍可获得清净。即使犯了戒罪下堕三途,机缘到时也仍将成佛,而不受戒的人即使不犯戒,也只能在六道中轮转沉浮。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懂法的人和一个法盲触犯了法律,法官会按照两人所犯罪行进行依罪同等量刑,绝不会认为某人懂法而重判,某人是法盲而予以无罪释放,因此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觉得有必要学习法律知识。而在佛教中,学戒和受戒便是普法教育,而法官便是因果律。有的居士误认为佛菩萨是法官,感觉佛菩萨要求太严,有些不近人情。其实因果报应是自然法则,佛陀只不过是向世人揭示了这个真理,并为了保护我们才制定了相关戒律,以告诫我们什么该做和什么不该做,这便是佛陀制定戒律的根本精神。

  “戒”和“律”两个字的含义,各有所指。“戒”是禁止佛弟子不得作恶,若作恶便是犯戒(诸恶莫作)。除禁止不得作恶之外,佛弟子也禁止当作善不可不作,所以在《菩提道次第三十七道品》佛陀就说:已生恶令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不论在家或是出家,首先必须由此下手,所以戒是禁止佛弟子停止不应该的行为,不可妄造恶业。除此之外,佛陀又规定:应该去做的善事,必须去做,不得不做,若不做者也是犯戒(众善奉行)。所以“戒律”就可以概括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一般人对于佛法及戒律认识不够,不完全了解,因而错认佛教只是消极的防非止恶,却不了解积极一面的众善奉行。也就是说,该停的就停,该去做的就去做,该去做的你不做也是犯戒,所以在戒律中有“止持”和“作持”。止持就是“诸恶莫作”,作持就是“众善奉行”。若是不了解,就会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就无法真正了解佛教戒律的精神。简单说,“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要如此。“戒”“律”合起来通用,则是“止”“作”——停止和前进。佛陀所定的戒律就是道德责任的规范,做人的根本原则,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及通往一切善法的大门。无论是出家或在家、信佛或者不信佛的人,对于戒律都同样需要去实践,因为无论是世间法还是佛法都是以戒律为基础的,这就是我们共同生活于世间的游戏规则。

  盲人摸象:国王让六个盲人摸一头大象,他们分别摸到了一部分,分别宣称大象是一堵墙,一支矛,一条蛇,一棵树,一把扇子和一根绳子。因为他们生来从没有看见过象是什么样的动物,难怪他们所摸到的,想到的,都错了。但是他们还是各执一词,在王的面前争论不休,受到了人们的嘲弄。

  这个故事比喻:自己没有深入学习佛法,却随意用自己的片面的知见猜测佛法,把戒律恐怖化,误导众生,会成为众生走入佛门的最大障碍。

  (二)修行的第一步

  在当今时代,很多烧香拜佛的人,并未受过三皈依,却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虽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但按照佛教戒规的要求,如要信佛,应从皈依三宝着手。皈依三宝虽为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岂能走出第二、第三步?要走第二、第三步,必定先从第一步开始。佛弟子的次第,是以所受戒法的层次而定,皈依三宝,是最先入门的基层。在家居士分为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宝为根本。皈依三宝既是入佛信佛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众生,故对请求皈依者的尺度放得特别宽:六道众生,除了地狱之中受苦太大太多者无暇皈依三宝外,其余的不论人、天、神、鬼、畜,只要发心皈依,佛教无不接受。

  还有人以为自己已有看经的能力,自己可以直接向佛经之中探求成佛之道,所以不必皈依,同样可以得到学佛的受用。这在理上说,似乎可以通融,但从事相的规制上说,那就错误了。佛经是由佛陀所说(也有是出于佛的弟子们所说),再由佛的出家弟子们结集成编,传之后世。如说只知佛经而忽略了说法的佛宝,以及流传法宝的僧宝,充其量,只是皈依了法宝,这是忘恩的行为。佛教虽以法宝为主,解脱之道,皆由法宝流出,但是法宝之产生,必须佛宝与僧宝为之完成,所以三宝是不能分开的。

  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问题,更是心性上的问题。受皈依时,不仅口中念着,身体拜着,心里还得想着。主要还是在于心的领受——纳受三皈戒体,戒体须由先已受了皈戒的人,师师相传,这是法统的一脉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无师自证,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三皈依不得在佛菩萨前自誓自受,更不可以只交一张像片办个皈依证而不举行仪式。由此可知,求受三皈依的庄严性和重要性了。

  有些人尚未信佛,但对佛教颇有好感,他们却不愿意马上皈依三宝,由于教理不明,他们唯恐皈依之后,会受到约束,或者认为皈依之后会无法摆脱,所以他们对皈依持谨慎观望态度。但是,学佛必须从皈依三宝着手,如果仅仅观望,终究是站在门外,想在门外多懂一些佛理,那是不切实际的。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佛门不是牢笼,而是解脱大道,皈依之后,如会受到约束,佛门也就不能称为解脱之道了。佛教固然希望人人皈依三宝,并自皈依开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假使由于根机的差别,不能接受佛法的胜义,不能如法遵行的话,皈依及受戒之后,也可放弃信仰而舍戒走出佛门。佛门来者不拒,去者自由,一切无碍。尤其难得的,走出佛门之后,佛教的慈悲之门,永远开着,随时欢迎浪子回头。

  为小失大:从前有一个商人,借给别人五分钱,那人很久没来还,他就跑去索取。他到那面去,路上经过一条大河,雇船用去两元钱,到了那个人家里又不在家,回来又出了两元钱,来去的渡船费用要花去了四元钱。这样,空劳一场,没有得到什么,却损失了数倍于债款的钱。

  这个故事比喻:如果为了争取眼前一点蝇头小利,不惜犯戒作科,毁坏操行,结果会损失惨重,名利双失,现世受了恶名,来世还须受报,违背因果做坏事的人,实在太愚笨了。

  (三)戒律的原则

  佛教关于在家居士的戒律,主要是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为基本原则,一切戒多由五戒中分支开出,一切戒的目的多是为了保护五戒的清净。防非止恶,身口意三业,行住坐卧,都和戒律息息相关,如果轻重粗细,都能护持,犯即忏悔,常时行持,自能熏习成性。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也是伦理的基本德目。五戒的究竟处是了生脱死的正因。我们学佛的宗旨是在了生脱死,五戒若能持得绝对的清净便自然通向涅槃。经中说:五戒是三世诸佛之父,依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戒的功能是在断绝生死道中的业缘业因。佛说: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要是我们不造生死之因,即使不想离开生死,生死之中也不会找到我们的踪迹的。世间法中,个人品德、家庭幸福、社会安宁、国家治乱等,也都与五戒法的持犯息息相关。

  杀了一群牛: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五头牛,常把它们放在草原上吃草。有一天,跑来一只老虎,把他的一头牛吃掉了。这个人看到后,心里想:“我的牛失去了一头,已不是全数了,我还要这些牛作什么呢?”於是他就把所有的牛都赶到一个深坑里去,在坑底排着队,统统把它们宰杀了。

  这故事比喻:有人受持如来的“五戒”,本来很好。后来偶然犯了其中一条戒,他不生惭愧心,不求忏悔还净,却反作这样想法:“我已犯了一戒,戒既然不全了,何必再继续持它呢。”于是索性无所忌惮地把所有的戒都一概舍弃不持。这正如因死一牛而杀群牛一样的愚痴可怜!

  佛教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对于弟子们的一种束缚,实是佛子的解脱道,也是佛教的防腐剂。佛子若无戒律作为生活规律的依准,了生脱死是难以做到的;佛教如无戒律作为统摄教化的纲领,佛教的状态,不唯一盘散沙,也将乌烟瘴气。因此,佛在临将入灭之时,示意后世的佛子,应当以戒为师。佛教只要戒律存在,就是正法常住。佛子只要严持戒律,佛教就能兴盛。而众生只要持戒,就自然国泰民安、富足祥和,普现清净国土。

  已有过错的人,请好好珍惜佛陀给予佛子们最慈悲的礼物——忏悔!

  愿意成就的人,请善用佛陀付予佛子们最智慧的无上良药——戒律!

  

《认识因果 第十章 忏悔业障》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