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

  《維摩诘所說經》

  

  《維摩诘所說經》,又稱《維摩诘經》、《維摩經》、《不可思議解脫經》。叁卷,十四品。姚秦鸠摩羅什(344-413,一說350-409)譯。師東晉龜茲國(新疆疏勒)人。我國四大譯經家之一。自幼聰敏,七歲從母入道,遊學天竺,遍參名宿,博聞強記,譽滿五天竺。後歸故國,王奉爲師。前秦苻堅聞其德,派遣骁騎將軍呂光率兵迎師。途中,呂光聞苻堅敗殁,遂于河西自立爲王,羅什乃羁留涼州十六、七年。直至後秦姚興攻破呂氏,羅什始得東至長安,時爲東晉隆安五年(401)。姚興禮爲國師,居于逍遙園,與僧叡、僧肇等從事譯經工作。

  自後秦弘始五年(403)四月始,羅什先後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般若經》、《法華經》、《大智度論》、《阿彌陀經》、《維摩經》、《十誦律》等經論,有系統地介紹龍樹中觀學派的學說。自佛教傳入,漢譯佛經日多,但所譯多滯文格義,不與原本相應,羅什通達多種外國語言,所譯經論內容卓拔,文體簡潔曉暢,流通極廣。

  維摩,是人名,梵名 Vimalakirti。音譯毗摩羅诘利帝。又作毗摩羅诘、維摩诘、無垢稱、淨名、滅垢鳴。是佛陀的在家弟子,中印度毗耶離城的長者,雖在俗塵,然精通大乘佛教教義。其修爲高遠,雖出家弟子,猶有不能及者,是本經的中心人物,故稱《維摩經》。又本經旨在闡說維摩诘所證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故又稱《不可思議解脫經》。

  本經是基于般若空的思想,以闡揚大乘菩薩的實踐道,說明在家信徒應行的宗教德目。全經以在家居士維摩诘爲中心人物,透過其與文殊師利等共論佛法的方式,宣揚大乘佛教真理。本經約成立于西元一世紀頃,是繼《般若經》後,初期大乘經典之一,在印度即已盛行,且《大智度論》等諸論典皆常引用之;在我國更是廣被傳譯、誦持。茲就各品大意略述如次:

  一、佛國品

  本品主要敘述毗耶離城長者子寶積與五百長者子共獻寶蓋供養佛陀,佛陀以威神力,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于中現。又此叁千大千世界,悉現于寶蓋中,又十方諸佛、如來說法,亦現于寶蓋中。寶積目睹此佛國瑞相,欣歎佛德,發菩提心,並請佛陀說示如何莊嚴佛國淨土。佛陀爲說直心、深心、菩提心、六度、四無量心、四攝法、叁十七道品等是菩薩淨土。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舍利弗聞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卻見此娑婆世界爲五濁惡世不淨之相,于是生起佛陀因地修行時,心豈有不淨的疑惑。佛陀爲釋其疑,以盲者不見日月爲喻,說不見佛陀成就莊嚴的淨土,是衆生自己罪障故,非如來過咎。並以足趾按地,示現國土清淨,使在會大衆共見共聞而發無上菩提之心,得法眼淨,乃至漏盡意解。

  二、方便品

  方便又作善權、變謀。對真實法而言,方便是爲誘引衆生入于真實法而權設的法門,故稱爲權假方便、善巧方便。也就是佛菩薩應衆生的根機,而用種種方法施予化益。

  吉藏大師《維摩經廣疏》卷二載:“梵音稱漚和拘舍羅,此雲方便勝智。方便是善巧之名,勝智爲決斷之稱。但權巧有叁:一、身權巧,適物現形;二、口善巧,隨機演教;叁、意善巧,妙窮病藥。”

  本品首歎維摩诘的根本德,即: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遊戲神通,得諸總持,獲無所畏,入深法門,善于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衆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得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故爲諸佛之所歎美,人天之所恭敬。此表自利。

  次歎方便德。謂維摩诘雖已成就如此大菩薩功德,然欲度人故,以善方便住于毗耶離。其方便德如下:

  □行六度。如經雲:“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禅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

  □示有六種俗欲而常修戒、定、慧無漏之法。如經雲:“雖爲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叁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爲味。”

  □示同四種邪行,度人自守,鹹軌于正。雖爲一切人所恭敬供養,奉爲最上,而能不生驕慢,執持正法,攝諸長幼。如經雲:“若至博奕、戲處,辄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爲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

  □雖現身爲實業家、外交家、法律家、政治家、演說家、教育家,而能隨處開導,饒益救護。如經雲:“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遊諸四衢,饒益衆生。入治政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

  □入諸婬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上述是維摩诘示居毗耶離和光同塵的方便。

  □隨類現尊貴身以爲主導。如經雲:“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爲說勝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政宮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若在護世(即四天王),護世中尊,護諸衆生。長者維摩诘,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衆生。”

  此中,人道有八應,天道有叁應,類于觀音菩薩的叁十二應。此表利他。

  次以方便現身有疾而興教化。世間衆生因不覺妄動而有病,維摩诘以大悲方便而示疾,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並余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诘因以身疾,廣爲說法。

  □觀身無常:說色身是無常、是苦,是衆病所集,無足依怙,並以聚沫、泡、焰、芭蕉、幻、夢、影、響、浮雲、電等十喻,以明人人自身無常及苦的谛理。

  □觀身無我:以地、火、風、水、四大假合、當體全空、如草木瓦礫、風力所轉等八喻,明身無主、身無我、身無壽、身無人、身不實、身爲空、身無知、身無作的谛理。

  □觀身不淨及苦:以身如毒蛇,說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爲虛僞,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爲災,百一病惱;是身如丘井,爲老所逼;是身無定,爲要當死。及說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以明諸苦患。

  □明法身所由生,並勸發菩提心。如經雲:“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舍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禅定、解脫、叁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叁明生;從叁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衆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叁、弟子品

  從破衆生病次第來說,《方便品》是破凡夫病,《弟子品》是破聲聞病,《菩薩品》是呵大士病。

  本品敘述佛陀派遣舍利弗、大目犍連、大迦葉、須菩提、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摩诃迦旃延、阿那律、優波離、羅□羅、阿難等十大聲聞弟子往詣維摩诘問疾,諸大弟子並五百弟子各述往昔被維摩诘呵斥的經過,而推辭不往。

  四、菩薩品

  前品佛陀派遣弟子問疾,個個辭而不往,因此,佛陀又差彌勒、光嚴、持世、善德等四位菩薩前往問疾,諸菩薩也各述前緣而辭赴。

  據吉藏大師《維摩經廣疏》卷四載:“此品來意,有五因緣:一者命之次第,前則命小乘,今次命大士;二者破病前後,上破小迷,今呵大執;叁者欲具顯淨名之德,小乘不堪,未足彰其道高,今大士辭讓,始顯其德遠;四者欲彰文殊之德,聲聞不堪,菩薩憚往,而文殊獨能擊揚者,則知位超大小,處衆獨尊故也;五者欲述昔法,以利今會。”

  五、文殊師利問疾品

  本品首敘佛遣文殊問疾,文殊受命率衆入城問疾。次述文殊入維摩室,賓主相互問答。

  □問答疾因:文殊傳佛意旨後,自問維摩叁個問題,即:“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雲何滅?”

  維摩先答文殊所問“其生久如”問題,謂“從癡有愛,則我病生。”次答“雲何滅”,謂“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衆生不病,則我病滅。”又答“何所因起”,謂“菩薩疾者,以大悲起。”

  □問答室空:文殊以維摩室空,又提出諸問,如:“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以何爲空”、“空何用空”、“空可分別耶”、“空當于何求”、“六十二見當于何求”、“諸佛解脫當于何求”。

  維摩則隨問隨答,即:“諸佛國土亦複皆空”、“以空空”、“以無分別空故空”、“分別亦空”、“當于六十二見中求”、“當于諸佛解脫中求”、“當于一切衆生心行中求”、“一切衆魔及諸外道皆吾侍者”。

  □問答疾相:文殊接著究問維摩的疾相及與身心、四大的合離。維摩謂“我病無形不可見”、“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是病非地大,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複如是。而衆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問答如何慰喻有疾菩薩:文殊向維摩诘請問慰喻他人疾病的方法;維摩诘明示應“說身無常,不說厭離于身;說身有苦,不說樂于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衆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于過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衆生。憶所修福,念于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衆病。”

  □問答有疾菩薩如何調其心行:前文所述他人的慰喻,只是…

《《維摩诘所說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金光明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