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集會禅思,竭其智力,于百千萬劫推算,計其壽命長遠劫數,不能窮盡。住于淨土的聲聞、菩薩、天人的壽命亦如阿彌陀佛的無量,非算數譬喻所能知之。
□聖衆莊嚴
極樂世界的聲聞、菩薩,其數難量,不可稱說,神智洞達,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阿彌陀佛初會,聲聞衆數不可稱計,菩薩亦然,能如神通第一的目犍連,有百千萬億,無量無數,于阿僧只劫,乃至滅度,悉共計校,不能究了其數。
□寶樹莊嚴
極樂國土七寶諸樹,周滿世界,有金樹、銀樹、琉璃樹、頗梨樹、珊瑚樹、瑪瑙樹、砗磲樹。或有二寶、叁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或有金樹,銀葉華果;或有銀樹,金葉華果;或有寶樹,紫金爲本,白銀爲莖,琉璃爲枝,水精爲條,珊瑚爲葉,瑪瑙爲華,砗磲爲實。寶樹行行相值,莖、枝、葉、華、實等,均配置得宜,榮色光耀,不可勝視,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
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裏,樹圍有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裏,一切衆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衆寶之王而莊嚴之,周匝條間垂寶璎珞,百千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炎,照耀無極,珍妙寶網羅覆其上,一切莊嚴隨應而現,微風徐動,出好法音,普流十方一切佛國,聞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不遭苦患。凡極樂世界的人天見此道場樹者,得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等叁忍。這一切莊嚴都是因無量壽佛的威神力、本願力、滿足願、明了願、堅固願、究竟願故。
□伎樂莊嚴
極樂國土的寶樹迎風搖曳,奏出微妙動聽的音樂,世間帝王的百千音樂,乃至從轉輪聖王至第六天上的萬種伎樂音聲,都比不上無量壽國七寶樹一種音聲。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暢哀亮,微妙和雅,是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爲第一。
□種種莊嚴
□宮殿莊嚴:淨土中的講堂、精舍、宮殿、樓觀都是七寶莊嚴,並以真珠、明月摩尼衆寶交露(以寶珠交錯造幔,其形如垂露)覆蓋其上。
□寶池莊嚴:極樂淨土的宮殿樓閣內外左右設有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叁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皆各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浴池由七寶所成,池底敷沙,也是七寶合成,或二寶、叁寶乃至七寶轉共和成。池岸上有栴檀樹,華葉垂布,香氣普熏,天優□羅華、□昙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極樂世界的菩薩及聲聞衆,若入寶池,池水高低,隨心所欲,調和冷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池流不疾不徐,水波演奏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乃至甘露灌頂,衆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
□衣食莊嚴:往生極樂國土的大衆,具足清淨色身,所處宮殿,衣服飲食,衆妙華香莊嚴之具,猶如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金、銀、琉璃等七寶應器隨意而至,百味飯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爲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複現。
□正報莊嚴
極樂國中的聲聞、緣覺、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顔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極樂國土人民的相好莊嚴猶如貧窮乞人之與國王;國王之與轉輪聖王;乃至天帝之與第六天王的類比;極樂國土的菩薩、聲聞容顔勝過天帝百千萬億倍,非諸天所能比擬。
□依報殊勝
無量壽佛國天人的衣服、飲食、華香、璎珞、宮殿樓閣,隨意所欲,應念即至。寶衣布地,無量寶網彌覆其上,氣候調和,微風吹動,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疾不徐,吹諸羅網及衆寶樹,演奏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悅樂。
又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隨舉足已,還複如故。華用已訖,地辄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
又衆寶蓮華周滿世界,其葉光明,無量種色,一一華中出叁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叁十六百千億佛,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爲十方衆生說微妙法。
四.往生行業
□叁輩往生
至心願生彌陀淨土的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可分爲上輩、中輩、下輩叁類衆生。
□上輩往生: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衆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中輩往生: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
□下輩往生: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
叁輩往生,行雖有別,辨其正因,必須發菩提心、專念無量壽佛聖號、修諸福善、回向願生等四行,方得往生。
□胎生、化生
往生極樂淨土的人,有化生、胎生二種。
胎生:若有衆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智,于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衆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是故于彼國土,謂之胎生。
化生:若有衆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回向,此諸衆生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又他方佛國諸大菩薩發心欲見無量壽佛,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聖衆,彼菩薩等,命終得生無量壽國,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化生者,乘百千由旬七寶宮殿,無所障礙,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智慧勝。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諸快樂,皆無智慧。
五、五惡、五痛、五燒、五善
本經廣宣五惡、五痛、五燒的劇苦,令修行者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得福德度世長壽涅槃的樂果。
五惡是五種惡行:
一惡:謂諸衆生,強者伏弱,轉相克賊,殘害殺戮,疊相吞噬。
二惡: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婦,都無義理,不順法度,奢婬驕縱,各欲快意,任心自恣,心口各異,言念無實,□谄不忠,巧言谀媚,嫉賢謗善,陷入怨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機僞多端,踐度能行,知其形勢;在位不正,爲其所欺,妄損忠良,不當天心,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婦,中外知識,更相欺诳,各懷貪欲,瞋恚愚癡,欲自厚己,欲貪多有。
世間人民,心愚少智,見善憎謗,不思慕及,但欲爲惡,妄作非法,常懷盜心,希望他利,消散磨盡,而複求索。
叁惡:世間人民,中有不善之人,常懷邪惡,但念婬佚,煩滿胸中,愛欲交亂,坐起不安,貪意守惜,但欲唐得。眄睐細色,邪態外逸,自妻厭憎,私妄出入,費損家財,事爲非法,交結聚會,興師相伐,攻劫殺戮,強奪不道。惡心在外,不自修業,盜竊趣得,欲系成事,恐勢迫脅,歸給妻子,恣心快意,極身作樂。或于親屬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
四惡:世間人民不念修善,轉相教令共爲衆惡,兩舌惡口,妄言绮語,讒賊鬥亂。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于傍快喜,不孝二親,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于人。不能自知,爲惡無恥,自以強健,欲人敬難。
五惡:世間人民徘徊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業,家室眷屬饑寒困苦。父母教誨,瞋目怒應,言令不和,違戾反逆。取與無節,衆共患厭,負恩違義,無有報償之心。耽酒嗜美,飲食無度,肆心蕩逸。見人有善,憎嫉惡之,無義無禮,無所顧難。自用識當,不可谏曉,六親眷屬所資有無不能憂念。
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不信先聖諸佛經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後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爲惡得惡。欲殺真人,鬥亂衆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屬。
由此五惡,于現世之中,王法治其罪,身遭厄難;于未來世叁途受報,無量苦惱,世世累劫無有出期,痛不可言,稱爲五痛五燒。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于中一心製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爲衆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爲五善。
本經的主要意義有叁:
□欲顯淨土之所因:佛陀廣說阿彌陀佛宿世四十八大願,以顯示成就極樂世界之因。
□欲辨本誓之不虛:佛陀廣說極樂世界依報、正報功德嚴淨,以顯示彌陀宿願必有所辨,使增行者往生的意念。
□欲示穢土之苦惱:《觀經》中雖說未來一切衆生爲煩惱賊所苦害,而衆生不聞痛惱相,即不能生起欣厭的意念,往生的行業也不能成就。
本經的漢譯本極多,古來即有五存七缺十二種譯本的說法,現存的異譯本如下: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四卷 東漢.支婁迦谶譯
□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二卷 吳.支謙譯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二卷 唐.菩提流志譯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叁卷 宋.法賢譯
本經今收錄于《高麗藏》第六冊、《碛砂藏》第六冊、《龍藏》第十九冊、《卍正藏》第九冊、《大正藏》第十二冊。由于本經爲淨土教的根本聖典,因此,其注疏贊述…
《《淨土叁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