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稱《金剛般若經》、《金剛經》。一卷。後秦鸠摩羅什(344-413,一說350-409)譯。師東晉龜茲國(新疆疏勒)人。我國四大譯經家之一。自幼聰敏,七歲從母入道,遊學天竺,遍參名宿,博聞強記,譽滿五天竺。後歸故國,王奉爲師。前秦苻堅聞其德,派遣骁騎將軍呂光率兵迎師。途中,呂光聞苻堅敗殁,遂于河西自立爲王,羅什乃羁留涼州十六、七年。直至後秦姚興攻破呂氏,羅什始得東至長安,時爲東晉隆安五年(401)。姚興禮爲國師,居于逍遙園,與僧叡、僧肇等從事譯經工作。
自後秦弘始五年(403)四月始,羅什先後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般若經》、《法華經》、《大智度論》、《阿彌陀經》、《維摩經》、《十誦律》等經論,有系統地介紹龍樹中觀學派的學說。自佛教入傳,漢譯佛經日多,但所譯多滯文格義,不與原本相應,羅什通達多種外國語言,所譯經論內容卓拔,文體簡潔曉暢,流通極廣。羅什一生致力弘通的法門,當爲般若系的大乘經典,與龍樹、提婆系之中觀部論書的翻譯。所譯的經典,對我國佛教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道生傳于南方,經僧朗、僧诠、法朗,至隋吉藏而集叁論宗之大成;再加上《大智度論》,而成四論學派。此外,所譯的《法華經》,肇啓天臺宗的端緒;《成實論》爲成實學派的根本要典;《阿彌陀經》及《十住毘婆沙論》爲淨土宗所依的經論;《彌勒成佛經》促成了彌勒信仰的發達;《坐禅叁昧經》的譯出,帶動了“菩薩禅”的流行;《梵網經》一出,中土依之而傳大乘戒;《十誦律》則提供了研究律學的重要資料。
本經在中國是一部很有名的佛教聖典,一般人只要提起《金剛經》就知道佛教,提起佛教就知道有《金剛經》。現在的佛教信徒大都以誦持《金剛經》來祈求消災、增福、增壽,甚至有人往生,也誦《金剛經》作爲度亡之用。唐朝僧侶剃度,必須通過朝廷考試,考試的主科就有《金剛經》。而當初五祖弘忍大師將禅宗法統傳給六祖時,誦的也是《金剛經》。
社會上一般人都很喜歡《金剛經》,因本經在學術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無論高僧大德或是一般社會大衆,都以受持、研究《金剛經》爲學佛必備的功課。《金剛經》之所以普及的原因,是由于它具有高深的哲理,流暢的文字,並可用來作爲實踐的法門。
本經內容是藉由佛陀與弟子須菩提之間的問答,而闡述一切法無我的道理。全文一共有五千余字,梁昭明太子將其分成叁十二分,其主旨可以用十六個字來概括,即:“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
一、無相布施
無相布施,就是布施時沒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當然布施後更不存求報的念頭,這種叁輪體空,無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功德。
爲了求名,爲了求利,爲了怕墮入惡道,甚至爲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就叫有相布施,是屬有限的功德。不求任何利益,不計任何代價,以及有無報償都不計較,完全爲了別人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叫無相布施,無相布施的功德是無限的。
如經雲:“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講話、做事、吃飯、穿衣,只要心存慈悲,處處可以幫助別人,造福大衆。但是不可斤斤計較于人我,不可罣□布施多少于心上。
只有無相布施才有無限的功德,才能與金剛般若契合。
二、無我度生
布施有相,布施的功德就大不起來;度生有我,度生的慈心就發不起來。必發無我之大悲心,才能廣度一切衆生。如經中說:“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衆生種類很多,數量無限,度衆生不是只度一部份而已,應該要發廣大心,度盡所有的衆生。
我們發心度衆生,並不是衆生沒飯吃就給他飯吃,沒有衣服穿就給他衣服穿。因爲這種以物質的往來,以情感的交換,是不會長久的。真正的度衆生是要使人人皆能進入無余涅槃,使人人皆能達到了脫生死的境界。要度那麼多的衆生,且要度到無余涅槃的境地,如此度衆生的發心,就須抱著無對待心,才是真度。
經雲:“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因爲菩薩度衆生要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才是真度。度衆生要發廣大心,要發無對待心,要發最上乘心,要發無顛倒心。只有在無我的精神之下,方可發大心來度衆。如經文所雲,無我度衆生才能與般若相應,才能證入般若的空性。
有一人問惟寬禅師:“道在何處?”
師曰:“只在目前。”
又問:“我爲何不見?”
“汝有我故,所以不見。”
“我有我故,所以不見,和尚還見否?”
“有我有汝,展轉更是不見。”
“無我無汝還見否?”
“無我無汝,阿誰求見?”
我們說無我,並非說沒有我這個人。無我是思想上和智慧上的一種境界,擺脫有形的對待關系的束縛,把自己安住在無人我無對待的上面,使自己與虛空和宇宙同等,心佛衆生原無差別,一切衆生是我心中的衆生,一切諸佛是我心中的諸佛,一切萬物皆在我心中,除心之外,那裏還有衆生呢?能如此想,雖度衆生,而無有一衆生可度,如此超越的思想,那就是般若性空的實踐者。
叁、無住生活
無住生活就是不要迷執五欲六塵的外境,在一切衣食住行的生活上不要貪著。像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著叁界;示有妻室,常修梵行”,他過的就是無住生活。
無住生活並不是叫我們不要生活,而是要我們抱著一種生活態度:“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無住生活就是能使我們達到猶如木頭人欣賞花鳥一樣,根本不會因外境而動搖自心,如此在生活上也就不會貪著了。這是說,只要我們在生活上無心,人世間的功名富貴,人我是非,利害得失種種,又怎能奈何我們呢?那時,我們就能“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就會“安禅不須山水地”,只要“滅卻心頭火自涼”。
對于世間上的一切,不要去比較、分別、計較,這種態度並非就是傻瓜,而正是使自己進入無住生活境界的方法。心靈一旦到達無住境界,內心就會開□得如宇宙虛空一樣;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那就再也不會把日常中的小事放在心上了。所以《金剛經》所說的無住生活,實是一種最爲美滿的生活。我們不要以爲《金剛經》所說的生活是一種玄妙深奧出世的生活,其實它也是幫助我們追求超然物外的平常日用間的生活。至于如何淨化心靈並改善我們的生活,這就要我們自己從生活中去親自體驗無住的般若了。
四、無得而修
無得才是真得,無得而修才是真正證悟而得。《般若心經》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如此無到最後,才是“菩提薩埵”。
我們的自性本來清淨,並不須有所增加或改變才會光明。因爲自性本來清淨,自性本來光明;我們本來的面目與佛平等,假如有修、有證、有得,就不是本來的面目了。只有無得而得才是真得,無修而修才是真修,無證而證才是真證。
“無”並不是說什麼都沒有,其實無用之用才是大用。
有一天,眼睛、鼻子、耳□、嘴巴開了一次會議。眼睛首先發言說:“以人的整個身體而言,應該是我眼睛最重要,無論任何東西,都要經過我看了,才會知道是美是醜,是大是小,是高是低。如果沒有我這眼睛,連走路都不方便,可見我這眼睛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我這最有用的眼睛,卻偏偏長在最沒有用的眉毛的下面,實在很不甘願。”
接著鼻子就說:“我這鼻子應該是最重要的啦,聞香、聞臭須靠我,呼吸更必須靠我。如果我一口氣不來,大家都要死,所以我才是最重要的。但我這麼有用的鼻子卻偏偏要在最沒有用的眉毛下面,我也不服氣。”
接著嘴巴也說:“人的身體應該以我爲最重要。我能說話,如果我不能,人與人之間就無法相互溝通。我要吃飯,如果我不吃,大家都要餓死。這麼有用的嘴巴偏偏置于臉部的最下面,而最無用的眉毛反而高高在上,這一點我更不服氣。”
這裏一句,那裏一句,眉毛只好等到大家攻擊完了,才慢慢的說道:“大家不要吵了,我眉毛是最沒有用,我承認輸了。現在,我願意放在你們的下面。”于是眉毛就跑到眼睛下面。可是這麼一來,眼睛一看,不像一個人。于是眉毛就跑到鼻子下面,糟糕!還是不像人。于是眉毛再跑到嘴巴下面,一看,更不像人。大家沒有辦法,只好再度聚在一起商量,最後結論還是請眉毛放回原來的位置才最妥當。因爲眉毛放在原來的地方才像個人,由此可知,最沒有用的就是最有用的。
《金剛經》的宗旨是:“無我、無相、無修、無證。”這個“無”就是“空”,但並非世間一般所謂什麼都沒有叫作空,而“空”,才是建設“有”的,空,是涵蓋空有不二的無,這個“無”的“真空”,才是真正最究竟的般若的主旨。
1《金剛經》的四句偈
四句偈,是一種韻文體的詩歌。在本經文中不斷地說四句偈,謂若以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及四句偈的功德,用恒河沙等七寶乃至生命布施的功德也不及四句偈。四句偈的佛法爲什麼能勝過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呢?主要是因爲財寶的布施是有限的,而且只能利益一時,而四句偈法寶的布施不但能利益今生,還可以利益未來。
一個在外地經商的商人,爲了要趕回家與太太過年,心想應該帶個比較稀奇的禮物回家送給太太,看來看去,看到一個老和尚在路邊上寫了幾個字,“賣偈語…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