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功德“現量”現前。就是這個“如是我聞”我看你“聞不聞”,所以講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法寶秘訣。
我們對它的妙用,從佛的經典裏提起,讓我們堅定不移。在《妙法蓮華經》裏講到“花開蓮現”啊,荷花在開花的同時,蓮子即已現前。那“華”是不是就是“是”?是不是就是“相”啊?”“蓮子”是不是就是“如”?是不是就是“性”啊?那蓮子當下就現前,叫“開權顯實”。就是表我們明白“如來藏”這個道理我們當下成佛。在《法華經---方便品》佛講了一個“開示悟入”這四個字,講了一個《妙法蓮華教菩薩法》所有上等根基之人蒙佛受記。“開”開的什麼?“開”是不是由“事” 由“相”來“開”啊?沒有語言文字能不能“開”?“開”下來了專門給你,什麼也看不到,那個“如” 是不是真的?所以“開示”什麼也不能“示”,但是我們心能看到。心能看到當下是不是“悟”到了?當下“悟”到,我們的“妄心”就“往生”到“真心”,叫“入”。所以“開示悟入”的“入” 就是“ 往生 ”。即“開”即“是”、即“悟”即“入”。就這麼快。佛給舍利弗授記,那麼天龍八部馬上就用佛的標准答案,自己給自己授記。佛有沒有講:“不行,你們不能給自己授記啊?”有沒有講啊?沒有。佛就認可。
第四、對照法诠釋“如是我聞”
下面我們幫助大家,把“如是我聞”與我們在過去、在種種經教,所涉及到的一些名相概念,來把它貫通,幫助我們理解佛法。
《妙法蓮華經》的經題,就是以蓮華這個主題命名。蓮華在我們此方叫荷花,所以你看看蓮花之根,此方叫藕。蓮花之根切開之後,裏面中間一個孔,周邊還有八個孔。孔就表“如”,藕肉就表“是”。
你若把這個藕看懂了叫“如是我聞”。在藕外面看到藕肉,看不到裏面的孔。不管你看到看不到,他在不在?在。如果沒有那個孔,這個藕肉叫不叫藕?也許叫山芋、叫蘿蔔、叫山藥蛋。所以藕是特定表法的,是表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的。
我們再與《楞嚴經》來對照。文殊菩薩在《楞嚴經》偈頌裏講“頂禮如來藏 ,無漏不思議”。“如是”藏在如來藏裏。“如”是“如來藏”的“如”,“是”就是“如來藏”的“來,那麼“如來藏”它有叁個“如來藏”。“如”就是“空如來藏”,“來”就是“不空如來藏”。我們由性就能見相,要是“如”表“空”的話,它空不空啊?不空。所以空如來藏當下就是(空不空如來藏),同樣的道理,這個“來”的當下,我們由相見到性。所以這個不空如來藏當下就是“不空空如來藏”(即空不空如來藏)
所以“如是”藏在“如來藏”裏,當下就是叁個“如來藏”即“一心叁藏”。“一心”就是“如是我”的那個“我”,“我”就是“一心”。
這個“拳頭”表“空”、表“如”;“手掌”表“不空”、表“來”;“拳頭”當下是不是就是“手掌”啊?是。所以它叫“真空不空”。所以“如”當下就是“來”。當下就是“空不空如來藏”。那麼“手掌”呐?當下是不是“拳頭”啊?是。那麼這個“來”這個“手掌”當下就是“如”,當下就是“不空空如來藏”。
對照《佛說阿彌陀經》。在佛法裏“阿”就是表“無相”,表“無”。比喻我們無形無相的“真心本來面目”。“彌陀”譯成漢語叫“量”。這個量是表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萬法。“如”就是“阿”。“是”就是“彌陀。“我”就是“佛”。“如是我”就是“阿彌陀佛”。與《阿彌陀經》相對比。這是我們經常遇到最敏感的名相概念。
《心經》裏有句話叫“是諸法空相”。“空相”的空就是“如”。“相”就叫“是”。一切法是“諸法如是”,是“諸法阿彌陀”。是不是都牽起來了
還有在《法華經》中又提到叫“一實相印”。“一”是不是就是佛?是不是就是“我”?“實相”的“實”是不是就是“如”?“相”是不是就是“是”?所以也可以叫“一如是印”“一阿彌陀印”。
所以我們懂得了以後我們要學會變通。你隨便變動一個名詞術語。就可以使聽經聞法的衆生生起歡喜心、生起好奇心。“如是我聞”就是“阿彌陀佛”。我們是不是天天念“阿彌陀佛”啊?所以我們是不是天天念“南無如是我”啊?你怎麼樣都是對的。
“圓頓大法” 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那你明白了“如是我聞”你念“如來我聞”行不行?你念“阿彌陀我聞”行不行?都是一樣。那麼佛法裏還講“理”和“事”。“理”就是表我們"真心本體"所以“理”就是“如”,“事”是事情的“事”,就是“如是”的“是”,所以“如是我”是不是就是“理事不二”? 就是“拳掌不二”是不是?“拳頭”就是“掌”。千萬不能把它理解爲這是個拳頭和掌(左手拳、右手掌)。你如果理解爲這個拳頭和掌(分爲二的話)。那就是外道明白嗎?是不是把自己和別人對立起來了?一定是。這個“拳頭”和“掌”必須是這個“拳頭”和“掌”(單手即拳即掌)。這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萬法都是一。
我們講的比如說劉曉慶, 演武則天、 演楊貴妃、 演潘金蓮、 或者演那個珍格格是不是都是劉曉慶一個人?是不是就是珍格格一個人?劉曉慶是不是當下就是潘金蓮?有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啊?所以我們所有的人,都是我們一個念在變現你們不要感到奇怪啊,每一個人都能變現出無量的人。據網絡信息美國已經成功成就了人造生命,也就是克隆人。也就是我們一個人就可以變現出無量的人來是不是?
《楞嚴經》第九卷,當我們修到一定境界的時候,我們這一個人, 眼有眼人、耳有耳人、 鼻有鼻人、心肝、五髒、六腑各有一個真人。到時還可以在一起開會。比如說現在有嘴巴菩薩主持法會,鼻子菩薩、 眼睛菩薩 、牙齒菩薩、耳朵菩薩 、眼屎菩薩、鼻涕菩薩、心菩薩、肝菩薩、腸菩薩、指甲菩薩還要發表言論,還可以舉行文藝晚會。《楞嚴經》就是這麼講的,佛法不可思議、妙不可言啊!
所以把佛的這個說法與我們在做夢的境界,我們圓融起來觀照,你當下就能看破,但放下未必。即使放不下,你能看破了將來帶業往生。所以這個“如是我聞”要把它搞明白,你說簡單,就簡單的要死; 你說複雜,就複雜的要命。關鍵我們把這個心量放松放開,來隨文入觀隨著老師的引導。你不要帶著一種懷疑的心理 、逆反的心理觀照,這樣我們才能入道。
所以學佛法開智慧要求我們要以很柔軟的心、順從的心、恭敬的心、虔誠的心來聽聞佛法。
所以《法華經》就是在講“如是我聞”。要叫我來講《法華經》的話,兩個小時就完了。那麼佛確實爲了講這個法,講了許多話。都是講《法華經》怎麼怎麼重要,你要恭敬《法華經》。你到了什麼什麼果位。倘若你懷疑《法華經》是得什麼什麼罪報,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在搞“多元教育”是不是?無非就是在幫助我們打開心量。就如那個電視機、錄音機的調節開關,你擰的越大是不是聲音越大。
所以佛反反複複的搞微調,調正調大我們的心量。仿佛說:“诶呀,這個如是我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就是一切,你明白了嗎?”
同時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後,境界由淺至深。淺者不落叁惡道,深者直到“地上菩薩”,“等覺菩薩”。乃至像龍女那樣直接成佛。只用兩只耳朵聽而已,不要離開講經堂,你就成就了。這個法稱“心地法門”,叫“全性起修”。跟其它法門不一樣。其他法門明白一定的道理後,它還要“解行並重”。要修要證。是因爲它那個道理不明確,似是而非。所以佛把他所講從《華嚴經》《金剛經》往下,統統說爲方便法、不圓滿、不究竟之法。
當然這些法比外道法要好。它屬于“妄中之正”。盡管這樣,佛爲了讓大家正信佛法,把自己講得其它法,說成跟外道講的是一樣的。就是爲了要我們堅信“如是我聞”。
《法華經》就是從正面肯定的方式來贊歎“如是我聞”。
《楞嚴經》是以正面與負面、肯定與否定、由淺至深解釋“如是我聞”。《楞嚴經》是詳細的對《法華經》展開開示。
《法華經》等于是對《楞嚴經》提綱挈領,高度概括和提煉。
佛在《法華經》中反複強調這個怎麼怎麼重要,從頭到尾都是講這個法。
如果講“一”和“多”,我們講一多無礙。“如”就是“一”。“是”就是“多”。“一多”就是“如是”。“如來”藏在你的迷惑顛倒之中,
還有所謂“權實並重”、“權實不二”、“開權顯實”。
“如”就是離一切相,“是”就是即一切法。一切法當下就是“如”。打個比方,比如說孫悟空,搖身一變,變成茶杯。茶杯當下就是孫悟空,這就是“見性”。那麼我們知道孫悟空就是茶杯。在性見相。這就是“明心”。大家明白這個道理麼?那個孫悟空當下就在啊,而且孫悟空當下具備叁德,法身德、化身德、報身德。“孫悟空”是法身德,“茶杯”是化身德,“變化”是報身德。叁因佛性:“孫悟空”是正因佛性、“茶杯”是緣因佛性。“變化”是了因佛性。。
“陀羅尼”解釋爲漢語叫“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是”是“總一切法”;“如”是“持無量義”。用涅槃來對照的話,“涅”就是“是”, 有生長法種之義;槃就是“如 ”如如不動。對照“往生”,“如”是“真心”,“是”是“妄心”,妄心往生到真心就是“如是”。就看你聞不聞。
你果真聞得明白就是如來。你現在還沒有明白,你叫如來藏。因爲你心還沒有解脫,那個如來自在的妙用,還藏在迷失的妄想心中。自己給自己對號入座,我現在是如來,還是如來藏。
再看《法華經---十六品》是佛講了《如來壽量品》半個小時而已。佛是“非生示生”“非死示死”。講我們這個自在的“我”是隨緣顯現不生不滅。法會大衆當下相信,佛馬上就授記。從羅漢一直到十地菩薩、等覺菩薩,都是在沒有離開講經道場、沒有離開板凳當下成就。
佛在《楞嚴經》…
《如是我聞專題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