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大意、倫常道德與和諧社會▪P3

  ..續本文上一頁有感恩,就不會得到法喜充滿;沒有法喜充滿就難得業障消除。所以我們用感恩的心來接受佛的慈悲,這樣就跟法相應。

  我創造請法的原理,是從《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而來的,這部經是教育我們代爲十方衆生請法的。我原來親近本煥老和尚叁年,發現他都是用這部經來跟信衆結緣的,開始我沒有認真地看。後來我研究淨土法門以後,把淨土五經反複地看了十遍,最後我懂得這部經重點是講請法的道理,這部經是“上求菩提,下化衆生”。這樣我就從中懂得請法的道理了。

  我們漢傳佛教過去的祖師大德都是講念完再回向,後來我感覺這樣做等于先開車走,走到一定的地方以後再找方向。我請法的方法是先定好目標方向再開車走,這樣比較明了,叫做有定位的做法。自從我推廣請法差不多兩叁年以來,已經收到很好的效果,基本上能用得上的人都有良好的感受。

  現在講一講,佛教非常高等的智慧當中,爲什麼講因果呢?不是佛陀創造因果,因果是大自然的規律,一切事物有因必有果。佛教比其它教高等就是明了因果定律,其它宗教沒有完全察覺到因果的定律。因爲佛的智慧覺知,人類給生命、給環境帶來果報,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本師能發現這樣的定律,這就給衆生的生命帶來良好的依靠。所以我們學佛人,如果沒有真正相信因果,等于已經沒有本教的素質了。

  因果是大自然的靈性,如果不相信因果就沒有靈性了。天上是一面鏡子,大地處處有耳朵,我們的所作所爲天地都見到聽到。比如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私語,天上的人好象聽到打雷一樣。我們還認爲自己所做的沒有人看見,如果沒有人看見,你心裏面看不看見啊?

  所以大家應當明白到,自己的所作所爲是給自己帶來果報的,包含“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的人可能會說:既然這樣,爲什麼有些人做惡事也不見他受惡報呢?

  剛才我正好講到“天有定時、地有定理、人有定量、命有定數”。我們這個色身有一定的福報,等于一個杯子一樣,水滿了它才溢到外面來。當還沒有滿的時候它還有承受力,所以就還沒有受到果報;當它滿了,沒有承受力了,就可能會統統受報。你們相信這個道理嗎?(衆答:相信。)

  如果相信這個道理,那生命才有希望,你才不敢去做不良的行爲。不願做不良的行爲,就給生命帶來良好的希望。因爲一切不良的行爲會給生命帶來苦報。所以我們佛門弟子要尊重因果、理解因果、圓滿因果,這樣我們就叫做了果報。

  大家想一想,本師釋迦牟尼佛爲全人類所講的生命道理,他跟我們討什麼回報嗎?他不要回報,他只有一種心:願我們回頭是岸!

  因爲人類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民族與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生命與生命之間,造成無量無邊的痛苦。佛看在心上,就開始尋找解脫的方法,最後明白到這些都是人類無明的所作所爲。所以佛現身說法,教育我們明白做人的道理。人明白了,才願意放下;如果不明白,誰也說不動,就給生命帶來無量無邊的痛苦。

  我們今天能聞到佛法的道理,實實在在感恩本師舍王位、舍江山,爲我們十方苦難衆生尋找解脫的道路。今天我們能聞到佛法,實實在在是機會難得。

  在全世界各大教中,惟有佛教是皇帝創造的教。而且佛教傳入中國來,也是中國的皇帝去迎請佛教進來。那就表示佛教在我們中國來講,應該叫做國教,因爲是皇帝迎請進來嘛。其它教盡管他們也有慈悲心,但不是中國皇帝請進來的。

  佛教進入中國以後,曆代祖師在翻譯經文當中,也非常尊重中國的文化,佛教裏面有近叁分之一是保持中國民族文化的精髓,所以佛教文化也是中國民族文化。

  我們看到印光老法師也講到很多在家人的道理,比如胎教和童真教育。我有一次翻開《大方廣佛華嚴經》來看,突然看到裏面也講到家庭倫理方面,也講到童真教育的道理,所以我說佛教是真正的生命改良的道理。

  因爲我明白了這些大德是爲了人類的進化付出代價,我才明白到,我們學佛第一首先是圓滿生命,第二更要圓滿家庭,第叁更要圓滿事業,第四更要圓滿生活!因爲佛教是智慧之教,教育我們用智慧來圓滿生命,用智慧來圓滿家庭,用智慧來圓滿事業,用智慧來圓滿生活!

  我們有些人認爲學佛了什麼都不要,所以給人感覺佛教好象是消極的教。其實佛教不是消極之教,應該說是進步之教。佛教重點教育我們:智慧人生、覺悟人生。因爲世界以人爲本,人有智慧、有覺悟才有能力和條件完美世界!

  四、忏悔的功德

  佛教提倡的忏悔,忏是認錯,悔是改過。我們造的惡業,如同一座冰山一樣,我們忏悔就象太陽光融化冰山,所以忏悔的功德無量。我們無明的時候有犯過,明白了也不要難過,忏悔了就會變好。但是光認錯不改過,這樣也不好。真正的忏悔要立足在改過上,才能得到好處。

  人有過,首先給自己的生命帶來福德的減分;福德減分以後,第二步你身體健康狀況就不好。身體狀況不好,就是你福德減分的果報。

  因爲人的生命有兩個層次:一種是福德,一種是福報。我們造惡業有時候給福報減分,有時候給福德減分。福報減分相當于自己創業破産了,或者別人欠你的債不償還;福德減分就是身體不好,或者是爆發災難。

  佛和菩薩有什麼差別呢?佛是願望人能斷惡修善,那麼就給生命有良好的因緣。因爲行爲惡了,得到惡報以後,一人受苦合家不安。所以佛陀很偉大,他的願望是規範人的行爲,處處是極樂世界。我們學佛人如果道理懂得千千萬萬,卻沒有從這個地方入手,就冤枉念經念咒,永遠找不到解脫的道路。

  我爲什麼念《地藏經》要流淚呢?因爲念《地藏經》就要體會到父母的功德,也體會到地藏王菩薩原諒他的父母,生生世世爲父母孝順報恩的功德。我們爲地藏王菩薩的精神而感動流淚;爲父母的恩德不能報而感動流淚。

  我這次在南山寺講到,有一個居士念了一百部《地藏經》,他打電話給我說:“爲什麼我念《地藏經》一百部了,我母親還不老實?”我感覺奇怪了,怎麼念《地藏經》給母親老實呢?到底你報誰的恩啊?我問他的母親有多大歲數了?他說八十叁歲了。我們作爲子女,父母乃至有過到什麼程度,只有原諒,有了原諒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我們念《地藏經》,沒有把《地藏經》的精神學到位,這樣不好。

  五、念佛與念菩薩

  下面我們講菩薩是怎麼成的。菩薩明明知道一切衆生的痛苦,都是果報現前造成的,爲什麼他還去救苦救難呢?因爲他的心中只有原諒衆生一切過,所以他才有心去救渡。

  不過菩薩雖然有慈悲救苦救難的心,但是沒比佛的正覺高等。佛是要求規範人的行爲,給生命改良,防患于未然,讓災難不發生,這是佛高等的覺悟。

  我們衆生喜歡念菩薩名號,因爲我們有苦有難了,菩薩就來救嘛,卻沒有想到佛讓我們不爆發災難功德更加大。現在大家明了佛和菩薩的差別了嗎?你們念菩薩是等于願望自己災難發生了去麻煩菩薩;念佛是願望自己沒有災難爆發,不用去麻煩誰,自己也沒有受到痛苦的果報。如果把佛的慈悲和菩薩的慈悲都弄明白了,那麼大家就懂得念佛的功德更加大。

  我們念佛首先接受佛哪方面呢?接受佛做一個知足常樂每一天的人。我們得到這樣的法了,生命就有希望。如果我們等到災難爆發了再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肯定來幫忙,但是我們還是有受苦的經過啊!我不是反對大家念觀世音菩薩,我念觀世音菩薩也很靈感,我的意思是念佛能讓自己沒有什麼苦報的産生。

  大家明白以後,就對修道有良好的定位了。經常有人問我:“我念什麼經好?”因爲這個道理我說得太多了,所以有時候我不方便,我就說:“你認爲什麼好你就念什麼。”如果有時間的時候,我就說:“你念做人的經很好。”有些人問:“我修什麼法好啊?”我說:“修斷惡的法非常好。”有些人又問:“念什麼咒好啊?”我說:“念健康長壽非常好。”

  我們要念彌勒菩薩的名號,目的是要學彌勒菩薩的知足常樂精神。他的精神是教育我們用樂觀的精神去面對生活,用樂觀的精神去面對環境,用樂觀的精神去面對人我。彌勒菩薩還教育我們,娑婆世界有山、有水、有平原、有海河,那麼就應該做到:逢山過山,逢水過水;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彌勒菩薩的最高精神是什麼?——只有承受,沒有償還!

  爲報父母恩,就要學地藏王菩薩的精神。地藏王菩薩也就是佛的第四大弟子目犍連,他是孝順父母而得道。所以他有知恩、感恩、報恩的心,他的所作所爲連本師釋迦牟尼佛都感動。所以釋迦牟尼佛就宣揚他的精神,願望我們都要學地藏王菩薩的精神。

  如果我們不明白,就會問:“我也念很多的地藏王菩薩名號了,爲什麼沒有感應呢?”你要哪方面感應啊?我告訴大家,超渡父母最關鍵是能原諒父母的過,一原諒當下往生!因爲原諒不了父母的話,就是業障相互纏縛,所以解脫不了。

  如果要救渡十方,就要接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就是成就我們的大悲心,我們接受菩薩的大悲心了,就可以救渡一切苦難衆生。

  觀世音菩薩的精神是表達慈悲的,也是表達我們整個佛教的宗旨和精神。觀世音菩薩就是以慈悲的精神普利十方,只要你稱他的名號,有苦有難他都會救渡,無條件無成見。

  我們有些人也想幫助人,但是從來沒有考慮到對方的感受,用個人的條件叫對方怎麼樣怎麼樣,條件和成見太大了,所以我們渡不了衆生啊。什麼叫做“心空”呢?心空就是無條件、無成見;有條件、有成見永遠空不了。

  以前我修《大悲咒》很靈感。我曾經去救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他有五個兒子,但沒有一個養他老人家,他一個人住,八十多歲了還去種田。因爲農村的田埂很高,他不小心摔下來,兩只手都斷了。

  後來我到老人的家,我就在老菩薩前面發了願:這個地方很遠,我不能再來看他老人家,我接…

《佛法大意、倫常道德與和諧社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皈命念佛的功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