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七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各位觀衆大家好:
今天,我們談談現代這個社會迫切需要的,就是佛法。早年歐陽竟無大師在第四中山大學的講演,他的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爲今世所必須”。他說這個話到現在,已經有半個世紀多了,他是在民國十二年講的。到今天我們在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所見到的、所聞到的,深深體會到歐陽大師這句話的正確性,肯定佛法是一切大衆所必須的、是社會所必須的、是這個世界所必須的,唯有佛法能夠帶給個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滿、社會的和諧、世界大同。佛法既然如此迫切需要,非常可惜弘法的太少了,真正能夠發心弘法,就是大衆的恩人。所以我在這麼多年來,總是處處勉勵年輕人、勸導年輕人要發心,真正能做到舍己爲人、舍己爲法,這就是真正的菩薩。爲法是爲覺悟衆生之法,挽救世道人心之法,這個就是佛法。現在佛教這些名詞、術語,被社會大衆誤解、曲解的太多,所以有一些名相,在講解的時候,必須要加以說明,以免發生誤會。
弘法利生是佛家的大事,釋迦牟尼佛在一生當中所表現的,就是我們的模範,他以究竟圓滿的智慧,指出衆生一條幸福美滿的大道。他老人家以身作則,作出榜樣給我們看,確確實實展現出看破。所謂看破,就是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了,徹底了解了,這叫看破。放下是心地真正清淨,不是說放下,什麼事情都不做,那你就誤會了。它是放下是非人我,放下貪嗔癡慢,放下妄想、執著,所謂放下是放這些。然後爲一切衆生服務,這就叫菩薩行。
菩薩行有六個原則,第一個是布施。布施就是舍己爲人,無條件的奉獻給衆生、奉獻給社會,盡心盡力將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我們在社會上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從事某一種行業的工作。就在自己生活環境、行業工作上,敦倫盡分,做到究竟圓滿,給同行作一個好榜樣。也跟其他不同的行業,做最好的啓示,使他們看到、聽到能有所覺悟,能夠循這個原理、原則去修學,使各行各業、各種不同生活方式的衆生,都能達到究竟美滿,都能夠獲得真善美慧的享受,這是世尊一生教導我們,表演給我們看的,我們應當要細心的去體會。
我們以“學爲人師,行爲世範”,這個角度來讀佛經、來觀察佛的教化,就不會迷失方向,不會曲解佛的真實義。開經偈上說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所以自己一定要有良好的修學態度,我們才能夠得到佛陀教學真實的利益,通常在佛學名詞講“佛法殊勝的利益”,是說的這些。
年輕人接觸到佛法,也很想發心,可是那個心就發不起來,這個原因在那裏?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原因找到,然後把原因消除,自自然然就一帆風順。根本的原因總離不開兩種執著—人我執、法我執。人我執就演變成煩惱障,法我執就演變成所知障,兩種障礙障住了你的自性。這是你的菩提心爲什麼發不起來,你修學佛法的經典,爲什麼不能夠契入;換句話說,爲什麼不能理解佛的真實義,毛病就出在這兩種障礙。這兩種障礙的根源,就是兩種執著。
佛法所說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一門大學問,深廣無盡!雖然是一個深廣無盡的大學問,它有綱領可以掌握。如果你掌握了綱領,修學就有門路了。這個綱領是什麼呢?就是一心、一性,心性是綱領。心,我們講真心,性是本性。禅宗修學的目標—明心見性,這是抓到了總綱領,所以宗門的修學叫頓超、頓悟。現在的人參禅爲什麼不能開悟?他知道這個綱領沒錯,但是這個綱領他拿不到,剛才講的他有二障、他有二執。二障、二執不破,綱領給你講得再多,也沒有用處,說得不好聽的是廢話而已。爲什麼?說法不契機,理沒錯,契理不契機,佛說那叫“閑言語”。閑言語用今天的話來說:廢話。
好心的同修,真正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能爲佛菩薩、爲衆生做一點好事的人,你不能不懂這個道理,不能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修行從那裏學起?從發心,發菩提心,四弘誓願第一句:“衆生無邊誓願度”,你要真正發這個心,就是要發心舍己爲一切衆生。我的學習是爲一切衆生,我的生活也是爲一切衆生。我爲什麼要吃飯,爲什麼要活在這個世間?就是爲一切衆生,絕不是爲自己,這是“衆生無邊誓願度”。我今天求學學佛法,認真努力是爲一切衆生學,是希望幫助一切衆生開悟,當然你的修學,一定是自己先開悟,然後幫助一切衆生開悟。真正的目的是幫助一切衆生開悟。那麼換句話說,自己的成就,自己開悟,自己成佛,都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普度衆生,這個道理不能不明了。然後曉得自己點點滴滴是爲一切衆生,沒有自己!這樣一來,你的兩種執著才能夠脫。
你學佛爲什麼學不好?起心動念爲自己,這是大毛病,自己修行證果是爲主、主目的,度衆生是次目的,你錯了。換句話說,你也開不了悟,你也成不了佛,你也度不了衆生,你顛倒了。佛法的教學,主目的是度衆生,自己開悟修行證果是手段,不是目的。爲什麼用這個手段呢?這個手段是與事實真相相應唯一的手段,因爲一切法是從一心裏頭變現出來的,《師地論》裏頭所謂:“叁界無別法,唯是一心做”。不僅是叁界,十法界、一真法界,離不開一心。宗門修一心,淨土也是修一心。所以佛在經上才明白的告訴我們:“念佛是無上深妙禅”。我想學佛的同修,縱然沒有得到經典的原文,一般在經論的注解,祖師大德的開示注疏裏面,這一句話決定不生疏,你也看過很多遍,你也聽過很多次。爲什麼還不能夠死心蹋地的念佛?換句話說,看,還不等于白看;聽,也是白聽,自己沒有絲毫的反應,說的不好聽的話,叫麻木不仁!如果是一個聰明、伶俐漢,一看一聽,他就會有感觸,他會驚訝,他會深深的反省。而後選擇修學的法門,不是像一般人聽了、看了,不痛不癢,含糊籠統的過去,這樣的修學怎麼會有成就?
古來的大德,愛護學人,痛下針砭,有打有罵,但是那種教育的手段,在今天不適用。不是不適用,是現代人反對、不許,不許可體罰的方式。而不曉得體罰的教育,在真正教育裏面,是一種非常好的手段。我過去求學,李老師常常跟我們說,他在小時候念書,凡是被老師罰過的,罰跪,而且還跪磚頭,那一種學習,一生永遠不會忘記,這是教育裏面好的方法。打!打什麼?打記性,這個地方不熟,被老師打過了,永遠記得。我們接觸他老人家八、九十歲的時候,講經說法,引經據典,隨手拈來,他告訴我,爲什麼還能記得?小時候被打的。現在人沒有受到這種教育,所以讀過的東西,隨讀隨忘,不能記憶,當然更沒有反省的機會,他怎能夠深入?所以現代只有勸導,完全要靠個人猛醒覺悟,勇猛之猛,反省之省。自己要不肯警覺,勇猛精進,沒有人來督導你,這是這一代學習困難之所在。縱然遇到善知識,善知識也不能用從前這樣好的手段,這個是現代共業所造成,那有什麼法子?
雖然科技比從前發達,經本得來容易,實在講這些事情有好有壞。好,是不像從前得一本經論非常艱難,有些書籍一生希求都求不到。譬如宋朝時候王龍舒居士會集《無量壽經》,他何嘗不曉得《無量壽經》在當時有五種原譯本,他一生當中只看到四種。唐朝翻譯的《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這一部分,他一生都沒有機緣見過,這是從前的困難處。現在印刷術發達,個人家裏面都可以收藏一部《大藏經》,這很平常的事情,這是比從前好。
而不如從前的地方,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從前得來不容易,而且得來多半是自己去手抄,經典流通量太少了。要想讀經書到那裏去?找大的寺廟裏面藏經樓。藏經樓就是圖書館,到這裏面借來抄,那時候沒有複印,只有自己手抄,抄過的本子印象深刻。現在的經論太多,隨手拿來,所以心生輕慢心,這個是讀書的心態不如古人,所以成就當然也就遠遠落在古人的後面。經典得來容易,尊重的心沒有了,求學的心態下降了。這是今天雖然科技發達,我們的修學依舊遠遠比不上古人,道理在此地。試問今天有幾個人肯手抄經?不但這個沒有,細讀、精讀都很少見。展開經本,含糊籠統,當作一般報章雜志這樣看過就完了,他能體會到什麼?
有同修發心,很想講經說法,他來告訴我,“他要先求開悟,悟了之後再講經說法”,沒錯!來問我:“這個作法錯不錯?”沒錯!問題你在這一生當中能開悟嗎?不可能!這是就一般人而論,我們說話客氣一點、謙虛一點,我們不敢說他,他也許是天才、也許是佛菩薩再來,那是另當別論。就一般人而論,開悟是不可能。你看倓虛老法師往年在香港講經的時候常說,他有個小冊子,大光法師給他記的,《念佛論》裏也講過。他一生當中見過許許多多宗門的大德,他們的功夫得定,他見過,也聽說過得禅定,參禅得定,真的是入定。像虛雲老和尚一入定,七、八天、十幾天,或者是一、二個月,他入定了。出定的時候,精神飽滿,你問他,他覺得沒多久,我在這裏入定,大概只有幾分鍾的時間,定中境界幾分鍾的時間,實際上人間己經一、兩個星期。
年譜裏面有一個記載,我相信諸位看了之後,印象一定很深刻。有一年過年的時候,虛雲老和尚住茅篷,一個人住茅篷!他鍋裏面燒了一點芋頭,住山生活得很清苦。火生了,芋頭在鍋裏面煮,他在旁邊打坐入定了,這一坐入定大概有二個星期。茅篷附近是寺廟,這寺廟裏有一些出家人,看到虛老和尚二個星期都沒有出來,年都過了。于是有幾個人到茅篷裏去探訪他、去看他。看他的時候,他老人家在那裏打坐,他們就拿引磬在他耳朵旁邊敲,敲引磬是叫他出定。他出定了,看到他們來了,“你來的正好,我鍋裏煮的芋頭,我們一起吃。”結果鍋蓋一掀開,鍋裏頭已經長草了。他一看驚奇了,怎麼回事情?人家告訴他:“你入定多久?”“才一會!我鍋裏燒的芋頭,還不曉得有沒有燒好?”兩…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七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