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七讲)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七讲)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录影室

  各位观众大家好:

  今天,我们谈谈现代这个社会迫切需要的,就是佛法。早年欧阳竟无大师在第四中山大学的讲演,他的讲题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须”。他说这个话到现在,已经有半个世纪多了,他是在民国十二年讲的。到今天我们在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所见到的、所闻到的,深深体会到欧阳大师这句话的正确性,肯定佛法是一切大众所必须的、是社会所必须的、是这个世界所必须的,唯有佛法能够带给个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满、社会的和谐、世界大同。佛法既然如此迫切需要,非常可惜弘法的太少了,真正能够发心弘法,就是大众的恩人。所以我在这么多年来,总是处处勉励年轻人、劝导年轻人要发心,真正能做到舍己为人、舍己为法,这就是真正的菩萨。为法是为觉悟众生之法,挽救世道人心之法,这个就是佛法。现在佛教这些名词、术语,被社会大众误解、曲解的太多,所以有一些名相,在讲解的时候,必须要加以说明,以免发生误会。

  弘法利生是佛家的大事,释迦牟尼佛在一生当中所表现的,就是我们的模范,他以究竟圆满的智慧,指出众生一条幸福美满的大道。他老人家以身作则,作出榜样给我们看,确确实实展现出看破。所谓看破,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了,彻底了解了,这叫看破。放下是心地真正清净,不是说放下,什么事情都不做,那你就误会了。它是放下是非人我,放下贪嗔痴慢,放下妄想、执著,所谓放下是放这些。然后为一切众生服务,这就叫菩萨行。

  菩萨行有六个原则,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就是舍己为人,无条件的奉献给众生、奉献给社会,尽心尽力将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我们在社会上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从事某一种行业的工作。就在自己生活环境、行业工作上,敦伦尽分,做到究竟圆满,给同行作一个好榜样。也跟其他不同的行业,做最好的启示,使他们看到、听到能有所觉悟,能够循这个原理、原则去修学,使各行各业、各种不同生活方式的众生,都能达到究竟美满,都能够获得真善美慧的享受,这是世尊一生教导我们,表演给我们看的,我们应当要细心的去体会。

  我们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个角度来读佛经、来观察佛的教化,就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曲解佛的真实义。开经偈上说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所以自己一定要有良好的修学态度,我们才能够得到佛陀教学真实的利益,通常在佛学名词讲“佛法殊胜的利益”,是说的这些。

  年轻人接触到佛法,也很想发心,可是那个心就发不起来,这个原因在那里?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原因找到,然后把原因消除,自自然然就一帆风顺。根本的原因总离不开两种执著—人我执、法我执。人我执就演变成烦恼障,法我执就演变成所知障,两种障碍障住了你的自性。这是你的菩提心为什么发不起来,你修学佛法的经典,为什么不能够契入;换句话说,为什么不能理解佛的真实义,毛病就出在这两种障碍。这两种障碍的根源,就是两种执著。

  佛法所说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一门大学问,深广无尽!虽然是一个深广无尽的大学问,它有纲领可以掌握。如果你掌握了纲领,修学就有门路了。这个纲领是什么呢?就是一心、一性,心性是纲领。心,我们讲真心,性是本性。禅宗修学的目标—明心见性,这是抓到了总纲领,所以宗门的修学叫顿超、顿悟。现在的人参禅为什么不能开悟?他知道这个纲领没错,但是这个纲领他拿不到,刚才讲的他有二障、他有二执。二障、二执不破,纲领给你讲得再多,也没有用处,说得不好听的是废话而已。为什么?说法不契机,理没错,契理不契机,佛说那叫“闲言语”。闲言语用今天的话来说:废话。

  好心的同修,真正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能为佛菩萨、为众生做一点好事的人,你不能不懂这个道理,不能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修行从那里学起?从发心,发菩提心,四弘誓愿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真正发这个心,就是要发心舍己为一切众生。我的学习是为一切众生,我的生活也是为一切众生。我为什么要吃饭,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间?就是为一切众生,绝不是为自己,这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今天求学学佛法,认真努力是为一切众生学,是希望帮助一切众生开悟,当然你的修学,一定是自己先开悟,然后帮助一切众生开悟。真正的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开悟。那么换句话说,自己的成就,自己开悟,自己成佛,都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普度众生,这个道理不能不明了。然后晓得自己点点滴滴是为一切众生,没有自己!这样一来,你的两种执著才能够脱。

  你学佛为什么学不好?起心动念为自己,这是大毛病,自己修行证果是为主、主目的,度众生是次目的,你错了。换句话说,你也开不了悟,你也成不了佛,你也度不了众生,你颠倒了。佛法的教学,主目的是度众生,自己开悟修行证果是手段,不是目的。为什么用这个手段呢?这个手段是与事实真相相应唯一的手段,因为一切法是从一心里头变现出来的,《师地论》里头所谓:“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做”。不仅是三界,十法界、一真法界,离不开一心。宗门修一心,净土也是修一心。所以佛在经上才明白的告诉我们:“念佛是无上深妙禅”。我想学佛的同修,纵然没有得到经典的原文,一般在经论的注解,祖师大德的开示注疏里面,这一句话决定不生疏,你也看过很多遍,你也听过很多次。为什么还不能够死心蹋地的念佛?换句话说,看,还不等于白看;听,也是白听,自己没有丝毫的反应,说的不好听的话,叫麻木不仁!如果是一个聪明、伶俐汉,一看一听,他就会有感触,他会惊讶,他会深深的反省。而后选择修学的法门,不是像一般人听了、看了,不痛不痒,含糊笼统的过去,这样的修学怎么会有成就?

  古来的大德,爱护学人,痛下针砭,有打有骂,但是那种教育的手段,在今天不适用。不是不适用,是现代人反对、不许,不许可体罚的方式。而不晓得体罚的教育,在真正教育里面,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我过去求学,李老师常常跟我们说,他在小时候念书,凡是被老师罚过的,罚跪,而且还跪砖头,那一种学习,一生永远不会忘记,这是教育里面好的方法。打!打什么?打记性,这个地方不熟,被老师打过了,永远记得。我们接触他老人家八、九十岁的时候,讲经说法,引经据典,随手拈来,他告诉我,为什么还能记得?小时候被打的。现在人没有受到这种教育,所以读过的东西,随读随忘,不能记忆,当然更没有反省的机会,他怎能够深入?所以现代只有劝导,完全要靠个人猛醒觉悟,勇猛之猛,反省之省。自己要不肯警觉,勇猛精进,没有人来督导你,这是这一代学习困难之所在。纵然遇到善知识,善知识也不能用从前这样好的手段,这个是现代共业所造成,那有什么法子?

  虽然科技比从前发达,经本得来容易,实在讲这些事情有好有坏。好,是不像从前得一本经论非常艰难,有些书籍一生希求都求不到。譬如宋朝时候王龙舒居士会集《无量寿经》,他何尝不晓得《无量寿经》在当时有五种原译本,他一生当中只看到四种。唐朝翻译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这一部分,他一生都没有机缘见过,这是从前的困难处。现在印刷术发达,个人家里面都可以收藏一部《大藏经》,这很平常的事情,这是比从前好。

  而不如从前的地方,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前得来不容易,而且得来多半是自己去手抄,经典流通量太少了。要想读经书到那里去?找大的寺庙里面藏经楼。藏经楼就是图书馆,到这里面借来抄,那时候没有复印,只有自己手抄,抄过的本子印象深刻。现在的经论太多,随手拿来,所以心生轻慢心,这个是读书的心态不如古人,所以成就当然也就远远落在古人的后面。经典得来容易,尊重的心没有了,求学的心态下降了。这是今天虽然科技发达,我们的修学依旧远远比不上古人,道理在此地。试问今天有几个人肯手抄经?不但这个没有,细读、精读都很少见。展开经本,含糊笼统,当作一般报章杂志这样看过就完了,他能体会到什么?

  有同修发心,很想讲经说法,他来告诉我,“他要先求开悟,悟了之后再讲经说法”,没错!来问我:“这个作法错不错?”没错!问题你在这一生当中能开悟吗?不可能!这是就一般人而论,我们说话客气一点、谦虚一点,我们不敢说他,他也许是天才、也许是佛菩萨再来,那是另当别论。就一般人而论,开悟是不可能。你看倓虚老法师往年在香港讲经的时候常说,他有个小册子,大光法师给他记的,《念佛论》里也讲过。他一生当中见过许许多多宗门的大德,他们的功夫得定,他见过,也听说过得禅定,参禅得定,真的是入定。像虚云老和尚一入定,七、八天、十几天,或者是一、二个月,他入定了。出定的时候,精神饱满,你问他,他觉得没多久,我在这里入定,大概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定中境界几分钟的时间,实际上人间己经一、两个星期。

  年谱里面有一个记载,我相信诸位看了之后,印象一定很深刻。有一年过年的时候,虚云老和尚住茅篷,一个人住茅篷!他锅里面烧了一点芋头,住山生活得很清苦。火生了,芋头在锅里面煮,他在旁边打坐入定了,这一坐入定大概有二个星期。茅篷附近是寺庙,这寺庙里有一些出家人,看到虚老和尚二个星期都没有出来,年都过了。于是有几个人到茅篷里去探访他、去看他。看他的时候,他老人家在那里打坐,他们就拿引磬在他耳朵旁边敲,敲引磬是叫他出定。他出定了,看到他们来了,“你来的正好,我锅里煮的芋头,我们一起吃。”结果锅盖一掀开,锅里头已经长草了。他一看惊奇了,怎么回事情?人家告诉他:“你入定多久?”“才一会!我锅里烧的芋头,还不晓得有没有烧好?”两…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七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