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星期。這是講什麼?得定。是不是開悟?不是的。得定的是真有,開悟的, 老說他一個都沒有見到過。不但沒有見過,連聽都沒有聽說過。
諸位才曉得開悟難!得定跟開悟相差太遠太遠。諸位要曉得,得定是什麼?伏煩惱。跟我們念佛裏面講功夫成片,伏煩惱。開悟是斷煩惱,你煩惱不斷,你怎麼能開悟?大乘經論裏面講得很詳細。什麼叫開悟?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一分,這叫開悟,大澈大悟,明心見性。所以開悟了,那是什麼地位?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不但六道凡夫裏沒有開悟的人,有得定的。有得定,他能夠生到色界天,能夠生到無色界天。色界十八層天,無色界四層天。
這些人這麼多層次,就是他定功的淺深,都是得定。定功越深,他的位次就越高。再高的出了叁界。阿羅漢得九次第定,比非想非非想定還要高一層,出了叁界。辟支佛的定功,比阿羅漢更高,沒開悟!阿羅漢、辟支佛沒開悟!這大乘經上佛講得很清楚,他們只得到少分的解脫。叁德密藏是講的法身、般若、解脫,阿羅漢、辟支佛只得到少分的解脫,法身他沒有,沒有證得,般若他沒有。經上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我們若不能夠領會、不能夠體會,這個經真的叫白念了。我們明白這些道理才曉得,自己認真反省反省,不可能!不要說開悟不可能,我們今天得定都不可能。得定是小道,小功夫我們都做不到;開悟是大道,我們怎麼可以得到?
今天我們發心弘法利生憑什麼?李老師過去教我,憑真誠心,他老人家教給我訣竅—“至誠感通”,因爲你要弘法,你就一定要通達佛法,通達世間法,世、出世間法你都要通達。通達,你本身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能力,你怎麼個通法?你不是上根利智;換句話說,你修學在這一生當中,開不了悟,那就沒法子通了。中下根人學教,學教要學到那一天你才能學通?我們的壽命有限、時光有限,也辦不到。唯一的方法就要靠叁寶加持,要依靠佛菩薩的感應,叫感通,這是一個方法。這個方法,我們可以做得到,說老實話,這並不是上根利智,也不是中根拼命在那裏求學,我們唯一的方法—感應!
叁寶的加持,怎麼樣才能得到感應?誠!真誠,真誠到極處,就得佛菩薩幫助,就得佛菩薩加持。我這一生講經說法,就是得李老師教導的,一生當中決定不自欺、不欺人。如何能做到真誠?一定要舍棄自私的念頭,念念不要想自己,念念念衆生。我能夠這樣做,也是早年得力于章嘉大師的教誨,大師教給我:“真誠爲佛法、爲衆生,自然有佛菩薩護念,有佛菩薩照顧。”他說:“你一生爲自己都不要操一點心。”我聽大師這個話,很受用!我知道我一生的際遇,無論是順境、無論是逆境,都是佛菩薩妥善替我安排的,決定是有利益的。逆境也有利益,所以我在境緣當中,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切都隨順,什麼都好,決定沒有計較,一切事順其自然,我過的是這個日子。這樣的心情才能得到佛菩薩感應。
所以我在香港講經,你們有些同修聽到、也看到,有一位法師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說:“法師,你講經爲什麼沒有預備、沒有講稿?”我聽到他這一問,我也笑笑,“我講經從來不用講稿,從來沒有去准備。”我在李老師會下學習的時候,就沒有講稿。但是我要求學生們,你們一定要寫講稿,你們不寫講稿,你學不出來。我不寫講稿,我有我的條件,我這個條件你們沒有。第一個,我的心態跟你們不一樣,我沒有爲自己,你們起心動念還有我、還爲自己,你這一點比不上我。第二個,你們的秉賦不如我,我看了之後、聽了之後,我能夠記得住,所以我不需要用文字幫助。我聽李老師講經,他教給我們是用複講小座這個方法來訓練。我今天在新加坡教學生,也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從那裏來的呢?過去有同學問我,這個方法是從阿難尊者傳授下來的。當年集結經藏,就是複講,等于我們今天講複小座。
所以佛教裏面教導講經的方法,是阿難尊者傳下來的,祖祖相傳。我聽李老師講經,我聽他一個小時,我到第二天、第叁天再去複講,我至少可以講到五十五分鍾,跟他的距離非常接近,我有這個記憶力,有這個能力。你要有這個能力,你也可以不要寫講稿,你要沒有這個能力,你就一定要好好的去寫講稿。所以在同學當中,過去我跟李老師學講經,我們同班同學當中,我學得很輕松。我們同學,每一個同學都學得很苦,這就是各人具備的條件不一樣。我能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你得不到!不是佛菩薩特別照顧我、特別歡喜我,沒有這個道理,佛心清淨、平等。得到加持唯一的方法,是你的心清淨,你的心真誠、清淨,你就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如果再加上慈悲,加持的力量就更顯著。這個事情不能作假。世法作
假都不能成就,何況佛法?善導大師教給我們:“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真幹!不能作假,絲毫之假都摻不得;換句話說,一念之私都摻不得。摻一念之私,你的真誠就沒有了;換句話說,你的感通也沒有了。這是現代真正想發心走弘法利生這一條道路,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明了的。你曉得之後,你就要認真努力修學。
對于個人的生活,不要再去多想,生活再艱難、再苦,也不怕。如果希望自己生活優裕一點、過得好一點,這個念頭就錯了。世尊在入滅之前,教導弟子“以戒爲師”,這個大家知道的。還有一句話,你曉不曉得?“以苦爲師”,你怕吃苦,那怎麼行?我在早年修學期間,我過過十五年的苦日子。有些出家我們同參道友看到我那個樣子都搖頭,他們吃不了的苦,我能吃,我吃得很自在,我沒有感覺到苦。別人在旁邊看到我很苦,我自己沒有感覺到苦。孔老夫子贊歎顔回,“顔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飲”,孔夫子說,人家過這種生活不堪其憂,可是“回也不改其樂”,顔回自己沒有感覺到苦,很快樂!見到人都歡歡喜喜的!
身體在這個世間,吃飽、穿暖就夠了,有一個小房子能遮避風雨,不就足了,還要什麼?還要的是天天能讀經、天天能聞法、天天有這些同參道友在一塊研究討論,這個多快樂!我過的是這個日子。你們現在這邊同修,有很多到慈光圖書館參觀過,我過去在慈光圖書館住在大殿後面的樓上,我住的地方多大?兩個榻榻米,我住的地方。生活非常簡單,換洗衣服只有兩套,薄薄的一個被蓋,髒了都是自己洗,那時候還用蚊帳,生活非常簡單、非常快樂。
今天社會也富裕了,這樣的苦日子,不但你們見不到,你們聽也聽不到;換句話說,你想過這個日子,沒有了。可是富裕裏面這個生活學道,真的是難!爲什麼?容易增長貪 癡慢,這個麻煩大了。眼前樣樣都具足、樣樣都完備,你那個心不容易放下。不像我們那個時候,我們手上的經書只有幾本,行李就是一個背包,手提幾本書,背個背包就走了,家産就這麼多,什麼都沒有,所以是無牽無挂、無憂無慮。真正放得下,爲什麼放得下?沒有東西好放。你們現在放下,難!太難太難!這是真正發心講經的同學們,應當深深反省的。你要不突破二障,不舍棄二執,永遠堅固的障礙你,你要想成就,非常非常困難。你的願是善願,你的心是好心,可是你要是不排除這些障礙,你的善願、好心都不能夠圓滿,這是非常非常的可惜!換句話說,你是不是真做,真正舍己爲人,突破二障、放下二執,還是可以做得到的。那麼你的心願依舊可以圓滿,你可以與諸佛菩薩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樣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有把握。
這是在此地,我借這一點時間,奉勸諸位發心弘法利生的同修們,無論你是在家或者是出家,這個沒有關系。在家發心像李炳南老居士,過去泰國高相如老居士,自古至今在家居士,發心弘法利生的人很多很多,這些人都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他們的成就,實在講就是李老師他這種心得傳給我們,“至誠感通”。我們要不靠“至誠感通”,沒有第二個方法,可以達到這個目標。希望大家共同的努力,佛法能夠常住世間。今天就講到此地,謝謝諸位。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七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