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六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六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各位同學:

  這一次我們在青年協會做了五次講演,在中華佛教圖書館也講過兩次,在香港淨宗學會講過一次,也曾經在現場答覆同學們的疑問。因爲時間的關系,還有一些問題,來不及答覆,我將這些問題都帶回來了,藉這個機會給諸位解答,希望我們將這個解答的錄音帶,提出疑問的同修都能夠看到。現在我們按照這個順序來解答。第一個問題,這是一位同學問:“臨終見佛來接引,與臨終看到家人、家親眷屬來接引有什麼分別?因爲他們都是往生的。”

  這個問題很重要,也是對我們修行有否成就,關鍵的問題。念佛求生淨土,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佛來接引,你的家親眷屬、朋友、道友,已經往生的人,跟佛一道來接引,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臨命終時,只看到家親眷屬,而沒有見到佛菩薩,這是家親眷屬來接引,這是決定靠不住的,諸位要細讀《地藏經》就知道了。臨命終時所見到的家親眷屬,實際上都是冤家債主。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他們跟你有冤仇,他們要來討債、要來報複,所以變現做你的家親眷屬,並不是真正的家親眷屬,這個理跟事都要懂得。你說:“他們已經往生了”,你怎麼能證明他真的往生?實在講我們說他往生,多半都是對自己安慰的話,他是不是真正往生,很難講!走的時候,有很好的瑞相,沒錯!這一生當中積善修福,來生生到人間,享大富大貴,生到天上都有瑞相。這個瑞相跟一般念佛往生的瑞相,幾乎沒有差別。所以我們單單從這個瑞相,還不能判斷他是否往生,除非在他臨命終時,確確實實他說:“佛來接引,我跟佛去了。”這才算是靠得住的。如果沒有這種情形的話,縱然有瑞相,也不能斷定他真的是往生。自己臨命終時往生的時候,決定得到佛來接引,你看《觀經》、《無量壽經》上都講得很清楚,無論是四土叁輩九品,乃至下下品往生,都見到佛來接引。這是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他曾經發這個願,要接引一切念佛往生之人。

  所以你的同參道友跟佛一起來的,這是真的!像過去慧遠大師。慧遠大師往生的時候,像劉遺民他們這些比遠公早幾年往生的人跟阿彌陀佛一起來,這是真的,這證明他真的是往生。所以這個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千萬不能錯了念頭。如果臨終只見到家親眷屬,沒有見到阿彌陀佛,要記住決定不能跟他走,跟他走就上當了,一定要見佛,才可以跟佛走。

  第二個問題,是有些同修說:“只念一句阿彌陀佛便可”。師父說:“要兼修六度萬行,那又如何解釋?”

  念佛往生淨土,各人的機緣不相同,所以經典上也有種種開示,而祖師大德更是因人而說。可是最根本的,真的就是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要是果然念好,念的相應,那六度萬行都包含在其中。這個諸位看看蕅益大師的開示就明白了。在近代最著名的,如倓虛老法師所說的。倓老法師一生,所見到念佛往生真實成就的,有站著走、有坐著走,預知時至不生病的,譬如他在《念佛論》裏面所舉的四個人。修無法師,出家人,鄭錫賓居士以及他的弟弟,還有青島湛山寺的一個女居士,姓張的,張氏。除了鄭錫賓之外,修無法師跟這個張太太都不認識字,生活都非常清苦,他們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決定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他成功了。

  而倓老在佛七當中開示常常提到,谛閑老和尚有一個念佛的徒弟,沒出家之前做箍捋匠,中年以後再出家,他也不認識字,什麼都不會。倓老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告訴他:“你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接著再念”。這個方法妙絕了,一點壓力都沒有。無分晝夜,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再念。他也不過是念了叁、四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往生之後還站了叁天,等老法師給他辦後事,這多不可思議!他怎麼修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所以一句阿彌陀佛成功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爲什麼叫你還要讀經、要兼修六度?說實在的話,就是因爲你的心不老實,你這一句阿彌陀佛念不下去,越念越懷疑,越念妄想越多,這是你不老實,所以才勸你受持大乘經典,修行六度。佛祖教化衆生的這些意思,我們要細心去體會,那就明白了。我們要是果真放下,一句佛號就行了,不能再懷疑。

  如果有懷疑,一定要去研教、要去讀經,目的何在?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徹底明了,你就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才回歸到老實,懂這個意思就好。

  有人說:“對修小乘法的人去講大乘佛法,也算是謗法,這種說法是否正確?”

  這個說法不正確。說法不契機,這是末法時代常常會有的。雖不契機,也不算謗法,爲什麼?就衆生來說:“一曆耳根,永爲道種”,他這一生不得受用,來生、後世會得受用。所以對于小乘人,乃至于對于其他宗教徒,不相信佛法的人,跟他講大乘佛法,也都是好事情。

  他說:“我遇到有機會就希望勸人讀佛經,聽淨空法師或黃念祖老居士的講經音帶,肯定的人是不會馬上信佛的,這個作法有沒有錯?”

  這個作法沒有錯誤,你是盡了你自己本份的責任,對我們熟識之人,我們的家親眷屬,我們的朋友,我們認識的人,我們有義務、有責任把佛法介紹給他,他信不信沒有關系!他相信很好,他不相信也好,我們的義務盡到了。將來他在六道輪回,受盡了苦頭,你自己成佛作祖,將來再碰到,他會問你:“你知道這個方法,爲什麼不告訴我?”讓我受這麼多苦楚。你就可以說:“我當年曾經告訴過你,你不相信,你能怪人嗎?”我們要是不告訴他,不介紹給他,是我們的過失,我們對不起人。我們把佛法特別是淨土法門,念佛往生介紹給他,我們對得起他,信不信沒有關系,這都是一樁好事情。

  “去到有些道場,或見到有些寺廟,覺得某些出家人作法,與經教上所講的不太相應、不太如法,是不是應該避開?”

  《楞嚴經》說得很好:“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如果遇到這些事情,應當如佛所教,我們敬而遠之。敬是對他恭敬有禮貌,遠是不跟他學。所以能夠避開是可以的,但是避開不要傷害人的自尊心。聽說他講得不如法,邪知邪見,我們等他講完散會才離開,下一次就不要再來了,這樣好!不要等他話還沒講完,我們就離席,這個在禮貌上講不過去,我們講敬而遠之,敬這個心沒有了,一定等他講完散會,歡歡喜喜,下次不來了,這樣好!

  底下一個問題說:“對一些已入魔道,而執著不悟,俗語說執迷不悟,應該怎麼辦?已被印心者,又是認識的朋友,應該如何處置?”

  這些事在近年來,中國、外國我們常常會遇到,邪魅附身,用一般醫學上的術語,說他是神經分裂。我們中國民間所謂“神經病”這一類的。往往我們遇到的這些人,原本都是很聰明的人。讀書讀得很好的人,工作也做得很好的人,非常可惜,他遇到的佛法不是正法,但是他這個修學,也稱得上勇猛精進,如果他不認真的學,他也不會中邪,他很認真的學習,以後被魔附身。這個事情非常困難。我在早年,遇到同修有這個事情,這個情形跟你講的相彷佛,這個人跟我也是非常好的朋友,但是他執迷不悟。他跟一個上師去學密,非常認真,真正稱得上是勇猛精進;學了沒多久,我們感覺他就有點不對勁,但是他自己不知道。我們看他身體臃腫,他不是胖是腫,這面門發黑,本來他的皮膚是白白淨淨,門孔發黑,我就覺得這個不對勁。我到臺中去請教李老師,我就問老師:“老師,怎麼辦?”老師說:“這沒法子,最好不要去理他,各有因緣。”以後沒多久,大概一、二年的時間,他就過世了。所以這也是跟一些鬼道打交道,所以這個人顯得陰氣很沈重。由此可知,我們學佛親近道場、親近善友,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一旦是中了邪,回頭恢複非常困難,這是我們一定要小心謹慎。

  這位同學問的是:“他有一件五戒的衣,爛了,怎麼處理?”這個事情是小事情。在家居士受戒只搭幔衣,不能用五條衣,這個諸位同修要知道。五條衣、七條衣、九條以上的福田衣,是出家人披的,不是在家人。在家居士只搭幔衣,就是有條沒有橫格子,這是同修們要留意。你仔細去看看戒經,一切都要依佛的教誨爲准則,佛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現在在家居士受菩薩戒,居然還有搭五衣、七衣的,這是決定不如法。不僅是如此,即使是出家的法師,在一切場合當中,我們現在習慣上看到穿黃海青搭紅的祖衣,這個也不如法。這個世尊在《戒經》上明明告訴我們,出家要穿染色衣,所以叫袈裟色。袈裟這兩個字是印度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就是雜色,不是一種顔色。

  在我們世間,古時候中國跟印度人都差不多,紅、黃、藍、白、黑這五種顔色叫正色,五種正色。袈裟色是什麼?這五種顔色混合在一起,那就是雜色,這個才叫袈裟色,所以出家人披的袈裟,是這個意思,主要是從顔色上來說,是屬于染色的。出家人那個時候托缽,托缽的時候人家給的飲食,也叫做袈裟,那個飯跟菜也是混合在一起,也不是像世間人吃飯一種菜是一盤、一碗,中國古時候所謂列鼎而食,這就是菜有很多,出家人只一缽,飯跟菜都混合在一起,也叫袈裟,袈裟是雜染的意思。黃色是正色,紅色也是正色,這不是袈裟色,你要是穿黃海青搭紅祖衣,稱祖衣勉強,那不叫袈裟。袈裟是染色,袈裟不是正色。

  佛陀在世的時候是染色衣,佛教傳到中國來,初期的時候也是染色衣,這個紅祖衣大概也是很晚,早年時候沒有這個樣子,這個都是佛門變了質的,我們一定要懂得、要明白,一定要遵奉佛的教誨。別人不做,我們不管他,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誰也不能幹涉誰,要從自己本身做起,這一點很重要。所以你這個衣爛了,沒有關系,你照平常衣服處理就好了。如果你對它恭敬一點,你將爛的衣服洗洗幹淨,或者是用幹淨的現在塑膠袋都很好,你把它埋在地下也行,把…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六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