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它沈在水裏頭、河裏面也行,或者你把它火化也可以,這是對它恭敬的處理。如果嫌麻煩,你把它洗幹淨折疊起來,把它包紮起來,做爲垃圾處理也行,只要你的心恭敬、虔誠就可以了,不必在這些形式上,這個懂得就好。
另外一個問題,他說:“師父寄來的通訊太多了,現在又不知道如何處理才好?”
這個可能是你學佛時間久了,跑的寺廟太多了,道場多了,認識的法師多了,所以每個寺廟常常寄宣導的東西,像法會通知,一定是很多。尤其現在一般寺廟,也有很多自己的報刊、刊物,這是宣傳的東西,經常不斷的寄給你。你看看!如果是真正有價值,你可以傳給你的親戚朋友,這是正法,我們自己曉得了,也應該傳給別人。如果覺得不是正法,這些通知就可以當作一般垃圾正常處理就好,這個沒有什麼顧忌的。
這位同修問的問題,他說經上講:“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他問:“那去了還是沒去?”
這個問題有疑,一定要搞清楚,斷疑生信。如果這個疑問存在,縱然願心很切、念佛很誠,將來往生,經上講的,你生在邊地疑城。由此可知,這個疑慮不能不搞清楚。往生決定往生,爲什麼說去則實不去?這個必須把十法界的真相搞清楚,如果你不了解真相,你當然聽到這一句話,你會生疑惑。可是這個真相也真的不好懂。法界是什麼?佛在經上跟我們講:“法界就是真如,真如就是法界”,真如就是本性,本性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由此可知,法界是什麼?法界是自己的真心。這個話諸位聽起來,可能是越聽越不懂,法界怎麼是我們的真心呢?經上不是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個太虛空,我們叫它做法界,法界是在心裏面,不在心外,所以佛在經上又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的真心。既然娑婆世界是真心所變的,極樂世界也是真心所變的,就能變的這個心來講,這才說“去則實不去”,你往那裏去?可是“生則決定生”,娑婆是自性變現,極樂也是自性變現,能變是一,所變是兩個不同的境界,確確實實從娑婆世界轉變成極樂世界,這是“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如果諸位對這個講法,還是迷惑、還是不清楚,那麼我們再做一個比喻來說。現在電視很普遍,幾乎家家都有。電視的螢幕是一個,頻道有很多,我們這個頻道是娑婆世界的頻道,另外一個頻道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頻道,這個大家好懂。譬如我們看電視,這個電視裏面的頻道,我們打開臺灣的頻道,我們看到臺灣的這些情況。我們另外撥一個頻道,這個頻道是香港的頻道,立刻就轉變,看到香港的景觀,這兩個決定不同的頻道,兩個截然不同的景觀、畫面,這就好比“生則決定生”,換個頻道。“去則實不去”,還是這個螢幕,螢幕沒有改變,臺灣的景觀是這個螢幕顯現出來的,香港的景觀也是這個顯示出來的,也是這個小螢光幕顯示出來。所以從螢光幕來講,“去則實不去”,那裏有去來?這個問題,希望你從這個比喻上細細的去觀察,可以破除你這個疑惑。而實實在在講,法界就好比是螢幕,好比是電視的螢幕;十法界好比是十個頻道,一真法界是另外一個頻道。由此可知,一切有情衆生試問有沒有生死呢?沒有!佛法講不生不死、不生不滅,真的不是假的。生死是一回什麼事情?變換頻道而已,那有生死!
這個變換頻道,我們希望越變越殊勝,越變越好,這是我們的期望,是一切有情衆生的期望。頻道裏面真正達到究竟圓滿的美好是佛法界,成佛、成菩薩,這是最美好的。頻道裏面境界最差的、最淒慘的,是地獄法界。頻道能夠選擇嗎?能。用什麼方法選擇呢?善惡就是那個頻道的標准。你要想選好的法界,佛法界、菩薩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你一定要斷惡修善,要離一切染汙修清淨心,你這個頻道就越換越殊勝。如果你要是繼續不斷還在那裏妄想、執著,還在那裏爲非作歹,增長貪 癡慢,那你的頻道就越換越差,這就是六道輪回的現象,我們不能不知道。
下面問題是印光大師說:“老實念佛,行住坐臥不離念佛”,如我現在每日讀誦《無量壽經》,念佛時間少了,有無影響往生的資糧?”
印光大師的話說得很對!你做的也沒有錯,讀經的時間多,念佛的時間少,還是一樣往生。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那麼試問,我們念《無量壽經》是不是念佛?當然是念佛。這就是說明,讀經跟持名沒有兩樣。讀經是憶佛,讀經是隨文作觀。展開經本,看到經文,我們心裏面充滿了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就是屬于憶佛;憶是心裏頭想,心上有,所以那就是念佛。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念淨土五經一論,都算是念佛,所以念經跟持名是一不是二。祖師說得對,你做得也沒錯,不要疑惑就好。
問:“一向專念,除了淨土五經及佛號,不雜其他拜忏、法會、經典,如助念隨喜、念《地藏經》也算夾雜嗎?”
這的確是要辨別清楚,一向專念是佛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教我們念佛往生重要的方法,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就決定得生淨土。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就符合大勢至菩薩所講的念佛的要領,他老人家講的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兩句話用現在最簡單,大家很好懂的話來說,就是不懷疑、不夾雜,那就是淨念,不間斷就是相繼,“淨念相繼”!“淨念相繼”必定是“都攝六根”,所以我們只要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行了,念佛的功夫就很純了。
的確拜忏、做法會是夾雜,乃至于淨土五經之外的經典,也算是夾雜,這個不可以不知道的。那麼我們在去年,曾經講過《金剛經》,算不算夾雜?是夾雜。夾雜爲什麼要做呢?不得已而做。是因爲看到這些年來,同修們念佛的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在那裏?沒有看破、沒有放下,所以我們將《金剛經》詳細講一遍,目的是幫助大家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之後,還是歸到老實念佛,用意在此地。並不是叫大家依《金剛經》的方法去修學,是用這個方法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看破就是徹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放下,世、出世間法從此以後,不要再挂在心上,這一句佛號才有力量,這一句佛號才能夠相應,這個道理在此地。
助念,同參道友在臨命終時助念,這個不是夾雜,這是自他兩利,因爲你助念的時候,也是一句佛號,你念得更懇切、念得更真誠,想幫助病人往生,這不是夾雜。可是念《地藏經》,的確那也是夾雜,這個我們要懂。爲什麼對亡人的時候,我們還要念《地藏經》?是唯恐他沒有往生,他要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是墮在惡道裏面,念《地藏經》對他好處很大。由此可知,念《地藏經》,做這些超度的法事,不是爲自己,是爲別人,我們做這個事情,舍己爲人,舍自己一天、二天的時間,去幫助別人,這也是好事。所以一定要辨別清楚,然後自己就有判斷力,我該不該去做。偶而做個一次,並不是經常做,對自己沒有什麼妨害,而對別人也有利,這也算是好事情。
這裏面是有十幾位同修,大家提出這個問題,我想這些同修,這幾天都參加我們的法會,非常的難得。他的問題,我在此地念一遍,“弟子連日來,聽聞法師慈悲開示,謝謝你教導,有如當頭一棒,打醒了弟子們多年所謂的修行。修行觀念上有了錯誤。弟子們業障深重、福慧淺薄,還有一些身爲家庭主婦未能前來聞法的佛弟子們,他們非常需要聽聞法師如此切身關系的法要灌頂,願法師慈悲常住。同修們發心,可否將師父此次《清淨平等覺》的精華錄音帶,流轉住世,令我等時刻警剔自己,務將佛法溶入于日常生活中。”
這是一個建議,很好!可以這麼做。其實這個錄音帶好像已經做成了。我到深圳的時候,悟弘師好像就帶了兩套,我們一套帶到深圳,好像另外一套帶到北京。可惜的是時間太短,我離開香港,沒有想到這一轉眼就是七年的時間。七年不是一個很短的時間,爲什麼離開那麼久?我也跟諸位說得很清楚,香港的法緣過去是雷太太跟我聯系的;雷太太往生之後,就沒有人再跟我做聯系。佛法、世法都在一個緣字,緣聚就成熟了,緣散了就消失了,所以我們學佛人,不能不重視這個緣字。自己縱然有很好的善根福德,有很強烈的願望,但是沒有緣,都不能成就,古今中外無不如是。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在家的時候,有一批在家的同參好友,出家的時候,也有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參,那麼到今天,我還在講臺上,算是有一點小成就。過去這些朋友,同參道友,都退轉了、都沒有了,原因在那裏呢?在緣。我如果沒有遇到韓倓老居士,我也一樣退轉,也一樣沒有了,所以護法的緣太重要太重要了。她明了,她有心幫助我,讓我有機會在講臺上學習講經,幾十年不中斷,每一個星期至少要講二、叁次,這是最少的。時間不長,大多數的時間,差不多一個星期總是五次到六次,累積四十多年,才有這一點成就。這個機會一定需要人幫助,弘法也是如此。你看香港過去是雷太太一個人出錢出力,邀請我去講經,她沒有了,再就沒有了。你看新加坡,新加坡李木源居士一個人,如果不是他,新加坡道場很多、法師很多、居士很多,那一個發心來請我呢?發心請,不是一句話、二句話,“我邀請法師”,那有那麼簡單!你需不需要道場,道場要租借;你要找那些同修來聽。你請法師,至少法師往返的飛機票;到這個地方的生活起居要照顧,不是容易的事情,不是說一句話就行了。
有一個真正帶頭、真正負責的人,有李木源居士,我們在新加坡才有十年弘法的機會。所以才曉得往往佛法的興衰,在乎護持的一、二個人。這個護持的功德,跟法師弘法講經的功德沒有兩樣,它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得力的護持,佛法不能弘揚,法師再好也無能爲力。你有心護持、有力量護持,沒有法師來講也不行,一定要這兩個配得恰恰好,弘法利生的工作,才能做得圓滿。
這一次香港,我回來看了一看,香港的同修們,其他道場我不知道,我所接觸的你們的圖書館跟青年協會,特別是青年協會護生會,這些都是我的老聽衆,是我們的老同參、老朋友。這些年來沒有進步,無論在道業上、在修持上、在佛教事業發展上,都沒有進步,這是很遺憾的。我看了,我也發心,雖然年歲大了,我也願意幫助大家,但是現在香港的房地産實在是太高了,我這一次去大約問了一下,雷居士他住的家,公寓房子,二千四百尺,我問一問房價大概要多少?現在這個價值差不多要美金五百萬,把我嚇一跳!新加坡的房地産已經算很高了,我們買了一棟大樓,美金才七百五十萬,香港二千四百尺就要五百萬,我們沒有這個力量!所以希望同修們自己提供道場,我會抽出時間到這個地方來跟大家聚會,幫助大家來修學。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希望這個帶子,同修們能夠看到。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六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