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六讲)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六讲)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录影室

  各位同学:

  这一次我们在青年协会做了五次讲演,在中华佛教图书馆也讲过两次,在香港净宗学会讲过一次,也曾经在现场答覆同学们的疑问。因为时间的关系,还有一些问题,来不及答覆,我将这些问题都带回来了,藉这个机会给诸位解答,希望我们将这个解答的录音带,提出疑问的同修都能够看到。现在我们按照这个顺序来解答。第一个问题,这是一位同学问:“临终见佛来接引,与临终看到家人、家亲眷属来接引有什么分别?因为他们都是往生的。”

  这个问题很重要,也是对我们修行有否成就,关键的问题。念佛求生净土,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佛来接引,你的家亲眷属、朋友、道友,已经往生的人,跟佛一道来接引,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临命终时,只看到家亲眷属,而没有见到佛菩萨,这是家亲眷属来接引,这是决定靠不住的,诸位要细读《地藏经》就知道了。临命终时所见到的家亲眷属,实际上都是冤家债主。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他们跟你有冤仇,他们要来讨债、要来报复,所以变现做你的家亲眷属,并不是真正的家亲眷属,这个理跟事都要懂得。你说:“他们已经往生了”,你怎么能证明他真的往生?实在讲我们说他往生,多半都是对自己安慰的话,他是不是真正往生,很难讲!走的时候,有很好的瑞相,没错!这一生当中积善修福,来生生到人间,享大富大贵,生到天上都有瑞相。这个瑞相跟一般念佛往生的瑞相,几乎没有差别。所以我们单单从这个瑞相,还不能判断他是否往生,除非在他临命终时,确确实实他说:“佛来接引,我跟佛去了。”这才算是靠得住的。如果没有这种情形的话,纵然有瑞相,也不能断定他真的是往生。自己临命终时往生的时候,决定得到佛来接引,你看《观经》、《无量寿经》上都讲得很清楚,无论是四土三辈九品,乃至下下品往生,都见到佛来接引。这是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他曾经发这个愿,要接引一切念佛往生之人。

  所以你的同参道友跟佛一起来的,这是真的!像过去慧远大师。慧远大师往生的时候,像刘遗民他们这些比远公早几年往生的人跟阿弥陀佛一起来,这是真的,这证明他真的是往生。所以这个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千万不能错了念头。如果临终只见到家亲眷属,没有见到阿弥陀佛,要记住决定不能跟他走,跟他走就上当了,一定要见佛,才可以跟佛走。

  第二个问题,是有些同修说:“只念一句阿弥陀佛便可”。师父说:“要兼修六度万行,那又如何解释?”

  念佛往生净土,各人的机缘不相同,所以经典上也有种种开示,而祖师大德更是因人而说。可是最根本的,真的就是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要是果然念好,念的相应,那六度万行都包含在其中。这个诸位看看蕅益大师的开示就明白了。在近代最著名的,如倓虚老法师所说的。倓老法师一生,所见到念佛往生真实成就的,有站著走、有坐著走,预知时至不生病的,譬如他在《念佛论》里面所举的四个人。修无法师,出家人,郑锡宾居士以及他的弟弟,还有青岛湛山寺的一个女居士,姓张的,张氏。除了郑锡宾之外,修无法师跟这个张太太都不认识字,生活都非常清苦,他们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决定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他成功了。

  而倓老在佛七当中开示常常提到,谛闲老和尚有一个念佛的徒弟,没出家之前做箍捋匠,中年以后再出家,他也不认识字,什么都不会。倓老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告诉他:“你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接著再念”。这个方法妙绝了,一点压力都没有。无分昼夜,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再念。他也不过是念了三、四年,预知时至,站著往生。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等老法师给他办后事,这多不可思议!他怎么修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所以一句阿弥陀佛成功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为什么叫你还要读经、要兼修六度?说实在的话,就是因为你的心不老实,你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不下去,越念越怀疑,越念妄想越多,这是你不老实,所以才劝你受持大乘经典,修行六度。佛祖教化众生的这些意思,我们要细心去体会,那就明白了。我们要是果真放下,一句佛号就行了,不能再怀疑。

  如果有怀疑,一定要去研教、要去读经,目的何在?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相,彻底明了,你就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才回归到老实,懂这个意思就好。

  有人说:“对修小乘法的人去讲大乘佛法,也算是谤法,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这个说法不正确。说法不契机,这是末法时代常常会有的。虽不契机,也不算谤法,为什么?就众生来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这一生不得受用,来生、后世会得受用。所以对于小乘人,乃至于对于其他宗教徒,不相信佛法的人,跟他讲大乘佛法,也都是好事情。

  他说:“我遇到有机会就希望劝人读佛经,听净空法师或黄念祖老居士的讲经音带,肯定的人是不会马上信佛的,这个作法有没有错?”

  这个作法没有错误,你是尽了你自己本份的责任,对我们熟识之人,我们的家亲眷属,我们的朋友,我们认识的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佛法介绍给他,他信不信没有关系!他相信很好,他不相信也好,我们的义务尽到了。将来他在六道轮回,受尽了苦头,你自己成佛作祖,将来再碰到,他会问你:“你知道这个方法,为什么不告诉我?”让我受这么多苦楚。你就可以说:“我当年曾经告诉过你,你不相信,你能怪人吗?”我们要是不告诉他,不介绍给他,是我们的过失,我们对不起人。我们把佛法特别是净土法门,念佛往生介绍给他,我们对得起他,信不信没有关系,这都是一桩好事情。

  “去到有些道场,或见到有些寺庙,觉得某些出家人作法,与经教上所讲的不太相应、不太如法,是不是应该避开?”

  《楞严经》说得很好:“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如果遇到这些事情,应当如佛所教,我们敬而远之。敬是对他恭敬有礼貌,远是不跟他学。所以能够避开是可以的,但是避开不要伤害人的自尊心。听说他讲得不如法,邪知邪见,我们等他讲完散会才离开,下一次就不要再来了,这样好!不要等他话还没讲完,我们就离席,这个在礼貌上讲不过去,我们讲敬而远之,敬这个心没有了,一定等他讲完散会,欢欢喜喜,下次不来了,这样好!

  底下一个问题说:“对一些已入魔道,而执著不悟,俗语说执迷不悟,应该怎么办?已被印心者,又是认识的朋友,应该如何处置?”

  这些事在近年来,中国、外国我们常常会遇到,邪魅附身,用一般医学上的术语,说他是神经分裂。我们中国民间所谓“神经病”这一类的。往往我们遇到的这些人,原本都是很聪明的人。读书读得很好的人,工作也做得很好的人,非常可惜,他遇到的佛法不是正法,但是他这个修学,也称得上勇猛精进,如果他不认真的学,他也不会中邪,他很认真的学习,以后被魔附身。这个事情非常困难。我在早年,遇到同修有这个事情,这个情形跟你讲的相彷佛,这个人跟我也是非常好的朋友,但是他执迷不悟。他跟一个上师去学密,非常认真,真正称得上是勇猛精进;学了没多久,我们感觉他就有点不对劲,但是他自己不知道。我们看他身体臃肿,他不是胖是肿,这面门发黑,本来他的皮肤是白白净净,门孔发黑,我就觉得这个不对劲。我到台中去请教李老师,我就问老师:“老师,怎么办?”老师说:“这没法子,最好不要去理他,各有因缘。”以后没多久,大概一、二年的时间,他就过世了。所以这也是跟一些鬼道打交道,所以这个人显得阴气很沉重。由此可知,我们学佛亲近道场、亲近善友,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谨慎。一旦是中了邪,回头恢复非常困难,这是我们一定要小心谨慎。

  这位同学问的是:“他有一件五戒的衣,烂了,怎么处理?”这个事情是小事情。在家居士受戒只搭幔衣,不能用五条衣,这个诸位同修要知道。五条衣、七条衣、九条以上的福田衣,是出家人披的,不是在家人。在家居士只搭幔衣,就是有条没有横格子,这是同修们要留意。你仔细去看看戒经,一切都要依佛的教诲为准则,佛教给我们,依法不依人。现在在家居士受菩萨戒,居然还有搭五衣、七衣的,这是决定不如法。不仅是如此,即使是出家的法师,在一切场合当中,我们现在习惯上看到穿黄海青搭红的祖衣,这个也不如法。这个世尊在《戒经》上明明告诉我们,出家要穿染色衣,所以叫袈裟色。袈裟这两个字是印度梵语音译的,它的意思就是杂色,不是一种颜色。

  在我们世间,古时候中国跟印度人都差不多,红、黄、蓝、白、黑这五种颜色叫正色,五种正色。袈裟色是什么?这五种颜色混合在一起,那就是杂色,这个才叫袈裟色,所以出家人披的袈裟,是这个意思,主要是从颜色上来说,是属于染色的。出家人那个时候托钵,托钵的时候人家给的饮食,也叫做袈裟,那个饭跟菜也是混合在一起,也不是像世间人吃饭一种菜是一盘、一碗,中国古时候所谓列鼎而食,这就是菜有很多,出家人只一钵,饭跟菜都混合在一起,也叫袈裟,袈裟是杂染的意思。黄色是正色,红色也是正色,这不是袈裟色,你要是穿黄海青搭红祖衣,称祖衣勉强,那不叫袈裟。袈裟是染色,袈裟不是正色。

  佛陀在世的时候是染色衣,佛教传到中国来,初期的时候也是染色衣,这个红祖衣大概也是很晚,早年时候没有这个样子,这个都是佛门变了质的,我们一定要懂得、要明白,一定要遵奉佛的教诲。别人不做,我们不管他,现在是民主自由开放,谁也不能干涉谁,要从自己本身做起,这一点很重要。所以你这个衣烂了,没有关系,你照平常衣服处理就好了。如果你对它恭敬一点,你将烂的衣服洗洗干净,或者是用干净的现在塑胶袋都很好,你把它埋在地下也行,把…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六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