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五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五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問:現在我們這個世界這麼動亂,我們人類的前途在那裏,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人人都希望居住的環境清淨,物質富裕,所遇到的每個人都善良、慈悲。然而要得到這麼美好的結果,我們首先必須種下善因,也就是我們要提倡《觀無量壽佛經》的淨業叁福十一句,和印光大師的四句教訓。所以在這一集,我們還要繼續前集的討論。前一集我們討論到印光大師的第叁句教訓—深信因果。請問老法師,深信因果這一句的意思,是不是要我們了解“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呢?

  師父:他這一句裏面的含義很深很廣,當然也包括這一個意思在內,然而它不單單是這個意思。因爲老法師講的深信因果,跟《觀經》叁福裏面講的深信因果,在字面上是完全相同,可是在意思廣狹是大有區別。因爲老法師提倡這個深信因果,你看他用《了凡四訓》,用《安士全書》,用《感應篇》,來極力的推廣,挽救世道人心。由此可知,他是著重在善因、善果、惡因、惡報,著重在這個,他才能挽救世道人心。

  那麼《觀經》叁福裏面,說的深信因果,它是擺在第叁福,它沒有擺在第一。如果擺在第一,跟老法師這個意思就相同。它擺在第叁,第叁是菩薩所修的,難道菩薩不知道種善因得善果嗎?那一個菩薩不知道呢?所以這個深信因果,決定不是這個淺顯的意思。對菩薩來講,確實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種因果的確許許多多菩薩疏忽了。所以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登地了,地上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才講到念佛這個因果。從初地到等覺十一地,他們知道。由此可知,十一地之前,十住、十行、十回向,雖然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他們也念佛,也希望求生極樂世界,還談不上深信。深信必須是地上菩薩才能做得到,可見得它這個意思,跟老法師講的這個意思不一樣。老法師這個意思廣,叁乘、五乘都具足。不像這個叁福,叁福末後這個深信因果,專門對菩薩講的。

  問:是的!所以這兩句,在這一句深信因果,在兩個地方開示是有廣狹的不同。我們接著再請教老法師,第四句老實念佛。那麼這個老實念佛,它的意思是不是要貫徹《觀經》的淨業叁福十一句,又精進念佛,這樣才算老實?或者是說,只是專心的念佛也叫老實?

  師父:老實的標准,有絕對的、有相對的。絕對的老實是要講相應,與自性相應,這是決定的老實。與阿彌陀佛信願解行相應,這是相對的老實。也可以說,唯有不懷疑、不分別、不間斷,這就是老實。

  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跟我們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可以說是老實的標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刹那不停的往外面賓士,這是凡夫。佛菩薩教給我們,要把六根從外面境界收回來,都攝六根,收回來。佛家是這個說法,儒家也是這個講法。孟子就說過,他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也是把放心,放在外面的收回來,這就是學問。跟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一個意思。孟子講:“求其放心而已”,意思一樣。但是大勢至菩薩講的這個言語簡單,又非常的圓滿,比孟子講得圓滿,又說得簡單,四個字—都攝六根。下面講“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可以說是絕對的標准,這個深信了。淨念相繼,這個淨念裏頭有淺深不同,這個就是有相對的標准。我們常說:“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淨念。如果有懷疑,你心不清淨;有夾雜,你心不清淨;有間斷,你的心還是不清淨,不能叫淨念。所以大勢至菩薩,夏蓮居老居士稱贊他是淨宗初祖,很有道理。他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簡單扼要,八個字。八個字裏面含義深廣無盡,我們依靠這個開示,你念佛的功夫可以成片,可以到事一心不亂,可以到理一心不亂,這是真實不虛。至于祖師大德們,對于這一句話的說明,太多太多了。散在這些著書、論說之中,像《印光大師文鈔》裏面,就講得很清楚,要以印祖這個標准,把他這四句話做到,這就是老實念佛。四句當中欠缺一句,都不老實。

  問:老法師這一段開示,使我們對老實念佛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接下來,我們再請教老法師,印光大師他老人家一生好像是不勸人出家,反而勸人在家老實念佛,這是什麼道理呢?

  師父:這一樁事情,是古時候出家環境跟現在不一樣。古時候這些道場,都是祖師大德們主持的,而且在中國,這一些祖師大德幾乎都是再來人。過去李炳老曾經跟我們談過,至少都證到叁果以上,不是凡夫,示現凡夫身。所以道場辦得很如法,你真正在裏面能夠用功辦道,你能成就。可是佛法到現在,大家都曉得,衰微到了極處,現在有場沒有道。那一個道場二十四小時念佛的呢?那一個道場二十四小時參禅的?那一個道場是天天講經的呢?這不是很明顯嗎?就像辦學校一樣,從前辦學校,學校有好老師,天天上課一堂不缺,你上學當然可以學到東西。現在這個學校,學校在,裏頭也沒有老師,也沒有人上課,你去報名求學,你求個什麼?這太明顯了!所以如其發心出家修行,倒不如在家修行。你看看近代,你在《往生傳》裏面去看,這個淨土宗特別明顯。念佛往生的人,有預知時至,無疾而終,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你看在家人有多少?出家人有幾個?證明老法師這個說法是大慈大悲,真實的說法。

  問:是的,因爲時代的不同,所以老法師有這樣子的提倡。那麼印光大師他老人家也說過一句話,說吃肉等于是殺生。而現在在電視上,有法師公然的宣稱說,吃肉的人不可以讀誦大乘經典,不曉得這個觀念是正確不正確?

  師父: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有妄想、分別、執著,他是凡夫,他不是佛菩薩。一切衆生犯極重的罪業,佛菩薩只有憐憫,沒有責備。倒是什麼呢?護法神是凡夫,護法神會懲罰他,會責備他;佛菩薩不會,佛菩薩慈悲,從來不會怪罪一個人。那麼你讀誦大乘,你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那裏會有過失呢?何況佛法講到最高的境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吃肉不能夠讀誦大乘,不就有障礙了嗎?那《華嚴經》教義怎麼能講得通呢?那麼造作一點罪業的人,永遠就沒救了,佛菩薩的慈悲又何在呢?所以說,于情、于理、于法都講不通。這個佛經裏頭也沒有,也沒有這個說法。

  當然吃肉確確實實是間接殺害衆生。中國古時候,現在沒有了,現在人不相信因果了。從前殺生的人還相信因果報應,爲了生活不能不幹這個行業。幹這個行業也是膽顫心驚。我們小時候住在農村裏面,生活很清苦。農村裏面,半個月才殺一次豬,殺一頭豬,在那個樹上挂一個幌子,附近其他村莊看到,今天有肉賣了。不可能是天天吃肉的,半個月才有一次,量也很少。可是殺豬的那個屠戶,他殺豬的時候,給豬念咒。在殺的時候,他說:“豬啊!豬啊!你莫怪,你是人間一道菜,他不吃來,我不宰,你向吃的去討債。”你看看他都相信因果報應,希望那個豬不要跟他算帳,跟吃肉的人算帳。所以吃肉的人是間接的殺。你不吃,真的,他當然就不宰了。他爲什麼要宰?因爲你們要吃!所以吃肉跟殺生真的有斷不了的關系。

  真正發大慈悲心,應當選擇素食。那麼佛門爲什麼沒有選擇素食?這是慈悲,怎麼說慈悲呢?世尊當年在世,所有的出家人,這個生活都是托缽。托缽的時候,人家吃什麼給你什麼,這就方便了。如果你一定要吃素,這一些供養出家人,天天要做素食來供衆,豈不是給人家添麻煩?佛是以這個原因,不要增加大家的麻煩。他們吃什麼,我們就吃什麼,一切都隨緣,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心是清淨的,他心是無染的,沒有絲毫染汙,他心清淨。那麼佛法傳到中國之後,托缽的這個製度,就不能再繼續了。中國人對于老師非常恭敬,給他建最好居住的場所,叁餐飲食供養,他就不必出去托缽了。這個是生活環境不相同。佛法教學,實在講,它重視本土化與現代化,所以它沒有定法。

  中國的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現在全世界的佛教,唯有中國吃素。實在講,梁武帝這個功德是不小,他讀《楞伽經》,佛說過,佛是說,但是沒有要求,讓你們自動自發。佛在《楞伽經》上講,菩薩不忍心吃衆生肉。跟我們儒家所講的,“聞其聲,不忍噬其肉。”所以佛家吃的這個肉是叁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爲我殺,這個叫叁淨肉。如果是爲我而殺的,這個肉就不能吃了,傷慈悲心,所以不吃一切衆生肉是培養慈悲心。心地慈悲才能得清淨,這是很重要的一條。其次如果說,跟衆生結冤仇,這個討債、還債也是事實,但是那還是其次,培養大慈大悲心這是主。

  問:是的,吃肉,它是對大慈悲心比較上不相應,所以我們學佛如果環境各方面許可,還是能夠以素食爲主比較好。我們再請教老法師,有人批評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好像是小乘、自了漢,這個是天大的誤解。請教老法師,我們怎麼樣來解釋?

  師父:西方極樂世界是十方所有一切諸佛辦的一所佛學院。阿彌陀佛是這個佛學院的院長,觀音、勢至、諸大菩薩是這個學院的教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目的是去求學,不是去享受。當然學校的校舍比你家好的太多了。你到學校去念書,你是爲求學去的?還是爲享受去的?這不是很明白的事情嗎?如果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消極,那麼你們所有到學校念書的人都是消極。同樣一個道理,你要積極爲社會做事,不要上學也不要念書,你沒有學問,沒有智慧,沒有技能,你能辦好什麼事?西方極樂世界校舍確實是莊嚴,是沒有話說的,這是佛在經上講得很明白。那麼是不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是一切諸佛菩薩刹土裏面第一呢?佛講了,不是。比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超過千倍、百倍、億倍,不知道有多少?可見得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最莊嚴的。像這個學校,學校的校舍建 得再好,比起皇宮來說,那差很多!比起官府、大的機關,那也比…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