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做他再成就我們,你先學這樣,不得了!看你要從何煩惱起?我們得煩惱是從何處來的呢?一直氣憤,一直不滿,擺不平。人家都講,不平則鳴啊,你不平就會呱呱叫。鳴,心裏不平,他就會呱呱叫啊,就會牢騷、抱怨,而我們人又很會傳話,話一亂傳,他的誤會就愈來愈深,就是因爲亂傳話。寄錢會少,寄話會多,都是這樣。因此第一個所要涵養的,這張嘴要保持沈默,不牢騷、不抱怨,衆生想做什麼都不要緊,我永遠保持這樣,他誤會你也沒有關系,你就是對他很好,時間一久,就會慢慢感化他。若是遇到不能感化的衆生,那就不是我們的問題了,至少你能夠活得沒有煩惱,我沒有對不起你,你再怎麼牢騷抱怨都與我沒有關系,那是你的修養不好,不是我的問題,我對待你這樣,已經非常有良心了,不得了,不得了了。但是衆生就沒有辦法。所以說,如果能夠體諒衆生的,叫做佛菩薩。而衆生就是一直不能體諒對方,一直抱怨,那就叫做凡夫。所以你跟人家爭,你不如人家,人家跟你爭,他不如我們。你要記得師父這句話,他跟我爭,他不如我,你小事情跟人家爭,你不如人家,非常簡單!所以你跟衆生在鬥爭那些小事情,那你也是凡夫啊,你說他不好,你跟他也差不多。他一來你就一往,這樣豈不是化友爲敵了?這樣就變成敵人了,這樣的日子怎麼會好過呢?我告訴諸位,所以我現在都用一招 ,很厲害!我知道那個人在背後批評我,我就跟他保持一個距離,我還是對他很好。經過叁個月,五個月,一年,我都當做不知道,其實我完全知道,我都當做不知道,完全沒有聽到,看你想怎麼樣,你若是不改,那是你的煩惱,不是我的。我沒有對不起你,沒有話講,日子很好過,你用我的方法試試看,你跟他保持一個距離,那一種人,你就是不要接近他,一接近我們就會起煩惱,不要接近他,我還是對你很好,我們也不要牢騷抱怨,不要講話傳來傳去,這樣就沒有第二句話,你試試看,雖然你沒有明心見性,你若是用師父的辦法,我告訴你,你每天都會很輕松,你不管他要說什麼,你要記得!就算把話傳遍每一個人,或是全忖都知道,都對你不滿,你也沒有關系,你若是有這種修養,你就入道了,與道相應。師父教你們的方法,拿來用看看,真的很管用。可是有些人會說什麼呢?但對方正是我的婆婆呀,那麼很簡單,你該侍奉她的就要打理好,她若是會牢騷、抱怨,她有權利牢騷、抱怨,你有權利不要聽,你要記得師父的話,你剛好是人家媳婦,你怎麼做,婆婆都不滿。她有權利一直唠叨,你有權利不要聽,你唠叨你的,對不對?但是你不要去左鄰右舍訴苦,你去向左鄰右舍訴苦,她又跑去告訴你婆婆,你反而是死路一條,會更淒慘。你愈牢騷抱怨,你會愈淒慘,事情就會愈嚴重!忍耐。佛祖在看,人在做,天在看,你在做,佛祖在看,看得很清楚。臨命終時,我們是要往生的,我們不要跟他們計較,是不是?內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這個太好了,我們的本性建立萬法,因爲我們的本性是無一法可得,無一切妄想,那麼所發出來得就變成清淨心了,就是建立萬法,所謂建立萬法,就是一切時間、空間的交彙點,我們都用這種心。【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都用這種心,用什麼心?慈悲心、平等心,都用無所著的心,稱爲建立萬法。不然要如何建立萬法?簡單來講,用空的東西,天地萬物絕對無法障礙他,心量如放大,大如虛空一般,將五蘊之身看得開,用智慧明心見性,用本性的功夫打破五蘊皆空,那麼還有哪一樣你放不下?別說是金錢,就是生命你都看得開,這個生命是不清淨的東西,無常的東西,痛苦的東西,你一直執著,它也得死,你一直做功德,它也會死。既然同樣會死,不如我在世時我就用它去做更大的功德。把心量放開,因爲同樣會死啊。我現在已經能溫飽了,爲什麼我一直要貪著這些小錢做什麼?對不對?所以說,貪著破壞清淨法身,放下圓滿清淨的法身。我常常說這句話,今天我們是一個人,在百年之後這段人生就象是一間銀行,今天若是明理的人,就會拼命一直施舍,一直施舍,就等于把錢存起來,存在銀行。把錢拿去存在銀行,福才會具足。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今天要圓成這個佛道,我一定要有很大的福報,就要從今天起開始去做。我那一天去翠蓮她家,翠蓮講一個故事給我聽,我覺得這個故事很好。我跟明钲一起去的。她現在說的這件事情,算是她親戚,是個嘉義有名的富翁,非常的有錢,錢多到實在無法形容。他過去是靠弟弟提攜發財的,雖然弟弟曾經提攜他,等他弟弟落魄時,要來向他借四萬元,竟然被他罵回去了,不肯借他。他臨死之前一直很痛苦,等他死了之後,因爲嘉義地區有一種禮節。就是說要跟鄰居借個臉盆水來擦臉,當地有這種禮俗。人死後要向鄰居借盆水來擦亡者的臉,結果連續問了十幾家都沒有人肯借給他。爲什麼都沒有人肯借他,會凶惡到這種程度,這麼嚴重呢?就是因爲凡是有人把東西放到他門前,他就把東西掃走,反正他的門前不能讓別人放東西,所以他死之後,連要借個臉盆水都沒有人肯借給他。一個人若是要做到這種程度,也是沒有那麼簡單了。一個人能做到死後沒有一個人肯借個臉盆水給他,這也沒那麼簡單了。你看看他的凶惡、吝啬到了什麼程度。你看看!財産那麼多,聽說在死後托夢來告訴子孫,說他現在很痛苦。去閻羅王那裏又回來托夢,說他很痛苦,要他家人爲他做功德,他一直哭訴著。他在世是因爲吝啬,不仁不義,致使今天這麼痛苦。我說這就是太過癡愚,今天他有叁餐可吃,有那麼多錢,爲什麼他還對別人那麼吝啬,對別人那麼苛刻呢?只想留下錢財給子孫。結果這些錢留給女婿,嫁女兒時,拿五百萬給女兒做嫁妝,又開一家珠寶行交她經營。結果他女婿好賭,把他的錢財全輸光了。而且他還是被他女婿氣死的。女婿又叫子婿。所以說人就是很奇怪,我常常想,身上已經有錢了,叁餐都不用煩惱了,爲何他一點都不肯施舍要留到百年之後呢?百年之後他也用不著了,他也用不著,也是死路一條,你看!所以人會不會打算差別就很大了!大家都想要急急忙忙地把錢拿來做功德,我們叁餐沒有問題,並不是很困難呀。你若是真困難,這兩百元你就不用出了,換我兩百元給你,但是臺灣地經濟現在不會有這個問題的。你看像這個例子,我們應該是急急忙忙地來做功德才對,還是說一直貪著不舍?這是很簡單地道理啊。你收著財産到死,你也是一樣都帶不走啊。愚癡,真是愚癡啊!下面,【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心體離念就是離開一切妄想,這就是德。【不離自性是功。】不能離開我們的本性,平等心稱爲本性。【應用無染是德,】這個無染就是不起無明,應用無染。應用就是妙用現前,一切沒有執著,沒有汙染外境,外境對我們的本性完全沒有作用。簡單來說,名啊,利啊,色啊,男女的情執啊,對他都沒有用。因此我希望諸位要把心量放得很廣大,一點小事,你不要跟別人計較,你自然就有福。俗話說,有量就有福。【若覓功德法身,】若是想要找到功德法身,【但依此作,】要按照以上說的,所以說應用無染是德。這裏是重心點。【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哦,這個很重要!不輕就是永遠不輕視別人,永遠不會看不起別人。雖然這個衆生現在被業障覆蓋,很無知,但他還是非常尊重這個人。【常行普敬,】常常恭恭敬敬地,對他依然很尊重。或是說這個人不持戒,或是說這個人下賤,或是說這個人卑鄙,要是我,我絕對做到這樣,包括你是很富有,你很貧窮,我也都是這樣,就算今天,說一句比較不好聽的,你就是妓女來,來向師父頂禮,我還是對她一樣。我第一句話就會問她,最近生意好嗎?別來無恙乎,對不對?我一定恭敬她,爲什麼恭敬她?皮肉錢也是很難賺的,你也是諸佛菩薩,將來你也是會成佛,對不對?我今天若是看你不起,萬一我若是墮入叁惡道,來世換你上升,對不對?就換我要靠你們救度了。在我心中,不管你作什麼行業,你就算是作流氓,勒索綁架,我會同情,我很同情你,這個行業是不應該的,但是我不敢看不起你。你以殺生爲業,當然這是很不好的,但是我還是對你恭恭敬敬,但是我會告訴你,這個行業不好,要改。常行普敬,如果心常常看不起別人,【心常輕人,】也就是輕視別人,【吾我不斷,】那麼這個我,這個【吾我,】兩個都是我,我我不斷,連續的我不能斷掉。這個我,這個我相不能斷掉,【即自無功,】既然我相不斷,當然你所夾雜的就是我執,我見啊,當然你就沒有功德。你沒有見本性,你如何有功德呢?【自性虛妄不實,】沒有這種功夫,你見不到本性啊。所謂自性虛妄不實就是沒有悟到本性的意思。【即自無德,】所謂虛妄不實,這要倒裝回來,這句要這樣念,虛妄不實自性,就是說他虛妄不實自,他根本對本性完全渺渺茫茫。,他對這個本性完全沒有感受,感受那個本性的東西,不能感受那個本性的東西,即自無德。我舉個例子來說,今天從本性下手的修行人,與不從本性下手的修行人,真是有天壤之別。我現在舉個例子,十年前,我還是在家人的時候,我曾經見過一個比丘尼,這個比丘尼脾氣很不好,有一次我去中部講課時,又去找這位比丘尼,她還是這樣,我調查清楚,了解一下,才知道這十幾年來,她並沒有改變,雖然剃發出家了,但是她用的是意識的心,告訴她,她也不聽,也不高興,雖然她很精進,很想來作佛教的事,很有心,可是她不能改變自己的心態,這樣臨命終時就很危險,非常的危險,爲什麼呢?十年前跟十年後完全一樣,因爲你根據的是無明啊,如果你用本性,你流露出來的,你昨天是無明,但是你今天了解了,你徹底見到本性了,你從明天起你就不再用無明去造作了,你是用本性,這樣你才有覺悟的一天,你不改變自己,你所用的都是無明的心嘛,今天你不改變自己,我告訴你,你明天也得改變啊,修行是漫長的路,什麼時候你放棄無明,你什麼時候見到本性,你什麼時候放棄你的執著,你就什麼時候輕松,簡單來說就是這樣,看你到民國幾月幾日,你若是聰明的人,你今天聽到,我馬上放下,什麼恩怨都沒有了,長伸兩腳臥,今天你回去以後你就很輕松了,不得了了!兩腳一躺就很好睡了,師父說的呀,沒有什麼,這就是我們的業呀,沒有什麼好埋怨的,這就是本性的功夫,就應用出來了,你想想看,昨天無明,今天聽到佛法,馬上一念之間就放棄一切的恩怨,你是何等的境界啊?這樣你就有智慧了,用這種心繼續繼續……我告訴你,由無明流露出來的都是無明,有本性流露出來的統統都是平等清淨心,就看你要不要作而已,你要!就很簡單,所以我告訴你,修行並不是很困難,你偏偏就認爲很困難,就是這麼簡單的東西,可是你放不下,你就是很困難,你到死還是一樣。你如果不改變你自己,我告訴你,你十年前修行到二十年後還是一樣,因爲從你心裏流露出來的都是無明的種子。你不改變自己嘛,對不對?所以說,迷者千萬劫,悟者刹那間。迷的話千萬劫都迷,悟的話就在一念間而已。所以一貫道的就不了解一點即得道是什麼。一點即得道就是說,我們人得本性,要有人爲我們啓發。這一念若是經過善知識爲你點破,那麼你就能開悟。可是一貫道不是,他現在去點在這麼(法師以手指指印堂),以此叫做一點即得道。得道不是靠點的,這不是有形相的東西,所以完全扭曲禅宗的意思,完全扭曲了,所謂一點得道就是說這個人的功夫差不多了,被禅師一點馬上開悟。就象惠明法師,一路追趕六祖。袈裟放在石頭上讓他拿,他竟然拿不動。惠明說,我爲法而來,不是爲衣而來。六祖就教他,你既然是爲法而來,你先冷靜,萬念不思。惠明法師以前是四品將軍,從前是很莽撞的人,現在聽了之後,冷靜冷靜……六祖就告訴他,不思善,不思惡,就這麼時,就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一刹那間大徹大悟。惠明言下大悟。你想想看,一念之間而已!他就悟得了本來的東西。而一貫道就是沒有辦法。講師當習慣了,你叫他來聽經,他聽不下去。因爲他是講道給別人聽的,很難要他低聲下氣,他明明知道他的不究竟,他也知道他講的根本繞不出圈子。一貫道所講的就是《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講的意思根本不符合經義,那根本就不是那樣子啊,一點得道,就不是你講的那樣子啊。一點得道就是說,他的根器已經接近開悟了,爲他撥轉一下,馬上悟道,這才是一點得道,對不對?所以說一貫道就是可憐,只能這樣說而已,沒有別的話可以說了。所以說,我們一定要了解。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自性虛妄不實就是沒有明心見性,即自無德,你根本沒有什麼德,一定要改變自己,在坐諸位,一定要改變自己。【爲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我慢,看不起一切人。【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每一念都要觀照,每一念都是平等心。
《六祖壇經(5)》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