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5)▪P4

  ..续本文上一页做他再成就我们,你先学这样,不得了!看你要从何烦恼起?我们得烦恼是从何处来的呢?一直气愤,一直不满,摆不平。人家都讲,不平则鸣啊,你不平就会呱呱叫。鸣,心里不平,他就会呱呱叫啊,就会牢骚、抱怨,而我们人又很会传话,话一乱传,他的误会就愈来愈深,就是因为乱传话。寄钱会少,寄话会多,都是这样。因此第一个所要涵养的,这张嘴要保持沉默,不牢骚、不抱怨,众生想做什么都不要紧,我永远保持这样,他误会你也没有关系,你就是对他很好,时间一久,就会慢慢感化他。若是遇到不能感化的众生,那就不是我们的问题了,至少你能够活得没有烦恼,我没有对不起你,你再怎么牢骚抱怨都与我没有关系,那是你的修养不好,不是我的问题,我对待你这样,已经非常有良心了,不得了,不得了了。但是众生就没有办法。所以说,如果能够体谅众生的,叫做佛菩萨。而众生就是一直不能体谅对方,一直抱怨,那就叫做凡夫。所以你跟人家争,你不如人家,人家跟你争,他不如我们。你要记得师父这句话,他跟我争,他不如我,你小事情跟人家争,你不如人家,非常简单!所以你跟众生在斗争那些小事情,那你也是凡夫啊,你说他不好,你跟他也差不多。他一来你就一往,这样岂不是化友为敌了?这样就变成敌人了,这样的日子怎么会好过呢?我告诉诸位,所以我现在都用一招 ,很厉害!我知道那个人在背后批评我,我就跟他保持一个距离,我还是对他很好。经过三个月,五个月,一年,我都当做不知道,其实我完全知道,我都当做不知道,完全没有听到,看你想怎么样,你若是不改,那是你的烦恼,不是我的。我没有对不起你,没有话讲,日子很好过,你用我的方法试试看,你跟他保持一个距离,那一种人,你就是不要接近他,一接近我们就会起烦恼,不要接近他,我还是对你很好,我们也不要牢骚抱怨,不要讲话传来传去,这样就没有第二句话,你试试看,虽然你没有明心见性,你若是用师父的办法,我告诉你,你每天都会很轻松,你不管他要说什么,你要记得!就算把话传遍每一个人,或是全忖都知道,都对你不满,你也没有关系,你若是有这种修养,你就入道了,与道相应。师父教你们的方法,拿来用看看,真的很管用。可是有些人会说什么呢?但对方正是我的婆婆呀,那么很简单,你该侍奉她的就要打理好,她若是会牢骚、抱怨,她有权利牢骚、抱怨,你有权利不要听,你要记得师父的话,你刚好是人家媳妇,你怎么做,婆婆都不满。她有权利一直唠叨,你有权利不要听,你唠叨你的,对不对?但是你不要去左邻右舍诉苦,你去向左邻右舍诉苦,她又跑去告诉你婆婆,你反而是死路一条,会更凄惨。你愈牢骚抱怨,你会愈凄惨,事情就会愈严重!忍耐。佛祖在看,人在做,天在看,你在做,佛祖在看,看得很清楚。临命终时,我们是要往生的,我们不要跟他们计较,是不是?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这个太好了,我们的本性建立万法,因为我们的本性是无一法可得,无一切妄想,那么所发出来得就变成清净心了,就是建立万法,所谓建立万法,就是一切时间、空间的交汇点,我们都用这种心。【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都用这种心,用什么心?慈悲心、平等心,都用无所著的心,称为建立万法。不然要如何建立万法?简单来讲,用空的东西,天地万物绝对无法障碍他,心量如放大,大如虚空一般,将五蕴之身看得开,用智慧明心见性,用本性的功夫打破五蕴皆空,那么还有哪一样你放不下?别说是金钱,就是生命你都看得开,这个生命是不清净的东西,无常的东西,痛苦的东西,你一直执著,它也得死,你一直做功德,它也会死。既然同样会死,不如我在世时我就用它去做更大的功德。把心量放开,因为同样会死啊。我现在已经能温饱了,为什么我一直要贪着这些小钱做什么?对不对?所以说,贪着破坏清净法身,放下圆满清净的法身。我常常说这句话,今天我们是一个人,在百年之后这段人生就象是一间银行,今天若是明理的人,就会拼命一直施舍,一直施舍,就等于把钱存起来,存在银行。把钱拿去存在银行,福才会具足。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今天要圆成这个佛道,我一定要有很大的福报,就要从今天起开始去做。我那一天去翠莲她家,翠莲讲一个故事给我听,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好。我跟明钲一起去的。她现在说的这件事情,算是她亲戚,是个嘉义有名的富翁,非常的有钱,钱多到实在无法形容。他过去是靠弟弟提携发财的,虽然弟弟曾经提携他,等他弟弟落魄时,要来向他借四万元,竟然被他骂回去了,不肯借他。他临死之前一直很痛苦,等他死了之后,因为嘉义地区有一种礼节。就是说要跟邻居借个脸盆水来擦脸,当地有这种礼俗。人死后要向邻居借盆水来擦亡者的脸,结果连续问了十几家都没有人肯借给他。为什么都没有人肯借他,会凶恶到这种程度,这么严重呢?就是因为凡是有人把东西放到他门前,他就把东西扫走,反正他的门前不能让别人放东西,所以他死之后,连要借个脸盆水都没有人肯借给他。一个人若是要做到这种程度,也是没有那么简单了。一个人能做到死后没有一个人肯借个脸盆水给他,这也没那么简单了。你看看他的凶恶、吝啬到了什么程度。你看看!财产那么多,听说在死后托梦来告诉子孙,说他现在很痛苦。去阎罗王那里又回来托梦,说他很痛苦,要他家人为他做功德,他一直哭诉着。他在世是因为吝啬,不仁不义,致使今天这么痛苦。我说这就是太过痴愚,今天他有三餐可吃,有那么多钱,为什么他还对别人那么吝啬,对别人那么苛刻呢?只想留下钱财给子孙。结果这些钱留给女婿,嫁女儿时,拿五百万给女儿做嫁妆,又开一家珠宝行交她经营。结果他女婿好赌,把他的钱财全输光了。而且他还是被他女婿气死的。女婿又叫子婿。所以说人就是很奇怪,我常常想,身上已经有钱了,三餐都不用烦恼了,为何他一点都不肯施舍要留到百年之后呢?百年之后他也用不着了,他也用不着,也是死路一条,你看!所以人会不会打算差别就很大了!大家都想要急急忙忙地把钱拿来做功德,我们三餐没有问题,并不是很困难呀。你若是真困难,这两百元你就不用出了,换我两百元给你,但是台湾地经济现在不会有这个问题的。你看像这个例子,我们应该是急急忙忙地来做功德才对,还是说一直贪着不舍?这是很简单地道理啊。你收着财产到死,你也是一样都带不走啊。愚痴,真是愚痴啊!下面,【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心体离念就是离开一切妄想,这就是德。【不离自性是功。】不能离开我们的本性,平等心称为本性。【应用无染是德,】这个无染就是不起无明,应用无染。应用就是妙用现前,一切没有执著,没有污染外境,外境对我们的本性完全没有作用。简单来说,名啊,利啊,色啊,男女的情执啊,对他都没有用。因此我希望诸位要把心量放得很广大,一点小事,你不要跟别人计较,你自然就有福。俗话说,有量就有福。【若觅功德法身,】若是想要找到功德法身,【但依此作,】要按照以上说的,所以说应用无染是德。这里是重心点。【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哦,这个很重要!不轻就是永远不轻视别人,永远不会看不起别人。虽然这个众生现在被业障覆盖,很无知,但他还是非常尊重这个人。【常行普敬,】常常恭恭敬敬地,对他依然很尊重。或是说这个人不持戒,或是说这个人下贱,或是说这个人卑鄙,要是我,我绝对做到这样,包括你是很富有,你很贫穷,我也都是这样,就算今天,说一句比较不好听的,你就是妓女来,来向师父顶礼,我还是对她一样。我第一句话就会问她,最近生意好吗?别来无恙乎,对不对?我一定恭敬她,为什么恭敬她?皮肉钱也是很难赚的,你也是诸佛菩萨,将来你也是会成佛,对不对?我今天若是看你不起,万一我若是堕入三恶道,来世换你上升,对不对?就换我要靠你们救度了。在我心中,不管你作什么行业,你就算是作流氓,勒索绑架,我会同情,我很同情你,这个行业是不应该的,但是我不敢看不起你。你以杀生为业,当然这是很不好的,但是我还是对你恭恭敬敬,但是我会告诉你,这个行业不好,要改。常行普敬,如果心常常看不起别人,【心常轻人,】也就是轻视别人,【吾我不断,】那么这个我,这个【吾我,】两个都是我,我我不断,连续的我不能断掉。这个我,这个我相不能断掉,【即自无功,】既然我相不断,当然你所夹杂的就是我执,我见啊,当然你就没有功德。你没有见本性,你如何有功德呢?【自性虚妄不实,】没有这种功夫,你见不到本性啊。所谓自性虚妄不实就是没有悟到本性的意思。【即自无德,】所谓虚妄不实,这要倒装回来,这句要这样念,虚妄不实自性,就是说他虚妄不实自,他根本对本性完全渺渺茫茫。,他对这个本性完全没有感受,感受那个本性的东西,不能感受那个本性的东西,即自无德。我举个例子来说,今天从本性下手的修行人,与不从本性下手的修行人,真是有天壤之别。我现在举个例子,十年前,我还是在家人的时候,我曾经见过一个比丘尼,这个比丘尼脾气很不好,有一次我去中部讲课时,又去找这位比丘尼,她还是这样,我调查清楚,了解一下,才知道这十几年来,她并没有改变,虽然剃发出家了,但是她用的是意识的心,告诉她,她也不听,也不高兴,虽然她很精进,很想来作佛教的事,很有心,可是她不能改变自己的心态,这样临命终时就很危险,非常的危险,为什么呢?十年前跟十年后完全一样,因为你根据的是无明啊,如果你用本性,你流露出来的,你昨天是无明,但是你今天了解了,你彻底见到本性了,你从明天起你就不再用无明去造作了,你是用本性,这样你才有觉悟的一天,你不改变自己,你所用的都是无明的心嘛,今天你不改变自己,我告诉你,你明天也得改变啊,修行是漫长的路,什么时候你放弃无明,你什么时候见到本性,你什么时候放弃你的执著,你就什么时候轻松,简单来说就是这样,看你到民国几月几日,你若是聪明的人,你今天听到,我马上放下,什么恩怨都没有了,长伸两脚卧,今天你回去以后你就很轻松了,不得了了!两脚一躺就很好睡了,师父说的呀,没有什么,这就是我们的业呀,没有什么好埋怨的,这就是本性的功夫,就应用出来了,你想想看,昨天无明,今天听到佛法,马上一念之间就放弃一切的恩怨,你是何等的境界啊?这样你就有智慧了,用这种心继续继续……我告诉你,由无明流露出来的都是无明,有本性流露出来的统统都是平等清净心,就看你要不要作而已,你要!就很简单,所以我告诉你,修行并不是很困难,你偏偏就认为很困难,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可是你放不下,你就是很困难,你到死还是一样。你如果不改变你自己,我告诉你,你十年前修行到二十年后还是一样,因为从你心里流露出来的都是无明的种子。你不改变自己嘛,对不对?所以说,迷者千万劫,悟者刹那间。迷的话千万劫都迷,悟的话就在一念间而已。所以一贯道的就不了解一点即得道是什么。一点即得道就是说,我们人得本性,要有人为我们启发。这一念若是经过善知识为你点破,那么你就能开悟。可是一贯道不是,他现在去点在这么(法师以手指指印堂),以此叫做一点即得道。得道不是靠点的,这不是有形相的东西,所以完全扭曲禅宗的意思,完全扭曲了,所谓一点得道就是说这个人的功夫差不多了,被禅师一点马上开悟。就象惠明法师,一路追赶六祖。袈裟放在石头上让他拿,他竟然拿不动。惠明说,我为法而来,不是为衣而来。六祖就教他,你既然是为法而来,你先冷静,万念不思。惠明法师以前是四品将军,从前是很莽撞的人,现在听了之后,冷静冷静……六祖就告诉他,不思善,不思恶,就这么时,就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一刹那间大彻大悟。惠明言下大悟。你想想看,一念之间而已!他就悟得了本来的东西。而一贯道就是没有办法。讲师当习惯了,你叫他来听经,他听不下去。因为他是讲道给别人听的,很难要他低声下气,他明明知道他的不究竟,他也知道他讲的根本绕不出圈子。一贯道所讲的就是《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讲的意思根本不符合经义,那根本就不是那样子啊,一点得道,就不是你讲的那样子啊。一点得道就是说,他的根器已经接近开悟了,为他拨转一下,马上悟道,这才是一点得道,对不对?所以说一贯道就是可怜,只能这样说而已,没有别的话可以说了。所以说,我们一定要了解。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自性虚妄不实就是没有明心见性,即自无德,你根本没有什么德,一定要改变自己,在坐诸位,一定要改变自己。【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我慢,看不起一切人。【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每一念都要观照,每一念都是平等心。

  

《六祖坛经(5)》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六祖坛经(6)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