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就是过午不食,中午大家吃素,过午不食。【斋讫,】用斋之后,【刺史请师升座,】刺史请六祖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与这些当官的人,士庶就是一般的众生,肃容就是整容,整理一下服装、容貌,庄严威仪,再向六祖顶礼。【问曰:弟子闻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的宗旨乎?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现在有一些疑问,【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初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就是达摩祖师来到中国时,正当梁武帝在位的时候。这个梁武帝后来是被困在城墙上饿死了。梁武帝的下场最后很不好。他一生当中度了很多出家人,帮助很多人出家,建造了很多寺庙,照理来说是功德很大,可是他不了解功德的真正的意义,梁武帝因为度了几万个出家人,这个【度】的意思是允许他出家,没有障碍他,鼓励他人出家的意思称为【度】,又兴建了很多寺庙。【帝问云:】朕:这个朕就是我,过去演歌仔戏的时候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过去在演歌仔戏时会唱:寡人今日龙心大悦,赠爱妃一人一件往生被,然后就把往生被拿出来,一人分一件给她们,只是不晓得有没有这样?赐她们一人一件往生被。五百元耶!也是值不少钱的。【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造这么多寺庙,布施设斋有什么功德吗?【达摩言实无功德。】一点功德也没有。这个若是一般人听到就一头雾水了。这么大力地帮助佛教却是一点功德也没有,实无功德。刺史说:【弟子未达此理,】我不了解这个道理。为什么做这么多的事却没有功德呢?【愿和尚为说,】为我解答疑问。二十页,【师云: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先圣就是达摩祖师,不要怀疑达摩祖师的话。【武帝心邪,】为什么?贪求功德嘛,功德应该是向本性求的,他不知正法。【不知正法,造寺布施设斋供养,名为求福,】要注意听!这叫做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为什么呢?福不能救你的生死,要记得师父的话,福不能救你的生死,只能使你生生世世比较有福报,不愁衣食住行而已。这个福若是用智慧无所执著地布施出去,那么就变做功德。简单来说,福如果架构在智慧的三体轮空的施舍,就变成功德,就不只是变做福了。所以说:名为求福。不能将世间人施舍金钱,就当做佛陀本性中的功德。若说布施是功德来说,那么今天造船公司的人都很有钱,那个王永庆拿几个亿来布施,很快就做佛了,因为他有钱呀,所以福不是功德。下面要开始划,用线划起来,下面这段非常棒!划直线啊,我都拿一支红笔来划,因为最后整本经听完,就知道哪里是重点了。开始划啊,【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法身的旁边写个:要无相无所求,与空相应。简单来说,你们要真正得到功德,你内心就不能有【取】有【舍】,有【求】有【著】,不能有这四个字。功德在法身中求,法身是无相啊。空,无相,无作法。简单来说,真正的功德,一定要在空,无相,无作,你才能得到功德。不在修福。【师又曰:见性是功,】见性:明心见性。见到我们的本性才真正有功。【平等是德,】六祖说话实在很了不起,把功德解释得这么清楚。若是要论功德,简单来说,只有明心,见到本性的人,他才真正有本来的功德。简单来说,功德是由本心流露出来的,不是由外在施舍求出来的。下面,【念念无滞,】每一念都没有障碍,每一念都没有安插自己的见解,都以平等心,无所障碍。【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也就是一定要见到我们本性真实的妙用,名为功德。过去有一个人参访禅师。去参访禅师时他就说:禅师,禅师,我从很远的地方来。禅师说,你从多远的地方来?他说很远的地方。禅师说,有心就不远,你有什么问题?他说,请问禅师,什么叫做明心见性?禅师说,明心见性,你说了就不是。他说,明心见性是什么东西?禅师说,不能说是什么东西。拿得出来吗?拿不出来。那么要如何了解什么是本性呢?禅师说,现在作用的即是。简单来说,所以的行住坐卧,在作用当中,不要夹杂任何的我见,我执,那就是本来面目。我们当下这个肉身,当下这个清净心,有无量的妙用,白天所有的运用都是本性的东西,只是你自己不了解而已。所以说,本性不隔一丝一毫,没有离开我们一丝一毫,完全没有,你本来具足的东西,结果你不会运用。我们所运用的都是无明,都是透过无量劫来错误的习气,我见,我执,都以我为中心,都是假设对立性的东西。现在我们放下这个见解,错误的看法。真实的妙用简单来说,也是不能离开这个烦恼的色身,所以我们现在要转过来,转成如何呢?一切言语、一切行住坐卧都与空相应,人的心地若是与空相应,我们就没有对立,我们说话就不会冷嘲热讽,我们心中就没有仇人,我们就不会牢骚、不会抱怨,与空相应就是一切法不可得。所以在坐的诸位!修行若不从此处着手,你绝对无量劫不受益。简单来说,每一个人,全台湾省这么多人大家都在修行,可惜真正由心地上下手的,实在是寥寥无几!懂得心地法门的,而去真正的,不只是讲经说法哦,是要真正遇到境界来时无怨无悔,不抱怨,没有任何的敌对,完全能包容别人,宽恕别人,真实的妙用就显露出来了,因为他无我嘛。这个妙用就建立在无我之上,你既然无我,运用出来的都是平等,你有我,你运用出来的就不平等,你无我运用出来才平等,因为你无自私嘛、无私心嘛。在这个世间,无私心的人很少,世间上,无私心的人实在很少。有啊,但是我还没有见过啦。说真的,一定是这样。所以真实的妙用才是真实的功德。简单来说,众生怎么会有真实的妙用呢?没有啊!有人问大珠和尚,请问和尚,忏悔能够消除业障吗?大珠和尚回答,亦能亦不能也。奇怪了,他又问:和尚!和尚!佛陀不是常常劝别人,要拜八十八佛,要求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不是这样吗?大珠和尚的回答实在了不起!大珠和尚说,明心见性者忏悔就能灭罪,没有明心见性的人,再怎么忏悔就是不能灭罪。了不起!非常的了不起!为什么呢?你明心见性,你与空相应,就是清净心,一忏悔就与本性相应,平等,就是这样。他就说,就象是用一点点火苗就能烧尽所以的木柴,若是明心见性,用一点点的智慧发出的平等心,所有的烦恼就灭除,烦恼灭除才是真正的忏悔。而世间人就没有办法了,世间人是今天做错了就求忏悔,明天情绪又有变化,明天的情绪又有高低潮,所以今天求忏悔,明天就又忘记了,只是一直的忍,一直的忍。最后他会对你说一句话,没有一个的忍耐能像我这种程度,你要适可而止哦,我已经忍耐你很久了。他不能达到无相。若是明心见性的人,他连这个忍的观念都没有,本来就没有的东西,他没有在忍耐呀。所以这个和尚,这个大珠和尚实在是伟大!他说,大彻大悟的人忏悔,能灭一切罪。本来的东西。你没有大彻大悟的人,在事相上没有理观的功夫,没有空性的东西,你只是拼命一直拜佛,一直拜佛……不能得到妙用。情绪会有变化,会有高高低低。今天忏悔,明天烦恼又现前。所以常常有人说,师父,我要改过自新了,我都笑笑说,带有气喘的人,偶尔还是会咳嗽的。没办法啊,改不过来。很难改,很难改。这就是没有大彻大悟。所以说下面,【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这句话很多人都误会了,内心谦下,他现在解释成,内心谦虚是功,外面对众生有礼貌叫做德。完蛋了。经典若是没有听师父解释,你就根本不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以为,这是在选国大代表,拜托拜托,登记第二百五十号,这是我乱编的啦,请大家投他一票。大家来提议他,他才会长大成人,不是这种谦虚的话。或是说,我很没有用。以为这是谦下,不是!这句话的意思,内心谦下叫做随顺众生,是要永远地不跟众生起冲突,这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一般是想,内心谦虚,我讲话很谦虚啊。这大家都作得到,那一个人讲话不谦虚。我不行啦,我是凡夫。这个大家都会说,但是真正的功夫就不是这样的了。什么是功?恒顺众生叫做功,这没有那么简单!简单来说,所谓一合相,就是说行、住、坐、卧都与众生相应,都能令众生欢喜,讲话都不会伤害到别人,永远都在恒顺众生,这是多难做到的事情,你想想看!要做到恒顺众生,没有那么简单。普贤菩萨才真正堪称谦下,不是你随便说几句话,我很没用啦!所以经典很多人在看,但是他搞不清楚,他认为:这样很简单啊,这样我也有功德了,不是,绝对不是这样!你今天讲话态度诚恳,这才是真的。外行(xing)于礼就是说,你对人非常地诚恳,没有虚伪。这个礼就是直心,非常地直,很诚去透达本性,透过我们的本性,外在现出很慈悲的相,不与众生计较,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我教诸位一个办法,你听我的话,我告诉你,假使你现在活得很痛苦时,你看到那个人很讨厌,或是说你目前来说,我今天告诉你,你今天回去马上就很好过。假使说你今天四周围的人,包括你先生,你公公,你婆婆,或者是包括你太太也好,任何人都好。你现在:或是今天来时刚好又阻碍你,或是过去有一段恩怨,你现在听我的话,你现在回去,你永远沉默。第一点你先学这样,第二点,跟他保持一定的距离,他若是有因缘来找你,你就对他很好。你不要抱怨,你也不要抱怨给别人听。因为抱怨会传话出去,你抱怨给别人听,别人又把话传过去给对方,他就会误解你的意思。你只要默然,学这一门沉默,你也不要抱怨,也都不要对别人诉苦,你跟这个仇人保持一点距离,你对他非常好,我告诉你,他撑不了多久,再过一年你看他如何,两年后你的日子很好过,他的日子也很好过。你不要牢骚,你不要抱怨,你都不要埋怨,就当…
《六祖坛经(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