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刺史,【爲師設大會齋。】齋就是過午不食,中午大家吃素,過午不食。【齋訖,】用齋之後,【刺史請師升座,】刺史請六祖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與這些當官的人,士庶就是一般的衆生,肅容就是整容,整理一下服裝、容貌,莊嚴威儀,再向六祖頂禮。【問曰:弟子聞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的宗旨乎?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現在有一些疑問,【願大慈悲特爲解說。】【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爲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初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就是達摩祖師來到中國時,正當梁武帝在位的時候。這個梁武帝後來是被困在城牆上餓死了。梁武帝的下場最後很不好。他一生當中度了很多出家人,幫助很多人出家,建造了很多寺廟,照理來說是功德很大,可是他不了解功德的真正的意義,梁武帝因爲度了幾萬個出家人,這個【度】的意思是允許他出家,沒有障礙他,鼓勵他人出家的意思稱爲【度】,又興建了很多寺廟。【帝問雲:】朕:這個朕就是我,過去演歌仔戲的時候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過去在演歌仔戲時會唱:寡人今日龍心大悅,贈愛妃一人一件往生被,然後就把往生被拿出來,一人分一件給她們,只是不曉得有沒有這樣?賜她們一人一件往生被。五百元耶!也是值不少錢的。【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造這麼多寺廟,布施設齋有什麼功德嗎?【達摩言實無功德。】一點功德也沒有。這個若是一般人聽到就一頭霧水了。這麼大力地幫助佛教卻是一點功德也沒有,實無功德。刺史說:【弟子未達此理,】我不了解這個道理。爲什麼做這麼多的事卻沒有功德呢?【願和尚爲說,】爲我解答疑問。二十頁,【師雲: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先聖就是達摩祖師,不要懷疑達摩祖師的話。【武帝心邪,】爲什麼?貪求功德嘛,功德應該是向本性求的,他不知正法。【不知正法,造寺布施設齋供養,名爲求福,】要注意聽!這叫做求福,【不可將福便爲功德。】爲什麼呢?福不能救你的生死,要記得師父的話,福不能救你的生死,只能使你生生世世比較有福報,不愁衣食住行而已。這個福若是用智慧無所執著地布施出去,那麼就變做功德。簡單來說,福如果架構在智慧的叁體輪空的施舍,就變成功德,就不只是變做福了。所以說:名爲求福。不能將世間人施舍金錢,就當做佛陀本性中的功德。若說布施是功德來說,那麼今天造船公司的人都很有錢,那個王永慶拿幾個億來布施,很快就做佛了,因爲他有錢呀,所以福不是功德。下面要開始劃,用線劃起來,下面這段非常棒!劃直線啊,我都拿一支紅筆來劃,因爲最後整本經聽完,就知道哪裏是重點了。開始劃啊,【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法身的旁邊寫個:要無相無所求,與空相應。簡單來說,你們要真正得到功德,你內心就不能有【取】有【舍】,有【求】有【著】,不能有這四個字。功德在法身中求,法身是無相啊。空,無相,無作法。簡單來說,真正的功德,一定要在空,無相,無作,你才能得到功德。不在修福。【師又曰:見性是功,】見性:明心見性。見到我們的本性才真正有功。【平等是德,】六祖說話實在很了不起,把功德解釋得這麼清楚。若是要論功德,簡單來說,只有明心,見到本性的人,他才真正有本來的功德。簡單來說,功德是由本心流露出來的,不是由外在施舍求出來的。下面,【念念無滯,】每一念都沒有障礙,每一念都沒有安插自己的見解,都以平等心,無所障礙。【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爲功德。】也就是一定要見到我們本性真實的妙用,名爲功德。過去有一個人參訪禅師。去參訪禅師時他就說:禅師,禅師,我從很遠的地方來。禅師說,你從多遠的地方來?他說很遠的地方。禅師說,有心就不遠,你有什麼問題?他說,請問禅師,什麼叫做明心見性?禅師說,明心見性,你說了就不是。他說,明心見性是什麼東西?禅師說,不能說是什麼東西。拿得出來嗎?拿不出來。那麼要如何了解什麼是本性呢?禅師說,現在作用的即是。簡單來說,所以的行住坐臥,在作用當中,不要夾雜任何的我見,我執,那就是本來面目。我們當下這個肉身,當下這個清淨心,有無量的妙用,白天所有的運用都是本性的東西,只是你自己不了解而已。所以說,本性不隔一絲一毫,沒有離開我們一絲一毫,完全沒有,你本來具足的東西,結果你不會運用。我們所運用的都是無明,都是透過無量劫來錯誤的習氣,我見,我執,都以我爲中心,都是假設對立性的東西。現在我們放下這個見解,錯誤的看法。真實的妙用簡單來說,也是不能離開這個煩惱的色身,所以我們現在要轉過來,轉成如何呢?一切言語、一切行住坐臥都與空相應,人的心地若是與空相應,我們就沒有對立,我們說話就不會冷嘲熱諷,我們心中就沒有仇人,我們就不會牢騷、不會抱怨,與空相應就是一切法不可得。所以在坐的諸位!修行若不從此處著手,你絕對無量劫不受益。簡單來說,每一個人,全臺灣省這麼多人大家都在修行,可惜真正由心地上下手的,實在是寥寥無幾!懂得心地法門的,而去真正的,不只是講經說法哦,是要真正遇到境界來時無怨無悔,不抱怨,沒有任何的敵對,完全能包容別人,寬恕別人,真實的妙用就顯露出來了,因爲他無我嘛。這個妙用就建立在無我之上,你既然無我,運用出來的都是平等,你有我,你運用出來的就不平等,你無我運用出來才平等,因爲你無自私嘛、無私心嘛。在這個世間,無私心的人很少,世間上,無私心的人實在很少。有啊,但是我還沒有見過啦。說真的,一定是這樣。所以真實的妙用才是真實的功德。簡單來說,衆生怎麼會有真實的妙用呢?沒有啊!有人問大珠和尚,請問和尚,忏悔能夠消除業障嗎?大珠和尚回答,亦能亦不能也。奇怪了,他又問:和尚!和尚!佛陀不是常常勸別人,要拜八十八佛,要求忏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忏悔。】不是這樣嗎?大珠和尚的回答實在了不起!大珠和尚說,明心見性者忏悔就能滅罪,沒有明心見性的人,再怎麼忏悔就是不能滅罪。了不起!非常的了不起!爲什麼呢?你明心見性,你與空相應,就是清淨心,一忏悔就與本性相應,平等,就是這樣。他就說,就象是用一點點火苗就能燒盡所以的木柴,若是明心見性,用一點點的智慧發出的平等心,所有的煩惱就滅除,煩惱滅除才是真正的忏悔。而世間人就沒有辦法了,世間人是今天做錯了就求忏悔,明天情緒又有變化,明天的情緒又有高低潮,所以今天求忏悔,明天就又忘記了,只是一直的忍,一直的忍。最後他會對你說一句話,沒有一個的忍耐能像我這種程度,你要適可而止哦,我已經忍耐你很久了。他不能達到無相。若是明心見性的人,他連這個忍的觀念都沒有,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他沒有在忍耐呀。所以這個和尚,這個大珠和尚實在是偉大!他說,大徹大悟的人忏悔,能滅一切罪。本來的東西。你沒有大徹大悟的人,在事相上沒有理觀的功夫,沒有空性的東西,你只是拼命一直拜佛,一直拜佛……不能得到妙用。情緒會有變化,會有高高低低。今天忏悔,明天煩惱又現前。所以常常有人說,師父,我要改過自新了,我都笑笑說,帶有氣喘的人,偶爾還是會咳嗽的。沒辦法啊,改不過來。很難改,很難改。這就是沒有大徹大悟。所以說下面,【內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這句話很多人都誤會了,內心謙下,他現在解釋成,內心謙虛是功,外面對衆生有禮貌叫做德。完蛋了。經典若是沒有聽師父解釋,你就根本不了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他以爲,這是在選國大代表,拜托拜托,登記第二百五十號,這是我亂編的啦,請大家投他一票。大家來提議他,他才會長大成人,不是這種謙虛的話。或是說,我很沒有用。以爲這是謙下,不是!這句話的意思,內心謙下叫做隨順衆生,是要永遠地不跟衆生起沖突,這不是那麼簡單的事。一般是想,內心謙虛,我講話很謙虛啊。這大家都作得到,那一個人講話不謙虛。我不行啦,我是凡夫。這個大家都會說,但是真正的功夫就不是這樣的了。什麼是功?恒順衆生叫做功,這沒有那麼簡單!簡單來說,所謂一合相,就是說行、住、坐、臥都與衆生相應,都能令衆生歡喜,講話都不會傷害到別人,永遠都在恒順衆生,這是多難做到的事情,你想想看!要做到恒順衆生,沒有那麼簡單。普賢菩薩才真正堪稱謙下,不是你隨便說幾句話,我很沒用啦!所以經典很多人在看,但是他搞不清楚,他認爲:這樣很簡單啊,這樣我也有功德了,不是,絕對不是這樣!你今天講話態度誠懇,這才是真的。外行(xing)于禮就是說,你對人非常地誠懇,沒有虛僞。這個禮就是直心,非常地直,很誠去透達本性,透過我們的本性,外在現出很慈悲的相,不與衆生計較,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我教諸位一個辦法,你聽我的話,我告訴你,假使你現在活得很痛苦時,你看到那個人很討厭,或是說你目前來說,我今天告訴你,你今天回去馬上就很好過。假使說你今天四周圍的人,包括你先生,你公公,你婆婆,或者是包括你太太也好,任何人都好。你現在:或是今天來時剛好又阻礙你,或是過去有一段恩怨,你現在聽我的話,你現在回去,你永遠沈默。第一點你先學這樣,第二點,跟他保持一定的距離,他若是有因緣來找你,你就對他很好。你不要抱怨,你也不要抱怨給別人聽。因爲抱怨會傳話出去,你抱怨給別人聽,別人又把話傳過去給對方,他就會誤解你的意思。你只要默然,學這一門沈默,你也不要抱怨,也都不要對別人訴苦,你跟這個仇人保持一點距離,你對他非常好,我告訴你,他撐不了多久,再過一年你看他如何,兩年後你的日子很好過,他的日子也很好過。你不要牢騷,你不要抱怨,你都不要埋怨,就當…
《六祖壇經(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