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略爲解說:表是表示,法苑義林章中說:“表謂表示,表自內心,示于他故”。如我們內心究竟有些什麼念頭,沒有通過身語表現于外,別人不知你有一些什麼想法,但若通過身語表現出來,別人立即知道當時你在想些什麼。以身業說:如你是在虔誠的禮佛,別人從你這一動作表示,不特知你心理是善良的,亦知你的行爲活動是善的;如你正在拿刀去殺人,別人從你這一動作表示,不特知你心理是凶惡的,亦知你的行爲活動是惡的;這就名爲身表業。以語表說:如你是在稱揚贊歎如來,別人從你這一語言表達,自然就知你內在的心理和外在的行爲,都是善的;如你正在誹謗或謾罵他人,別人從你這一語言表達,當然也就知道你內在的心理和外在的行爲,都是惡的;這就名爲語表業。
無表業與表業剛剛相反,就是無可表示于人的業。俱舍論說:“無表雖以色業爲性,如有表業,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無表業”。意即顯示吾人的所行所爲,所語所言,都已成爲過去,過去雖已過去,但並不是沒有,仍有一股力量存在,而這股潛在力量,又無法表示于外,使人知它是善的還是惡的,所以稱爲無表業。有人這樣問道:無表既是無形無相,不可表示于人的東西,怎麼知道他是有的?這是從表業推論出來的。“如我人身體上的種種所作,爲身表業,是任何人都可見到的,但當身業活動時,依原因結果的原則,以將來招果的原因,擊發于現在的生命體中,潛然存在,不散不失,隨心而轉,決不是動作完了就完了,一點遺痕沒有留下來。可是所留下的潛存業力,無形無像,于此于彼,對他都無表示,名爲身無表業......這無表業,在有部學者看來,是很重要的,假定不承認有無表業,那世間的因果律就無法建立,國家的法律也就無從施行,爲此,所以于生滅不住的身語表業之外,特別立身語的一一無表業”(錄自我的俱舍論頌講記)。
(10)受業不受業
舍利弗阿毗昙論業品,說有受業不受業的二業。受業,是指其業必然有受果報的;不受業,是指不受果報的業。如該論卷七說:“雲何受業?若業有報,是名受業。雲何非受業?若業無報,是名非受業”。接著又作這樣解說:“複次受業,若業有報及無報思,是名受業。複次非受業,若業無報身業、口業,是名非受業”。這兩種業,主要是就受報不受報分,如論說可知,不用再解釋。
(11)苦等叁受業
叁受,就是通常說的苦受、樂受、舍受。若問吾人將會感受怎樣的果報,完全是看所造業是什麼。假定經常造作屬于欲界所有的種種不善業,順此業力所感得的非可愛異熟果報,是不善業名爲順苦受業;假定經常造作有漏的人天善業,順此業力所感得的欲界乃至色界第叁禅天的可愛異熟果報,是有漏善名爲順樂受業;假定經常造作色界第四禅天以上,乃至有頂諸地所有的有漏善業,順此業力所感得的與舍受相應的果報,是有漏善名爲順舍業,因爲在這諸地之間,苦樂二受皆不具的。
(12)現等叁時業
叁時,是指過去、現在、未來的叁世。所謂時,是酬因感果的意思,造了什麼業因,就感什麼果報,這是因果的必然,沒有可疑的余地。但所造的業,何時會感果,由于因果有遲速,受報時間有不同,所以特立叁時業。如所造的業:在今生已成熟,而于現世受果,名爲順現受業;有于下生成熟,而于次生受果,名爲順次生業;有于若幹生後成熟,而于若幹生後受果,名爲順後生業。這叁種業成熟的時間,盡管有所不同,但都必然産生果報,如一粒種子一定將會發芽。可是種子發芽,不是單靠種子,必須還要具備其他的助緣,如泥土、雨水、陽光、肥料等。當知業之生果,也是如此,必須具備處境周圍等若幹助緣,假使所應具備的助緣,只要缺少一種而不具足,就會使業不産生所應得的果報。這種業,南傳叫做“沒有效果的業”;北傳叫做“順不定業”。叁時業,是專就必會感果說的,如再加上順不定業,那就有四種業。
(13)再生等四業
吾人所造成的業,不論是什麼性質,都是無形無像無法可見的,雖則如此,但它確有一種個別的特殊的力量,從這一生命體轉到另一生命體上去,所以對業不可忽視!依照業的作用,南傳分爲四種,現略介紹如下:
一、再生業,是決定來生果報的業。任何一個生命的受生,都是聽憑過去生中善不善業之所支配,而且在生命結束的片刻,就掌握了其勢力,要不受生是都不可能。
二、維持業,或有譯爲支持業,是向前去協助或維持再生業的不斷活動,使之必然感受未來的新生命。
叁、抵抗業,或有譯爲妨害業,是顯在吾人的各種活動中,有些活動,不是抑止再生業的實現其果,就是限製再生業的實現其果,所以名爲抵抗業。
四、破壞業,或有譯爲破損業,是說依照業力的規定,再生業的潛力,本是可感果的,但在極意外的運動下,會被過去生中更強而對立的業所破壞,名爲破壞業。如是業力,此之維持業及抵抗業,更能發生極大的效力,因它不僅阻止再生業的實現其果,且將全部業的力量破壞。
(14)極重等四業
吾人無始來所造的善惡業。多得沒有辦法可以計算得出,但在這麼多的各種不同業力當中,依于感報的決定來說,那種業先到後世受報,有極重等的四業差別。
一、極重業,這通于德行的善業或不道德的惡業。如所造的重大善業,像救活很多的人類生命,或高尚心境所修成的禅定,或是心聚神會的力量較重,到了你的生命快要結束時,所謂“業相現前”,你就可以看到極爲快樂的天堂,善的業力發生作用,就牽你到天堂去受樂報。假使造了極重惡業,如弑父、弑母等的五無間的重業,到了你的生命快要結束時,所謂“業相現前”,你就可以見到極爲可怖的地獄,惡的重業發生作用,就牽你到地獄去受苦報。如是受報的或善或惡,都名爲極重業。
二、隨習業,或名習慣業,是說所造的善惡業,沒有怎樣的重大,但因不斷的造作,形成常有的舉動,成爲一種習慣性,經過相當的時期,善惡業皆成大力,所以到生命將要結束時,你那平時習慣性的業力,到此發生強有力的作用,就會牽你感受來生或苦或樂的果報。是以吾人在平時日常生活中,善業的習性不妨多多養成,惡業的習性最好予以排除,果能如此,到了臨命終時的時候,習慣性的善業,就會使你感受未來的快樂的新生命。
叁、憶念業,有說爲臨終業,是說正在死前的心理舉動,如想念自己以前的善或惡的行爲,或者憶念有善有惡的。我在成佛之道偈頌講記中說:“有些人,在生命曆程中,既沒有造重大的善業,亦沒有造重大的惡業,至于習慣性善惡業同樣沒有造,像這樣的一個人,到生命將要結束時,自是迷迷糊糊的,不知自己要到什麼地方去,真有所謂何去何從之感!正在這樣一個要死不活的時候,假定忽而想到自己曾經做過某個有意義的善事,並且覺得這個善事做得非常有意義,那就被這善業拉你上天堂,感受快樂的果報;假使忽而想到自己曾經做過某個不道德的罪惡之事,並且認爲那時做得不夠徹底,那就被這惡業拉你到地獄去,感受苦痛的果報。對這類庸庸碌碌的人,臨命終時的如何憶念,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論什麼人,在他快要臨終時,對他最好的安慰,就是說出他生前所曾做過的種種好事,讓他能夠想起自己的善行,使他內心生起無限歡喜,因爲任何人對自己善行總是欣賞的,不但由此所憶念的善業,可以感受快樂的果報,而且亦會減輕當時的痛苦。佛法主張對臨終人說法,淨士宗人爲臨終人助念佛號,都是從這一觀點出發的。臨終一著,普通以爲很平常,佛法看得很重要,因爲上升或下沈,就憑臨終的一念,所以爲佛子者,對這應特別注意”!
四、預備業,是論果次序的最後一種業,亦是對一特定衆生,尚未作任何解釋的業,到了生命將要結束時,沒有加上的叁業現象,此業亦會決定感受來生的果報。
佛法所說的業,如果細分起來,那確是很多的,在大乘阿毗達摩集論業品,分門別類的列成九十種不同業行,在此當然不能多說,亦沒有說出的必要,所以就此打住。佛法所說業的教義,我們雖從來不知道,但它卻是因果法則,爲人不特不可忽略業的行爲,而且還是鼓舞向上心爲最有力。從哲學方面看,我們認爲業說,最近科學原理,從宗教或教育看,我們認爲業說,對于行爲責任,扣得非常緊,不能不說是最上法門。如果依業而行,不但可以帶給人們最高的安慰和希望,亦會增進人們的自信與道德的勇氣,更會激發人們的努力與爲善的熱心,業是永遠公正的,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酬報,所以爲人應多行善業。
4、業的潛力究在那裏
如上所說業的分類,不特知道有很多不同的業,且亦知道有無量無邊的業,不論業有怎樣的衆多,都是才生即滅而無常的,業雖生滅無常不住,但是遇到生起之緣,必然會感所應感果,可見未感果前,其業是存在的。跟著而來的問題,就是業的存在,究竟存在那裏?是存在于過去?抑存在于現在?是存在于生命內在?抑存在于生命之外?對這問題,如不加以探討,那就很難說明業之所以爲業。彌蘭陀王曾向那先尊者提出這問題:“尊者!業這東西究在那裏”?尊者簡單的回答說:“衆生所造的各式各樣的業,既不存在飛逝的無常意識中,亦不存在生命肉體的某一部分,可是一旦到了適當的時刻,依于精神與物質兩者,就會在本身顯現”。
原來造諸善惡業的生命體,到了一個相當的時期,必然會要滅亡而不繼續存在的,但由生命體所作的諸業,並不隨著身體的滅亡而滅亡,在未遇緣感果之前,仍是繼續存在的。怎麼知道?經中佛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以此不亡的業力,一旦遇到緣合時,就會感受未來的新生命,衆生的生死相續不斷,全憑此不亡的業力。經中佛說:“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就是此意。印順大師唯識學探源,講到業力存在時說:“業,雖刹那間過去…
《業及依業而有的輪回 (演培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