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科學家潛心學佛: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教授訪談錄▪P2

  ..續本文上一頁有長度、寬度而無高度)的二度空間裏,假如有兩個生物,一個頭向左方,另一個頭向右方,如果要它們改變頭的方向,在二度空間裏是不可能的,在這裏的生物,無論怎樣活動,都不可以改變頭的方向,如果要改變,就只有四腳朝天,顛倒過來。

  但是,倘若它們了解並能掌握到第叁度空間( 即寬或高),要改變頭的方向,便很簡單,只要利用寬(或高),就可以改變方向了。但在二度空間的科學領域中,這個動作是不可能的。如果發生了,對這些生物來說,又成了奇迹、神迹和特異功能。

  其實,在叁度空間裏,是可以容納很多平面,也就是可以有很多二度空間的存在的,但生活在任何一個二度空間裏的生物,未必了解到有另外一個二度空間的存在,它們只以爲自己的空間,是唯一的二度空間。在同一個叁度空間裏的任何兩個二度空間(兩個平面),它們不一定是平行的,在科學上,兩個平面的會合處,是一條直線,而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二度空間會合處的生物,便有可能感覺到或掌握到部分第叁度空間的特性,它們就可能會擁有看來是奇迹的能力,可以穿梭於兩個不同的二度空間。

  我們現今的科學,以及人的思惟,常被叁度空間的概念局限了。到底有沒有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呢?我們不知道。在我們自身存在的叁度空間之外,還有沒有其它的叁度空間呢?我們也不知道。正如前面所述生活在二度空間的生物一樣,它們不知道有沒有其它的二度空間,或者有沒有叁度空間的存在。我們只是不知道,但不知道不等於肯定它不存在。

  我們的科學是在第叁度空間裏探索,但其實宇宙裏面是否只有一個叁度空間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你看,活在深海裏的生物,海是它們的生活空間,它卻不了解,還有另一個陸地上的叁度空間,也不可能了解到陸地叁度空間裏動物走獸的情況。它只以爲海是唯一的叁度空間了。同樣,陸地上的動物,也無法知道深海裏這個另外的叁度空間的存在。但我們人類可以透過科學和聰明才智,穿梭於海的空間、陸、空在內的叁度空間。對於魚類來說,海是它們的叁度空間;陸地動物,就擁有陸地這個叁度空間,但在海陸交界處也有兩棲動物的存在,它就會享有兩個叁度空間,那麼,在我們這個宇宙裏,已知的就已經有好幾個叁度空間的存在了。

  佛教早在二五○○多年前,已相信有叁千大千世界。以現在的術語解釋,一個太陽系爲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爲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爲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爲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是相等于一千的叁次方(10003, 相等於十億)的小世界(太陽系),所以亦叫叁千大千世界。佛教認爲叁千大千世界爲一佛刹國土。

  《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就是說,在離開我們很遠的太空裏,有另外一個阿彌陀佛的世界。

  我們目前的科學只知道在我們的太陽系外,還有無窮無盡的太陽系和星雲,我們即無法知道其它太陽系與星雲的情況,亦無法否定佛教的叁千大千世界可容納諸佛、菩薩與六道衆生的理念。

  此外,我們也不能否定還有許多另外的叁度空間與我們的世界並存於一個超乎我們想像的四度空間裏。假如真有一個另外的叁度空間裏有佛、菩薩的存在,而這個叁度空間與我們所生活的叁度空間是可以相融相通的。根據科學會合處是一個平面。佛、菩薩便可以透過這個平面穿梭到我們這個世界裏來,在不知者看來便又是奇迹了。

  這樣的推論與科學並無沖突,因爲我們目前的科學不能否定(或確認)其它叁度空間或四度、五度空間的存在。在二五○○多年前,佛教的宇宙觀已經超越了現在的科學。佛經內說:「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當時並沒有任何科學儀器,佛陀就已認識到一小缽的水裏有無數的微生物,由此可見,無論宏觀或微觀的層面,佛陀的智慧,都是不可思議的。

  覺:愛因斯坦曾經說:「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這和佛教的般若學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和法相唯識之學中的「比量,現量,佛言量」是十分相近的。對此,您有什麼看法?

  人的內心世界有多複雜,佛教的理論也就有多複雜。現在已經能證明,佛教是迄今爲止,人類對自身內宇宙和外宇宙統一研究的深刻認識,同愛因斯坦、馬克斯、韋柏( Max. Weber)、海德格爾( Heidegger)、榮格( Carl Guster Jung)的研究,有不少是相近相符,可以相印證的。所以,湯恩比說:「二十世紀最大的事件就是佛教傳播到了西方。」在美國、法國、英國、德國信佛和學佛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有人說,二十一世紀,將是佛學的世紀,對此,先生有何評論?

  潘:愛因斯坦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他明確的說;「如果世界上有一種宗教能夠解答科學上提出來的疑問,這個宗教一定是佛教。」佛教中「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觀念是很科學化的。

  在我們的世界裏,牛頓定律規限著我們的思維。我們認爲,任何可觸摸到的東西,也可以准確測量其長度、高度、重量和速度。其實,任何東西都由分子組成,而分子是由更細小的原子、粒子等組成。到了很微小的領域,牛頓定律就不適用,要用量子力學才能了解它的運作。在量子力學中,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不確定性原理」( Principle of Uncertainty 也譯作「測不准定理」)這個原理指出,在處理很微細的粒子時,根本不可能測量到它的真正位置、方向、大小等。它的存在是或然率( Probability)式的存在,是變幻的,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可見,在極微觀的空間裏,物質是無常的、無我的。

  再看另一極端,在一個極大的空間裏,我們也可體會到無常、無我。例如,我們坐宇宙飛船,作太空旅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告訴我們,當飛船的速度接近光速時,整個宇宙間在不斷縮小,如果超過了光速,時間與空間都完全改變了。這就是說,我們所認識的宇宙,會依我們的飛行速度而變幻著,整個宇宙空間也因爲有物質的存在而産生變化。

  既然微觀的、宏觀的兩端是無常、無我的,中間便不會是恒常不變的。愛因斯坦認爲物質的質量與能量足可以互相轉變的( E=MC2),世界上很多事物、很多現象,也確是因爲能量、質量的互變而産生出來的(核能發電就是一例),所以,世界是變幻的,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個體,一切事物無常、無我。悟「空」的理念,就是非常科學化的了。佛家講「空」,並非一切虛無,這就像我們對「零」這個數目字的錯覺一樣,表面看來「零」好像甚麼都沒有,其實它包羅萬象,變化多端,說有似無,說無實有。例如:在一○○ 的後面加一個「○」位,馬上增大,變爲一○○○;你把一個數目乘以零,這個數目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如果以零除一個數目,則又要變爲無限大。「○」又可以對其它數目不作幹預,保持中立,任何數目加零或減零,都不會改變其本身數值。「空」就像「零」一樣,富於包容性,可變性。真能悟空,我們就不會執著,思想境界也大大超越了。

  佛教的義理和思想精華正在逐漸爲西方所認同,所接受,這是因爲西方社會有現實的需要。不過,佛法的弘傳,一要看弘傳者的質素,二要善于與當地的區域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相適應,正如同當初佛教從印度傳到中亞,再從中亞傳到華夏大地,都經曆了一個本土化的過程一樣。二十一世紀是否能成爲佛學世紀,依然要看上述兩個條件。

  覺:不久前,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獲得者楊振甯教授在香港的「世紀論壇」上作了一次「物理學與美」的學術演講。他最後的結語說:「物理學研究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研究的盡頭是宗教。崇高美、靈魂美、宗教美,是人類的終極美。」請問先生,您對此有何感想?聯系您的學佛體驗,請談一談您的看法。

  潘:現代社會發展一日千裏,資訊科技空前發達,人際關系錯綜複雜,處身在疾風般變化萬千的環境中,如何使心靈平靜自在,不受困擾,從而提高心智效率,就成爲現代人的一個最重要的課題。

  佛教中有一個著名的故事:旗幡在疾風中飄動,幡下的人在爭論,到底是風動呢還是幡動呢?答案說:不是幡動,不是風動,而是心在動。這個故事並非否定風動或幡動的外在變化,而是告訴我們:佛教不是以外物作爲探討的對象,它是以人的心靈世界作爲研究的重要對象。佛教無疑是心靈的啓示與教育。佛教的義理是心靈的智慧結晶。只有改善自己的心靈,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只有改善自己的心靈,才能改善自己的命運和人生走向。所以領略佛教智慧,並應用於理解現實人生問題,就能爲我們從諸多的煩惱和困惑中找到實際出路。由此看來,佛教文化就是心靈文化。心靈的高尚,才會有人格的高尚,人的高尚。楊振甯博士說:「崇高美,靈魂美,宗教美,是人類的終極美」,我想是從這個角度來說的,因而是很正確的。

  覺:六祖慧能大師有一句名言:「諸佛妙理,非關文字。」他的本意是不執著於文字的、畫面的、理論的這些東西,而是強調親證親悟,自證自悟。其實,這正是佛家最可貴的認證論與方法論。(在佛家,認識論與方法論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如果把這種強調自身證悟的方法,引入學生、特別是大學生的學習中去,那麼,其學習效果一定會産生質的變化,對育才成才是很有幫助的。您認爲這說法對嗎?你會這樣做嗎?

  潘:這的確是值得我們思考,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其實我們每個人本身都潛藏著本有的力量及智慧,只是未經開發而已。譬如我們用手不能把木頭砍斷,但是空手道高手,能夠將自己的潛力集中在手掌上,在刹那間集中意志力,把木頭甚至石頭都砍斷。這不是特異功能,只是他有方法發揮出自己的潛能而已。

  人的智慧也一樣,我們本來有很多潛能和潛在的智慧,但就被無明煩惱和六塵所遮蔽了,被各種幹擾蒙蔽了思維,就如同一顆蒙塵的明珠一樣。但我們又可以透過修行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斷絕外界的幹擾,便能夠把層層塵埃抹去,讓明珠重新煥發光輝。這就不僅僅是大學生的學習方法問題了,而是一切人, 也包括大學生和一切學習者,都能親證親悟,自證自悟,那肯定會學習效率高,學習效果好,人生也將産生質的變化,我是深信不疑的。

  覺:佛教的本質是衆生關懷,亦即關懷人生,關懷人的生命,人的生老病死,人的自我解脫。在今天,不信佛、不理解佛教的人,依然是多數,在您看來,佛教應當怎樣走向人間,怎樣才能爲廣大的人士所接受所理解?

  潘:近年來,很多大德致力於推廣人間佛教,對於普及佛教,影響深遠。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我很認同佛教應該繼續朝著生活化的方向發展,讓更多的人可以接近它,認識它,並藉著領悟佛法智慧,提升生活品質,讓每個人都活得更充實更快樂。

  現在資訊很發達,我希望透過不同媒體能夠引起大家對佛教的興趣,能鼓勵大家了解佛學,研究佛學,多讀經文,多聽大德的開示及精進修行,也就是說,信、修、行(或信、解、行、證)缺一不可。盡管我在十年前才開始接觸佛教,學佛的日子尚淺,但也深切理解,弘揚佛法,不僅是高僧大德的舉世工業,也是每一位學佛者的責任。所以我也不執著於效果,於一九九八年底出版了《心經與生活智慧》一書,希望盡一己之力,利用簡單的語言和日常生活的例子,幫助初學者去理解和掌握《心經》的大義。拙作出版後,得到各方的支持,短短時間,第一版即已售罄。後來又再版,再作修訂,增補。

  去年二月,我接受香港理工大學文化推廣委員會的邀請,以「佛教與人生」爲題,在理大主持講座,受到在座一千多位朋友的熱情支持,又把此講座編輯成書,並且兩本書都配了錄像帶光碟,與單行本同時發行。光碟輯錄了講座的整個過程,除了原來的廣東話聲帶外,還請專人配上普通話聲帶,就是爲了適應不同人士的需要。我希望能藉此引起更多的人學佛,讓佛教走向人間,走進生活。

  覺:您對香港佛教的未來,有何展望?

  潘:香港佛教曆史悠久,六百萬常住居民中有近六分之一信仰佛教。自覺光大師擔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以來,佛教又有長足發展,特別是四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誕辰通過立法成爲香港公衆假日,使佛教更加深入人心,覺光大師功不可沒。現在覺光大師高瞻遠矚,爲香港佛教培養未來的接班人,創辦香港佛教僧伽學院,這又是一項創舉,一項續佛慧命、燈傳有人的大事,對面向二十一世紀,培養新生代僧伽具有健康的理念,弘法利生的時代使命感,透過現代人的法治、組織、製度觀念,並配合高新科技與社會通識來提升當代僧伽教育的學術層面,使僧伽教育在香港得到完善,這是功德無量、澤及後世的大事好事。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在覺光大師領導下,人才輩出之日,將是香港佛教繁榮發展,正法久住之時。我衷心祝願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培育僧才,多出僧才,住持叁寶,弘傳正法,利益衆生,同成佛道。

  覺:衷心感謝。阿彌陀佛!

  

《科學家潛心學佛: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教授訪談錄》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