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物理說法(梁乃崇)▪P2

  ..續本文上一頁、公尺、公分等爲單位,和用尺做工具來測量長度的數量;“時間”的定義包含以年、月、日、時、分、秒等爲單位,和用鍾表做工具,來測量時間的數量,所以“長度”和“時間”都是操作型定義。此外,“美”和“神聖”的定義沒有包含單位和測量的方法,“人命值多少”的定義中也沒有大家共同接受的測量方法,所以“美”、“神聖”和“人命值多少”不是操作型定義,因此不在科學研究之列。

  在操作型定義的影響之下,使得科學非常實際,遠離虛無缥缈的戲論。但同時也使得科學缺乏美的潤澤。

  無論如何,佛法與科學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遠離戲論,但是他們所用的方法並不一樣。佛法用“實修實證”的原則來選擇真實;而科學則用操作型定義來選擇。佛法所面對的議題傾向美、感性、德性和本性等層面,而科學所面對的議題傾向理性和自然現象等層面,二者所重視的層面是不同的。

   我們若少了任何一方,都會有所缺憾!想成爲一個完整的人,是不能偏廢任何一方的。

  (1999.2.12)

  五、“測不准”原理

  講到“測不准”原理之前,我們先問測量是什麼?測量是“人的心智”運用“儀器方法”衡量“被測物”,所以“人的心智”貫穿整個測量過程。比如一個人用尺測量樓房的高度,這個人必須具備知識和智能,才能測出正確的高度。這個人少了心智,他就沒有認知判斷的能力,也就無法測量樓房的高度。

  有的物理學家以爲測量只要包含“儀器方法”和“被測物”兩個部份就可以了,尤其是現在有了計算機儀器,更認爲測量不需要“人的心智”。其實,計算機儀器所顯示的數值,如果沒有人去閱讀,測量就沒有辦法完成,更何況計算機儀器還需要人去操作。所以測量一定要有“人的心智”參與其中,透過測量,心智才能和物質關聯在一起。測量是“心”與“物”的聯絡管道。

  測量之後必然産生“測不准”,因爲測量會改變“被測物”的狀態。比如用溫度計測量一杯水的溫度,溫度計會吸收水的熱量,使水的溫度改變了一點點。使得測量不准確,也就産生“測不准”。

  此外,測量的准確度不是無限製的。比如測量一個人的身高一點七五公尺,這是叁位有效數字;增加准確度,可測得一點七五四公尺四位有效數字;再增加,可測得一點七五四叁公尺五位有效數字。雖然我們還可以再提升幾位有效數字,但是不可能無限增加,這是産生“測不准”的一個原因。

  在量子力學,“測不准”更是基礎原理,它隱含兩個物理意義:第一個定義是相等或相同。比如身高一點七五公尺,若“測不准”的範圍是零點零一公尺,則身高一點七四五至一點七五四公尺的人,均被視爲一點七五公尺。

  第二個規範物理現象成有限世界,因爲“測不准”是我們的邊界,它把我們框在有限的世界中。

  記得胡適大師曾經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人邀請差不多先生第二天見面吃飯,差不多先生心想:明天和後天差不多,所以後天才去赴約,結果當然見不到人,吃不到飯。這時,他又想:見到和見不到也差不多,所以沒有什麼煩惱。“差不多”合了“測不准”範圍之內是相同的原則,只是差不多先生的範圍未免太大了。

   現代的生活,時間以秒計,和差不多先生比起來,准確多了。不過我們雖然譏諷他,可是在快速繁忙的現代生活中,我們也很向往山中無歲月的悠閑日子。

  (1999.4.23)

  六、慣性質量

  慣性定律說:“物體靜者恒靜,動者恒沿直線作等速運動”,其意思就是任何物體都希望保持現狀。現狀是靜止不動的,就保持不動;運動的就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因此物體沿直線作等速運動、不轉彎、不加快,也不減慢。

  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呢?要施加一個外力在物體上,運動狀態就改變了。物體的慣性質量愈大,愈難改變;反之,愈小愈容易改變。

  比如一輛大卡車,質量有五噸重,載貨十五噸,空車的質量只有載貨時的四分之一。假設它的煞車力是相同不變的,那麼滿載貨物的時候,其煞車時間是空車的四倍。爲避免車禍,煞車需要提早四倍時間。

  又比如鐵達尼號發現前面有冰山的時候,已經無法閃避,就撞沈了。因爲它的質量太重,所以來不及轉彎,如果是一條小船,輕輕松松就閃開了。

  人的習慣亦有繼續保持原狀的傾向,這個性質可以算是人性的慣性定律。比如我們一旦養成某些惡習,如賭博、酗酒、說謊、懶惰等,想要矯正它們,必須花費很大的力氣。所以等到惡習的質量變大的時候,才來改正,可就遲了。

  團體是由衆人組成,所以團體的慣性質量比個人大多了。一個團體的領導人想要改變團體的習慣,必須面對原有習慣的反彈。比如某在野黨的領導人,以具有前瞻性新思維著稱。他積極推動轉型工作,希望有朝一日成爲執政黨,可惜轉型尚未成功,自己卻頭破血流了。原因無他,只是慣性質量太大,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轉型成功。

  同樣的,一個落後的國家想要蛻變成現代化國家,所要面對的慣性質量比政黨更大。中國從“戊戌變法”以來,已經一百年了,尚未成爲現代化國家;而鄰近的日本也在相近的年代開始“明治維新”,經過叁、四十年就成爲現代化國家。爲什麼有這樣大的差異?我想有一部分原因是當時中國的人口是日本的六倍左右,假如慣性質量與人口成正比,而推動現代化的力量,中、日兩國一樣大,日本用叁十年完成現代化,中國就要用一百八十年。

   如何加快現代化的腳步呢?只有增加改革的力量。又如何增加力量呢?我想只有提升教育質量來培養智力,開放言論自由來凝聚心力,改革的力量才能壯大,現代化的時程也才能縮短。

  七、分別與無分別

  記得小時候看洋人,總覺得他們的臉孔一模一樣,分不出張叁李四;看螞蟻也覺得它們一模一樣,分不出甲、乙、丙、丁。長大以後,洋人的臉孔已能分辨,可是螞蟻的樣子至今仍無法分辨。能夠分辨就是有分別,不能分辨就是無分別。所以無分別是很平常的事情,生活中俯拾皆是。

  明辨真假,擅長分析,是分別之學,也是科學。可是科學中有沒有無分別呢?科學中有很多無分別,而且無分別是科學的基石之一。今舉二例來說明:首先我們來看,每一個氧分子O2完全一樣,每一個金原子也完全一樣,所有同類的分子和原子都完全一樣,科學家分不出它們是張叁李四,這就是統計力學中的“全同粒子”。換言之,也就是無分別粒子。統計力學建立在“全同粒子”的基礎上,抽掉“全同粒子”的概念,統計力學就崩潰了。

  其次,再來看李政道和楊振甯教授得諾貝爾物理獎的“對稱性原理”,所謂“對稱性”其實就是無分別性,也是以無分別爲基礎。但因內容比較深奧,無法在本文說明。朋友們如果有興趣可以參考一篇論文﹕“無分別與對稱性”刊于《第一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17至36頁,91年2月出版,圓覺文教基金會主編。

  所以雖然科學是分別之學,但是我們可以說,無分別是科學的基石。

  在禅宗《六祖壇經》有雲:“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有善有惡就是有分別,“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不起分別。整句經文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不想善事,也不想惡事,這樣不起分別的時候,那個是你的本來面目,希望你去找一找”。本來面目又稱佛性。又雲:“佛法是不二之法”;”無二之性,即是佛性”。“不二”和“無二”就是無分別,所以我們可以說:佛法是無分別之法,佛性是無分別之性。

   生活中有無分別的事實,科學中也有以無分別爲基石的例子,而佛法更是以追求無分別的佛性爲最高目標,所以世界的基礎是一致的。

  (1999.1.22)

  八、假設•實驗•真理

  “理論”是以“假設”作基礎,經過推論獲得的結論。不同的“假設”必然産生不同的“理論”,“假設”有無限多種選擇,“理論”也就有無限多種。只要挑選適合的“假設”,我們就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理論”。因此,“理論”不一定是真理。

  我們有辦法檢驗“理論”嗎?有一句話:“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意思是說與實驗結果相合的“理論”才是真理,不合的就不是真理,未經實驗檢驗的也不算是真理。

  自從科學運用“實驗檢驗理論”以後,就成功地篩選出真理來,排除了一切僞真理。同時,真理又可預測新的實驗結果,讓科學家去研究新的物理現象,擴大科學真理的版圖。這就是近叁百年來,自然科學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原因。

  自然科學以外的學問,就沒有這麼幸運,因爲它們大部分不可能做實驗,無法用實驗檢驗,因此經常落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真僞難辦的狀態。比如兩個宗教因信仰不同的神,互指對方是魔鬼,到底那一個對呢?沒有答案,因爲信仰是一種“假設”,無法辨別它的對錯。所以它們無法像自然科學,有一個放諸四海皆准的標准。

  我們是不是還有其它檢驗真理的辦法呢?我想應該是有的,從“假設”層面來看,有的“假設”能夠涵蓋其它“假設”。例如甲“假設”涵蓋乙“假設”,因此我們可以斷言,甲“理論”優于乙“理論”。這種用“假設”的涵蓋面來檢驗真理的方法,雖然很少人提起,但是我們常常在用,在沒有更好的方法之前,不失爲一個可用的辦法。

   比如量子力學的“假設”包含了古典力學的“假設”,因此古典力學可以解釋的巨觀物理現象,量子力學都能解釋,但是量子力學可以解釋的微觀物理現象,卻不是古典力學所能解釋的。從“假設”的涵蓋面來看,非常明顯的,量子力學優于古典力學,古典力學只是量子力學的特例。

  (1999.4.30.)

   九、“有住”與“無住”

  “有…

《物理說法(梁乃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