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物理說法(梁乃崇)▪P3

  ..續本文上一頁住”就是有基礎有根據;而“無住”就是沒有基礎沒有根據。

  “有住”像什麼?像樓房必須建立在堅固的地基上,地基又必須打在穩固的土地上;否則,樓房倒塌會造成災難。那麼,土地的基礎又是什麼呢?土地的基礎是地球。因此樓房是否堅固,要依靠地球的穩固,這些基礎的基礎都屬于“有住”。

  至于“無住”是什麼?我們先來問,地球的穩固基礎是依靠什麼?地球懸在太空中,找不到依靠,當然沒有基礎,或者說地球的基礎建在“空”上,這就是“無住”。原來樓房的最終基礎是“沒有基礎”,這個實例說明從“有住”深入追究下去,結果發現是“無住”。

  科學中也有所謂“有住”與“無住”的情況嗎?有的,科學理論形成之前,必須先有“假設”做基礎,才能推論出定律,這定律就是從“有住”的方式生出來的。如此推論得一組定律,就構成一門科學理論。理論根據“假設”而生,這就是科學中的“有住”。

  例如假設兩條並行線至無窮遠處不相交,根據此假設,可以導出“歐氏平面幾何學”。若另假設兩條並行線至無窮遠處相交,則導出“非歐氏幾何學”。又例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必須先假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根據這個假設,才能推論得出相對論。

  但是這些“假設”又是如何得來的呢?是有根據還是沒有根據呢?以前段的“假設”實例來看,“兩條並行線至無窮遠處不相交或相交”,是無法證明的,因爲沒有人到得了無窮遠處,所以不知道在無窮遠處並行線是否相交,我們若做任一選擇都是猜想,不是證明。“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這個假設也是猜想,不能證明。我們知道“假設”無法經由邏輯推論獲得,它是無中生有編造出來的,是一種想當然耳的猜想。而科學用一個好聽的名詞,稱它爲“自明”,說穿了就是不能證明。所以“假設”是以“無住”的方式得來的,不是“有住”的方式所産生。

  這樣一來,嚴謹的科學理論其基礎竟然建立在無法邏輯推論的“假設”上;邏輯論證的基礎是非邏輯。這個結果與樓房的最終基礎是“空”相映成趣,再次說明“有住”的基礎是“無住”。

  講到這裏,我們可以說“有住”與“無住”互相依持,沒有“無住”,建立不起“有住”﹔沒有“有住”,探究不到“無住”。“有住”深到底,原來是“無住”。

   禅宗記載六祖惠能聽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就大徹大悟,成道了。至于“無住”是什麼?六祖又悟了什麼

  到現在仍像謎一樣。看過本文的解說以後,“無住”是什麼?大概可以了解了。至于六祖究竟悟了什麼?就留給讀者自己悟一悟吧! 

   十、時間是什麼?

  時間是一個物理量,可以測量其長短,常用的單位有年、月、日、時、分、秒等。我們每天都在用時間,卻不清楚它是什麼,時間真是非常神秘。

  如果有人要我拿時間給他看一看,我該怎麼做呢?拿一個手表給他看嗎?不對,這是手表,不是時間;撕一張日曆給他看嗎?不對,這是一張紙,不是時間;在他面前罰站一小時,行嗎?不行,這是罰站,不是時間,種種方法皆不對,我想不出任何辦法。時間無形無相是看不見的,因此無法拿出來給別人看。

  不能測量的東西科學是不研究的,時間既然看不見,科學家又如何測量它呢?原來科學是以測量物體的變動來代表時間,譬如測量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變動作爲一年的時間、地球自轉一圈的變動作爲一日的時間、單擺振動一次作爲一秒的時間、石英晶體的振動和電子在原子軌道上的轉動作爲更短的時間等等,沒有一個例外,全都是以物體的變動來代替時間。

  物體的變動就是時間嗎?答案若“是”,科學才是對的;答案若“否”,則整個科學全都錯誤。因此我們必須以嚴肅的心情來面對這個問題。

  現在我們一起來試解這個問題。假設一切物體全都靜止不動:地球不公轉不自轉;單擺不振動;石英晶體也不振動;電子不在原子軌道上轉動;飛機不飛;汽車不跑;心髒不跳……,科學家還能測量時間嗎?當然不能。那麼還有時間嗎?應該沒有時間了。一切靜止,則一切保持原樣,所有生命沒有生、老、病、死,當然沒有時間,這是自明的,不需要證明。所以答案是:時間就是物體的變動。

  《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叁種心念不可得,意思就是心念沒有變動,因此過去、現在、未來就沒有了,時間也就沒有了。若“過去心可得,現在心可得,未來心可得”,叁種心念可得,則心念有叁種變動,于是過去、現在、未來可得,就有時間了。

  《金剛經》這一段經文在說明:時間的有無取決于心念的變動與靜止;和科學的觀點是一致的;只是科學著重在物體,《金剛經》著重在心念。

  (1999.1.1)

   十一、“冷”與“靜”

  人類經過長年的努力,才知道固體物質的溫度是原子振動的動能。溫度高就是動能大;溫度低就是動能小。

  原子組成的固體物質,可以比喻爲一盒鋼珠,鋼珠與鋼珠之間聯上彈簧。而溫度的物理圖像就是每一個鋼珠不停地振動。猛烈振動代表溫度比較高;微弱振動則溫度低。也可以說,溫度高的時候,原子在紛擾不安的狀態;溫度低的時候,則平靜無波。

  我們可以想象所謂紛擾不安,就是吵鬧;平靜無波當然就是安靜,吵鬧變小了。物理學則用“雜音”來表示吵鬧的程度。這樣,溫度與“雜音”就連上關系了,溫度高則“雜音”大﹔溫度低則“雜音”小。

  所有儀器都要考慮“雜音”問題,因爲“雜音”會掩蓋微弱的訊息,正如同處于鬧市,聽不清楚別人講話的聲音。所以“雜音”愈小,儀器的靈敏度也就愈高。

  譬如收音機在高溫環境下,“雜音”升高,音樂節目埋在“雜音”中,聽不清楚;若移到冷氣房,音樂就清晰了。

  又譬如計算機的散熱風扇壞了,內部溫度必然上升,“雜音”跟著變大,計算機就當機了。

  所以降低溫度,“雜音”也降,那麼溫度可以降到多少呢?理論上,最多降到攝氏負二七叁度,這是宇宙最低的溫度,又叫“絕對零度”。這時原子的震動完全停止,所以由溫度而生的“雜音”全部消失,儀器的靈敏度也達到最高點。

  許多天文測量儀器都保持在液態氦的溫度,即攝氏負二六八點八度,只比絕對零度高出四點二度。這時儀器的靈敏度高,讓我們可以測量到遠方的星星。

  人們若是煩躁不安,就像儀器處于高溫狀態,只有強烈的信號才能感覺;若是心平氣和,則相當于低溫狀態,微弱的信號皆可感知,因爲“靈敏度”提高了。

  靜坐的時候,練習將心念放下,雜念減少了,我們對周遭的環境和健康狀況,漸漸能夠明察秋毫。爲什麼呢?因爲靜坐如同降低溫度、雜音﹙相當于“雜念”﹚,于是人就像儀器一樣變得靈敏了。

  (1999.3.26)

   十二、超導與頓悟

  人類第一次發現超導體,是將水銀浸泡在液態氦中,其溫度是絕對溫度四點二K,等于攝氏負二百六十八點八度,感應出來的電流在水銀圈中流轉了五年,沒有絲毫減弱。後來因爲沒有繼續添加液態氦,水銀溫度升高以後,電流才停止。這個現象告訴我們,在四點二K水銀的電阻沒有了。如果水銀有很小的電阻,流過其上的感應電流終究會停止;只有在電阻爲零的情況下,電流才不會停止。因此稱電阻爲零的水銀爲“超導體”。

  除了水銀之外,在四點二K附近,電阻會突然變成零,成爲超導體的還有其它金屬元素,如有一種铌合金在二十叁K會成爲超導體,是溫度最高的金屬類超導體。

  爲什麼物體的電阻會變成零呢?依物理學家酷伯的理論,他認爲第一,溫度降低時,原子的振動變小了,由原子所組成的路面也變得平坦光滑,電子在上面運動,就像溜冰一樣沒有阻力,所以沒有電阻。第二,由兩個電子吸收一個聲子﹙原子的振動﹚,組成一個大輪子。因爲對小輪子而言,稍有凹凸的路面是粗糙的﹔但是對大輪子而言,卻是光滑的,所以電阻沒有了。他用以上兩個理由解釋電阻爲什麼變成零。

  十年前,吳茂昆和朱經武兩位教授發現九十K的超導體,它是一種構造複雜的“钇鋇銅氧化合物”晶體,在高溫爐中燒結而成。當時物理界萬衆歡騰,迎接這個高溫超導體。九十K的高溫超導體可以用七十七K的液態氮來冷卻,大自然中氮氣非常充足,所以液態氮非常便宜,不需要用到昂貴的液態氦,在應用上就有了經濟價值。

  不久以後,又有科學家研究出“铊鋇鈣銅氧化合物”超導體,臨界溫度在一百二十K,打破九十K的紀錄,物理學界因此非常振奮。有人夢想找到常溫超導體,不過至今還沒有成功。

  酷伯的理論已經無法解釋高溫超導體,因此許多理論物理學家都在努力研究各種可能的原因,希望他們早一天找到答案。

  禅宗求開悟,禅坐時將心念冷靜下來,冷靜至某一程度,心靈就忽然開悟了,這就是頓悟。這點和水銀降低溫度至四點二K,忽然變成超導體的情形非常相似,所以我們甚至可以說頓悟是心靈的超導體。至于最近發現的高溫超導體,又可以模擬成什麼意義呢?我想可以模擬成禅坐的時候,心念不需要冷靜得像以前那麼“低”,或許只要冷靜一半,就頓悟了。

   十叁、物質內的小太空

  物質是什麼?人類長久以來一直想要了解。古代西方哲學家道爾頓曾設想將物體切成兩塊後,再切成四塊,如此不斷地切下去,物體越切越小,肉眼亦無法看見,而小到某一個程度後,就切不動了,于是得到一個又小又堅硬的物體,我們稱它爲“不可分”。“不可分”的原文是atom,後來的科學家發現“原子”具有“不可分”的性質,因此將atom定爲原子的名字,而“原子”則是atom的中譯名字,是物質的最基本單位。

  現在我們來看看原子的圖像。原子非常像太陽系,…

《物理說法(梁乃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