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物理说法(梁乃崇)▪P3

  ..续本文上一页住”就是有基础有根据;而“无住”就是没有基础没有根据。

  “有住”像什么?像楼房必须建立在坚固的地基上,地基又必须打在稳固的土地上;否则,楼房倒塌会造成灾难。那么,土地的基础又是什么呢?土地的基础是地球。因此楼房是否坚固,要依靠地球的稳固,这些基础的基础都属于“有住”。

  至于“无住”是什么?我们先来问,地球的稳固基础是依靠什么?地球悬在太空中,找不到依靠,当然没有基础,或者说地球的基础建在“空”上,这就是“无住”。原来楼房的最终基础是“没有基础”,这个实例说明从“有住”深入追究下去,结果发现是“无住”。

  科学中也有所谓“有住”与“无住”的情况吗?有的,科学理论形成之前,必须先有“假设”做基础,才能推论出定律,这定律就是从“有住”的方式生出来的。如此推论得一组定律,就构成一门科学理论。理论根据“假设”而生,这就是科学中的“有住”。

  例如假设两条并行线至无穷远处不相交,根据此假设,可以导出“欧氏平面几何学”。若另假设两条并行线至无穷远处相交,则导出“非欧氏几何学”。又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必须先假设: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根据这个假设,才能推论得出相对论。

  但是这些“假设”又是如何得来的呢?是有根据还是没有根据呢?以前段的“假设”实例来看,“两条并行线至无穷远处不相交或相交”,是无法证明的,因为没有人到得了无穷远处,所以不知道在无穷远处并行线是否相交,我们若做任一选择都是猜想,不是证明。“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这个假设也是猜想,不能证明。我们知道“假设”无法经由逻辑推论获得,它是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是一种想当然耳的猜想。而科学用一个好听的名词,称它为“自明”,说穿了就是不能证明。所以“假设”是以“无住”的方式得来的,不是“有住”的方式所产生。

  这样一来,严谨的科学理论其基础竟然建立在无法逻辑推论的“假设”上;逻辑论证的基础是非逻辑。这个结果与楼房的最终基础是“空”相映成趣,再次说明“有住”的基础是“无住”。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说“有住”与“无住”互相依持,没有“无住”,建立不起“有住”﹔没有“有住”,探究不到“无住”。“有住”深到底,原来是“无住”。

   禅宗记载六祖惠能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就大彻大悟,成道了。至于“无住”是什么?六祖又悟了什么

  到现在仍像谜一样。看过本文的解说以后,“无住”是什么?大概可以了解了。至于六祖究竟悟了什么?就留给读者自己悟一悟吧! 

   十、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一个物理量,可以测量其长短,常用的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等。我们每天都在用时间,却不清楚它是什么,时间真是非常神秘。

  如果有人要我拿时间给他看一看,我该怎么做呢?拿一个手表给他看吗?不对,这是手表,不是时间;撕一张日历给他看吗?不对,这是一张纸,不是时间;在他面前罚站一小时,行吗?不行,这是罚站,不是时间,种种方法皆不对,我想不出任何办法。时间无形无相是看不见的,因此无法拿出来给别人看。

  不能测量的东西科学是不研究的,时间既然看不见,科学家又如何测量它呢?原来科学是以测量物体的变动来代表时间,譬如测量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变动作为一年的时间、地球自转一圈的变动作为一日的时间、单摆振动一次作为一秒的时间、石英晶体的振动和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转动作为更短的时间等等,没有一个例外,全都是以物体的变动来代替时间。

  物体的变动就是时间吗?答案若“是”,科学才是对的;答案若“否”,则整个科学全都错误。因此我们必须以严肃的心情来面对这个问题。

  现在我们一起来试解这个问题。假设一切物体全都静止不动:地球不公转不自转;单摆不振动;石英晶体也不振动;电子不在原子轨道上转动;飞机不飞;汽车不跑;心脏不跳……,科学家还能测量时间吗?当然不能。那么还有时间吗?应该没有时间了。一切静止,则一切保持原样,所有生命没有生、老、病、死,当然没有时间,这是自明的,不需要证明。所以答案是:时间就是物体的变动。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种心念不可得,意思就是心念没有变动,因此过去、现在、未来就没有了,时间也就没有了。若“过去心可得,现在心可得,未来心可得”,三种心念可得,则心念有三种变动,于是过去、现在、未来可得,就有时间了。

  《金刚经》这一段经文在说明:时间的有无取决于心念的变动与静止;和科学的观点是一致的;只是科学着重在物体,《金刚经》着重在心念。

  (1999.1.1)

   十一、“冷”与“静”

  人类经过长年的努力,才知道固体物质的温度是原子振动的动能。温度高就是动能大;温度低就是动能小。

  原子组成的固体物质,可以比喻为一盒钢珠,钢珠与钢珠之间联上弹簧。而温度的物理图像就是每一个钢珠不停地振动。猛烈振动代表温度比较高;微弱振动则温度低。也可以说,温度高的时候,原子在纷扰不安的状态;温度低的时候,则平静无波。

  我们可以想象所谓纷扰不安,就是吵闹;平静无波当然就是安静,吵闹变小了。物理学则用“杂音”来表示吵闹的程度。这样,温度与“杂音”就连上关系了,温度高则“杂音”大﹔温度低则“杂音”小。

  所有仪器都要考虑“杂音”问题,因为“杂音”会掩盖微弱的讯息,正如同处于闹市,听不清楚别人讲话的声音。所以“杂音”愈小,仪器的灵敏度也就愈高。

  譬如收音机在高温环境下,“杂音”升高,音乐节目埋在“杂音”中,听不清楚;若移到冷气房,音乐就清晰了。

  又譬如计算机的散热风扇坏了,内部温度必然上升,“杂音”跟着变大,计算机就当机了。

  所以降低温度,“杂音”也降,那么温度可以降到多少呢?理论上,最多降到摄氏负二七三度,这是宇宙最低的温度,又叫“绝对零度”。这时原子的震动完全停止,所以由温度而生的“杂音”全部消失,仪器的灵敏度也达到最高点。

  许多天文测量仪器都保持在液态氦的温度,即摄氏负二六八点八度,只比绝对零度高出四点二度。这时仪器的灵敏度高,让我们可以测量到远方的星星。

  人们若是烦躁不安,就像仪器处于高温状态,只有强烈的信号才能感觉;若是心平气和,则相当于低温状态,微弱的信号皆可感知,因为“灵敏度”提高了。

  静坐的时候,练习将心念放下,杂念减少了,我们对周遭的环境和健康状况,渐渐能够明察秋毫。为什么呢?因为静坐如同降低温度、杂音﹙相当于“杂念”﹚,于是人就像仪器一样变得灵敏了。

  (1999.3.26)

   十二、超导与顿悟

  人类第一次发现超导体,是将水银浸泡在液态氦中,其温度是绝对温度四点二K,等于摄氏负二百六十八点八度,感应出来的电流在水银圈中流转了五年,没有丝毫减弱。后来因为没有继续添加液态氦,水银温度升高以后,电流才停止。这个现象告诉我们,在四点二K水银的电阻没有了。如果水银有很小的电阻,流过其上的感应电流终究会停止;只有在电阻为零的情况下,电流才不会停止。因此称电阻为零的水银为“超导体”。

  除了水银之外,在四点二K附近,电阻会突然变成零,成为超导体的还有其它金属元素,如有一种铌合金在二十三K会成为超导体,是温度最高的金属类超导体。

  为什么物体的电阻会变成零呢?依物理学家酷伯的理论,他认为第一,温度降低时,原子的振动变小了,由原子所组成的路面也变得平坦光滑,电子在上面运动,就像溜冰一样没有阻力,所以没有电阻。第二,由两个电子吸收一个声子﹙原子的振动﹚,组成一个大轮子。因为对小轮子而言,稍有凹凸的路面是粗糙的﹔但是对大轮子而言,却是光滑的,所以电阻没有了。他用以上两个理由解释电阻为什么变成零。

  十年前,吴茂昆和朱经武两位教授发现九十K的超导体,它是一种构造复杂的“钇钡铜氧化合物”晶体,在高温炉中烧结而成。当时物理界万众欢腾,迎接这个高温超导体。九十K的高温超导体可以用七十七K的液态氮来冷却,大自然中氮气非常充足,所以液态氮非常便宜,不需要用到昂贵的液态氦,在应用上就有了经济价值。

  不久以后,又有科学家研究出“铊钡钙铜氧化合物”超导体,临界温度在一百二十K,打破九十K的纪录,物理学界因此非常振奋。有人梦想找到常温超导体,不过至今还没有成功。

  酷伯的理论已经无法解释高温超导体,因此许多理论物理学家都在努力研究各种可能的原因,希望他们早一天找到答案。

  禅宗求开悟,禅坐时将心念冷静下来,冷静至某一程度,心灵就忽然开悟了,这就是顿悟。这点和水银降低温度至四点二K,忽然变成超导体的情形非常相似,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说顿悟是心灵的超导体。至于最近发现的高温超导体,又可以模拟成什么意义呢?我想可以模拟成禅坐的时候,心念不需要冷静得像以前那么“低”,或许只要冷静一半,就顿悟了。

   十三、物质内的小太空

  物质是什么?人类长久以来一直想要了解。古代西方哲学家道尔顿曾设想将物体切成两块后,再切成四块,如此不断地切下去,物体越切越小,肉眼亦无法看见,而小到某一个程度后,就切不动了,于是得到一个又小又坚硬的物体,我们称它为“不可分”。“不可分”的原文是atom,后来的科学家发现“原子”具有“不可分”的性质,因此将atom定为原子的名字,而“原子”则是atom的中译名字,是物质的最基本单位。

  现在我们来看看原子的图像。原子非常像太阳系,…

《物理说法(梁乃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