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物理说法(梁乃崇)▪P4

  ..续本文上一页但是原子很小,直径只有三埃(一埃等于10-13公里),太阳系的直径却在1010公里以上,一小一大相差1023倍。原子由一个原子核和数个电子组成,原子核在中心,数个电子则在外围环绕,如同太阳系中地球绕太阳公转一般。原子核和电子的体积非常小,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一千兆分之一以下,其它一减一千兆分之一的体积都是空的。我们大家都知道太阳系也是如此,太阳和行星占太阳系的总体积也非常小,绝大部分都是空的太空。坚硬的原子居然有这么大的空洞,只在空洞中飘浮几点灰尘(电子和原子核)而已,仅灰尘具有实际质量,空洞部分是没有质量的。由此看来,我们需要好好检讨“坚硬”的定义了。

  佛陀认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所组成。“地”、“水”相当于科学的物质;“火”、“风”相当于能量;“空”相当于空间。想想上一段所说的原子内的空洞,佛陀能够道出“空”大,真是睿智。

  在《楞严经》中,他曾讲到“地”可碎为“微尘”;微尘又可碎为“极微尘”;极微尘再碎为最小的“邻虚尘”。“邻虚尘”这个名称非常有意思,可以解释成:此尘与虚空为邻,这不就是原子核和电子飘浮在空洞中的景象吗?佛陀好像在二千多年前就“看见”此景象,不得不令人惊叹!

  物质既然是由无数原子群聚而成,原子又像太阳系,那么物质就可以模拟成无数太阳系群聚在一起,这个就是银河系,是物质内部的太空世界。佛经云:“一毛端含十方界”,此之谓也。

  讲到这里不禁要问:我们居住的太阳系会不会是另一个大宇宙的原子呢

   十四、“无限”只在心中

  古代曾有这么一个想法:“一根直线,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就是一条线一半再一半地取下去,直线愈来愈短,但是永远不会是零。这样的想法就产生了“无限”的观念。

  从物理测量的观点来看,我们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无限”的踪影。比如“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实际上,我们无法不停地取其半,当被取一半的直线小到某一个程度,剪刀是无法再把这一半的线剪成一半的。就算用高能物理加速器把它碎裂成基本粒子,以后我们仍然无法再分裂下去。

  所以根本没有“万世不竭”这件事,在现实世界里并没有“无限小”的存在。同样的,“无限大”的观念在现实中也是找不到的。

  古代西方哲学家吉诺以为“无限”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他运用“无限”这个观念,证明飞箭静止不动,这就是后世所称的“吉诺反论”,他们这个学派深信宇宙是静止不动的。

  “吉诺反论”如何论证呢?他是这样说的:箭从A射到B,必须先通过AB的中点B1;若只从A射到B1,又必须先通过AB1的中点B2…… 做到第N次,飞箭必须先通过第N个中点Bn。此类推下去,N是“无限大”,Bn也不断地趋近于A点,因此中点Bn穷万世而不可得,箭历经万世尚无法起动,所以飞箭静止不动。同理类推之下,整个宇宙都静止不动。

  这样的推论有个先决条件,在于“无限大”有永世不能达到的性质,才有飞箭静止不动的结果。如果N不是“无限大”,箭早就飞射出去了。事实上,箭是会飞射出去的,所以“吉诺反论”反而证明了,“无限”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吉诺认定“无限”存在于现实中,显然错了,不过他的推论却很精彩,发人深省。

  既然“无限”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那么存在于何处呢?我认为存在于心灵世界中,我们可以在心中想象“无限小”和“无限大”。吉诺所相信的宇宙静止不动,和佛教所说的不动明王、不动地菩萨,应该都在心灵世界中。

   现在的科学必须接受数学,而“无限”是数学的基础之一,接受了数学,就是接受了心灵的存在。可是主张唯物论的科学家却不承认心灵的存在,这是自相矛盾的现象。我想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无限”只存在于心灵世界的缘故。

   十五、空与不空

   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只有位置没有大小的点是零度空间,一条没有粗细的直线是一度空间,一张没有厚薄的平面纸是二度空间,一个立体的箱子是三度空间。但是实际的世界全是三度空间,因为现实中,一个点必定有大小,有大小的点就是三度空间,零度空间纯属推理想象。以此类推,一度、二度空间也是推理想象。当然天空也是三度空间,它是无边无际的三度空间。

  早晨太阳升起,黄昏太阳下山;夜晚月亮斜照,繁星点点,偶尔流星划过,流星雨则百年难得一见──这些都是天空的自然景象。

  美国太空总署的航天飞机又升空了,环绕地球飞行,航天员从太空舱内出来太空漫步,修理出了问题的人造卫星,如哈伯天文望远镜等,或是建造可住人的太空站;每天航空公司无数的客机载着旅客在天空飞翔,很多人都有搭飞机的经验。这些都是科学在天空创造的事物。

  以上所列举的景象和事物是现代生活中用到天空的部分,没有天空,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但是我们只注意这些景象和事物,却把天空遗忘了,几乎忘了它的存在。假如天空变成实心不空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大概是飞机撞山和地球撞太阳之类的世界末日景象吧!

  中国老子深知“空”的重要,他在《道德经》中说,谁要实心的房子呢?只有空心的房子才有用。墙壁也需要空一部分做门窗;饭碗也是要空心的,实心的碗是没有用的碗;在车轮的中心挖一个洞,插一根轴,轮子才能转动,轴与洞必须保持空隙,轮子才不会被卡死,转不动了。讲到这里,有人开玩笑说:“只有一个例外,若有人送我金砖,最好不是空心的。”无论如何,空是有用的,这真是发人深省的看法。

  现在一般人以为“空”就是没有用,事物才有用;若从老子的观点来看,显然是错了。“不空”的事物必须藉助“空”才能发挥大用,事物舍弃了“空”,就没有用了。

  先以“不空”的物为例来说明:在高速公路上,汽车代表“不空”的物,车与车之间的空间代表“空”,当“空”缩小了,必然塞车,高速公路变成停车场,功用全失,这是许多人在春节期间经验的噩梦。再看计算机的记忆容量,数据储存在内存代表“不空”,未存入数据的内存代表“空”,我们总得留下一些“空”的内存,计算机才能运算,否则计算机就当机了。

  再以“不空”的事为例说明之:在学术研讨会中,一篇一篇的论文连续发表。论文代表“不空”的事,而两篇论文中间通常预留二十分钟左右的休息时间,或者安排半小时至一小时的喝茶时间,这些“空”闲时间,大家可以闲聊,激发灵感,精彩的创意大部分在此时产生。研讨活动进行得是否流畅尽兴,研讨成果是否丰硕,不仅与论文的内容有关,亦与“空”闲时间的安排有关,少了会僵化,多了会松散,恰到好处是工夫。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忙、赶、拼的日子,人人疲累;幸福自在的生活,大家羡慕,只要懂得忙里偷闲,适当调配“空”与“不空”,人生自是可以过得充实又自在。

   佛陀也是注重“空”的圣者,“空”义的阐释着重在心灵层次,心灵若装满所知所见,没有预留空位,会像计算机一样当机;新知新观念没有空位存放,也就无法接受,何来学习进步?这样,人就变得愚痴了。若能将心灵放空放大如虚空一般,才能容纳一切智慧于心中,这或许就是佛陀说的般若智吧﹗

   十六. 正负对消归空

  大家都会做一个算术题:1+(-1)="0,这个题目只是减法,小学生都会算;然而它的应用很广泛,并不是这么简单的。

  首先,我们来看金钱。比如,某甲赚了二千元,赚的钱是正数;如果他又欠了别人二千元,欠债则是负数。那他总共有多少钱?结果是他没有钱,因为他的钱正负对消,变成零了。这个运算很容易,重点在于要先知道赚到的钱是正数,而亏欠则是负数,如此而已。

  其次我们看看电荷。电子的电量为(-1.6×10-19)库伦;质子的电量为(+1.6×10-19)库伦。当电子和质子结合成氢原子时,氢原子呈电中性,没有电荷。那么,电子和质子的电荷到那里去了呢?电荷正负对消了,呈现无电状态。这种电学现象,大家在国中理化都学过了,没有什么困难。

  我们的问题是:心念也有正负之分吗?心念也能这样相加吗?我认为任何一个词句都可以是“正心念”,具反义的词就是它的“负心念”。比如“乐”与“苦”,“是”与“非”。

  但“心念”的加法比较困难,不像算术1+(-1)=0那么简单,我们把“乐事”和“苦事”一起摆在心中,它们还是各自独立,不会加在一起。只有我们心想“乐事”就是“苦事”,二者没有差别,这时“乐”与“苦”两个正负心念才会加在一起,就像电子与质子加在一起,变成氢原子,正负对消为零。

  因为当我们领悟“乐”就是“苦”,这时心思就停顿了,无法思想,心中呈现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意念。没有“乐”的意念,也没有“苦”的意念。

  大家不妨细细回想、静静观察自己的心,看看是不是这样?所以,想要消减“苦”,只有加上“即非苦”,才能“相互对消”,真正脱离苦;否则,另外追求再多的“乐”,也许一时表面看来是“稀释”或“掩盖”了“苦”,其实却一点也没有消减掉“苦”。

   这个简单的事实,正是止息内心苦乐矛盾的根本之道。

   十七. “空无”的威力

   旷古前,在“空无”之中,发生了一个大爆炸,生成了恒星、星云、物质、能量等等一切万物,宇宙就出现了,这就是现今科学所接受的宇宙生成理论“霹雳说”。所以我们可以说,科学认为宇宙是从“空无”中生出来的。大家都认为“空无”是就是没有东西,但是现在的物理学家已经知道“空无”不是空白无物,而是拥有一切万物,例如,物质和反物质;正电荷和负电荷等等,物质加上反物质就会对消。

   再来看电学,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有吸引力,而正与正或负与负之间则有排斥力,这就是国中理化课本所说的“异性相吸,同性相斥”,因为电荷相吸(或相斥)力,所以会放出电能。因此电荷会运动,电荷的作用会放光和发热,科技发明电灯、电炉、马达、电话、电视和计算机等等产品,皆需电能作能源。而电能的来源是建立在电荷相吸(或相斥)的基础上;假如电荷不会相吸(或相斥),就没有电能了。

   当正电荷与负电荷相吸之后就结合在一起,于是正负对消、中和成无电状态;至于电荷相斥之后呢,电荷被推向无穷远的两端,中间也形成无电状态。所以相吸(或相斥)的结果均是无电状态。

   为什么电荷会“异性相吸,同性相斥”呢?科学没有解答这个问题,我尝试这样解释:因为电荷有想要达到无电状态的本性,所以才会有相吸和相斥的表现。既然电荷的相吸(斥)会产生电能,当然我们也可以说,电能的来源是因为电荷欲趋向“无”的原故。

   佛法是专门探讨“空无”的宗教。比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意即,观世音菩萨深入智慧禅定时,看见五蕴化为空无,于是观音菩萨获得一切神通能力,因此可以救度众生的一切苦难。

   那么,为什么看见五蕴化为“空无”之后,就有能力救度一切苦难呢?因为一切神通能力皆从“空无”而生,所以“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观音菩萨就获得一切神通力。这与宇宙生成于“空无”;和电能来自于“无”,是一致的。

   十八. “空无”的神奇

   上周在《“空无”的威力》一文中,说明了科学和佛法对“空无”的看法一致。然而佛法了解“空无”的深度却是科学所无法想象的,佛教的核心目标是探究心灵中的“空性”,修习禅定是为了体验“空性”,所谓成道就是证悟“空性”,因而展现“真空生妙有”的威力。比如,禅宗《六祖坛经》记载一段故事:一天,五祖弘忍要弟子们各自将“空性”的体悟写下来,呈给他看,大弟子神秀呈了一首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听了神秀的偈子,知道神秀尚未体悟“空性”。于是念了一首偈,因为他不识字,故由他人代为写在墙壁上。偈子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这个偈子,五祖知道惠能完全体悟心灵的“空性”,但是还不能由“空性”生起妙用。因此五祖叫惠能半夜三更到室内,为他单独讲解《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段的时候,惠能就大彻大悟成道了,当时他说了一首偈子: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自性即是“空性”,本自具足、能生万法,即表示“空性”生起大用,展现心灵的力量了。这时五祖弘忍立刻将禅宗衣钵交给惠能,并将第六代祖师位传给他。六祖惠能亦不负所托,将禅宗大兴于唐朝,直到现在禅宗仍兴盛于世。六祖惠能的肉身舍利,目前仍供奉在广东,已经有一千多年了。肉身舍利不是木乃伊,他没有冰冻,没有清除内脏和肚肠,也没有加上防腐剂,更没有放在封闭的容器中,而是暴露在室内常温的环境里,却能历时千年而不腐坏。这个事实,科学是无法了解,也无法做到的,显示佛法掌握了科学还不懂的宇宙秘密,或许这就是“空无”的神奇吧!六祖惠能为什么要留下永不腐坏的肉身舍利呢?除了度众生之外,对现代的中国人而言,我想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六祖要以此提醒后世子孙不要在唯物思想中迷失吧!

  

  

《物理说法(梁乃崇)》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