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物理說法(梁乃崇)▪P4

  ..續本文上一頁但是原子很小,直徑只有叁埃(一埃等于10-13公裏),太陽系的直徑卻在1010公裏以上,一小一大相差1023倍。原子由一個原子核和數個電子組成,原子核在中心,數個電子則在外圍環繞,如同太陽系中地球繞太陽公轉一般。原子核和電子的體積非常小,只占整個原子體積的一千兆分之一以下,其它一減一千兆分之一的體積都是空的。我們大家都知道太陽系也是如此,太陽和行星占太陽系的總體積也非常小,絕大部分都是空的太空。堅硬的原子居然有這麼大的空洞,只在空洞中飄浮幾點灰塵(電子和原子核)而已,僅灰塵具有實際質量,空洞部分是沒有質量的。由此看來,我們需要好好檢討“堅硬”的定義了。

  佛陀認爲世界是由“地”、“水”、“火”、“風”、“空”五大所組成。“地”、“水”相當于科學的物質;“火”、“風”相當于能量;“空”相當于空間。想想上一段所說的原子內的空洞,佛陀能夠道出“空”大,真是睿智。

  在《楞嚴經》中,他曾講到“地”可碎爲“微塵”;微塵又可碎爲“極微塵”;極微塵再碎爲最小的“鄰虛塵”。“鄰虛塵”這個名稱非常有意思,可以解釋成:此塵與虛空爲鄰,這不就是原子核和電子飄浮在空洞中的景象嗎?佛陀好像在二千多年前就“看見”此景象,不得不令人驚歎!

  物質既然是由無數原子群聚而成,原子又像太陽系,那麼物質就可以模擬成無數太陽系群聚在一起,這個就是銀河系,是物質內部的太空世界。佛經雲:“一毛端含十方界”,此之謂也。

  講到這裏不禁要問:我們居住的太陽系會不會是另一個大宇宙的原子呢

   十四、“無限”只在心中

  古代曾有這麼一個想法:“一根直線,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意思就是一條線一半再一半地取下去,直線愈來愈短,但是永遠不會是零。這樣的想法就産生了“無限”的觀念。

  從物理測量的觀點來看,我們無法在現實世界中找到“無限”的蹤影。比如“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實際上,我們無法不停地取其半,當被取一半的直線小到某一個程度,剪刀是無法再把這一半的線剪成一半的。就算用高能物理加速器把它碎裂成基本粒子,以後我們仍然無法再分裂下去。

  所以根本沒有“萬世不竭”這件事,在現實世界裏並沒有“無限小”的存在。同樣的,“無限大”的觀念在現實中也是找不到的。

  古代西方哲學家吉諾以爲“無限”存在于現實世界中,他運用“無限”這個觀念,證明飛箭靜止不動,這就是後世所稱的“吉諾反論”,他們這個學派深信宇宙是靜止不動的。

  “吉諾反論”如何論證呢?他是這樣說的:箭從A射到B,必須先通過AB的中點B1;若只從A射到B1,又必須先通過AB1的中點B2…… 做到第N次,飛箭必須先通過第N個中點Bn。此類推下去,N是“無限大”,Bn也不斷地趨近于A點,因此中點Bn窮萬世而不可得,箭曆經萬世尚無法起動,所以飛箭靜止不動。同理類推之下,整個宇宙都靜止不動。

  這樣的推論有個先決條件,在于“無限大”有永世不能達到的性質,才有飛箭靜止不動的結果。如果N不是“無限大”,箭早就飛射出去了。事實上,箭是會飛射出去的,所以“吉諾反論”反而證明了,“無限”並不存在于現實世界中。吉諾認定“無限”存在于現實中,顯然錯了,不過他的推論卻很精彩,發人深省。

  既然“無限”不存在于現實世界中,那麼存在于何處呢?我認爲存在于心靈世界中,我們可以在心中想象“無限小”和“無限大”。吉諾所相信的宇宙靜止不動,和佛教所說的不動明王、不動地菩薩,應該都在心靈世界中。

   現在的科學必須接受數學,而“無限”是數學的基礎之一,接受了數學,就是接受了心靈的存在。可是主張唯物論的科學家卻不承認心靈的存在,這是自相矛盾的現象。我想是因爲他們不了解“無限”只存在于心靈世界的緣故。

   十五、空與不空

   從物理的角度來看,只有位置沒有大小的點是零度空間,一條沒有粗細的直線是一度空間,一張沒有厚薄的平面紙是二度空間,一個立體的箱子是叁度空間。但是實際的世界全是叁度空間,因爲現實中,一個點必定有大小,有大小的點就是叁度空間,零度空間純屬推理想象。以此類推,一度、二度空間也是推理想象。當然天空也是叁度空間,它是無邊無際的叁度空間。

  早晨太陽升起,黃昏太陽下山;夜晚月亮斜照,繁星點點,偶爾流星劃過,流星雨則百年難得一見──這些都是天空的自然景象。

  美國太空總署的航天飛機又升空了,環繞地球飛行,航天員從太空艙內出來太空漫步,修理出了問題的人造衛星,如哈伯天文望遠鏡等,或是建造可住人的太空站;每天航空公司無數的客機載著旅客在天空飛翔,很多人都有搭飛機的經驗。這些都是科學在天空創造的事物。

  以上所列舉的景象和事物是現代生活中用到天空的部分,沒有天空,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但是我們只注意這些景象和事物,卻把天空遺忘了,幾乎忘了它的存在。假如天空變成實心不空了,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呢?大概是飛機撞山和地球撞太陽之類的世界末日景象吧!

  中國老子深知“空”的重要,他在《道德經》中說,誰要實心的房子呢?只有空心的房子才有用。牆壁也需要空一部分做門窗;飯碗也是要空心的,實心的碗是沒有用的碗;在車輪的中心挖一個洞,插一根軸,輪子才能轉動,軸與洞必須保持空隙,輪子才不會被卡死,轉不動了。講到這裏,有人開玩笑說:“只有一個例外,若有人送我金磚,最好不是空心的。”無論如何,空是有用的,這真是發人深省的看法。

  現在一般人以爲“空”就是沒有用,事物才有用;若從老子的觀點來看,顯然是錯了。“不空”的事物必須藉助“空”才能發揮大用,事物舍棄了“空”,就沒有用了。

  先以“不空”的物爲例來說明:在高速公路上,汽車代表“不空”的物,車與車之間的空間代表“空”,當“空”縮小了,必然塞車,高速公路變成停車場,功用全失,這是許多人在春節期間經驗的噩夢。再看計算機的記憶容量,數據儲存在內存代表“不空”,未存入數據的內存代表“空”,我們總得留下一些“空”的內存,計算機才能運算,否則計算機就當機了。

  再以“不空”的事爲例說明之:在學術研討會中,一篇一篇的論文連續發表。論文代表“不空”的事,而兩篇論文中間通常預留二十分鍾左右的休息時間,或者安排半小時至一小時的喝茶時間,這些“空”閑時間,大家可以閑聊,激發靈感,精彩的創意大部分在此時産生。研討活動進行得是否流暢盡興,研討成果是否豐碩,不僅與論文的內容有關,亦與“空”閑時間的安排有關,少了會僵化,多了會松散,恰到好處是工夫。

  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忙、趕、拼的日子,人人疲累;幸福自在的生活,大家羨慕,只要懂得忙裏偷閑,適當調配“空”與“不空”,人生自是可以過得充實又自在。

   佛陀也是注重“空”的聖者,“空”義的闡釋著重在心靈層次,心靈若裝滿所知所見,沒有預留空位,會像計算機一樣當機;新知新觀念沒有空位存放,也就無法接受,何來學習進步?這樣,人就變得愚癡了。若能將心靈放空放大如虛空一般,才能容納一切智慧于心中,這或許就是佛陀說的般若智吧﹗

   十六. 正負對消歸空

  大家都會做一個算術題:1+(-1)="0,這個題目只是減法,小學生都會算;然而它的應用很廣泛,並不是這麼簡單的。

  首先,我們來看金錢。比如,某甲賺了二千元,賺的錢是正數;如果他又欠了別人二千元,欠債則是負數。那他總共有多少錢?結果是他沒有錢,因爲他的錢正負對消,變成零了。這個運算很容易,重點在于要先知道賺到的錢是正數,而虧欠則是負數,如此而已。

  其次我們看看電荷。電子的電量爲(-1.6×10-19)庫倫;質子的電量爲(+1.6×10-19)庫倫。當電子和質子結合成氫原子時,氫原子呈電中性,沒有電荷。那麼,電子和質子的電荷到那裏去了呢?電荷正負對消了,呈現無電狀態。這種電學現象,大家在國中理化都學過了,沒有什麼困難。

  我們的問題是:心念也有正負之分嗎?心念也能這樣相加嗎?我認爲任何一個詞句都可以是“正心念”,具反義的詞就是它的“負心念”。比如“樂”與“苦”,“是”與“非”。

  但“心念”的加法比較困難,不像算術1+(-1)=0那麼簡單,我們把“樂事”和“苦事”一起擺在心中,它們還是各自獨立,不會加在一起。只有我們心想“樂事”就是“苦事”,二者沒有差別,這時“樂”與“苦”兩個正負心念才會加在一起,就像電子與質子加在一起,變成氫原子,正負對消爲零。

  因爲當我們領悟“樂”就是“苦”,這時心思就停頓了,無法思想,心中呈現一片空白,沒有任何意念。沒有“樂”的意念,也沒有“苦”的意念。

  大家不妨細細回想、靜靜觀察自己的心,看看是不是這樣?所以,想要消減“苦”,只有加上“即非苦”,才能“相互對消”,真正脫離苦;否則,另外追求再多的“樂”,也許一時表面看來是“稀釋”或“掩蓋”了“苦”,其實卻一點也沒有消減掉“苦”。

   這個簡單的事實,正是止息內心苦樂矛盾的根本之道。

   十七. “空無”的威力

   曠古前,在“空無”之中,發生了一個大爆炸,生成了恒星、星雲、物質、能量等等一切萬物,宇宙就出現了,這就是現今科學所接受的宇宙生成理論“霹雳說”。所以我們可以說,科學認爲宇宙是從“空無”中生出來的。大家都認爲“空無”是就是沒有東西,但是現在的物理學家已經知道“空無”不是空白無物,而是擁有一切萬物,例如,物質和反物質;正電荷和負電荷等等,物質加上反物質就會對消。

   再來看電學,正電荷與負電荷之間有吸引力,而正與正或負與負之間則有排斥力,這就是國中理化課本所說的“異性相吸,同性相斥”,因爲電荷相吸(或相斥)力,所以會放出電能。因此電荷會運動,電荷的作用會放光和發熱,科技發明電燈、電爐、馬達、電話、電視和計算機等等産品,皆需電能作能源。而電能的來源是建立在電荷相吸(或相斥)的基礎上;假如電荷不會相吸(或相斥),就沒有電能了。

   當正電荷與負電荷相吸之後就結合在一起,于是正負對消、中和成無電狀態;至于電荷相斥之後呢,電荷被推向無窮遠的兩端,中間也形成無電狀態。所以相吸(或相斥)的結果均是無電狀態。

   爲什麼電荷會“異性相吸,同性相斥”呢?科學沒有解答這個問題,我嘗試這樣解釋:因爲電荷有想要達到無電狀態的本性,所以才會有相吸和相斥的表現。既然電荷的相吸(斥)會産生電能,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電能的來源是因爲電荷欲趨向“無”的原故。

   佛法是專門探討“空無”的宗教。比如,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意即,觀世音菩薩深入智慧禅定時,看見五蘊化爲空無,于是觀音菩薩獲得一切神通能力,因此可以救度衆生的一切苦難。

   那麼,爲什麼看見五蘊化爲“空無”之後,就有能力救度一切苦難呢?因爲一切神通能力皆從“空無”而生,所以“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觀音菩薩就獲得一切神通力。這與宇宙生成于“空無”;和電能來自于“無”,是一致的。

   十八. “空無”的神奇

   上周在《“空無”的威力》一文中,說明了科學和佛法對“空無”的看法一致。然而佛法了解“空無”的深度卻是科學所無法想象的,佛教的核心目標是探究心靈中的“空性”,修習禅定是爲了體驗“空性”,所謂成道就是證悟“空性”,因而展現“真空生妙有”的威力。比如,禅宗《六祖壇經》記載一段故事:一天,五祖弘忍要弟子們各自將“空性”的體悟寫下來,呈給他看,大弟子神秀呈了一首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聽了神秀的偈子,知道神秀尚未體悟“空性”。于是念了一首偈,因爲他不識字,故由他人代爲寫在牆壁上。偈子如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從這個偈子,五祖知道惠能完全體悟心靈的“空性”,但是還不能由“空性”生起妙用。因此五祖叫惠能半夜叁更到室內,爲他單獨講解《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段的時候,惠能就大徹大悟成道了,當時他說了一首偈子: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自性即是“空性”,本自具足、能生萬法,即表示“空性”生起大用,展現心靈的力量了。這時五祖弘忍立刻將禅宗衣缽交給惠能,並將第六代祖師位傳給他。六祖惠能亦不負所托,將禅宗大興于唐朝,直到現在禅宗仍興盛于世。六祖惠能的肉身舍利,目前仍供奉在廣東,已經有一千多年了。肉身舍利不是木乃伊,他沒有冰凍,沒有清除內髒和肚腸,也沒有加上防腐劑,更沒有放在封閉的容器中,而是暴露在室內常溫的環境裏,卻能曆時千年而不腐壞。這個事實,科學是無法了解,也無法做到的,顯示佛法掌握了科學還不懂的宇宙秘密,或許這就是“空無”的神奇吧!六祖惠能爲什麼要留下永不腐壞的肉身舍利呢?除了度衆生之外,對現代的中國人而言,我想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六祖要以此提醒後世子孫不要在唯物思想中迷失吧!

  

  

《物理說法(梁乃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