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中有相,不是無相,這就離開了出世法或無爲法的範圍,嚴重影響到無爲法的因果關系。
《金剛經》常常出現“叁句話”的句型,如“佛說波羅密,即非波羅密,是名波羅密。”這叁句話本質上應是頓修頓證的特殊修行方法(請參考拙著《我們的摩尼寶珠》書中的“什麼是般若法門”,慧炬文庫叁○一叁);但更詳盡紮實的解法,是把它看成一心叁觀的修行方式。(參考:吳潤江先生注釋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當然,也可以作其他解法(《金剛經》注解者凡八百余家)。不過,這叁句話是否包含因果關系呢?我想應該是可以的。譬如說,第一句(假觀)可以當作因地法行的因,第叁句(中觀)可以當作果地成就的果。這因與果的關系,也是很不確定的;修一心叁觀的人很多,成就中觀的人卻是很少。
世出世間的因果不單是不確定,無有定法,甚至當事人還不一定清楚。現舉一個類似神話的例子來談吧!假設有一位經營大事業的某人,平日助人信佛作了不少功德,這時候事業遇上了挫折,身體健康也發生了嚴重問題,頗難過。另有一位修行極高的人,由于某種因緣受其所感,于是在“定”中給他甘露,使他的健康日益增進,但他只是詫異,不知是吃什麼藥好的。他種了些好因(作功德),也得了好的果報,但他完全是不知情的。這種因果很不確定,因爲感動這樣的高人,需要相當巧的緣分,不是每個好心人都能得到的。
用“無有定法”來描敘出世法的因果關系,就“不確定”的程度而言,比機率性的因果律還要來得不確定,已如上述。但如果用肯定性的文字來表達,則《楞嚴經》的“循業顯現”,描述得入木叁分。例如,前一段所談到的某人,做好事能得好報,其實可說是他的業力召感所致。別人的業力(共業與別業,請參考《我們的摩尼寶珠》,王智益著,慧炬文庫叁○一叁,慧炬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月出版)不同,雖“種因”相同,不一定能得到同種果報。諸佛在毗盧性海放光不斷加持我們,但我們能否得到?或得到多少?則須看我們的修爲了,這也就是循業顯現的因果關系。
七、結論
上面談了很多,我想作一簡單撮要。我們先從“世間法”的因果法則談起,大約分成叁個層次:宿命論、因果律、機率論。其中,機率論可以看爲廣義的因果律。衆科學界的因果律,也可分爲決定性的(包含統計式的)機率性及本質上的機率性兩大類,但後者是基于微觀世界裏粒子具有波性的二元性。由于宏觀世界的自然現象,常常可以視爲微觀現象的近似情形,因此我們可以說因果律的本質是屬于機率性的;但應用到不同層次的問題上時,會有不同的近似狀況,有時候決定性的因果與機率性的結果差不多。此外,我們更考慮到出世間的因果,自性的存在問題,是屬于超因果的,因爲“見性”時的不生不滅境界,不能用世間法的思維理念來了解或描敘。不過,出世法也可以有因果,但同樣不是世間的思維理念所能描敘。它雖然可以有因有果,但基本上是無有定法。這很類似物理界微觀世界機率論的不確定現象(測不准原理),只是佛學的無有定法比較不確定。最後,我們談到因果關系的肯定式敘述,可以用“循業顯現”四個字。其實,不管是世間法(有爲法)、出世法(無爲法),一切諸法都可以用《楞嚴經》的“循業顯現”來描敘其因果關系。當然,“業”字無法作清楚的界定,但到了科學領域,它的意義就很明確了。我們生于科學昌明、佛學亟待振興的時代,世出世間的因果都應該納入考慮,才能充分提升我們的生活及生命層次。現在,讓我們回頭來看看最前面所提出的問題。我們的未來將會是怎樣?與我們現在種的因有因果關系嗎?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是機率性的因果關系,只有種“好”的因,才能有得“好”果的機率。機率值的大小,端視“種因”的程度而定。因此,爲了將來世界的美好,我們必須重視及推廣修佛。否則,人心道德日下,現在的因就是將來的果,將來的惡果將是無法避免的。
另一個問題是作善事真有意義嗎?真有因果報應嗎?我們常常看到好人善人吃虧上當,俗語又說“好人命不長”,難道沒有因果報應嗎?在談這類問題時,我們應先界定善與惡。這可以從一個人的發心來看,不管處于什麼時代或時空背景,如果他的思想及行爲是爲多數人著想,那麼他的“我”圈子大,就是有善心。菩薩的“我”圈子更大,而且很關心人們,乃至于要度他們一起成佛。佛的“我”圈子更大,大到無量無邊,即所謂“法身”的“我”,具足同體大悲心,隨時佛光普照救度世人。相反的,惡人愈惡,“我”的圈子愈小,極惡的人只爲自己,連妻子兒女都不顧;有的歹徒,強暴後還要殺人滅迹,只是爲了自己,完全不顧受害者何等痛苦,他的“我”圈子可以說小到了極限。
好人善人的“我”圈子大,對他個人的利益不會十分計較,也從不去計算或坑害他人;壞人惡人正好相反。所以,當他們聚在一起時,自然是好人善人吃虧上當的機會多。假如好人善人能夠真正修心(修佛),每一思想行爲都經過自我的檢討,對自己的心理了了分明,那就可以不必吃虧上當了,也可以主動對待惡人或度化惡人,因爲他的修心過程與經驗,使他對惡人的心,比惡人自己還看得清楚。退一步說,在世人看來,善人或許是吃虧上當,甚至于命不長,但他終日生活在善良安祥的心境下,已經是過著天道的生活,即使命終了,他的靈魂仍然處于他在世時的心裏世界,過著天道的生活。所以,行十善即升天,作十惡則入地獄。歹徒未死前已在地獄中,終日擔心東窗事發,良心不安(他的不生不滅自性良知仍在,只是被蒙蔽得全然不知而已),妄念惡念一停下來就受到良心的譴責,還要躲避警界的追捕和仇家的追殺,真是夠報應的了。所謂六道輪回,不是死後才輪回,生存時的心境就是在六道中輪回。譬如說,一個人在生氣(或起惡念)時,他已是輪入地獄道的境地;起貪心時,已入餓鬼道;生嫉妒心,則入阿修羅道;有了傲慢心,最高只能到欲界天;生癡想心,則入畜生道。至于死後,心境差不多是連續的,命終時的境地多半就是靈魂的境地。所以,生時若是嗔心過重,已常居地獄道(如那些殺人、搶劫的歹徒之類),死後仍延續其地獄道的苦楚境地。總之,一切都是循業顯現的因果關系,種了惡因終必有其惡果,因果是不爽的。在這裏,我想舉下面幾句俗話作爲結束,這幾句俗話除了勸善之外,的確含有其機率性因緣果的真理,即: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
《從科學與佛學看因果觀(王守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