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物理說法(梁乃崇)

  物理說法

  梁乃崇

  《中國時報》浮世繪版

  

  前言

  “專業人生觀”是《中國時報》浮世繪版頗受矚目的一個專欄。梁乃崇教授應邀于1998年12月起,每逢周五爲該專欄執筆;以物理專業的角度,闡述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受大衆關注、卻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借著科學的可實驗、可證明性,來厘清某些抽象的名詞或概念。“物理說法”于焉誕生。

  縱然報社主編對梁教授的獨到見解深表肯定,但專欄通常都有字數的限製,無法讓人暢所欲言;同時要考慮廣大讀者的接受程度,故編輯仍然要求他,文章取材要貼近生活、文字要淺白易懂,而且宗教意味不要太濃。

  在層層的設限之下,每個禮拜要交出一篇取材恰當、言之有物的文稿,對梁教授來說,也稱得上是一項全新的挑戰。可喜的是,他總有辦法選出一個合適的題材,在八百余字的篇幅中,把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賦以新意;例如“時間是什麼?”。或者將物理現象與禅修境界作一結合;例如“冷與靜”、“超導與頓悟”。幾個月下來,十余篇發人省深、啓人心智的短文陸續刊出,才叫人真正見識到梁教授在演講之外的文字功力。

  一、眼見真的爲實嗎?

  我們常聽人說:“親眼看見,我才相信;沒有親眼看見,我不相信。”這是一般人判斷真僞的方法,但是它有很多矛盾。比如說海市蜃樓是人們親眼所見,但是沒有人相信那是真的;鏡中像也是親眼所見,沒有人相信鏡中真有人物。此外,每個人都相信自己有曾祖父,又有幾人親眼見過呢?

  科學中的電子、原子等,均非科學家親眼所見,但卻認爲真有電子、原子等。科學家用肉眼透過儀器、實驗和理論去推測電子、原子的存在,並非親眼所見。所以,“眼見爲實”這個方法,在嚴格的科學裏並未被采用;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甚嚴格的情況下,爲了方便而采用。

  前幾年社會上有些知名人士,標榜他能發光,並讓其它人親眼目睹,以此證明他是佛菩薩。假設這件事沒有半點欺騙,我們用“眼見爲實”的原則來判斷時,充其量只能證明他會發光,並不能證明他是佛菩薩。因爲其它人的眼睛只看見“燈光”,並沒有看見佛菩薩。如果會“發光”就是佛菩薩,那麼螢火蟲不就是佛菩薩了嗎?螢火蟲當然不是佛菩薩,所以會“發光”並不能證明他是佛菩薩。

  《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裏的“我”字,應指佛陀自己,經文簡明,不需另作解釋。這段經文顯然表示佛法不用“眼見爲實”這個方法,當然更不會用“發光”和“幻影”去證明誰是如來,因爲這正是經文所指的邪道。

  佛有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肉眼”即一般人都有的雙眼;“天眼”是在眉心位置的穴道,當此穴道打開時,能見肉眼所不能見的色相,但還不能辨邪正,我們又稱天眼爲“第叁眼”;“慧眼”能辨邪正;“法眼”能見諸法實相;“佛眼”則無見。慧眼、法眼、和佛眼均不是身體上的特定器官,(如人的雙眼和眉心間的穴道),而是一種能力。

  至于“無見”的意思是“無所見”,其它四眼都是“有所見”,故佛法以“無所見”爲最高的真實,不同于世間法以“有所見”爲真實。或許有人會問,盲人是否亦是“無所見”呢?不是的,盲人見暗,見“暗”還是“有所見”。

   事實上,佛法用什麼方法來判斷真實呢?我們可以說佛法是以慧眼辨是非;以法眼斷真假;以佛眼證真實。

  (1999.1)

  二.心物混合體

  有一則童話:每天早晨大公雞“喔!喔!──”啼叫,接著太陽就出來了,天天都是如此,于是大公雞逢人便說:“我叫太陽起來,太陽就起來了”。

  再來看看股票市場的股價,大家一致看漲,股價真的就漲了;大家一致看跌,就真的跌了,人們的想法確實會影響股價的升降。每逢股價大跌,政府財經主管必做信心喊話,希望股價回升。他們像大公雞一樣弄錯了嗎?我想不是,股價與太陽顯然不是同一類,所以不適合與大公雞相比,但股價確實會受人們的信心所左右,而上升下降。

  此外,我們的命運也像股價一樣,受心理所左右。例如樂觀的人好命;悲觀的人歹命。算命先生看的是人心,遇見樂觀者就算出好命來;看到悲觀者當然算出歹命。

  我們這個世界有兩種東西,一種是物理學所定義的“物體”,如太陽等;另一種是“心物混合體”,如經濟學所定義的“財富”,像股價以及算命先生定義的“命運”等。“物體”不受我們心理的影響,不會因爲我們希望它增加就增加,減少就減少;然而“心物混合體”卻不同,他們有“心”和“物”兩種成分在裏面,所以股價和命運都會受心中的想法所左右。

  爲什麼“財富”是“心物混合體”呢?現在舉兩個例子來說明。比如鑽石由碳原子所組成,和煤炭一樣;但是從美的角度來看,鑽石又高出煤炭太多了。那麼“美”是什麼呢?它不應該是物,而是從人心中生出來的心,然後付予鑽石,卻不付予煤炭,于是使得鑽石的財富價值高,而煤炭低。又比如計算機,當機的時候,功能全失,這時的計算機只剩下物質部分。但是正常工作的時候,計算機有運算功能,此功能並不屬于物質部分,那屬于什麼呢?應該是心智部分,因爲計算機的運算功能不可缺少人的心智,沒有人的心智參與,就沒有運算功能可言,因此運算功能是心理部分。從以上兩個例子,我們可以了解“財富”包含了物質部分和心理部分的美、運算功能等,所以它是“心物混合體”。

  大家心理上認爲股價應該漲的時候,股價就漲了。漲10%,大家的財富就增加10%;反之,跌10%,財富就減少10%。但是,財富中的物質部分並不會隨之增減,而是心理部分隨之增減。明白這個道理,財經主管的信心喊話就不奇怪了。

   “心物混合體”與“物體”最大的不同,在前者受心理影響和操縱;而後者不受影響和操縱。除了財富和命運之外,比如事業、健康、親情、權力……等等,均是“心物混合體”,涵蓋了生活中我們最關心的項目。我們的心理能夠改變這些項目的內容和數量,不要把它們看成是“物體”,而誤以爲我們的心理無法去改變。

  (1999.2.5)

   叁.關于靈魂

     關于靈魂有兩派說法:一派認爲“沒有靈魂”––即“無神論”,這是主流意見;另一派則認爲“有靈魂”,是非主流意見,贊同的人數比較少。

  “沒有靈魂派”的理由是這樣的:如果大腦壞了,心智功能就會喪失(壞一部份,就喪失一部份;壞全部,就喪失全部),所以認爲是大腦産生了心智,而得到“沒有靈魂”的結論。

  這樣的論調在邏輯推理上不甚妥當。因爲如果靈魂必須通過大腦,才能對外表現心智功能,那麼大腦壞了,只是靈魂對外的聯絡管道壞了,並不能證明“沒有靈魂”。就像電話打不通的時候,往往是電話線斷了,並不是電話機的問題。

  “有靈魂派”的理由又是什麼呢?許多死去又活過來的人,敘述自己飄浮在天花板上,看著醫生在下面急救的過程。這些過程不是躺在病床上的人所能看見的,而他們卻看得清清楚楚──這種情形最簡單的解釋就是人“有靈魂”。

  再來就是前世催眠,有些人在前世催眠的過程中,能描繪前世的人、事、物,如果前世離開現在不太久,我們可以去查證真僞。經過查證,許多案例確有其人其事,並非胡言亂語。而這些前世的人事物,今生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是那些人卻知道了。最簡單的解釋,就是人“有靈魂”。

  我認爲“有靈魂”的說法比較正確,雖然不是直接的證明,而是推論性的假說。但在實用上,可以很簡明的诠釋許多超心靈現象。“好用”也是科學希望達到的目標。所以我接受“有靈魂”的說法。不過這個問題,在物理科學界尚未塵埃落定,以後還有許多爭論。

   兩個月前,有一位讀者來信,敘說靈魂出竅的經驗,並問我相不相信有靈魂?對物理科學工作者而言,靈魂問題不是信仰問題,而是判斷真假的問題。如果訴諸信仰,必然是“信之則有,不信則無”,無法作正確的判斷;只有依科學精神,不預設立場,求真求實,反複辯論,才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四、選擇真實,不作“戲論”

  佛法所關注的議題有沒有特別的取舍呢?我想應該是有的。比如,有人問佛陀:世界是有邊還是無邊?時間是有開始還是沒有開始?先有蛋還是先有雞?每當遇到這一類問題的時候,佛陀皆沈默不言。有人說佛陀用“無言”回答這類問題;又有人說這些問題與修行成道無關,談來談去只是浪費口舌而已,故佛陀沈默“不言”。我想兩種解釋都對,“無言”也好,“不言”也罷,總之佛陀不作無意義的戲論,也可以說與修行無關的議題,佛陀閉口不談的。

  又比如,在《百喻經》中,佛陀說了一個故事:有一位學者身中毒箭,他不立刻拔出毒箭,醫治傷口,反而研究插在身上的箭杆“是什麼木材做的?這個木材生長了幾年?産于何地?是春天砍下的還是秋天砍下?種植的農夫是誰?”等等沒完沒了的問題。因爲學者認爲沒有研究清楚就不能治療箭傷,可是第一個問題還沒有研究完畢,就毒發身亡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佛陀重視及時解決實際的問題,緩不濟急的議論是不取的,以免虛擲生命。

  對佛法而言,最實際、最切身、最緊急的事情是修行成道,所以佛法關注的範圍在“實修實證”,離此範圍就不是佛法所重視的了。

  科學又如何選擇議題呢?科學選擇研究項目時,所用的原則是操作型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屬于操作型定義才是科學可研究的範圍,非操作型定義則不在研究範圍之內。

  所謂“操作型定義”,是定義中包含有測量方法;如果定義中不含測量方法,就不是操作型定義。比如“長度”的定義包含以公裏…

《物理說法(梁乃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