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熱死和渴死。
(十九)阿修羅的十種原因
△阿修羅,是梵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無端”或“容貌醜陋”。他住在天上、海中或山上。性情傲慢,脾氣暴躁,好打鬥爭勝。
1、做微惡的行爲。
2、說微惡的語言。
3、起微惡的意念。
4、驕慢—仗恃自己的才能、學問、財富等比別人強,而生驕傲。
5、我慢—執著身體、感受、妄念是我而生驕傲。
6、增上慢—還沒有神通智慧,說自己已經有了。還沒有斷煩惱說自己已經斷了。
7、大慢—對于學問才能和我差不多的人,我卻以爲我比他強得多。(自高自大)。
8、邪慢—做了壞事,依恃惡勢力,欺壓他人。
9、慢慢—某人比自己高明,卻反說自己比某人高明。
10、把所修行的善,回向阿修羅,希望自己死後成阿修羅。
(二十)人的五種原因
1、不殺害動物。
2、不偷盜。
3、不邪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二一)天的十種原因
1、更嚴格地奉行不殺生。
2、更嚴格地奉行不偷盜。
3、更嚴格地奉行不邪淫。
4、更嚴格地奉行不妄語。
5、不绮語(不講華麗而沒有意義的話)。
6、不兩舌(不挑撥離間)。
7、不惡口(不講粗魯的話)。
8、不貪取。
9、不憎恨。
10、不邪見(深信叁世因果)。
△修十善可以升“欲界天”(有男女欲望的神仙界)。如果修行著相的十善,再加上修行禅定,則可以往升“色界天”(欲望更少但仍有形體的神仙界)。修“四空定”(空處定、識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定)則可升“無色界天”(沒有形體的神仙界)。神仙的智慧雖比人高,但仍都有煩惱。修行執我相的善,最多只能往生天上。如果想要超越天界,進入沒有煩惱的完美境界,則必須修“淨業”—行善不可執著我相和善相。
九、惡可致凶
華嚴經的十地品中記載:一切惡以十惡爲根本,造了十惡,來世不但會墜入地獄、畜生、餓鬼等叁惡道,而且萬一再投生到人間,還會産生兩種可怕的報應:
1、殺生:短命、多病
2、偷盜:一貧窮、和別人共用財物,使用財物不能自由自在
3、邪淫:妻子不忠貞不善良、得不如意的眷屬(親人常和你作對)
4、妄語:常被人誹謗、常被人欺騙
5、绮語:講話沒人接受、說話不清楚
6、兩舌:親朋好友背離、家人親族惡弊
7、惡口:常聽到不好聽的聲音、常發生訴訟爭論
8、貪愛:心不知足、所求匮乏(或多欲無厭)
9、憎恨:常被人苛責缺點談論是非、常被別人煩惱或傷害
10、愚癡:生在沒有智慧的家庭、心地谄曲而不光明磊落
業報差別經上也敘述了衆生的十惡業能産生如下的凶報:
1、殺生—能使大地堿鹵,藥草無力。
2、偷盜—能感現霜雹、蝗蟲等現象,使世界鬧饑荒。
3、邪淫—能感現惡風大雨,以及各種塵埃。
4、妄語—能使許多事物變得臭穢。
5、兩舌—能使大地感現高低不平。
6、惡口—能造成瓦石沙礫,粗糙難看的東西。
7、绮語—使草木稠密,枝條長棘。
8、貪愛—使農作物的果實又細又小。
9、憎恨—能使一切樹木的果實又苦又澀。
10、愚癡或邪見—使一切農作物不會開花結果,收獲量很微少。
地藏經中的“閻浮衆生業感品”也舉了一些做惡會得凶報的例子:
殺生—遭殃短命。
偷盜—貧窮、受苦。
邪淫—來生變雀鴿鴛鴦等禽獸。
惡口—家庭不和,時常和親屬爭吵。
誹謗—口才不好,嘴裏長惡瘡。
憎恨—醜陋殘廢。
悭吝—所求的東西無法得到。
飲食無度—來生饑渴,而且咽喉出毛病。
愛好打獵—因受驚瘋狂而喪失生命。
悖逆父母—遭到天災地變。
焚燒山林—瘋狂迷惑而慘死。
虐待子女—來生常受鞭撻。
網捕鳥獸—來生骨肉分離。
△釣魚、網魚的人來生也會遭到父母兄弟妻子離散的報應。
貢高我慢—出生卑賤,受人驅使。
無端毀壞財物或暴殄天物—所求的東西缺乏,不能如意。
不信叁世因果等邪見—誕生在文化邊落(沒有佛法)的偏僻地區。
陳希夷心相篇說:
性情偏激的人—恐遭奇禍。
言多反覆—沒有好友可以依靠。
轉眼無情—貧苦、寒酸、夭折。
輕口出違言—壽命短折。
忘恩而思小怨—科第難成。
偷斤減兩—子孫很難成大人。
利己損人—兒孫多悖逆。
使別人難堪—意外喪身,又害了子女。
說話尖酸刻薄—既貧窮又損壽。
小有富貴則生傲慢—准有刑災。
假公濟私—縱使有榮華富貴,兒孫也沒辦法享用。
有才能而吝啬教導別人—自己沒有成就,子女也一無所成。
妒忌別人,爭勝圖利—到頭來還是輸人一等。
樂極生悲—一生辛苦。
怒時反笑—到了老年,還是老奸巨滑。
愛好稱贊自己的長處—功名很難有所成就。
喜歡談論別人的缺點—身心性命容易受傷害。
責備別人重而責備自己輕—別人不與他共謀同事。
愛好跟別人競爭—前程有限。
喜怒不擇輕重—一事無成。
笑罵不分是非—知交斷絕。
少年飛揚浮動—壽命難長。
剛愎自用、行險僥幸—走頭無路。
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短折亡身。
多陰毒、積陰私、有陰行—凶災惡死。
色欲空虛—暴疾而沒。
肥甘凝膩—毒瘡而終。
性情孤潔—老後無嗣。
心地欺瞞—盛年喪子。
暗裏傷人—無子。
苛剝民財—多遭火盜。
十、凶吉的變化 (一)有福而不能享 有的富人有錢財卻不能享受到快樂,終日爲財物憂愁。這是因爲他前世施舍時不能發至誠心、歡喜心。或者因爲別人勸他施舍,他才勉強施舍。或者因爲施舍之後,又生後悔心。(見彌勒菩薩所問經) (二)能享而沒主權 ——能受用財物,可是又苦無主權 有的人沒錢、房子,可是他有公家宿舍房子可以住。他雖然沒所有權,可是他照常可以享用,這是因爲前世時他只知勸別人施舍財物,可是他自己卻不能施舍。或者因爲他看到別人布施時,只加以歡喜贊歎,但自己不布施。 (叁)勞苦才致富 有的人要很辛苦地工作才能致富,這是因爲他前世布施時,讓受施的人千辛萬苦才得到施物。譬如:他救濟窮人,讓窮人跑了老遠的路途,辦了許多麻煩的手續,又等候了很久,才領到錢。 (四)輕松就得富 有的人命很好,財富得來全不費工夫。譬如,做生意很輕松就可以賺到錢,別人把遺産捐贈給他。這是因爲他前世布施時,讓受施者很輕松而不費力的情形下得到施物。譬如,他親自送財物到高山上的孤兒院,使孤兒們很愉快地獲得那物品。 (五)先富而後貧 有的人起先富有後貧窮。這是因爲他前世因爲別人的勸告才布施,可是因爲不明白施舍的意義,布施以後心裏後悔,變成吝啬。(見業報差別經) (六)先貧而後富 有些人起初貧窮,後來越來越富有。這是因爲他前世本來不歡喜施舍,因爲別人的勸告他才施舍,可是布施以後他心裏很高興,慢慢也喜歡施舍財物了。 (七)貧而能施 有些人雖貧窮可是喜歡布施,這是他前世雖然施舍,但沒有施給有智慧、有道德的人,所以産生的福報很少,稍微享用一下,福報就完了,所以今生才會貧窮,但因爲過去習慣布施,所以今生雖然貧窮但仍喜歡施舍。 (八)富而不施 有些人今生很富有,可是他卻很吝啬,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爲他過去世本來就不曾布施,偶而遇到一兩位良師益友的勸導,他暫時布施了這麼一次,而且還布施給智德兼備的人。雖然只布施了這麼一次,可是因爲福田好,所以福報多,所以今生大富大貴,可是因爲他過去世就不習慣布施,所以今生仍吝啬成性,不喜歡布施。 (九)決定福報的因素 —決定福報的叁大要素 施舍必然可以産生福報,可是福報的大小不是我們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它受到下列叁個要素的影響: 1、施舍的東西—東西越難得越貴重,所産生的福越大。 △施舍可分爲施舍財物、施舍真理和解除恐懼煩惱等叁種。其中以傳播真理的福最大。 △布施金錢財物來生可以得富貴。 △傳播真理來生可以得智慧。 △解除衆生的困難恐懼、憂慮、緊張和煩惱,使他們得到平安和快樂,例如陪膽小的人走黑路,來生可以得到健康。 △釣魚杆、農藥、殺蟲劑、刀槍、不清淨的東西或食物......不可以布施。(施則無功而有罪)。 2、施舍時的心地—心地越清淨則福大。布施希望同報則得福少。爲了名利而施舍則福報小。布施時爲人所知(陽德)得福小。布施時不爲果報則福報大。 3、接受施舍的對象—對方的智慧、品德越好,則施舍的福報就越大。布施聖賢一錢,勝過布施凡夫千萬錢。所以佛經上把産生福報的人,叫做“福田”(意即能産生福報的田地) 阿毗昙甘露味經上說:布施畜生可受百世報,布施不善人受千世報,布施善人受萬世報,布施離惡欲的凡夫可以得千萬世報,布施得道的人可以得無數世報,布施佛則將來一定會成就無上智慧。 △好的福田通常有叁種: (1)恩田(對我們有恩的人,如父母師長) (2)悲田(使我們産生憐愍、心的人,如饑渴、窮人、病困的人。)救人危急,功德很大。 (3)敬田(有智慧、有道德的聖賢,如得道的高僧等) △福報就是“財物”、“心地”和“對象”這叁者的乘積。 一般人施舍講究“財物”和“對象”,菩薩的施舍則不分對象,而特別講究“清淨心”、“平等心”。因爲心不平等、不清淨就有煩惱。 而且這叁個因素中,心是我們可以做主的,只要心地無限清淨,福報就無量無邊了。 而且在心地上下功夫對我們利益最大。“財物”和“對象”這兩個因素都是在身外,所以常不能自由… 《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 (陳柏達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