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 (陳柏達居士)▪P9

  ..續本文上一頁發揮,譬如,我們的財物是有限的,施舍的對象也很難隨心所欲。所以大智度論上說:“大福從心生,不在田也。”

  經典上曾記載:有一次,舍利弗以一缽飯供養佛,佛立即以那缽飯布施給狗吃,而且問舍利弗說:“你布施飯給我,和我以飯布施狗,那一個人得到的福多?”舍利弗說:“佛布施飯給狗的福報多,因爲佛的心清淨無比。”

  (十)施多福少

  布施時心不恭敬,沒有歡喜心、沒有至誠心或者布施時心生傲慢......則布施的東西再多,所得到的福報仍然很少。

  布施的對象(福田)沒有智慧也沒有道德,則布施的福報少。譬如把種子播在不肥沃而且又硬的沙土上,播的種子再多,所收獲的種子一定很少。(見菩薩本行經)

  (十一)施少福多

  以歡喜心、恭敬心、清淨心布施,而且布施給佛菩薩聖賢等最好的福田,布施的財物雖然少,所得的福報多得不可計數。譬如,在土壤肥沃的土地裏,種的種子雖然少,可是所收獲的果實卻很豐碩。

  所以法苑珠林上計載:八十億耳(人名)過去曾用一朵花供養佛塔,因此在天人間和天上快樂了九十一劫,剩下的福德使他今生成就聖果。(法苑珠林第廿一卷)

  (十二)同憂異果

  從前有兩個人,一個很富有,一個很貧窮。有一天,這兩個人遇到乞丐,他們都感到很憂愁。那個窮人擔心自己沒有錢,不能施舍。那個富人擔心乞丐要錢,他的錢財會減少。那個有錢人死後出生做餓鬼,而那窮人死後卻升天上,這是因爲吝啬和慈悲心的不同。憂愁雖然相同,可是受報卻完全不同啊!

  (十叁)異壽同果

  人壽百歲時受持五戒十善終其身,與人壽十歲時受持五戒十善終其身,所得到的福報,等無有異。

  壽命一百歲的人行善五十年,與壽五十歲的人行善廿五年所得的功德福報沒有兩樣。

  (十四)爲惡善終

  有些人一生爲非作歹,可是卻沒有橫死。這就是因爲他今生種的惡果還沒有成熟以前,前生的善果先成熟了。譬如說,從前有一個人七輩子都以殺羊爲職業,而臨終不墜叁惡道(地獄、畜生、餓鬼)。但是到了第八輩子便墜叁惡道,而且先前所造的殺業都一一償還果應了。(見大藏一覽)

  所以說: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並非無報,時機未到。”

  (十五)爲善惡終

  有少數人一生行善,臨終卻不得“好死”。這是因爲他今生的善果還沒有成熟,可是他前世的惡果已經先成熟了。

  然而,也有一些普通人以爲是“惡終”,其實不是惡終的。例如,譬喻經上記載:有一個牧羊的孩子采花要供養佛,可是走到半路卻被牛觸死了,但是他的神識(一般人叫“靈魂”)卻升天了。經律異相這一部書也記載:有一只猴子看見一個得道的高僧,心裏很高興,他開玩笑地披著裘袈,沒想到失足墜地而死,它的神識也生天。總而言之,因爲行善而死的人,來世沒有不得善報的。只是我們凡失的肉眼一時認識不清而已。(見陰骘文廣義節錄卷上)

  諸君一定要有“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的信心,做好事千萬不可因爲發生挫折或倒黴的事而退失善心!我們必須要明白眼前的凶禍都是過去世的惡業造成的,只要我們對眼前不如意的事情稍加忍耐,而且更努力行善,吉祥的結果和機運遲早一定會來臨。況且,倒黴的事情表面上看起來很像是凶是禍,其實是大吉大福。下面我舉個例子來說明:

  明朝時揚州有一位開雜貨店發財的富翁;他有一個兒子,兩個孫子,生活相當富裕。

  後來他病倒了。臨終時,拿出一杆秤子,並且吩咐他的兒子說:“這是我賺錢的絕招!這一杆秤子裏面是中空的,而且還灌有水銀,所以我在買賣上占了不少的便宜,今天才能擁有這麼多財富。你可要善加利用這秤子啊!”

  他兒子聽了,心中暗暗驚訝,沒想到自己的父親竟然做出這麼不道德的事。可是父親正病重,只好唯唯隨順,不便說明。

  他父親死了以後,他就將秤子燒掉了,並且努力行善,救濟貧困,以彌補他父親的罪過。

  他這樣真誠爲善,不到叁年,家産已經耗費了一大半,但對他來說,那倒是心甘情願的。可是沒料到他的兩個愛子相繼夭折,使他傷心之余,常怨歎老天無眼,行善不得好報。

  有一天晚上,他夢到一個地方,形狀很像宮殿,見到一位官吏,坐在殿上,當面告訴他說:“你父親能致富,是他前世施舍財物的結果。財富是命中應有的,其實並不必靠那水銀秤;可是他心術不正,運用這種卑劣的手段,加了一身的罪業,至死不悟,自受苦報,這正是他的迷癡。那時天帝知他用心貪惡,所以遣下破耗兩星,投做你的兒子,以敗毀你的家業。家敗之後,還要加以火燒。而你呢?也會受到你父親的余殃,非但衣食不足而且短命。你父親以爲有這麼多的家産遺留給子孫,一定可以世代享受;可是他那裏知道:兒子不能長壽,孫子是來敗家的呢?現在幸虧你存心善良,叁年真誠爲善,爲父親忏悔罪業,這是很難得的,所以天帝特別命令所司收回這兩個敗家子,不久將另降賢子,以光耀你的後代,並增長你的壽命。你應該繼續修善,不要埋怨天道不公平。”

  他醒之後,恍然大悟,行善更勤,後來果然連生了兩個兒子,都中了進士。(摘自第一九一期慧炬)

  上面這個故事使我們聯想到印光大師全集的一段話,他說:

  “一個人生兒子大概有四種原因:一種是報恩,一種是報怨,一種是還債,一種是討債。報恩是:因爲他父母對于兒子,過去世有恩惠,爲了報恩,就來做他們的兒子。所以服勞奉養,生事死葬都稱父母的心意。世上的孝子賢孫,都是屬于這一類的。報怨是:因爲父母對于兒女過去世有虧損的地方,爲了報怨,就來做他們的兒子。所以怨恨較小的,就忤逆父母;大的甚至爲非作歹,闖下大禍,害及父母。做父母的,活的時候,不能得到兒子的奉養,等到死了,還因爲兒子的不爭氣,帶著羞恥到九泉去,這是報怨的一種。還債是:因爲兒子在過去世,欠父母的資財,爲著償債就來做他們的兒子。倘若債欠得多,父母就可以終身由他奉養;若是欠得少的,就不免半路死去;像讀書才得了些功名而喪命的,做生意才得了些財利而身死的。討債是:因爲父母在過去世,欠兒子的資財,爲了討債,就來做他們的兒子。小的債不過損失些學費聘金,等到還清了,父母想望他成事業,而他忽然夭折,再也不留片刻;若是大的債,那做父母的損失,可就不止此數,必定要廢業蕩産、家破人亡才罷休。”

  如果我們明白上面這番道理,當我們行善拜佛,求子女病愈而子女反而去世時,我們千萬不要灰心,因爲說不定那死去的子女本來是來討債報怨的,因爲我們現在的忏悔行善和佛菩薩的慈悲,才停止了惡運。這好比我們曾經得罪了某人,某人想來報仇,幸好我們透過了道歉賠償或有勢力的人爲我們從中調解,才使對方怨恨消釋而不再想報仇。

  第五章 改變命運的基礎功夫

  要改造命運就必須決心“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不造惡業,就不會有苦果或凶事。善要積得廣,才能産生受用。否則一邊行善,一邊造惡,那豈不像愚笨的人一手拿掃把,一手在灑土,地永遠也掃不幹淨。

  然而,“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並不是簡單的事情,它是個“叁歲的小孩都知道,八十歲老翁做不到”的問題。所以春秋時代,衛國有一個大夫名叫遽伯玉,二十歲就開始下反省的工夫,每天都有缺點可以改進,到了五十歲時還發現四十九歲的缺點和過失。

  可是有些人每天都認爲沒什麼過失可以改,這實在是因爲他不了解什麼叫做過失的緣故。所以要改造命運,必須先明辨善惡。下面我們先來談談善的種類:

  一、真善—有益于人(雖打人罵人)是善。假善—有益于己(雖敬人禮人)是惡。(引中峰國師語錄)

  二、直善—從良知出發,不計較名聞利養,不貪欲樂果報。邪善—抄襲別人,或追求物質,愛好名利,或期望未來的果報。

  叁、端善—行善完全出于濟世、愛人、敬人之心。曲善—行善夾帶媚世、玩世、侮弄之心。

  四、陰善—爲善而不被人知曉。陽善—爲善而爲人所知。

  △朱柏盧治家格言說:“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做善希望別人知道最要不得,因爲你做了一件善事被人知道,便會被人嫉妒或稱贊。被人嫉妒,你就可能會招到毀謗,惹來離奇的災禍。萬一被人稱贊,你做的福報就會報銷了一大部分,將來所結的善果就很少。我舉一個淺顯的例子,諸君便會明白其中的道理。譬如,你把果樹種在很明顯的地方,這棵果樹將來的收獲量一定大大減少。因爲不但許多過路的人會順手摘去果實,也有些頑皮的小孩喜歡爬樹摘果子亂丟。所以做善事被越多的人知道,我們的福就損失越大。難道你還不覺悟?

  做惡可就不同了。作了惡業讓越多的人知道越好,因爲你做惡讓別人知道了,別人就會責罵你、批評你。有許多人評擊你、責備你,你的惡業無形中就減輕了,將來結惡果時不致于那麼可怕,那麼重!所以說做了惡事讓越多人知道,我們將來所受的禍害就減輕,因爲你已經讓惡業報掉了一大部份了。

  五、是善—有些善惡,不可單從眼前的利害去決定,需要從長遠的流弊來判斷。譬如,子路救了溺水的人,那人就送了一頭牛道謝,子路收下來,孔子聽到了說:“從此以後魯國人都會樂于拯救溺水的人了。”因爲救人和感謝會造成風氣。

  非善—只考慮到現在和某一個人,沒有考慮到久遠的影響。譬如:魯國的法例規定,如果有人肯出錢去贖回被鄰國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給一筆獎金,作爲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很富有,贖人卻不願接受獎金。孔子知道了就罵他說:“你錯了,君子作事可以移風易俗,成爲大衆的規範,怎麼可以只爲了自己高興,爲了博得虛榮,就隨意去作呢?現在魯國人少,大都是窮人。你這樣無形中創下了惡例,使大家都認爲贖人接受賞金是一件丟臉的事,以後還有誰贖得起人,從此以後贖人回國的好風氣,將慢慢消…

《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 (陳柏達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