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发挥,譬如,我们的财物是有限的,施舍的对象也很难随心所欲。所以大智度论上说:“大福从心生,不在田也。”
经典上曾记载:有一次,舍利弗以一钵饭供养佛,佛立即以那钵饭布施给狗吃,而且问舍利弗说:“你布施饭给我,和我以饭布施狗,那一个人得到的福多?”舍利弗说:“佛布施饭给狗的福报多,因为佛的心清净无比。”
(十)施多福少
布施时心不恭敬,没有欢喜心、没有至诚心或者布施时心生傲慢......则布施的东西再多,所得到的福报仍然很少。
布施的对象(福田)没有智慧也没有道德,则布施的福报少。譬如把种子播在不肥沃而且又硬的沙土上,播的种子再多,所收获的种子一定很少。(见菩萨本行经)
(十一)施少福多
以欢喜心、恭敬心、清净心布施,而且布施给佛菩萨圣贤等最好的福田,布施的财物虽然少,所得的福报多得不可计数。譬如,在土壤肥沃的土地里,种的种子虽然少,可是所收获的果实却很丰硕。
所以法苑珠林上计载:八十亿耳(人名)过去曾用一朵花供养佛塔,因此在天人间和天上快乐了九十一劫,剩下的福德使他今生成就圣果。(法苑珠林第廿一卷)
(十二)同忧异果
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很富有,一个很贫穷。有一天,这两个人遇到乞丐,他们都感到很忧愁。那个穷人担心自己没有钱,不能施舍。那个富人担心乞丐要钱,他的钱财会减少。那个有钱人死后出生做饿鬼,而那穷人死后却升天上,这是因为吝啬和慈悲心的不同。忧愁虽然相同,可是受报却完全不同啊!
(十三)异寿同果
人寿百岁时受持五戒十善终其身,与人寿十岁时受持五戒十善终其身,所得到的福报,等无有异。
寿命一百岁的人行善五十年,与寿五十岁的人行善廿五年所得的功德福报没有两样。
(十四)为恶善终
有些人一生为非作歹,可是却没有横死。这就是因为他今生种的恶果还没有成熟以前,前生的善果先成熟了。譬如说,从前有一个人七辈子都以杀羊为职业,而临终不坠三恶道(地狱、畜生、饿鬼)。但是到了第八辈子便坠三恶道,而且先前所造的杀业都一一偿还果应了。(见大藏一览)
所以说: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并非无报,时机未到。”
(十五)为善恶终
有少数人一生行善,临终却不得“好死”。这是因为他今生的善果还没有成熟,可是他前世的恶果已经先成熟了。
然而,也有一些普通人以为是“恶终”,其实不是恶终的。例如,譬喻经上记载:有一个牧羊的孩子采花要供养佛,可是走到半路却被牛触死了,但是他的神识(一般人叫“灵魂”)却升天了。经律异相这一部书也记载:有一只猴子看见一个得道的高僧,心里很高兴,他开玩笑地披著裘袈,没想到失足坠地而死,它的神识也生天。总而言之,因为行善而死的人,来世没有不得善报的。只是我们凡失的肉眼一时认识不清而已。(见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
诸君一定要有“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信心,做好事千万不可因为发生挫折或倒霉的事而退失善心!我们必须要明白眼前的凶祸都是过去世的恶业造成的,只要我们对眼前不如意的事情稍加忍耐,而且更努力行善,吉祥的结果和机运迟早一定会来临。况且,倒霉的事情表面上看起来很像是凶是祸,其实是大吉大福。下面我举个例子来说明:
明朝时扬州有一位开杂货店发财的富翁;他有一个儿子,两个孙子,生活相当富裕。
后来他病倒了。临终时,拿出一杆秤子,并且吩咐他的儿子说:“这是我赚钱的绝招!这一杆秤子里面是中空的,而且还灌有水银,所以我在买卖上占了不少的便宜,今天才能拥有这么多财富。你可要善加利用这秤子啊!”
他儿子听了,心中暗暗惊讶,没想到自己的父亲竟然做出这么不道德的事。可是父亲正病重,只好唯唯随顺,不便说明。
他父亲死了以后,他就将秤子烧掉了,并且努力行善,救济贫困,以弥补他父亲的罪过。
他这样真诚为善,不到三年,家产已经耗费了一大半,但对他来说,那倒是心甘情愿的。可是没料到他的两个爱子相继夭折,使他伤心之余,常怨叹老天无眼,行善不得好报。
有一天晚上,他梦到一个地方,形状很像宫殿,见到一位官吏,坐在殿上,当面告诉他说:“你父亲能致富,是他前世施舍财物的结果。财富是命中应有的,其实并不必靠那水银秤;可是他心术不正,运用这种卑劣的手段,加了一身的罪业,至死不悟,自受苦报,这正是他的迷痴。那时天帝知他用心贪恶,所以遣下破耗两星,投做你的儿子,以败毁你的家业。家败之后,还要加以火烧。而你呢?也会受到你父亲的余殃,非但衣食不足而且短命。你父亲以为有这么多的家产遗留给子孙,一定可以世代享受;可是他那里知道:儿子不能长寿,孙子是来败家的呢?现在幸亏你存心善良,三年真诚为善,为父亲忏悔罪业,这是很难得的,所以天帝特别命令所司收回这两个败家子,不久将另降贤子,以光耀你的后代,并增长你的寿命。你应该继续修善,不要埋怨天道不公平。”
他醒之后,恍然大悟,行善更勤,后来果然连生了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摘自第一九一期慧炬)
上面这个故事使我们联想到印光大师全集的一段话,他说:
“一个人生儿子大概有四种原因:一种是报恩,一种是报怨,一种是还债,一种是讨债。报恩是:因为他父母对于儿子,过去世有恩惠,为了报恩,就来做他们的儿子。所以服劳奉养,生事死葬都称父母的心意。世上的孝子贤孙,都是属于这一类的。报怨是:因为父母对于儿女过去世有亏损的地方,为了报怨,就来做他们的儿子。所以怨恨较小的,就忤逆父母;大的甚至为非作歹,闯下大祸,害及父母。做父母的,活的时候,不能得到儿子的奉养,等到死了,还因为儿子的不争气,带著羞耻到九泉去,这是报怨的一种。还债是:因为儿子在过去世,欠父母的资财,为著偿债就来做他们的儿子。倘若债欠得多,父母就可以终身由他奉养;若是欠得少的,就不免半路死去;像读书才得了些功名而丧命的,做生意才得了些财利而身死的。讨债是:因为父母在过去世,欠儿子的资财,为了讨债,就来做他们的儿子。小的债不过损失些学费聘金,等到还清了,父母想望他成事业,而他忽然夭折,再也不留片刻;若是大的债,那做父母的损失,可就不止此数,必定要废业荡产、家破人亡才罢休。”
如果我们明白上面这番道理,当我们行善拜佛,求子女病愈而子女反而去世时,我们千万不要灰心,因为说不定那死去的子女本来是来讨债报怨的,因为我们现在的忏悔行善和佛菩萨的慈悲,才停止了恶运。这好比我们曾经得罪了某人,某人想来报仇,幸好我们透过了道歉赔偿或有势力的人为我们从中调解,才使对方怨恨消释而不再想报仇。
第五章 改变命运的基础功夫
要改造命运就必须决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造恶业,就不会有苦果或凶事。善要积得广,才能产生受用。否则一边行善,一边造恶,那岂不像愚笨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在洒土,地永远也扫不干净。
然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它是个“三岁的小孩都知道,八十岁老翁做不到”的问题。所以春秋时代,卫国有一个大夫名叫遽伯玉,二十岁就开始下反省的工夫,每天都有缺点可以改进,到了五十岁时还发现四十九岁的缺点和过失。
可是有些人每天都认为没什么过失可以改,这实在是因为他不了解什么叫做过失的缘故。所以要改造命运,必须先明辨善恶。下面我们先来谈谈善的种类:
一、真善—有益于人(虽打人骂人)是善。假善—有益于己(虽敬人礼人)是恶。(引中峰国师语录)
二、直善—从良知出发,不计较名闻利养,不贪欲乐果报。邪善—抄袭别人,或追求物质,爱好名利,或期望未来的果报。
三、端善—行善完全出于济世、爱人、敬人之心。曲善—行善夹带媚世、玩世、侮弄之心。
四、阴善—为善而不被人知晓。阳善—为善而为人所知。
△朱柏卢治家格言说:“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做善希望别人知道最要不得,因为你做了一件善事被人知道,便会被人嫉妒或称赞。被人嫉妒,你就可能会招到毁谤,惹来离奇的灾祸。万一被人称赞,你做的福报就会报销了一大部分,将来所结的善果就很少。我举一个浅显的例子,诸君便会明白其中的道理。譬如,你把果树种在很明显的地方,这棵果树将来的收获量一定大大减少。因为不但许多过路的人会顺手摘去果实,也有些顽皮的小孩喜欢爬树摘果子乱丢。所以做善事被越多的人知道,我们的福就损失越大。难道你还不觉悟?
做恶可就不同了。作了恶业让越多的人知道越好,因为你做恶让别人知道了,别人就会责骂你、批评你。有许多人评击你、责备你,你的恶业无形中就减轻了,将来结恶果时不致于那么可怕,那么重!所以说做了恶事让越多人知道,我们将来所受的祸害就减轻,因为你已经让恶业报掉了一大部份了。
五、是善—有些善恶,不可单从眼前的利害去决定,需要从长远的流弊来判断。譬如,子路救了溺水的人,那人就送了一头牛道谢,子路收下来,孔子听到了说:“从此以后鲁国人都会乐于拯救溺水的人了。”因为救人和感谢会造成风气。
非善—只考虑到现在和某一个人,没有考虑到久远的影响。譬如:鲁国的法例规定,如果有人肯出钱去赎回被邻国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给一笔奖金,作为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很富有,赎人却不愿接受奖金。孔子知道了就骂他说:“你错了,君子作事可以移风易俗,成为大众的规范,怎么可以只为了自己高兴,为了博得虚荣,就随意去作呢?现在鲁国人少,大都是穷人。你这样无形中创下了恶例,使大家都认为赎人接受赏金是一件丢脸的事,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以后赎人回国的好风气,将慢慢消…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陈柏达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