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是兼容科學的宗教

  佛教是兼容科學的宗教

  

   一、科學時代需要什麼樣的宗教?

  今日的社會以崇尚科學、講求理性爲風尚,科學成了社會生活和文化舞臺的主角,這已經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

  當然,任何科學的結論都不是金科玉律,科學也不是萬能的。科學發展的曆史說明,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其結論總是在不斷地改變和更新,而且科學也不可能解決人類社會的一切問題。但是,科學的巨大價值則是任何人都無法抹殺的,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從根本上說離不開科學和技術的進步,科學不僅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巨大便利,也給人類帶來了不斷創新的世界觀和認識方法,科學使人類具備了日益強大的智慧和力量。因此,自近代以來,人們崇拜科學,追求科學,甚至奉科學爲“神明”,至上權威,認爲一切都得依照科學的尺度來衡量,這就導致了一種稱之爲“唯科學主義”思想的産生。“唯科學主義”已經被事實證明是不正確的,人類社會要維持正常的生存和發展,單有科學是不夠的,還需要宗教、道德、藝術、法律以及各種非科學的東西;而且,科學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危害人類,科學本身解決不了它的兩面作用,最終還得靠人的正確抉擇。但是,科學時代的人們已經逐漸習慣于用理性和批判的眼光來審查一切,人們相信“客觀”事實,相信邏輯推理,這就與某些宗教觀念和方法産生了極大的不協調。

  拿西方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來說,它們都屬于–神教,相信上帝或者安拉具有無上的權威,可以支配人類和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基督教以《聖經》爲上帝意志的體現,相信沒有上帝的旨意,即使是人的一根頭發也不會隨意掉下來的,上帝是全知、全能和無所不在的。伊斯蘭教相信真主安拉無所不在,無所不知,萬物的一切特性都是真主的精心安排。這種由上帝或真主決定一切的一神教信仰,實際上已經否決了自然界和人世間的任何因果規律,也否決了一切科學研究的客觀性。顯然,如果固執上述宗教的教義或信條的話,它們與科學的沖突是遲早要爆發的。

  由于基督教和近代科學發生過沖突和對抗的曆史,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科學即代表著真理和正義,而宗教則是迷信和荒謬的化身,宗教將隨著科學的發展而日益遭人冷落,被打入“冷宮”。然而,實際的情況卻是,宗教並沒有隨著科學和理性時代的到來而走向衰落或者消亡,特別是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許多傳統宗教在不斷的更新和複興,新興宗教也層出不窮,卻也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說,科學和宗教是科學時代的兩種最大的勢力。這一事實告訴人們,科學不一定就是宗教的敵人,科學時代並非容不下宗教,生活在科學時代的人們仍然需要宗教。

  科學時代需要什麼樣的宗教呢?衆所周知,科學的最大特征就是講求理性,反對盲從,而許多宗教恰恰主張盲目信仰,脫離理性。科學愈發展,宗教的“神性”就越會被沖淡。也就是說,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需要的將是少帶或是不帶神性的“理性化”宗教,這樣的宗教將避免一神教或多神教關于神靈創世和主宰世界的弊端,充滿智信而非迷信,能夠與科學和平相處。問題在于,世界上是否真有這樣的宗教呢?

  在經過了長期的反思後,許多人開始把目光轉向了東方古老的佛教。有人也許會問,佛教的發源地在印度,佛教比基督教的起源還要早,佛祖釋迦牟尼的時代根本就沒有現代的科學知識,難道佛教與科學就不矛盾嗎?問題的答案卻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說法與現代科學知識當然不會完全一樣,但是,佛教的許多教義不僅契合科學,甚至超越了科學。正因爲如此,近現代許多的科學家、哲學家都爲佛教的超前智慧而深深地折服,贊歎有加。

   比如說,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深受斯賓諾莎“泛神論”的影響,提出了科學時代的“宇宙宗教”觀。愛因斯坦有感于基督教和猶太教關于上帝的神性觀念的非理性因素,特別推崇佛教的智信而非迷信。他在晚年說過,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它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之上,這種宗教意識的來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爲一個有意義的整體來經曆時得到的體驗;而佛教正是這樣的宗教。愛因斯坦從宗教與科學的關系中,找到了自己的“宇宙宗教”。他曾斷言,“如果有任何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另外,被佛教的魅力所吸引的人還有很多,尼采、羅素、康有爲、梁啓超、譚嗣同、章太炎、孫中山、陳獨秀、魯迅、楊振甯、沈家祯、朱光潛,甚至馬克思、恩格斯都對佛教有過良好的評價。羅素在考察了各種宗教後,作了如下的結論:“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我所贊成的是佛教。”魯迅在閱讀了《賢愚經》、《瑜伽師地論》等佛經論典後對佛的智慧感歎不已,他說:“釋迦牟尼真是偉大的聖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于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啓示了,真是偉大的聖哲!”而梁啓超則斷言,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的宗教。

   二、佛教在本質上是非神的宗教

   佛教是有神論還是無神論?這樣提問也許有些草率,但是,對于那些喜歡尋根究底,非要問個水落石出的人來說,這樣的問題又是嚴肅和認真的。有神論和無神論不僅屬于哲學的問題,也屬于科學的問題。從哲學上說,自古以來就有所謂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爭論,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各執一端,誰都有自己的證據,誰都有自己的理由,結果,從古到今,唯物和唯心的鬥爭永遠沒有完結,將來還會如此。從科學上說,也有兩派意見,有的信神,有的不信神。有人以爲科學家應該都是主張無神論的,其實並不是那樣簡單。且不說近代的開蔔勒、伽利略、牛頓是基督教信徒,就是現代的科學家隊伍中相信有神論的仍然不在少數。但是,站在科學實證主義的立場,現代科學還無法證明整個宇宙是由上帝或某種神力在控製和支配。

  有一種觀點認爲,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相信神靈的,佛教也不例外,也是有神論的宗教。這是一種誤解。

  造成這種誤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被佛教的表面現象所迷惑。當人們來到那金碧輝煌的佛殿,香煙缭繞,氣氛肅穆,梵呗之聲不絕于耳,不禁生起神聖崇拜的情感。再看到佛殿中那莊嚴的佛陀,慈悲的觀音,威猛的金剛,神奇的羅漢,很少有人不會將這些現象同有神論聯系在一起的。但是,佛教有所謂“八萬四千法門”,隨機說法、方便度人向來是佛教的一大特色,很多人把佛教的“方便法門”等同于佛教本身,這當然是不了解佛教的緣故。兩千多年來,佛教在世界各地不斷傳播和發展,佛教已經同世界各地的風俗習慣、本土信仰不斷融合,形成了各種風格的民族化佛教,許多地區的佛教信仰參雜了本地宗教因素,甚至傳統迷信。比如,在中國,佛教的一些派別跟土生土長的道教和民間的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結合起來,結果導致了種種很奇特的“神靈崇拜”發生。根據曆史的記載,佛教在漢朝開始傳入中國的時候,人們就將佛教當成了神仙之教,認爲祭祀佛陀可以長生不老,還認爲佛陀可以像傳說中的仙人一樣飛行變化,神通廣大。直到今天,每當人們看到那些善男信女燒香拜佛,請求菩薩大發慈悲,保佑自己升官發財、事業有成、家庭興旺、愛情順利的時候,認爲這就是有神論。可並沒有想到,這只是佛教信仰的一個側面,是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結合的一個側面,也可以說是中國佛教所表現出來的種種“方便法門”,其實不是佛教的“本來面目”。

  佛教的“本來面目”到底是什麼呢?這個問題有些複雜,不是叁言兩語可以講得明白的,但我們不妨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先來看看佛教的“佛”是什麼意思。佛是古印度梵語buddha的音譯,漢語的意思就是“覺悟”,覺悟宇宙的終極真理。“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誨、佛陀的教法,可以理解爲佛陀將自己對宇宙終極真理的覺悟來教化衆生,使衆生脫離苦海,獲得解脫。佛陀不僅自己覺悟,還要讓其他人覺悟,這叫“自覺覺人”。佛陀不僅要拯救自己,還要拯救衆生,這叫“自度度人”。這樣的教法跟世界上其他宗教關于神靈創世、信者得救的方式顯然是不同的。

  懂得佛教曆史的人大概知道,佛教從一開始就反對有神論。根據曆史記載,佛教創立于2500年以前的古印度,當時印度流行的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是典型的多神教,它相信宇宙有叁大主神,即梵天、毗濕奴和濕婆,分別代表宇宙的“創造”、“護持”和“毀滅”。婆羅門教還主張宇宙萬物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個體靈魂與宇宙精神,都存在這個統一體中,這個統一體就是“神我”––“大梵”,宗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與梵合一”。但是,釋迦牟尼反對神靈對世界的主宰和幹預,並且以“緣起”說來解釋世界上的一切現象。所謂“緣起”,就是一切事物都因條件(緣)而産生,因條件(緣)而消滅。今天我們常常提到“緣分”二字,就來源于佛教的緣起思想。平時我們說:“我們相聚是一種緣分。”那意思是說,我們聚會在一起是由多種條件促成的,比如,我們有共同的愛好,共同的理想,另外還有各種沒有分析到的因素,終于讓我們走到了一起。但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一旦條件變化,我們又各奔東西。這就叫緣分。有些人認爲緣分是一種不可琢磨的東西,有人將不可解釋的事情理解爲緣分,或者認爲緣分就是神秘的“命運”,這不符合佛教緣起說的本意。佛教的緣起說,是強調人的命運不受神靈的安排,一個人要脫離苦難,那就必須設法了解宇宙萬物是“因緣和合”的真理,按照諸佛的教導去修行,以智慧而達到解脫。

  “緣起說”可以看成是佛教的最高哲學,這種哲學將神靈創世說排除在佛教的教義之外。…

《佛教是兼容科學的宗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