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是兼容科学的宗教

  佛教是兼容科学的宗教

  

   一、科学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宗教?

  今日的社会以崇尚科学、讲求理性为风尚,科学成了社会生活和文化舞台的主角,这已经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

  当然,任何科学的结论都不是金科玉律,科学也不是万能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结论总是在不断地改变和更新,而且科学也不可能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但是,科学的巨大价值则是任何人都无法抹杀的,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从根本上说离不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科学不仅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也给人类带来了不断创新的世界观和认识方法,科学使人类具备了日益强大的智慧和力量。因此,自近代以来,人们崇拜科学,追求科学,甚至奉科学为“神明”,至上权威,认为一切都得依照科学的尺度来衡量,这就导致了一种称之为“唯科学主义”思想的产生。“唯科学主义”已经被事实证明是不正确的,人类社会要维持正常的生存和发展,单有科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宗教、道德、艺术、法律以及各种非科学的东西;而且,科学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危害人类,科学本身解决不了它的两面作用,最终还得靠人的正确抉择。但是,科学时代的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于用理性和批判的眼光来审查一切,人们相信“客观”事实,相信逻辑推理,这就与某些宗教观念和方法产生了极大的不协调。

  拿西方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来说,它们都属于–神教,相信上帝或者安拉具有无上的权威,可以支配人类和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基督教以《圣经》为上帝意志的体现,相信没有上帝的旨意,即使是人的一根头发也不会随意掉下来的,上帝是全知、全能和无所不在的。伊斯兰教相信真主安拉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万物的一切特性都是真主的精心安排。这种由上帝或真主决定一切的一神教信仰,实际上已经否决了自然界和人世间的任何因果规律,也否决了一切科学研究的客观性。显然,如果固执上述宗教的教义或信条的话,它们与科学的冲突是迟早要爆发的。

  由于基督教和近代科学发生过冲突和对抗的历史,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科学即代表着真理和正义,而宗教则是迷信和荒谬的化身,宗教将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日益遭人冷落,被打入“冷宫”。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宗教并没有随着科学和理性时代的到来而走向衰落或者消亡,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许多传统宗教在不断的更新和复兴,新兴宗教也层出不穷,却也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科学和宗教是科学时代的两种最大的势力。这一事实告诉人们,科学不一定就是宗教的敌人,科学时代并非容不下宗教,生活在科学时代的人们仍然需要宗教。

  科学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宗教呢?众所周知,科学的最大特征就是讲求理性,反对盲从,而许多宗教恰恰主张盲目信仰,脱离理性。科学愈发展,宗教的“神性”就越会被冲淡。也就是说,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需要的将是少带或是不带神性的“理性化”宗教,这样的宗教将避免一神教或多神教关于神灵创世和主宰世界的弊端,充满智信而非迷信,能够与科学和平相处。问题在于,世界上是否真有这样的宗教呢?

  在经过了长期的反思后,许多人开始把目光转向了东方古老的佛教。有人也许会问,佛教的发源地在印度,佛教比基督教的起源还要早,佛祖释迦牟尼的时代根本就没有现代的科学知识,难道佛教与科学就不矛盾吗?问题的答案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说法与现代科学知识当然不会完全一样,但是,佛教的许多教义不仅契合科学,甚至超越了科学。正因为如此,近现代许多的科学家、哲学家都为佛教的超前智慧而深深地折服,赞叹有加。

   比如说,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深受斯宾诺莎“泛神论”的影响,提出了科学时代的“宇宙宗教”观。爱因斯坦有感于基督教和犹太教关于上帝的神性观念的非理性因素,特别推崇佛教的智信而非迷信。他在晚年说过,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而佛教正是这样的宗教。爱因斯坦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中,找到了自己的“宇宙宗教”。他曾断言,“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另外,被佛教的魅力所吸引的人还有很多,尼采、罗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孙中山、陈独秀、鲁迅、杨振宁、沈家祯、朱光潜,甚至马克思、恩格斯都对佛教有过良好的评价。罗素在考察了各种宗教后,作了如下的结论:“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鲁迅在阅读了《贤愚经》、《瑜伽师地论》等佛经论典后对佛的智慧感叹不已,他说:“释迦牟尼真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伟大的圣哲!”而梁启超则断言,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的宗教。

   二、佛教在本质上是非神的宗教

   佛教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这样提问也许有些草率,但是,对于那些喜欢寻根究底,非要问个水落石出的人来说,这样的问题又是严肃和认真的。有神论和无神论不仅属于哲学的问题,也属于科学的问题。从哲学上说,自古以来就有所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执一端,谁都有自己的证据,谁都有自己的理由,结果,从古到今,唯物和唯心的斗争永远没有完结,将来还会如此。从科学上说,也有两派意见,有的信神,有的不信神。有人以为科学家应该都是主张无神论的,其实并不是那样简单。且不说近代的开卜勒、伽利略、牛顿是基督教信徒,就是现代的科学家队伍中相信有神论的仍然不在少数。但是,站在科学实证主义的立场,现代科学还无法证明整个宇宙是由上帝或某种神力在控制和支配。

  有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相信神灵的,佛教也不例外,也是有神论的宗教。这是一种误解。

  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被佛教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当人们来到那金碧辉煌的佛殿,香烟缭绕,气氛肃穆,梵呗之声不绝于耳,不禁生起神圣崇拜的情感。再看到佛殿中那庄严的佛陀,慈悲的观音,威猛的金刚,神奇的罗汉,很少有人不会将这些现象同有神论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佛教有所谓“八万四千法门”,随机说法、方便度人向来是佛教的一大特色,很多人把佛教的“方便法门”等同于佛教本身,这当然是不了解佛教的缘故。两千多年来,佛教在世界各地不断传播和发展,佛教已经同世界各地的风俗习惯、本土信仰不断融合,形成了各种风格的民族化佛教,许多地区的佛教信仰参杂了本地宗教因素,甚至传统迷信。比如,在中国,佛教的一些派别跟土生土长的道教和民间的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结合起来,结果导致了种种很奇特的“神灵崇拜”发生。根据历史的记载,佛教在汉朝开始传入中国的时候,人们就将佛教当成了神仙之教,认为祭祀佛陀可以长生不老,还认为佛陀可以像传说中的仙人一样飞行变化,神通广大。直到今天,每当人们看到那些善男信女烧香拜佛,请求菩萨大发慈悲,保佑自己升官发财、事业有成、家庭兴旺、爱情顺利的时候,认为这就是有神论。可并没有想到,这只是佛教信仰的一个侧面,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一个侧面,也可以说是中国佛教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方便法门”,其实不是佛教的“本来面目”。

  佛教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有些复杂,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得明白的,但我们不妨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先来看看佛教的“佛”是什么意思。佛是古印度梵语buddha的音译,汉语的意思就是“觉悟”,觉悟宇宙的终极真理。“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诲、佛陀的教法,可以理解为佛陀将自己对宇宙终极真理的觉悟来教化众生,使众生脱离苦海,获得解脱。佛陀不仅自己觉悟,还要让其他人觉悟,这叫“自觉觉人”。佛陀不仅要拯救自己,还要拯救众生,这叫“自度度人”。这样的教法跟世界上其他宗教关于神灵创世、信者得救的方式显然是不同的。

  懂得佛教历史的人大概知道,佛教从一开始就反对有神论。根据历史记载,佛教创立于2500年以前的古印度,当时印度流行的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典型的多神教,它相信宇宙有三大主神,即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分别代表宇宙的“创造”、“护持”和“毁灭”。婆罗门教还主张宇宙万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个体灵魂与宇宙精神,都存在这个统一体中,这个统一体就是“神我”––“大梵”,宗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与梵合一”。但是,释迦牟尼反对神灵对世界的主宰和干预,并且以“缘起”说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所谓“缘起”,就是一切事物都因条件(缘)而产生,因条件(缘)而消灭。今天我们常常提到“缘分”二字,就来源于佛教的缘起思想。平时我们说:“我们相聚是一种缘分。”那意思是说,我们聚会在一起是由多种条件促成的,比如,我们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理想,另外还有各种没有分析到的因素,终于让我们走到了一起。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旦条件变化,我们又各奔东西。这就叫缘分。有些人认为缘分是一种不可琢磨的东西,有人将不可解释的事情理解为缘分,或者认为缘分就是神秘的“命运”,这不符合佛教缘起说的本意。佛教的缘起说,是强调人的命运不受神灵的安排,一个人要脱离苦难,那就必须设法了解宇宙万物是“因缘和合”的真理,按照诸佛的教导去修行,以智慧而达到解脱。

  “缘起说”可以看成是佛教的最高哲学,这种哲学将神灵创世说排除在佛教的教义之外。…

《佛教是兼容科学的宗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