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是兼容科学的宗教▪P2

  ..续本文上一页佛教正是从“缘起”哲学出发,推出了佛教所特有的“三法印”。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在佛教看来,这三个法印是验证各种说法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佛法的准则。

  “诸行无常”是说,宇宙所有的现象,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都不曾有一瞬间的停止,都处在无常的生灭变化之中,简单地说,就是“一切皆变,万物皆流”。

  所谓“诸法无我”,就是“性空”,万物都没有自己的本性,没有自己固定本质。《金刚经》在经文结束的地方有一首非常有名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首偈子可以代表佛教对宇宙万物的基本观点,即一切现象都是没有本质性的存在,犹如朝露,犹如闪电,犹如梦幻泡影。所以,佛陀在《金刚经》中教导人们要不执著于色、不执著于相,要破除执迷,“无所住而生其心”,要培养一颗无所执著的心。

  “涅槃寂静”是从前面两个“法印”发展起来的,认为当众生体会到诸法无常、诸法无我的终极道理的时候,当众生贪欲灭尽、嗔恚灭尽、愚痴灭尽的时候,一切都无所执著的时候,就会达到无苦安稳的理想境地,这样的境地是解脱的境地,是涅槃寂静的境地。

   无论如何理解佛教的“三法印”,它的启示意义是明确的,那就是,从本质上看,佛教显然不属于有神论的宗教。有些人喜欢用无神论和有神论这个两分法的标准来衡量宗教的性质,误认为一切科学都讲无神论,一切宗教都讲有神论,可是,佛教就不能按这样的标准来判断。如果非要回答佛教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的话,佛教当然是无神论,与科学的无神论应该是有共同的地方。但是,佛教毕竟不是科学,佛教的无神论与科学的无神论还是有一些差别的。进一步说,佛教甚至已经超越了有神和无神的界限,将二者都当成了“戏论”,认为讨论这样的问题是执著于事物的“外相”,无助于修行和解脱。所以,我们不妨称佛教为“非神的宗教”。

   三、佛教对科学是兼容的

   宗教不是科学,科学也不是宗教,宗教和科学是两回事。问题在于,不同的宗教对待科学具有不同的态度。宗教对科学的态度的不同,常常成为现代人是否接受某种宗教的一个重要因素。佛教对待科学的态度,是耐人寻味的。我们先来看看《箭喻经》上的一则故事。

  在《箭喻经》中,有一位叫鬘童子的哲学家问佛陀一个非常高深的问题:“世界是变化的,还是不变化的?”佛陀没有直接回答此人,而是说了下列一段故事:

  有一位学者身中毒箭,他不立刻拔出毒箭,医治伤口,反而研究各种不必要的问题:插在身上的箭杆是何种木材做的?这种木材生长了几年?产于何地?是春天砍下的还是秋天砍下的?种植的农夫是谁?没完没了。这个学者认为没有研究清楚以上各种问题就不能治疗箭伤。可是,第一个问题还没有研究完毕,就毒发身亡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佛陀重视及时解决实际的问题,缓不济急的议论是不可取的,以免虚抛生命。这个回答也有点类似于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论语》记载,当孔子的学生子路探问世界上究竟有无鬼神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如果连生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谈什么死的问题呢!孔子是很现实的,他最关心是政治和道德的问题。这正是中国儒家的传统。对于佛陀而言,最实际、最要紧的事情是修行成道,所以,佛陀在这里也就避而不谈那些形而上学的、哪怕是“科学”的问题了。

  《箭喻经》里的这个问题在佛教的其他经典上也提到过,它与另外的十几个问题总称为“十四无记”。十四无记也叫“十四不可记”、“十四难”。在佛教里,“无记”是指无法叙述或说明的见解,因为超越了经验认知层次的问题,无法加以叙述或说明,因此佛陀的态度是存而不论。这十四个见解是:

  一)世界是变化的;

  二)世界是不变化的;

  三)世界既变化又不变化;

  四)世界既不能肯定是变化的,又不能肯定是不变化的;

  五)宇宙有边际;

  六)宇宙没有边际;

  七)宇宙既有边际又无边际;

  八)宇宙既不能肯定有边际,又不能肯定无边际;

  九)如来死后继续存在;

  十)如来死后不再存在;

  十一)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

  十二)如来死后既不能肯定是存在的,又不能肯定是不存在的;

  十三)生命和肉体是统一的;

  十四)生命和肉体是分离的。

  站在今天的角度,这十四种观点是地道的哲学问题和科学问题。可是,佛陀为什么“存而不论”呢?因为佛教关心的是众生的苦难,佛教要解决的是众生如何脱离苦难。所以,不能将佛教等同于一般的哲学,也不能将佛教等同于一般的科学,宗教、哲学、科学的宗旨和归宿是不相同的。

  然而,佛教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和科学,并不意味着佛教本身就不讲理性、不讲科学。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事实上,在佛教那里,科学被认为是一种世俗的学问,佛教称之为“外学”,佛教对这样的学问早就有了明确的定位。佛教把世界上所有的学问分为“五明”,即五种学术。它们是: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根据现代的学科分类,大致对应如下:

  一)声明:语言与文学;

  二)因明:哲学与逻辑学;

  三)医方明:医学;

  四)工巧明:科学与技术;

  五)内明:佛学。

  佛教认为,前四类学问属于世俗或外道的知识,所以称之为“外学”;内明是佛教自家所特有的学问,所以称之为“内学”。按照这样的标准,科学、哲学都是世俗的知识,在层次上是不能与内学的智慧相提并论的。但是,佛教绝不排斥外学,特别是大乘佛教,以菩萨的自度度人为宗旨,主张利益众生,将“五明”中的内学和外学作为信徒的必修课程,并认为兼通外学有利于“方便度人”。因为佛教既重视修道,又重视世俗的学问,所以,佛教的典籍中保存了许多关于一般知识的学问,佛门中还出现过许多对科学有过贡献的人。例如,佛教不仅有语言文学方面的著作,也有逻辑和哲学方面著作。在印度,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耆婆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有“医王”之称。另一位佛教徒遮罗迦曾做过迦腻色迦王的御医,有《医方集》流传后世。在中国佛教史上,按《高僧传》的记载,许多高僧具备高超的医术,并掌握了中外各种“方术”。“方术”在中国古代,有的就是当时的“高科技”。比如,西域高僧安世高,懂得日月五星,风水吉凶;康僧会,懂得天文地理,未卜先知;佛图澄,深知天人感应,役使鬼神。还有唐朝高僧一行,是一个地道的天文学家,他精通天文历法、阴阳五行,主持了《大衍历》的修订,是世界上第一次测算出子午线长度的科学家。当然,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科学和迷信很难分开,有的知识在今天已经算不上严格的科学了,但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拿今天的标准来要求过去。今天世界各地不是有很多身为佛教信徒的科学家吗?他们信奉佛法,也研究科学。著名科学家沈家祯就说,他对科学很感兴趣,对佛法同样感兴趣,认为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站在佛教的立场,所有的世俗学问,都属于佛教的“五明”之学,是五明中的“外学”,也是佛教需要研究的“方便法门”。

  上述情况说明,佛教和科学虽然各有自己的目标和宗旨,但是,佛教在自己的宗教体系中比较圆满地融合了世俗知识,做到了“内”与“外”的结合。所以,在佛教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排斥科学的情况,更不会发生佛教公开反对哪一个科学结论“不合理”的事情。假设佛教也像中世纪基督教那样,拥有罗马教会那样大的世俗特权,佛教也肯定不会发生迫害科学家的悲剧,因为佛教兼容了科学。

  

  

《佛教是兼容科学的宗教》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