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教、科學、文化反思錄(胡孚琛)▪P3

  ..續本文上一頁林的,民族千年興旺的秘密隱藏在宗教之中。過去,我國由于缺少實事求是的宗教學理論研究指導,學術界在宗教學的認識上缺乏高度和廣度,甚至使群衆陷入迷信有限之物的怪圈之中,從而對傳統文化的元宗教精神進行了自閹式的毀壞。中國幾千年來儒家政教合一的傳統不僅同政教分離的現代社會不相容,而且往往在宗教狂熱中摻雜進政治因素,也成爲造成社會動亂的隱患。宗教問題是和民族問題糾纏在一起的。曆史上民衆的宗教信仰渠道堵塞必然導致“邪教”叢生,“妖言”流傳,民心沸動,而宗教革命的出現往往又催發社會革命,這說明“宗教無小事”。

  今天,我們要使整個社會長治久安,就應當理順黨的宗教政策並促進宗教革新以適應現代化的進程,使宗教信仰真正成爲每個公民個人的私事,像江澤民同志說的那樣,“利用宗教教義、宗教教規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積極因素爲社會主義服務。”

  八

  中國自秦漢以來的封建帝王將儒家的禮教奉爲在傳統文化中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使之在政統、道統、學統上具有“一本性”,即以“家國同構”的內聖外王之道建構家長製官僚政治的政體。馬克思斷言在這種政體中,“就像皇帝通常被尊爲全國的君父一樣,皇帝的每一個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轄的地區內被看作是這種父權的代表”。早在20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王亞南教授應李約瑟博士之邀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揭示了中國以儒家禮教爲文化根基的家長製官僚政治的特征。中國的官僚政治體製實際上是自秦代以來,由改朝換代應運而生的自上而下的既得利益集團,各級官僚並不代表社會成員中某一階級的利益,而是形成自有其特殊利益的官僚階級以和人民對立。

  馬克斯·韋伯也敏銳地觀察到中國數千年不衰的官僚政治體製,並稱之爲“家産官僚社會製度”。他說:“在中國,和西方一樣,家産官僚製是個穩定的核心,並以此爲基礎而形成一個龐大的國家。”“但是,官僚製運行的“精神”,在中國與西方,是非常不一樣的。”實際上,中國傳統家長製官僚政治“運行的精神”就是儒家的禮教,父權家産官僚製在中國是以儒家的文化傳統爲根基的。

   由于儒家文化在政統、道統、學統上“家國同構”的“一本性”,因之中國數千年來不僅在政統上難逃“一治一亂的循環之局”,而且在道統和學統上也存在治亂相間的文化特征。人們不難發現,“五四”時代高喊“打倒孔家店”的衮衮諸公,所依據的決非什麼西方文化的先進思想,而是始終沒有真正脫開儒家古老傳統的巢臼,確切地說是中國傳統文化內部發生的“自閹式”浩劫。我們沒有利用半個世紀的曆史良機把道教的關帝信仰和儒家倫理傳播到西藏、新疆、內蒙古等少數民族地區,從而在心靈根基上加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紐帶。我們也沒有充分利用道教的媽祖信仰以鞏固中國大陸和臺灣、東南亞華人的血肉聯系,反而以反宗教、無神論的教條去割裂這種文化紐帶,沒有認識到傳統文化本身就是我們綜合國力的基本要素。中華民族要統一和複興,首先需要民族傳統文化的統一和複興,一個民族所能得到的曆史機遇並不會很多,中華民族不應該再錯失曆史良機了。

  中國的儒家文化傳統除了充當“家國同構”的官僚政治的思想根基之外,還奠定了對國家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神道設教”的傳統,使儒家的禮教呈現某種政教合一的准宗教特征。《易·觀·彖》雲:“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中國傳統文化講“叁才之道”,其中“天”並非指現代航天工程所觀察到的月球、火星上的石頭,而是指虛無空靈的精神世界,指天神、祖先神和道的本體界;“地”指客觀自然界,即現代宇宙的現象界。中國人總是在天、地、人叁界的感應中尋找機遇的。然而儒家的禮教爲了鞏固君主專製的官僚政治,往往把君主美化爲准教主,將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美化爲准宗教,並將這種教條的解釋權壟斷在君主手中,從而把人民引向信仰有限之物的邪路上去,這就是儒家“神道設教”的本質。儒家君權專製的官僚政治及其“神道設教”的傳統是中國傳統文化軀體上的毒瘤,在近100年開始的新的中華民族文化重構中正在被逐步割除。

  九

  在新世紀,“文化”和“傳統”問題再次引起世界各國學者的重視。從根本上說,所謂“文化”本身都植根于“傳統”,21世紀的文化戰略必須對曆史的文化傳統進行創造性的現代化诠釋,即集中東西方各種異質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綜合創新。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民族要想樹大根深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不能否定和摧殘自己的傳統文化的。世界曆史越來越向人們揭示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文化運動規律,各民族的異質文明之間只能相互融彙,除了野蠻的種族滅絕之外,在地球上以一種文明簡單取代或扼殺另一種異質文明幾乎是辦不到的。傳統文化本身亦是一種有機的自然生態體系,遵循道家自由信仰、自由交流、自然演化之規律,違背自然急于求成的人工移植、改換、毀壞等強權手段,往往引發人性扭曲、道德敗落、社會躁動不安的惡果。開化的高級文明固然可以同化野蠻的低級文明,但吃掉對方的同時也就將對方的文化要素作爲化學成分融入自己的軀體,再也無法擺脫它。一個民族更是無法將自己與生俱來的傳統文化一刀切斷或中途抛棄,無論個人是否喜歡都將個人命運同本民族的文化傳統聯系在一起。同時,一個傳統文化被征服了的民族等于喪失了自己的根基,從此在國際舞臺上將會缺乏爭雄的生機而充當小夥計。

  21世紀世界文化運動的大趨熱是“多元並存,相互融彙”,這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了的。因此,在21世紀不是什麼“文明沖突主宰全球政治”,而是要由“文明沖突”轉向不同文明的對話和文化交流,以促進東方文明特別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融彙,從而出現一種普世的文明將人類導向光明的未來。

  未來的世界文明不能再繼續推銷“西方文化中心論”,因爲西方文化必須重新認識古老的東方文化並從中汲取營養。儒家的禮教文化已成爲中華民族因襲的重擔,但擺脫的辦法也不能全盤否定儒學再次“打倒孔家店”,而是要以解釋學的方法促進儒學現代化。“文化”是人類曆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必須首先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诠釋和綜合創新著手。在文化上,夫欲有所立必須有所破,立就是要創造性地诠釋道家文化並汲取東西方各種異質文化的精華,創立有時代精神的新道學,破就是要揚棄儒學中的封建宗法觀念,化腐朽爲神奇,取其人文思想和進取精神融入新道學之中。由道學文化出發,我們不難看到世界文化的曙光,道學是參天地、贊化育、貫中西、通古今的大學問,創立新道學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曆史潮流中審時度勢,應變自強唯一可行的21世紀文化戰略。

  

  

《宗教、科學、文化反思錄(胡孚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