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直心是淨土。莫心谄行曲,】谄曲就是爲了巴結人家,爲了巴結講虛僞的話,曲就是扭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叁昧,不行直心。】不照著去做, 【但行直心,】下面劃起來, 【于一切法勿有執著。】你只要行直心,于一切法不要有執著,就是有一絲毫執著都不行。 【迷人著法相,】執著法相, 【執一行叁昧,】 【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叁昧。】錯誤!執著一行叁昧的人,認爲坐著不動、妄想不起,以此爲一行叁昧,那麼起身之後怎麼辦?行住坐臥怎麼辦?坐著時才有定,才叫做一行叁昧,那麼起身之後怎麼辦?所以有些人說:師父!我若是打坐時,心情就很輕松。我說:若是起身之後怎麼辦?大徹大悟之人行住坐臥,或坐或立或躺皆在叁昧中。 【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就是如草木、石頭,跟草木一樣了,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這樣就會障道,障礙我們的道。【善知識!】這個太重要,底下這個要劃起來,【道須通流,】道,什麼叫做道?道就是通達無阻,沒有任何障礙,你的心若是有障礙,你就象水不通一樣,執著就是不通,你若是放下,完全放得無所求、無所著,【何以卻滯?】你怎麼會有滯疑呢?下面再繼續劃下去,【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爲自縛。】劃到這個地方,太棒了!六祖就是六祖,非同小可!跟佛講得完全一樣,非同小可,所以說大徹大悟的人說出來得話,句句都是本性的東西。心不住法,絕對不能執著一法,因爲一切法不可得嘛。道即通流,所以一貫道說:得道,先得而後修,什麼叫做得道?無所得才叫做得道,爲什麼就一定要點在這裏呢?我就問他了:上次有一個一貫道的來,他說:他已經點道,他得道了。我問他:道是什麼?他說:道就是無形。我說:你會講不會做,道既然無形,那你點道點在哪裏啊?他說:點在這裏啊。這裏是有形還是無形?有形啊!那就完了,講來講去都充滿矛盾。你也了解道是無形啊,他們也常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嘴上會說,既然道是無形的,智慧心就是道,我們的智慧心就是道,你爲什麼要點在這裏?或是點在這邊行不行?還是要點在那邊?這是有形相的東西,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的本性,爲什麼一定要點在這裏才叫做得道?對不對?或是說,死後靈性從這裏出來,對不對?說死後靈性從這裏出來,他的觀念就是這樣。所以說不懂佛法的人,聽到他們這樣說,好像很有道理,再聽到正知正見的法師講,才知那真是差太多了!但是他沒有那個因緣,沒有辦法啊!而又繼續講道給人家聽,繼續講道給人家聽,在他的觀念是說他在度衆生,在佛的觀念,這叫做造業,因爲破佛的知見嘛,知見錯誤嘛,而知見錯誤,你就愈講愈離譜,造業愈嚴重,斷衆生的慧命,他所說的是沒有正見的東西,雖然有些人講經是真的在做功德,譬如祖師大德這樣,所說的完全依法,你不依法,你就是在造業,造這種業就不得了了!你去殺人、放火的罪,尚不及說邪法德罪重,說邪法的罪,是會斷衆生的慧命,直入地獄呢!你叫人偷盜、殺人,還能夠忏悔,有時候還不致墮地獄,罪還不會那麼重。邪法是斷慧命;殺人是斷性命、身命,二者所斷的不同,拿刀殺人罪比較輕,用嘴殺人罪比較重,你拿刀頂多是殺死他的生命而已,你只是斷他的身命,用口說邪法是斷人慧命,無刀能殺人,殺人不見血就是這個意思,不必用刀。拿刀殺人又時候罪還比較輕,就算被國家判死刑,也是殺死他的色身而已,並沒有斷他的慧命。你今生灌輸他邪法,使他變成邪知邪見,邪知邪見常常留在心中,這是生生世世的,生生世世的,他聽到正法也不肯進來,聽到正法也不肯進來,完蛋了!生生世世都邪知邪見,習氣一直保存下來。心若住法,名爲自縛,名爲自縛。所以一貫道說,度衆生度愈多,地獄有除名,天堂有挂名,他說要度更多衆生,
你想這不是執法,那是什麼呢?對不對?度一個人是什麼;度二個人又是什麼,《金剛經》你也會講;度無量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可度。你現在爲什麼又拼命度衆生?執著一個度衆生的名?對不對?所以說佛也是隨緣、隨能力度衆生,他也不執著這個度衆生。心若住法,名叫做自縛。 【若言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把筆拿起來,宴坐就是靜坐,靜靜的坐在那裏,腦筋裏什麼都不想,就是靜靜的坐在那裏,就像死人不動,靜靜的坐在那裏。宴坐林中。這就是有一次舍利弗在靜坐,坐在樹下,唯摩咭居士就走過來了,走過來了,舍利弗正是坐得很定時,坐在樹底下,唯摩咭居士就走過來問了:舍利弗啊!你在這裏做什麼?他說:我在打坐修定啊。你是怎麼修的呢?他說:我就靜坐著修定啊。唯摩咭居士就問他:你是以什麼心來坐?是以過去心來靜坐?或是以現在心來靜坐?或是以未來心來靜坐?若說以過去心來靜坐,過去心已經過去了;若是用現在心來靜坐,現在心不住啊;若是用未來心來靜坐,未來還沒有到,你到底以什麼心來靜坐呢?舍利弗頓時啞口無言,不知道要如何回答?唯摩咭居士又問:你是有心靜坐,還是無心靜坐?你有心靜坐,與凡夫妄想心一樣;你無心靜坐,與草木、石頭一樣,你是以什麼心靜坐呢?舍利弗又默然了。很慘!每一句話都答不出來。所以說不二法門,這太厲害了,太厲害了! 【卻被唯摩咭诃。】诃就是責備。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有人教我們坐,看心觀靜,把筆拿起來,這個就是神秀大師教弟子,前面是根據《唯摩咭經》現在是說教坐看心觀靜,看我們的心,關照要如何才能停止這個妄想, 【不動不起,】不動不起,就是說像死人固定在那個地方,念頭不要起來、不要起來,一動念就是妄想、一動念就是妄想,不要緊!六祖說:你念頭盡管起來,只要無所著,你念頭盡管起來,這就是妙有啊,就像師父,現在爲你們講經一樣,我一直講經,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都是本性的東西,它會作用啊!只要你的語言當中,不夾雜任何的我執、我見,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啊,本性的東西就是無量的作用才是。他現在則不是,教你看心,注意觀照你的心;觀靜,坐照時:我要怎樣才能去掉妄想?我要怎麼才能去掉妄想?一直想壓製它,不動不起,硬是壓製住念頭。六祖說: 【從此置功。】用這樣去下功夫, 【迷人不會,】迷的人不明白,【便執成 。】就以爲這樣就是修行,【如此者衆。】這種人是太多太多了,【如是相教,】這樣教來教去,【故知大錯。】完全錯誤,完全錯誤了!這樣教根本不對,就像死人不動的坐著,怕這個妄想起來,對不對?怕這個妄想起來。九點半了,要記得繳二百元。這我都不會難爲情,只要不自私都是這樣。你們到佛教書局繳給玉清姑娘,或繳給我們蔡淑芬小姐,明天我們再繼續上課,下課!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定跟慧就像什麼東西呢? 【猶如燈光。】就像燈光一樣,【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這是將定跟慧借著燈與光來比喻,其實以這樣來比喻,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讓你比較容易了解,缺點是你現在會執著本性是一種會發光的東西;本性是一種有形相的東西,你現在會執著我們的本性是一種可追尋的東西,因爲他是用可見的物質去比喻,所以你現在會産生一種錯覺,認爲本性就是一種可以指陳的地方,其實不是!本性無形相,智慧心即是,智慧心是于行住坐臥隨時起妙用,並不需要有一個體,以及有一個光,不是這樣。本性的東西,當下智慧心就是作用,作用當下,就是空寂的東西,不必透過種種的比喻、有形相的東西,而産生錯覺,但是在不得已之下,你若是用這樣比喻,才能慢慢去體會。所以說用比喻是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讓你比較容易了解,缺點是變成會認爲本性是一種可指陳的東西,可以指得出來的東西,不對!本性是一種大智慧,智慧當下就是作用,你若是要論所有的作用,卻又沒有、又看不到,若說沒有,它又清清楚楚;若說有,你又指不出來,就是這樣。所以說: 【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複如是。】也是一樣。【善知識!本來正教】就是指我們佛教,佛、所教化,【無有頓漸,】沒有頓根的人,也沒有所謂漸教,【人性自有利鈍。】有利與鈍,根基利者悟性較快,根基鈍者悟性則較慢,【迷人漸契,】契合,契就是合,契就是慢慢的合,契就是合,合這個本性。就是說煩惱較重的人,要一步一步的慢慢教導他。【悟人頓修。】因爲他一悟即可直超如來地,直接就悟入本性的東西。【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自己若是悟得本性,自己若是見到本性,于一切就沒有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其實法是無頓漸,迷悟有差別,迷根悟的差別而已。 【善知識!】劃起來,【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從過去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劃到這裏,何謂無念爲宗呢?他最重要的意思,意思就是說,若是要修頓法,第一,你要以無念爲宗,作爲我們的宗旨。所謂無念一定要記得,不是沒有念頭,是沒有妄念,而不是沒有淨念,你要弄清楚!這個無念不是像死人一樣,像枯木死灰一樣、像石頭一樣,不是這個意思,因爲衆生有念,所以他要說一個無念,而你若是執著無念就是什麼都沒有,那你就失去妙有的作用,那又完蛋了,又落入這個斷滅的頑空,這樣又錯誤了!這個無念是對衆生法、世俗法來說,因爲世俗人他念念便起邪見,念念便起邪見,所以他爲了破除衆生的妄想,他只有告訴你,修禅、修頓悟法門,一定要先無念,無念就是萬念俱息,要先停止這些。但是不是說什麼念頭都沒有,他有清靜念,如果說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他什麼念頭都沒有,那跟死人一樣了。有些人說:請問師父!佛陀是不是沒有分別心?我說:對!佛陀是不是無念?我說:對!那麼佛陀在吃飯時,不知道能不能分出那些是豆包、空心菜,或是知道那些是菱角嗎?居然問這種問題,意思就是說,無分別心就像死人不動枯坐著。他不是這個意思,他無分別心、無念,就表示沒有世俗的這個十惡八邪之念,所生起來的都是正念,都是本性之念,若是無念,那麼我們的本性就完全失去作用了。所以我們的本性不失去作用以上,所産生的作用就是講有念,有念也對,是指清靜的念,無念是破除衆生的妄念,你講無念也不對,爲什麼?它有妙有,怎麼講無念呢?但是就衆生位來說,就是要這樣講,一定要這樣講,如果說佛陀無念,那麼他要如何度衆生?佛陀爲什麼能了解過去無量劫來之事,那還是要念啊,念沒有關系啊。所以要了解這個無念是什麼意思,是沒有妄念,而不是沒有淨念。其實妄是對淨講的,淨是對妄講的,是不得已的,其實連淨、連妄,都是虛妄的東西。簡單來說,無念當體就是空,當體就是妙有,只能這樣講,對不對?再來,無相爲體,無相爲體,你就可以合一切境界,無相爲體,你就能于一切境界完全沒有障礙,你往住坐臥、任何身口意當中,你以無相爲體,你走到天涯海角,你都不會跟人起沖突,因爲一切相不可得嘛!你內心存有大智慧,一切相不可得,既然一切相不可得,得失、善惡、是非、對錯、人我全部沒有,無相爲體就是一合相,一合相就是所到之處都與空相應,無相爲體就是所到之處全部與空相應,無所障疑,不論任何一種境界,都擾亂不了他,猶如虛空一樣,無相嘛,既知無相他就能離相,他既然了解這個世間一切法皆是無常,刹那間在變化,沒有一個永久性的東西,當然他就了解這個無相。這個無相若是再用簡單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于一切相透視,而不執著一相,叫做無相,而不是否認,否認。無相就是說我看到這個東西,而這個東西本來就無常,我不要移動它,我不用去分析它,我馬上就知道這個不是永恒的東西,執著這個就是一種錯誤,連續的悲劇就會産生。金錢也是同樣的意思,看到金錢,你也不必排除它,佛說這個錢是毒蛇,那是對下根器講的啦,所以要遠離,這是因爲根基不夠,那菩薩看這個金錢,那很可愛了!爲什麼?他不是爲了貪嘛!所以你也不必舍棄金錢、也不必增加金錢,不管你有多少,都是空性的東西。簡單來說,任何一個時間、空間的交會點,你完全進入透視,完全透視,不即不離,即心即佛。你也不要離開它;也不要執著它;也不舍棄它;但也不要取著它,也不要求它、也不要執著,無求無著,不取不舍,即心即佛,就是這個東西,不離當處就是本來面目,這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所以無相爲體,就完成了佛道,完成了佛道。無住爲本,住就是執著,所到之處,包括行住坐臥一切生活,都不能動到念頭,不能有一絲毫執著,那麼你想了解佛是什麼意思,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你想了解佛的境界是什麼?他于一切法無所著,所以說:無住爲本,無所住。所以《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爲本。[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獨對一切相,當下就離開對一切相的執著。【無念者,于念而無念。】就是說每一個念頭生起,就了解每一個念頭無所著,所以稱爲無念。沒有世俗執著的念,你于念念當中,而沒有世俗八邪十惡之念,完全都是淨念。講淨念也不對,爲什麼?淨本身無念,但是不得不講淨念。佛本身無念,但是你講本身無念,變成失去作用,所以念而無念,就變成無念而念,無念變成體,念變成作用,雖生念,但是每一個念頭都是空性,稱爲無念,雖然每一個念頭是離相無念的東西,但是作用又清清楚楚,所以變成沒有辦法的形容,變成只能說: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把無念當作是本體的話,那個念就是妙用,只能這樣說明。所以簡單來說,透過文字的形容,某一些道理總是會有偏差,沒有辦法的辦法,也只有這種辦法,慢慢去體會,慢慢去體會。于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獨刺欺爭之時,並將爲空,不思酬害。】這句話要畫線,還是要畫線,我們人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本來的面目,就是對這個世界的善;對于世間的惡、好壞、好醜;乃至冤家或親家;或是語言;獨刺就是外境的一切,包括別人欺負我們、包括鬥爭,並將爲空,就是全盤放下,不思酬害,沒有報複的心,不能有報仇的心,不思酬害,我不會動念害你,保持這個如如不動的清淨心,那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六祖壇經(6)》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