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直心是净土。莫心谄行曲,】谄曲就是为了巴结人家,为了巴结讲虚伪的话,曲就是扭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不照著去做, 【但行直心,】下面划起来, 【于一切法勿有执著。】你只要行直心,于一切法不要有执著,就是有一丝毫执著都不行。 【迷人著法相,】执著法相, 【执一行三昧,】 【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错误!执著一行三昧的人,认为坐著不动、妄想不起,以此为一行三昧,那么起身之后怎么办?行住坐卧怎么办?坐著时才有定,才叫做一行三昧,那么起身之后怎么办?所以有些人说:师父!我若是打坐时,心情就很轻松。我说:若是起身之后怎么办?大彻大悟之人行住坐卧,或坐或立或躺皆在三昧中。 【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就是如草木、石头,跟草木一样了,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这样就会障道,障碍我们的道。【善知识!】这个太重要,底下这个要划起来,【道须通流,】道,什么叫做道?道就是通达无阻,没有任何障碍,你的心若是有障碍,你就象水不通一样,执著就是不通,你若是放下,完全放得无所求、无所著,【何以却滞?】你怎么会有滞疑呢?下面再继续划下去,【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划到这个地方,太棒了!六祖就是六祖,非同小可!跟佛讲得完全一样,非同小可,所以说大彻大悟的人说出来得话,句句都是本性的东西。心不住法,绝对不能执著一法,因为一切法不可得嘛。道即通流,所以一贯道说:得道,先得而后修,什么叫做得道?无所得才叫做得道,为什么就一定要点在这里呢?我就问他了:上次有一个一贯道的来,他说:他已经点道,他得道了。我问他:道是什么?他说:道就是无形。我说:你会讲不会做,道既然无形,那你点道点在哪里啊?他说:点在这里啊。这里是有形还是无形?有形啊!那就完了,讲来讲去都充满矛盾。你也了解道是无形啊,他们也常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嘴上会说,既然道是无形的,智慧心就是道,我们的智慧心就是道,你为什么要点在这里?或是点在这边行不行?还是要点在那边?这是有形相的东西,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本性,为什么一定要点在这里才叫做得道?对不对?或是说,死后灵性从这里出来,对不对?说死后灵性从这里出来,他的观念就是这样。所以说不懂佛法的人,听到他们这样说,好像很有道理,再听到正知正见的法师讲,才知那真是差太多了!但是他没有那个因缘,没有办法啊!而又继续讲道给人家听,继续讲道给人家听,在他的观念是说他在度众生,在佛的观念,这叫做造业,因为破佛的知见嘛,知见错误嘛,而知见错误,你就愈讲愈离谱,造业愈严重,断众生的慧命,他所说的是没有正见的东西,虽然有些人讲经是真的在做功德,譬如祖师大德这样,所说的完全依法,你不依法,你就是在造业,造这种业就不得了了!你去杀人、放火的罪,尚不及说邪法德罪重,说邪法的罪,是会断众生的慧命,直入地狱呢!你叫人偷盗、杀人,还能够忏悔,有时候还不致堕地狱,罪还不会那么重。邪法是断慧命;杀人是断性命、身命,二者所断的不同,拿刀杀人罪比较轻,用嘴杀人罪比较重,你拿刀顶多是杀死他的生命而已,你只是断他的身命,用口说邪法是断人慧命,无刀能杀人,杀人不见血就是这个意思,不必用刀。拿刀杀人又时候罪还比较轻,就算被国家判死刑,也是杀死他的色身而已,并没有断他的慧命。你今生灌输他邪法,使他变成邪知邪见,邪知邪见常常留在心中,这是生生世世的,生生世世的,他听到正法也不肯进来,听到正法也不肯进来,完蛋了!生生世世都邪知邪见,习气一直保存下来。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名为自缚。所以一贯道说,度众生度愈多,地狱有除名,天堂有挂名,他说要度更多众生,
你想这不是执法,那是什么呢?对不对?度一个人是什么;度二个人又是什么,《金刚经》你也会讲;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你现在为什么又拼命度众生?执著一个度众生的名?对不对?所以说佛也是随缘、随能力度众生,他也不执著这个度众生。心若住法,名叫做自缚。 【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把笔拿起来,宴坐就是静坐,静静的坐在那里,脑筋里什么都不想,就是静静的坐在那里,就像死人不动,静静的坐在那里。宴坐林中。这就是有一次舍利弗在静坐,坐在树下,唯摩咭居士就走过来了,走过来了,舍利弗正是坐得很定时,坐在树底下,唯摩咭居士就走过来问了:舍利弗啊!你在这里做什么?他说:我在打坐修定啊。你是怎么修的呢?他说:我就静坐著修定啊。唯摩咭居士就问他:你是以什么心来坐?是以过去心来静坐?或是以现在心来静坐?或是以未来心来静坐?若说以过去心来静坐,过去心已经过去了;若是用现在心来静坐,现在心不住啊;若是用未来心来静坐,未来还没有到,你到底以什么心来静坐呢?舍利弗顿时哑口无言,不知道要如何回答?唯摩咭居士又问:你是有心静坐,还是无心静坐?你有心静坐,与凡夫妄想心一样;你无心静坐,与草木、石头一样,你是以什么心静坐呢?舍利弗又默然了。很惨!每一句话都答不出来。所以说不二法门,这太厉害了,太厉害了! 【却被唯摩咭诃。】诃就是责备。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有人教我们坐,看心观静,把笔拿起来,这个就是神秀大师教弟子,前面是根据《唯摩咭经》现在是说教坐看心观静,看我们的心,关照要如何才能停止这个妄想, 【不动不起,】不动不起,就是说像死人固定在那个地方,念头不要起来、不要起来,一动念就是妄想、一动念就是妄想,不要紧!六祖说:你念头尽管起来,只要无所著,你念头尽管起来,这就是妙有啊,就像师父,现在为你们讲经一样,我一直讲经,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是本性的东西,它会作用啊!只要你的语言当中,不夹杂任何的我执、我见,那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啊,本性的东西就是无量的作用才是。他现在则不是,教你看心,注意观照你的心;观静,坐照时:我要怎样才能去掉妄想?我要怎么才能去掉妄想?一直想压制它,不动不起,硬是压制住念头。六祖说: 【从此置功。】用这样去下功夫, 【迷人不会,】迷的人不明白,【便执成 。】就以为这样就是修行,【如此者众。】这种人是太多太多了,【如是相教,】这样教来教去,【故知大错。】完全错误,完全错误了!这样教根本不对,就像死人不动的坐著,怕这个妄想起来,对不对?怕这个妄想起来。九点半了,要记得缴二百元。这我都不会难为情,只要不自私都是这样。你们到佛教书局缴给玉清姑娘,或缴给我们蔡淑芬小姐,明天我们再继续上课,下课!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定跟慧就像什么东西呢? 【犹如灯光。】就像灯光一样,【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这是将定跟慧借著灯与光来比喻,其实以这样来比喻,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让你比较容易了解,缺点是你现在会执著本性是一种会发光的东西;本性是一种有形相的东西,你现在会执著我们的本性是一种可追寻的东西,因为他是用可见的物质去比喻,所以你现在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本性就是一种可以指陈的地方,其实不是!本性无形相,智慧心即是,智慧心是于行住坐卧随时起妙用,并不需要有一个体,以及有一个光,不是这样。本性的东西,当下智慧心就是作用,作用当下,就是空寂的东西,不必透过种种的比喻、有形相的东西,而产生错觉,但是在不得已之下,你若是用这样比喻,才能慢慢去体会。所以说用比喻是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让你比较容易了解,缺点是变成会认为本性是一种可指陈的东西,可以指得出来的东西,不对!本性是一种大智慧,智慧当下就是作用,你若是要论所有的作用,却又没有、又看不到,若说没有,它又清清楚楚;若说有,你又指不出来,就是这样。所以说: 【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也是一样。【善知识!本来正教】就是指我们佛教,佛、所教化,【无有顿渐,】没有顿根的人,也没有所谓渐教,【人性自有利钝。】有利与钝,根基利者悟性较快,根基钝者悟性则较慢,【迷人渐契,】契合,契就是合,契就是慢慢的合,契就是合,合这个本性。就是说烦恼较重的人,要一步一步的慢慢教导他。【悟人顿修。】因为他一悟即可直超如来地,直接就悟入本性的东西。【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自己若是悟得本性,自己若是见到本性,于一切就没有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其实法是无顿渐,迷悟有差别,迷根悟的差别而已。 【善知识!】划起来,【我此法门,从上以来,】从过去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划到这里,何谓无念为宗呢?他最重要的意思,意思就是说,若是要修顿法,第一,你要以无念为宗,作为我们的宗旨。所谓无念一定要记得,不是没有念头,是没有妄念,而不是没有净念,你要弄清楚!这个无念不是像死人一样,像枯木死灰一样、像石头一样,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众生有念,所以他要说一个无念,而你若是执著无念就是什么都没有,那你就失去妙有的作用,那又完蛋了,又落入这个断灭的顽空,这样又错误了!这个无念是对众生法、世俗法来说,因为世俗人他念念便起邪见,念念便起邪见,所以他为了破除众生的妄想,他只有告诉你,修禅、修顿悟法门,一定要先无念,无念就是万念俱息,要先停止这些。但是不是说什么念头都没有,他有清静念,如果说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他什么念头都没有,那跟死人一样了。有些人说:请问师父!佛陀是不是没有分别心?我说:对!佛陀是不是无念?我说:对!那么佛陀在吃饭时,不知道能不能分出那些是豆包、空心菜,或是知道那些是菱角吗?居然问这种问题,意思就是说,无分别心就像死人不动枯坐著。他不是这个意思,他无分别心、无念,就表示没有世俗的这个十恶八邪之念,所生起来的都是正念,都是本性之念,若是无念,那么我们的本性就完全失去作用了。所以我们的本性不失去作用以上,所产生的作用就是讲有念,有念也对,是指清静的念,无念是破除众生的妄念,你讲无念也不对,为什么?它有妙有,怎么讲无念呢?但是就众生位来说,就是要这样讲,一定要这样讲,如果说佛陀无念,那么他要如何度众生?佛陀为什么能了解过去无量劫来之事,那还是要念啊,念没有关系啊。所以要了解这个无念是什么意思,是没有妄念,而不是没有净念。其实妄是对净讲的,净是对妄讲的,是不得已的,其实连净、连妄,都是虚妄的东西。简单来说,无念当体就是空,当体就是妙有,只能这样讲,对不对?再来,无相为体,无相为体,你就可以合一切境界,无相为体,你就能于一切境界完全没有障碍,你往住坐卧、任何身口意当中,你以无相为体,你走到天涯海角,你都不会跟人起冲突,因为一切相不可得嘛!你内心存有大智慧,一切相不可得,既然一切相不可得,得失、善恶、是非、对错、人我全部没有,无相为体就是一合相,一合相就是所到之处都与空相应,无相为体就是所到之处全部与空相应,无所障疑,不论任何一种境界,都扰乱不了他,犹如虚空一样,无相嘛,既知无相他就能离相,他既然了解这个世间一切法皆是无常,刹那间在变化,没有一个永久性的东西,当然他就了解这个无相。这个无相若是再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于一切相透视,而不执著一相,叫做无相,而不是否认,否认。无相就是说我看到这个东西,而这个东西本来就无常,我不要移动它,我不用去分析它,我马上就知道这个不是永恒的东西,执著这个就是一种错误,连续的悲剧就会产生。金钱也是同样的意思,看到金钱,你也不必排除它,佛说这个钱是毒蛇,那是对下根器讲的啦,所以要远离,这是因为根基不够,那菩萨看这个金钱,那很可爱了!为什么?他不是为了贪嘛!所以你也不必舍弃金钱、也不必增加金钱,不管你有多少,都是空性的东西。简单来说,任何一个时间、空间的交会点,你完全进入透视,完全透视,不即不离,即心即佛。你也不要离开它;也不要执著它;也不舍弃它;但也不要取著它,也不要求它、也不要执著,无求无著,不取不舍,即心即佛,就是这个东西,不离当处就是本来面目,这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以无相为体,就完成了佛道,完成了佛道。无住为本,住就是执著,所到之处,包括行住坐卧一切生活,都不能动到念头,不能有一丝毫执著,那么你想了解佛是什么意思,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你想了解佛的境界是什么?他于一切法无所著,所以说:无住为本,无所住。所以《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独对一切相,当下就离开对一切相的执著。【无念者,于念而无念。】就是说每一个念头生起,就了解每一个念头无所著,所以称为无念。没有世俗执著的念,你于念念当中,而没有世俗八邪十恶之念,完全都是净念。讲净念也不对,为什么?净本身无念,但是不得不讲净念。佛本身无念,但是你讲本身无念,变成失去作用,所以念而无念,就变成无念而念,无念变成体,念变成作用,虽生念,但是每一个念头都是空性,称为无念,虽然每一个念头是离相无念的东西,但是作用又清清楚楚,所以变成没有办法的形容,变成只能说: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把无念当作是本体的话,那个念就是妙用,只能这样说明。所以简单来说,透过文字的形容,某一些道理总是会有偏差,没有办法的办法,也只有这种办法,慢慢去体会,慢慢去体会。于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独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这句话要画线,还是要画线,我们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本来的面目,就是对这个世界的善;对于世间的恶、好坏、好丑;乃至冤家或亲家;或是语言;独刺就是外境的一切,包括别人欺负我们、包括斗争,并将为空,就是全盘放下,不思酬害,没有报复的心,不能有报仇的心,不思酬害,我不会动念害你,保持这个如如不动的清净心,那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六祖坛经(6)》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