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会发一个愿:希望法界众生都能悟解,能觉悟了解。【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出家亦得, 【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所以因为六祖说这句话,是指本性得道理上来说,所以许多人,一直认为说不必出家,就是误解了六祖得意思,你注意看这一句哦!所以一贯道会误解,也同样是这样,道在俗,不在僧,道在俗家,不在庙,道在俗,不在庙,你就是看这段,这就是误解了六祖得意思。六祖的意思是说,若是能悟得,意思是说,你出家若是没有悟得,也是没有用;你在家若是悟得,就与出家相同,重点是要悟啊!对不对?所以说若要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不一定要在寺,一贯道,就拿这一句大作文章,其实就误解了,误解六祖的意思。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地善;在寺庙若是不修行,如西方人心恶。对不对?就是说要修,问题是在家好修、难修呢?你有没有悟呢?在家若是有悟的人举手,没有啊!没见到有人举手的,所以没有人悟啊。【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你的心若是自性清净,你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拜托你教导我们。【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无相颂。 【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倒何益?颂曰:心平何劳持戒,】心若平等,你不用持戒,这句话,大家也有很多误会,有很多误会,我的心平等了,也不用持戒了,任何坏事都胡作非为了。不是这个意思,心若平,意思就是说,你就没有一个所谓持戒的相,持戒是外表啦,一定要心平。这句话反过来说,心平自然就是持戒,经典的意思要会看,而不是常常说:我心地平和,不用持戒。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意思就是说,心地完成了平等心,你所谓的外在的持戒、威仪一切,都完成了持戒的次第。简单来说,心地如果平,就是一切持戒清净。【行直何用修禅,】行直,就是说不要扭曲别人;不要丑化别人,要很诚恳的通达我们的本性,行直,这个 【直】就是通达本性,这个 【直】照理说是通的意思,通。你若是行,通达我们的本性平等心,那么那有什么禅可修呢?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们的行有没有直呢?我们总是扭曲别人,众生都很会扭曲别人,都是用意识心来修行,所以他怎么会有本性的功夫呢?行直何用修禅。下面, 【恩则亲养父母,】什么是恩呢?要如何报恩呢?要亲养父母,好好的来孝养父母。什么叫做人情义礼呢? 【义则上下相怜,】怜就是扶持其患难饥寒,帮助困难的人,若是有一碗饭吃,就帮助那些没有一碗饭吃的人。所以我们十一月、十二月份,我们最近基金会要做一百十万的施舍,就是要做慈善,慈善。我们每年基金会都会做慈善,一百一十万。人情义理上下相怜,在上之人,能体恤这个在下的人;在下的人,能恭敬在上之人,扶持其患难饥寒。 【让则尊卑和睦,】我告诉诸位,这句话,这个【让】字,你要好好的去做,前面所说的都不难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这个字你不可缺少,这个 【让】字你把它圈起来,你一直看这个字,你的修养就会很好了,让!不论任何时间、不论任何空间,我都退步,让你赢,让你赢不代表我输,辩论,让;斗争,我让,对啊!别人占据我们差一、二千元,我退让。很奇怪!有忍辱、能退让的人,很奇怪!天地自然将他保佑得清清楚楚。但是这个让要用智慧,要用智慧,这个让你不能说变成完完全全不了解这个智慧的让,不了解智慧的让会变成如何呢?变成增长众生的恶业,增长众生的恶业。譬如说这个徒弟很恶劣,做师父的人想:我让。这样就完蛋了!这徒弟就得寸进尺的想:干脆慧律法师你退位,换我当主持吧!这个让是说拥有大智慧,对任何的根性他都能运用得当,这个让也没有那么简单,透过智慧心,处理的事情处理得恰倒好处。让则尊卑和睦,和睦就是恭敬,尊就是上辈,卑就是晚辈,和睦。一间道场若是有让,那么不得了了!所以这个道场我只有一个要求,不要有斗争,【忍则众恶无喧,】无 【喧】就是争吵,你若是有忍耐,透过本性的忍耐,一切恶就不会争执。【若能钻木出火,】把笔拿起来,比喻修行不怠,怠就是一个台湾的 【台】底下一个 【心】懈怠得 【怠】比喻修行不怠,必定见性,叫做钻木出火。钻木取火就是要再继续再继续……就是不能停,就是说我们内在密密关照,密密关照……随时都关照我们的起心动念,这是真的精进。二十四小时都一直关照我们的起心动念。人家问师父:师父!怎么修行?我说:注意你的念头,随时注意你的念头,这才是真正修行的人。是不是?若能钻木取火,钻木取火需要时间啊,需要时间,需要时间,就是说要继续,见到这个烟还不能停止,不能停止,我们已经有一点消息了,他不能停止,再继续关照,再继续关照。你若是修行不懈怠,必定见性。 【淤泥定生红莲。】把笔拿起来,淤泥就是烦恼,红莲就表示菩提,在烦恼淤泥,就像掉入泥沼中,就是我们的烦恼。我们人就是陷在烦恼当中,就像深陷于泥沼中,掉在里面了,掉在里面爬不起来。这个烦恼的淤泥,你若是有这种密密关照,你定生红莲,红莲就是赤色的莲花,叫做红莲,就是我们所谓的菩提。不怕烦恼,就怕你不觉悟。 【苦口的是良药,】 【的】就是的确,那个不能念作 de 。哦,苦口的是良药,的的确确是良药,是良药、好药,的确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逆耳一定是忠言,就是说要听他人的劝告。 【改过必生智慧,】所谓能言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你会说也要尽量去做,那么要改过,你才会产生智慧。护短,把笔拿起来,【短】就是过失,你一直,一直为了要保护自己的过失,这不是一个贤能的人,不生改过之心嘛。 【护短心内非贤。】你有过失,还一直想要强词夺理、强辩,那么那不是一个贤能的人。【日用常行饶益,】每一天都活在宽恕中,饶益、宽恕。所以中国的儒家思想是很了不起的,恕道,宽恕,就是这个耶酥讲的,要爱,要爱,要原谅人家, 【成道非由施钱,】你想成道,不是光布施钱就行了。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何必向外在求呢?求玄呢?玄就是说不可知的东西,搞这个一些希奇古怪的东西叫做玄,何劳向外求玄,菩提就是向你的心中找,你在外面一直找一直找,搞这个玄妙的东西,你怎么找也找不到啊。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听说;你听、讲,更要按照这样来修行,天堂就在我们眼前而已。 【师复曰:善知识!】 【总须依偈修行,】 【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这个 【法不相待】有几种意思,佛法不是对立的东西,佛法不是对立的东西,意思就是法不相待,就是说不二门的意思,法是不二,烦恼当下就是菩提。还有一种意思就是警惕大家,法不相待,一切法它不等待你,为什么?它无常嘛,这也可以这样解释。【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定慧一体第三】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划起来,六祖大师以什么为本啊?以定慧为本。 【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要认为定与慧是不同的,定与慧是同一体的东西, 【不是二。】我告诉诸位,明心见性是不二法门, 【定是慧体。】定是智慧之体, 【慧是定用。】智慧是定之用, 【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要记得!定慧等学才能明心见性,如果说,我们只有悟明道理,但是习气还是难断,那么这就是没有定,道理都了解,慈悲啦、喜舍心,但是你定力不够,这样就还没有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连习气都没有。【诸学道人,】二十四页,【莫言先定发慧】不要说先有定力才发智慧,或是说 【先慧发定各别。】各别就是将它分开。【作此见者,】作这种见解的人,【法有二相。】法有二相,变成定与慧不相同,所以又变成二个阶层。 【口说善语,心中不善,】嘴上虽然说善的言语,可是心中不善,因为你不能入不二法门嘛。【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虚有这个定慧,空有定慧就是虚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你的心是这样,口也同样是这样,你嘴上会说,心照著去做,这才叫做真正的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这也很重要!这句话要划,你自己好好修行,不在于诤,在座诸位!这是很平凡的字眼,但是意思就是说,你今天若是在这个道场修行,你就不要讲是非、斗争,二个人不要吵架,不要意见不同,若是有任何事情要慈悲、包容,慢慢的讨论,就是不要斗争。下面那一句要划起来,【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你学佛学到今天了,还老是有一个脾气在,还在争先后,还在争这个小事情,那你跟迷人没有什么两样。再继续划下去,【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你不断这个我赢你输;我老大你老小;我对你错;那么你就无法成就,你永远就是会痛苦,你也就不见本性。不断胜负,继续,【却增】就是继续,反而,反而,反而增加这个我法二执,不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善知识!】划下来,【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划到这里。什么叫一行三昧?把笔拿起来,唯专修一行,修习正定,专门修一法,那么六祖教我们专修的就是什么呢?行住坐卧,保持这个直心,通达本性的心,就是平等心、喜舍心、慈悲心、清净心,就是这种心,无求、无取无舍、无所著的心,常行,永远这种心,这就是一行三昧。你想想一个人行住坐卧都保持这种心,这是何等的境界啊? 【如净名经云:】就是《维摩诘经》所以这部《维摩诘经》我们把《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讲完之后,我们就是要讲《维摩诘经》。所以《净名经》这样说: 【直心是道场,…
《六祖坛经(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