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6)▪P3

  ..續本文上一頁就會發一個願:希望法界衆生都能悟解,能覺悟了解。【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出家亦得, 【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所以因爲六祖說這句話,是指本性得道理上來說,所以許多人,一直認爲說不必出家,就是誤解了六祖得意思,你注意看這一句哦!所以一貫道會誤解,也同樣是這樣,道在俗,不在僧,道在俗家,不在廟,道在俗,不在廟,你就是看這段,這就是誤解了六祖得意思。六祖的意思是說,若是能悟得,意思是說,你出家若是沒有悟得,也是沒有用;你在家若是悟得,就與出家相同,重點是要悟啊!對不對?所以說若要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不一定要在寺,一貫道,就拿這一句大作文章,其實就誤解了,誤解六祖的意思。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地善;在寺廟若是不修行,如西方人心惡。對不對?就是說要修,問題是在家好修、難修呢?你有沒有悟呢?在家若是有悟的人舉手,沒有啊!沒見到有人舉手的,所以沒有人悟啊。【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你的心若是自性清淨,你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爲教授。】拜托你教導我們。【師言:吾與大衆作無相頌。】無相頌。 【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發出家于倒何益?頌曰:心平何勞持戒,】心若平等,你不用持戒,這句話,大家也有很多誤會,有很多誤會,我的心平等了,也不用持戒了,任何壞事都胡作非爲了。不是這個意思,心若平,意思就是說,你就沒有一個所謂持戒的相,持戒是外表啦,一定要心平。這句話反過來說,心平自然就是持戒,經典的意思要會看,而不是常常說:我心地平和,不用持戒。根本就不是這個意思!意思就是說,心地完成了平等心,你所謂的外在的持戒、威儀一切,都完成了持戒的次第。簡單來說,心地如果平,就是一切持戒清淨。【行直何用修禅,】行直,就是說不要扭曲別人;不要醜化別人,要很誠懇的通達我們的本性,行直,這個 【直】就是通達本性,這個 【直】照理說是通的意思,通。你若是行,通達我們的本性平等心,那麼那有什麼禅可修呢?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但是我們的行有沒有直呢?我們總是扭曲別人,衆生都很會扭曲別人,都是用意識心來修行,所以他怎麼會有本性的功夫呢?行直何用修禅。下面, 【恩則親養父母,】什麼是恩呢?要如何報恩呢?要親養父母,好好的來孝養父母。什麼叫做人情義禮呢? 【義則上下相憐,】憐就是扶持其患難饑寒,幫助困難的人,若是有一碗飯吃,就幫助那些沒有一碗飯吃的人。所以我們十一月、十二月份,我們最近基金會要做一百十萬的施舍,就是要做慈善,慈善。我們每年基金會都會做慈善,一百一十萬。人情義理上下相憐,在上之人,能體恤這個在下的人;在下的人,能恭敬在上之人,扶持其患難饑寒。 【讓則尊卑和睦,】我告訴諸位,這句話,這個【讓】字,你要好好的去做,前面所說的都不難了解,在日常生活中,這個字你不可缺少,這個 【讓】字你把它圈起來,你一直看這個字,你的修養就會很好了,讓!不論任何時間、不論任何空間,我都退步,讓你贏,讓你贏不代表我輸,辯論,讓;鬥爭,我讓,對啊!別人占據我們差一、二千元,我退讓。很奇怪!有忍辱、能退讓的人,很奇怪!天地自然將他保佑得清清楚楚。但是這個讓要用智慧,要用智慧,這個讓你不能說變成完完全全不了解這個智慧的讓,不了解智慧的讓會變成如何呢?變成增長衆生的惡業,增長衆生的惡業。譬如說這個徒弟很惡劣,做師父的人想:我讓。這樣就完蛋了!這徒弟就得寸進尺的想:幹脆慧律法師你退位,換我當主持吧!這個讓是說擁有大智慧,對任何的根性他都能運用得當,這個讓也沒有那麼簡單,透過智慧心,處理的事情處理得恰倒好處。讓則尊卑和睦,和睦就是恭敬,尊就是上輩,卑就是晚輩,和睦。一間道場若是有讓,那麼不得了了!所以這個道場我只有一個要求,不要有鬥爭,【忍則衆惡無喧,】無 【喧】就是爭吵,你若是有忍耐,透過本性的忍耐,一切惡就不會爭執。【若能鑽木出火,】把筆拿起來,比喻修行不怠,怠就是一個臺灣的 【臺】底下一個 【心】懈怠得 【怠】比喻修行不怠,必定見性,叫做鑽木出火。鑽木取火就是要再繼續再繼續……就是不能停,就是說我們內在密密關照,密密關照……隨時都關照我們的起心動念,這是真的精進。二十四小時都一直關照我們的起心動念。人家問師父:師父!怎麼修行?我說:注意你的念頭,隨時注意你的念頭,這才是真正修行的人。是不是?若能鑽木取火,鑽木取火需要時間啊,需要時間,需要時間,就是說要繼續,見到這個煙還不能停止,不能停止,我們已經有一點消息了,他不能停止,再繼續關照,再繼續關照。你若是修行不懈怠,必定見性。 【淤泥定生紅蓮。】把筆拿起來,淤泥就是煩惱,紅蓮就表示菩提,在煩惱淤泥,就像掉入泥沼中,就是我們的煩惱。我們人就是陷在煩惱當中,就像深陷于泥沼中,掉在裏面了,掉在裏面爬不起來。這個煩惱的淤泥,你若是有這種密密關照,你定生紅蓮,紅蓮就是赤色的蓮花,叫做紅蓮,就是我們所謂的菩提。不怕煩惱,就怕你不覺悟。 【苦口的是良藥,】 【的】就是的確,那個不能念作 de 。哦,苦口的是良藥,的的確確是良藥,是良藥、好藥,的確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逆耳一定是忠言,就是說要聽他人的勸告。 【改過必生智慧,】所謂能言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你會說也要盡量去做,那麼要改過,你才會産生智慧。護短,把筆拿起來,【短】就是過失,你一直,一直爲了要保護自己的過失,這不是一個賢能的人,不生改過之心嘛。 【護短心內非賢。】你有過失,還一直想要強詞奪理、強辯,那麼那不是一個賢能的人。【日用常行饒益,】每一天都活在寬恕中,饒益、寬恕。所以中國的儒家思想是很了不起的,恕道,寬恕,就是這個耶酥講的,要愛,要愛,要原諒人家, 【成道非由施錢,】你想成道,不是光布施錢就行了。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何必向外在求呢?求玄呢?玄就是說不可知的東西,搞這個一些希奇古怪的東西叫做玄,何勞向外求玄,菩提就是向你的心中找,你在外面一直找一直找,搞這個玄妙的東西,你怎麼找也找不到啊。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聽說;你聽、講,更要按照這樣來修行,天堂就在我們眼前而已。 【師複曰:善知識!】 【總須依偈修行,】 【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衆人且散,】這個 【法不相待】有幾種意思,佛法不是對立的東西,佛法不是對立的東西,意思就是法不相待,就是說不二門的意思,法是不二,煩惱當下就是菩提。還有一種意思就是警惕大家,法不相待,一切法它不等待你,爲什麼?它無常嘛,這也可以這樣解釋。【衆人且散,吾歸曹溪。衆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定慧一體第叁】 【師示衆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爲本。】劃起來,六祖大師以什麼爲本啊?以定慧爲本。 【大衆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要認爲定與慧是不同的,定與慧是同一體的東西, 【不是二。】我告訴諸位,明心見性是不二法門, 【定是慧體。】定是智慧之體, 【慧是定用。】智慧是定之用, 【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要記得!定慧等學才能明心見性,如果說,我們只有悟明道理,但是習氣還是難斷,那麼這就是沒有定,道理都了解,慈悲啦、喜舍心,但是你定力不夠,這樣就還沒有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連習氣都沒有。【諸學道人,】二十四頁,【莫言先定發慧】不要說先有定力才發智慧,或是說 【先慧發定各別。】各別就是將它分開。【作此見者,】作這種見解的人,【法有二相。】法有二相,變成定與慧不相同,所以又變成二個階層。 【口說善語,心中不善,】嘴上雖然說善的言語,可是心中不善,因爲你不能入不二法門嘛。【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虛有這個定慧,空有定慧就是虛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你的心是這樣,口也同樣是這樣,你嘴上會說,心照著去做,這才叫做真正的善。【內外一種,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這也很重要!這句話要劃,你自己好好修行,不在于诤,在座諸位!這是很平凡的字眼,但是意思就是說,你今天若是在這個道場修行,你就不要講是非、鬥爭,二個人不要吵架,不要意見不同,若是有任何事情要慈悲、包容,慢慢的討論,就是不要鬥爭。下面那一句要劃起來,【若诤先後,即同迷人。】你學佛學到今天了,還老是有一個脾氣在,還在爭先後,還在爭這個小事情,那你跟迷人沒有什麼兩樣。再繼續劃下去,【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你不斷這個我贏你輸;我老大你老小;我對你錯;那麼你就無法成就,你永遠就是會痛苦,你也就不見本性。不斷勝負,繼續,【卻增】就是繼續,反而,反而,反而增加這個我法二執,不離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善知識!】劃下來,【一行叁昧者,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劃到這裏。什麼叫一行叁昧?把筆拿起來,唯專修一行,修習正定,專門修一法,那麼六祖教我們專修的就是什麼呢?行住坐臥,保持這個直心,通達本性的心,就是平等心、喜舍心、慈悲心、清淨心,就是這種心,無求、無取無舍、無所著的心,常行,永遠這種心,這就是一行叁昧。你想想一個人行住坐臥都保持這種心,這是何等的境界啊? 【如淨名經雲:】就是《維摩诘經》所以這部《維摩诘經》我們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講完之後,我們就是要講《維摩诘經》。所以《淨名經》這樣說: 【直心是道場,…

《六祖壇經(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六祖壇經(7)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