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物理學和佛學的關系
劉洪斌
緒論
孫中山先生指出,佛教是現代科學之母。信矣。
佛學,是一部大百科全書,記載著曆代先賢在各方面的不懈探索,達到了人類文明的最高峰,因此,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之說。
本文著重談談現代物理學和佛學的關系。
物理學作爲形而下學,地位雖然不高,但可以很好地诠釋佛學,使得研究佛學的人做到知其然,並且知其所以然。
現代物理學面臨一個很大的困難,就是如何統一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從而締造一個大統一物理學理論,進而解釋自然界。爲此,愛因斯坦付出了下半生的寶貴時間,可惜未獲成功。
竊以爲,解決大統一難題的方法就是引進佛學,爲什麼呢?因爲物理學的發展有二條腿,一條是宗教,一條是哲學。最著名的,就是佛教的“一乘道”理論。
那麼,什麼是“一乘道”呢?
一、一乘道
“一乘道”理論是用來解釋大自然的,現實情況很能說明問題,就是太陽光照在綠草上,草生長,牛羊吃草,人喝牛奶吃牛羊肉,拉出來的糞便可以種蘑菇,最後的殘渣回歸草地,又可以促進綠草的生長。大自然就是這樣循環。
這就是“一乘道”。
在這個現象背後,隱藏著一個真理,就是能量守恒及轉化定律。
有人問洞山良介禅師,如何是佛?禅師答“麻叁斤”,其實說的也是這個現象。
太陽光照在麻草上,麻草生長,人們收獲了麻草,曬幹後可以織成麻布,做成麻衣、麻袋,進行使用,日久以後,東西破舊了,可以燒成灰,撒到大田裏,又可以促進麻草的生長。
二者的不同之處:一個是吃,一個是用。
物理學家爲了統一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目光專注在引力場、電磁場、弱場、強場等四種場的統一上,遭到了失敗,我分析原因是:場是能量的天然存儲器,而不是能量本身。
聯系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大統一物理學理論,只能是能量守恒及轉化定律。整個物理學是以能量守恒及轉化定律開始,也以這個定律結束。當今最高深的M理論,最後得到的結果,也是能量守恒及轉化定律。
二、因果論
佛學的叁大基石就是一乘道、因果論、肯定一切否定一切的理論。
《金剛經》就是以否定一切的思辨方式來論述的,其中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中又有否定。
本文要說的佛學最根本的基礎––因果論,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釋迦牟尼佛放棄苦行,在菩提樹下靜坐七日,最後睹明星而悟道,他悟到了什麼?
臺灣佛學家南懷瑾先生在《怎樣印證佛法》開篇中認爲,釋尊悟到的是緣起性空,所謂緣聚則有、緣盡則散,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如此,古人的因緣說,現在叫因果理論。
近代物理學,爲佛學做了科學的證明。我們知道,客觀世界由原子構成,原子有一個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外面有電子圍著原子核快速轉動。質子、中子、電子作爲基本粒子,又是怎麼來得呢?共振態粒子的發現,揭開了基本粒子的奧秘。形成基本粒子的外因是物質波的交彙,交彙處形成一個波包;內因是交彙處發生了共振。這樣産生了一個基本粒子。
在物理學研究的最前沿,既是物理學,又是哲學。
物理學上叫共振,哲學上稱因果。
現代宇宙學說宇宙始于一次大爆炸,那麼,大爆炸以前宇宙是啥樣?爆炸的中心在哪?一次大爆炸能産生那麼多能量(E="mc2)
世界統一于物質,而物質是不生不滅的,所以宇宙無所謂起點,它就是一種存在。宇宙的最小組成成分----基本粒子,決定了它的性質,宇宙起源于共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覺悟,悟到的緣起性空,也就是悟到了世界産生的第一因,即因果理論。
曾經有人去老和尚那裏請教佛法真谛,老和尚說挑水去、掃地去,奧妙在哪兒呢?答案就是因果理論,掃是因,地上幹淨是果;挑水是因,有水喝是果。按照知行如一的觀點,生活中我們就要曉得善有善報,惡有惡果。
印光大師說,通宗通教之後,也是從因果起修。
如果我們多行善事,不爲惡業,未來還會不美好嗎?
叁、量子力學與人類社會
量子物理學雖然是解釋微觀粒子運動情況的理論,但同樣也適合于人類社會。
如果我們把銀河系看成是一碗米,那麼太陽就似一粒米,圍繞它轉的地球就像灰塵一樣小,地球上的人不就像基本粒子一樣大小嗎?
愛因斯坦在反對哥本哈根學派時說,上帝不擲骰子。其實是他疏忽了,大自然確實是隨機的,因爲物質波是幾率波。
在量子力學中,最著名的,要數海森伯的測不准原理,即我們不能同時測得微觀粒子的動量和位置。
佛學上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曾有一個外道梵志,手裏握著一只小鳥去見佛祖,他問佛,我手心裏的小鳥是死是活?很顯然,如果世尊答活,他將暗暗用力將鳥捏死;如果世尊答死,他將放飛小鳥。
世尊反應很快,他跨到門檻上,一只腳踏在門裏,另一只腳在門外,反問道,我是出門還是進門?
我們每個人,就像是踏在善惡之門上,爲善還是爲惡,決定權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將來的善報或惡果就不問自知了。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我們扔一枚硬幣至空中,落地後硬幣是正面朝上,還是反面朝上?
答案當然是不確定。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扔得次數足夠多,正反面朝上的幾率都是50%。硬幣在空中飛行時,相當于波特性;硬幣落地後不動,相當于粒子特性,這樣,就很容易理解基本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表現爲波,或表現爲粒子,當然是測不准。
我們每個人一生所爲善惡參半,若能加以自覺控製,將能止于至善。
在哲學上,給我們的啓發更大,唯物主義就像是粒子理論,而唯心主義就是波動理論。雖然二者有差異,但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爲了揭開大自然的奧秘,而這個迷點,就是世界的本源。
世界統一于物質,物質的根本是能量。粒子中儲存有能量,波傳遞著能量。現在看來,基本粒子是物質場中的一個奇異點,並且它本身也是一個場,而場是能量的天然存儲器;物質波,對應著波能,也能計算。一切的核心,都指向了能量。
四、認識論
大家知道,哲學由叁部分組成,即形而上學、倫理學和認識論。在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上,天臺宗祖師智顗認爲,應該做內省的功夫,即所謂向內心做自我複歸,很顯然,他的觀點在認識論上屬于唯心論的先驗論。
然而,佛教所持的方法是包括二個方面的,除此之外,還有唯物論的反映論。
《五燈會元》緒中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有二個獵人打到一頭野豬,釋尊想去瞧一瞧是什麼樣子,一徒弟說您是知道一切的聖人,還用得著親自去看嗎?釋迦牟尼佛答道,也要看過。
很顯然,世尊所持的觀點是唯物論的反映論。因此,必須通過二種認識論,且不斷比較使用,我們才能正確地認識世界。
五、認識物理學要上升到哲學的高度
在物理學研究的最前沿,既是物理學,又是哲學。在科學上,要知其然,並且知其所以然;在哲學上,又要回答一個什麼問題呢?
有這麼一個故事:中國道教二祖莊子有一天和他最要好的朋友---惠子,一起去郊外踏青,路過一個池塘時,見一條魚突然躍出水面,在空中劃出一條美麗的弧線,然後落入水中,自在地擺動尾巴,歡快地遊走了。莊子見狀道:“此魚從容也。”
惠施道:“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它從容不迫呢?”
莊子言:“你又不是我,怎麼曉得我不知道呢?”
以上這個故事,劃分了哲學上的可知論和不可知論,也就是人類所有學問都要回答的問題。
對于宇宙、對于我們自身,究竟是怎樣的?這些曆來是仁人志士所推究的目標。
毛澤東同志認爲:世界上的學問有二門,一門是自然科學,一門是社會科學,哲學是對二者的概括和總結。
在哲學上,劃分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二大陣營。唯物主義認爲:世界統一于物質。這是唯物主義的一元論。
那麼,什麼是物質呢?列甯指出:“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但能爲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的客觀實在。”很顯然,列甯所說的物質就是能量。可惜的是,唯物主義到此爲止了。
只有佛教,對能量做過研究。一、認爲能量是不生不滅的,佛學上稱爲“無生法忍”;二、認爲能量是完全遵循一乘道原則的,佛教稱爲“禅境”。
本人對能量總結出七大特點:
1、多樣性,有電能、機械能、勢能、質能、熱能、磁能等等。
2、不生不滅性。
3、嚴格遵循能量守恒及轉化定律。
4、客觀實在性。
5、物極必反特性。
6、有量變到質變的特性。
7、矛盾性,是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對立統一。
物質、心所指的都是能量,大自然就是由能量變現的,天主教稱其爲上帝,佛教徒稱其爲佛,物理學家稱其爲能量,唯物主義者稱其爲物質,其實指得是同一樣東西---能量。
六、世界觀和方法論
有這樣一個畫面:有一個人見到地上有一個阿拉伯數字6,在他對面的人卻說是9,這就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立場上的差別,所謂立場不同觀點就不同。而所指的都是這個數學符號,標的物是一致的。
這個要說明的東西就是大自然,就是物質,就是能量。唯物主義說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唯心主義說世界是心理作用,所謂叁界唯心,由于物質是不生不滅的,還沒生呢,不是心理是什麼?
物質、心所指的都是能量,大自然是由能量變現的。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有差別的,毛澤東同志認爲,有差異就有矛盾。因此,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是有矛盾的,它們既對立,又統一,符合對立統一規律,統一于物…
《現代物理學和佛學的關系(劉洪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