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代物理學和佛學的關系(劉洪斌)▪P2

  ..續本文上一頁質,即統一于能量。

  按照“禅心指月”的說法,唯心主義是指月之手,並不是佛教所要推崇的,標的物是“月”,指能量,以及怎樣超越物質世界。

  那麼,怎樣從物質中超脫出來呢?因爲人是有精神靈魂的呀?答案是利用物質不生不滅的特點。

  大家體會一下,不生是怎樣的境界?

  古往今來,在對大自然的認識上,産生了多如牛毛的學派,比如有:古典主義、自然主義、形式主義、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神秘主義、工具主義、民主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存在主義等等,不可稱數,物理學研究用得是實證主義,它們都是指月之手。

  通過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我們得到了佛家的“好像主義”。

  諸多主義猶如淤泥,而“好像主義”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

  臺灣佛學家南懷瑾在《南禅七日》視頻中,也說是好像;縱觀《大般若經》洋洋萬言,說的就是“好像主義”。

  按照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的哲學原則,我們可以得到結論:大自然是好像的、仿佛的,一切都是好像的。

  怎樣達到這個境界呢?有一個時空通道,叫做不二法門,就是遠離有我,並且遠離無我,有我無我一如,真實如常,平平常常。南泉禅師所謂平常心是道。

  一切都會過去,唯有真理永存。這個真理,就是“好像主義”。

  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只看到地球文明的中段,而“好像主義”是地球文明的始終。

   假傳萬卷書,真傳二個字---好像。

   七、宇宙觀

  當今物理學發達異常,但是發展方向,毫無目的。對于宇宙,我們知道了多少?已經揭開大自然的神秘面紗了嗎?

  整個宇宙由叁個重要元素組成,那就是時間、空間、能量。

  初期,是牛頓的絕對宇宙觀。

  其次,是愛因斯坦相對的宇宙觀,即認爲宇宙是有限無邊的,空間有限,時間無邊,像個球形。

  當代著名科學家史蒂文·霍金認爲宇宙始于大爆炸,通過哈勃望遠鏡,科學家們計算出宇宙的直徑是180億光年至220億光年,宇宙現在膨脹中。

  我們不禁要問,有限無邊的宇宙外面是什麼?大爆炸以前宇宙是什麼樣子?

  科學家的宇宙觀,是原始的宇宙觀,是不能揭開宇宙奧秘的。

  解決的方法,就是對他們的宇宙觀進行抽象加工,也可以借鑒古人,這就是禅學的宇宙觀。

  釋迦牟尼佛有叁十二種宇宙觀,因此,佛教對大自然的認識,是很徹底的,也是很負責的。

  佛說一粒沙裏有叁千大千世界,這是符合廣義相對論的,因爲時空的大小是相對的。對于一個人來說,一間房間只有幾十平米大,而對于一個細菌來講,空間該有多大啊!所以不能機械地用人的角度、觀點、眼睛、感情來看宇宙。

  比如,普遍認爲時間是一維的。

  事實並非如此,因爲時間是空間這個物理量派生出來的,他就像是一根頭發絲,遠看是一維的,近看卻是叁維的。

  正因爲如此,佛學有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之說。

  同樣的,宇宙可以容納電子,電子裏也可以放進大宇宙。

  因爲時空都是相對的。

  比如黑洞,夠大吧,但它完全能放進中微子裏去,因爲二者的物理性質一致,黑洞就是一個大的基本粒子。

  分析絕對的宇宙觀的結果,由于質量無限,宇宙將最終塌陷,黑洞的産生原因正是如此。當今的宇宙是相對的宇宙觀和絕對的宇宙觀的對立統一,現在是相對的宇宙,由于宇宙在膨脹,將來是絕對的宇宙。

  宇宙産生于大爆炸的理論有待商榷。關于宇宙的産生時間,它是由世界的本源---物質決定的,由于物質是不生不滅的,所以決定了宇宙也是不生不滅的,無所謂開始和結束,他就是一種存在。唯物主義認爲,世界統一于物質,物質就是能量,宇宙就像是一個大的物質場,裏面存儲有能量,場是能量的天然存儲器。

  本人認爲,現今觀察到的宇宙,只是一個肥皂泡,而真正的整個宇宙,卻是一大盆肥皂泡。

  有趣的是,品茗時,瞧著茶盤上排列整齊的數個茶杯陣,我想,這不就是宇宙嗎?我拿起其中一個茶杯,想象那茶杯由數億個原子構成,每個原子類同于一個太陽系,繞著的電子就像是地球,那上面的60億人中有我,正在大談宇宙觀呢。拿著茶杯沈思的境界,很神奇。

   佛曾言:“視大千世界如一砢子。”

   八、第一因

  有二個問題是當今科學界最頭疼的,一個是宇宙的成因,另一個就是生命的起源,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在哲學上,叫做第一因,即什麼是自然界千姿百態的起源呢?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釋尊出家修道,也正是爲了尋求這個答案。世尊睹明星而覺悟,正是發現了大自然的這個奧秘,即一切的緣起是空無,所謂緣起性空,終歸于空。而“有”是相對的暫時的存在,是假有,是因緣和合有,是“場”有。

  在物理學上,客觀表現爲基本粒子都是共振態,關鍵是能量從傳遞狀態轉化爲滯留狀態,能量被儲存了起來,具體事物就是場。組成客觀世界的基本粒子內部都是場,存儲有能量,場是能量的天然存儲器。

  比如聽音樂,怎樣感知音樂的內涵呢?關鍵是和音樂旋律産生共鳴,這樣聽者才會有感知。

  共振、共鳴其實是一回事,通過這個途徑,我們才找到自然的起源。深究下去,我們能發現事物産生的內因和外因,而共振是內因則確定無疑。

  在生物學上,雞和蛋的先後,就是誰是因誰是果的倒溯,答案當然是巴莆洛夫的條件反射機製。

  本人曾看過一部科教片,科學上認爲蛋在先的可能性要大一些。而生命的起源必定離不開閃電對水中原始雞蛋的刺激作用。

  有一個物理學實驗是這樣的,1.02兆電子伏特的光照射到鉛板上,能産生一個正電子和一個負電子。

  很明顯,是光傳遞的能量停留了下來,轉化爲電子的靜質能了。鉛板的原子核電場和光波的交彙是外因;交彙處發生共振,使得光的振幅疊加,形成共振態,這是內因。共振態的客觀表現是一個場。

  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許多事物,就是不斷與這個那個場發生共振,這樣才能感知世界萬物的存在。

  禅宗有個公案,就是說有人發現一頭老虎脖頸上套有鈴铛,怎麼解下來呢?一聰慧的僧人說,解鈴還須系鈴人,就是這個道理,因果倒退上去,就發現了第一因。

  記得小時候玩伴問我,世上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當時我爲之語塞。現在曉得了緣起性空的道理,真相就大白了:由于古時候地球上還沒有生命,所以既沒有雞,也沒有蛋。

  緣起性空的發現,是釋迦牟尼佛對人類的極大貢獻。

   同時,可知宇宙的起因不是大爆炸,而是共振。

   九、質量的來源

  有一派哲學家認爲:物質是無限可分的,所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分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必然是虛無主義。數學公式是Lim(n→∽)1/2n=0,這個極限數學公式是很能說明問題的。

  古希臘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德谟克利特所用“原子”一詞,就是“不可分割”的意思,對原子的否定,必然走向虛無主義。在這裏劃分了唯物主義的局限性。

  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裏所闡述的微粒說,與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物理學上,對原子的再分割,證明它是由電子、質子、中子等基本粒子構成的。最小的基本粒子是光子,光子的半徑爲零,是不可再分割的。以前認爲,光的媒質是“以太”,現代物理學證明,“以太”是不存在的。

  不是嗎?就這樣,物質世界走向了虛無主義。

  禅宗六祖慧能所謂“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虛無主義這種境界的很好寫照。

  那麼,大自然究竟是怎樣的呢?

  我認爲,宇宙是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對立統一。

  爲什麼這麼說呢?

  這是由物質的性質所決定的,因爲物質是不生不滅的,不生就是虛無主義,不滅就是存在主義,因此說宇宙是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對立統一。

  這個觀點不但有物理學意義,而且有宗教意義。知道了大自然是不生不滅的,人們將安詳地面對死亡,所謂生死是現象,不生不滅是本質。

  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得到一個意外的收獲,就是可推導出物質質量的來源。

  大家知道,光是靠物質場來傳遞的,由于物質場是沒有媒質的,是以太構成的,以太的質量爲零,是個無窮小量。

  實驗有1.02兆電子伏特的光,打在鉛板上,可産生一對電子偶。可見電子由光轉化而來。

  電子的結構是個電磁場,但電子是有質量的。數學上有“有限個無窮小量的和爲零,無限個無窮小量的和不爲零。”

  由此可知,電子由無限多個以太組成,這就是電子質量的來源。

  而以太是不存在的,這樣我們可知古人“有生于無”的觀點,是多麼科學、多麼深刻。美國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主弗蘭克,也佩服中國古賢的“有生于無”理論。

  在數學上,我們可以計算質量的大小:m=E/c2.

   由于知道了質量來源于無限多個以太所構成的場,因此,物理學家希格斯關于質量的來源之說,是有待討論的。由于以太的不存在,希格斯所說的玻色子是永遠找不到的,那麼,歐洲強子對撞機的建造,這個錢我看花得冤枉。

   十、循環論

  唯心主義不能被一棍子打死,也有可取之處。比如循環論。

  客觀世界確實有循環現象,除了前文所述吃的、用的以外,還有地球上水的循環。

  太陽光照射到太平洋上,使得海水蒸發,升到空中變成白雲,風將雲彩吹到喜馬拉雅山,降溫後變成雨水落到地面,由于地勢的高低,在地球引力勢能的作用下,又彙成河流,流向東海。小溪、瀑布、湖泊等自然景觀,全面的俯視,不正是水的循環嗎?同樣,一年四季的變化也是一種循環現象。

  因此,古人總結出的唯心主義的循環論是有道理的。當然,也不能否定進化論。然而請問,有沒有退化現象呢?

  其實,大自然是進化論和循環論的對立統一,循環論是生存,進化論是發展。

   至于人生命現象的六道輪回,星系的生生死死,那也是循環現象,只不過,更有趣。

   十一、心是什麼

   佛教所謂“心即是佛”、“心是宇宙”、“叁界唯心”,那麼,心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它不是指得我們肉做的紅嘟嘟的心,這一點,是要先排除的。其次,心的種類數不勝數,有誠心、粗心、小心、細心、擔心、開心等等。曾有西方學者請了中國西藏的喇嘛、禅宗的高僧,研究了半天,也沒搞清楚心是什麼。其實,心就是一個物質場,而場是能量的天然存儲器,根本的仍是能量,而能量是世界的本源。

  東方文化與西學不同之處,是整體的看待一切,也就是把世界萬物看成一個場。對應的,有物理學上的量子場論。

  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的玄學,其實就是哲學上的量子場論。

  玄學現在叫形而上學。

  現代西方學者也發現了這個奧秘,著名的有蝴蝶效應,就是大西洋這邊有一只蝴蝶煽動翅膀,甚至能在大西洋的另一邊引起一場大風暴。

  打個比方,心好比是一個面團,可以捏成千姿百態的面人。而我們心的扭曲,才形成了各種心情。

  發展起來,才形成了唯心主義。

   至于現在的中學哲學老師,把唯心主義說成是,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那就走得太遠了。

  

  

《現代物理學和佛學的關系(劉洪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