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质,即统一于能量。
按照“禅心指月”的说法,唯心主义是指月之手,并不是佛教所要推崇的,标的物是“月”,指能量,以及怎样超越物质世界。
那么,怎样从物质中超脱出来呢?因为人是有精神灵魂的呀?答案是利用物质不生不灭的特点。
大家体会一下,不生是怎样的境界?
古往今来,在对大自然的认识上,产生了多如牛毛的学派,比如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形式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神秘主义、工具主义、民主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存在主义等等,不可称数,物理学研究用得是实证主义,它们都是指月之手。
通过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我们得到了佛家的“好像主义”。
诸多主义犹如淤泥,而“好像主义”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台湾佛学家南怀瑾在《南禅七日》视频中,也说是好像;纵观《大般若经》洋洋万言,说的就是“好像主义”。
按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的哲学原则,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大自然是好像的、仿佛的,一切都是好像的。
怎样达到这个境界呢?有一个时空通道,叫做不二法门,就是远离有我,并且远离无我,有我无我一如,真实如常,平平常常。南泉禅师所谓平常心是道。
一切都会过去,唯有真理永存。这个真理,就是“好像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只看到地球文明的中段,而“好像主义”是地球文明的始终。
假传万卷书,真传二个字---好像。
七、宇宙观
当今物理学发达异常,但是发展方向,毫无目的。对于宇宙,我们知道了多少?已经揭开大自然的神秘面纱了吗?
整个宇宙由三个重要元素组成,那就是时间、空间、能量。
初期,是牛顿的绝对宇宙观。
其次,是爱因斯坦相对的宇宙观,即认为宇宙是有限无边的,空间有限,时间无边,像个球形。
当代著名科学家史蒂文·霍金认为宇宙始于大爆炸,通过哈勃望远镜,科学家们计算出宇宙的直径是180亿光年至220亿光年,宇宙现在膨胀中。
我们不禁要问,有限无边的宇宙外面是什么?大爆炸以前宇宙是什么样子?
科学家的宇宙观,是原始的宇宙观,是不能揭开宇宙奥秘的。
解决的方法,就是对他们的宇宙观进行抽象加工,也可以借鉴古人,这就是禅学的宇宙观。
释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种宇宙观,因此,佛教对大自然的认识,是很彻底的,也是很负责的。
佛说一粒沙里有三千大千世界,这是符合广义相对论的,因为时空的大小是相对的。对于一个人来说,一间房间只有几十平米大,而对于一个细菌来讲,空间该有多大啊!所以不能机械地用人的角度、观点、眼睛、感情来看宇宙。
比如,普遍认为时间是一维的。
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时间是空间这个物理量派生出来的,他就像是一根头发丝,远看是一维的,近看却是三维的。
正因为如此,佛学有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之说。
同样的,宇宙可以容纳电子,电子里也可以放进大宇宙。
因为时空都是相对的。
比如黑洞,够大吧,但它完全能放进中微子里去,因为二者的物理性质一致,黑洞就是一个大的基本粒子。
分析绝对的宇宙观的结果,由于质量无限,宇宙将最终塌陷,黑洞的产生原因正是如此。当今的宇宙是相对的宇宙观和绝对的宇宙观的对立统一,现在是相对的宇宙,由于宇宙在膨胀,将来是绝对的宇宙。
宇宙产生于大爆炸的理论有待商榷。关于宇宙的产生时间,它是由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的,由于物质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决定了宇宙也是不生不灭的,无所谓开始和结束,他就是一种存在。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就是能量,宇宙就像是一个大的物质场,里面存储有能量,场是能量的天然存储器。
本人认为,现今观察到的宇宙,只是一个肥皂泡,而真正的整个宇宙,却是一大盆肥皂泡。
有趣的是,品茗时,瞧着茶盘上排列整齐的数个茶杯阵,我想,这不就是宇宙吗?我拿起其中一个茶杯,想象那茶杯由数亿个原子构成,每个原子类同于一个太阳系,绕着的电子就像是地球,那上面的60亿人中有我,正在大谈宇宙观呢。拿着茶杯沉思的境界,很神奇。
佛曾言:“视大千世界如一砢子。”
八、第一因
有二个问题是当今科学界最头疼的,一个是宇宙的成因,另一个就是生命的起源,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在哲学上,叫做第一因,即什么是自然界千姿百态的起源呢?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释尊出家修道,也正是为了寻求这个答案。世尊睹明星而觉悟,正是发现了大自然的这个奥秘,即一切的缘起是空无,所谓缘起性空,终归于空。而“有”是相对的暂时的存在,是假有,是因缘和合有,是“场”有。
在物理学上,客观表现为基本粒子都是共振态,关键是能量从传递状态转化为滞留状态,能量被储存了起来,具体事物就是场。组成客观世界的基本粒子内部都是场,存储有能量,场是能量的天然存储器。
比如听音乐,怎样感知音乐的内涵呢?关键是和音乐旋律产生共鸣,这样听者才会有感知。
共振、共鸣其实是一回事,通过这个途径,我们才找到自然的起源。深究下去,我们能发现事物产生的内因和外因,而共振是内因则确定无疑。
在生物学上,鸡和蛋的先后,就是谁是因谁是果的倒溯,答案当然是巴莆洛夫的条件反射机制。
本人曾看过一部科教片,科学上认为蛋在先的可能性要大一些。而生命的起源必定离不开闪电对水中原始鸡蛋的刺激作用。
有一个物理学实验是这样的,1.02兆电子伏特的光照射到铅板上,能产生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
很明显,是光传递的能量停留了下来,转化为电子的静质能了。铅板的原子核电场和光波的交汇是外因;交汇处发生共振,使得光的振幅叠加,形成共振态,这是内因。共振态的客观表现是一个场。
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许多事物,就是不断与这个那个场发生共振,这样才能感知世界万物的存在。
禅宗有个公案,就是说有人发现一头老虎脖颈上套有铃铛,怎么解下来呢?一聪慧的僧人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就是这个道理,因果倒退上去,就发现了第一因。
记得小时候玩伴问我,世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当时我为之语塞。现在晓得了缘起性空的道理,真相就大白了:由于古时候地球上还没有生命,所以既没有鸡,也没有蛋。
缘起性空的发现,是释迦牟尼佛对人类的极大贡献。
同时,可知宇宙的起因不是大爆炸,而是共振。
九、质量的来源
有一派哲学家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所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分到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必然是虚无主义。数学公式是Lim(n→∽)1/2n=0,这个极限数学公式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用“原子”一词,就是“不可分割”的意思,对原子的否定,必然走向虚无主义。在这里划分了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里所阐述的微粒说,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物理学上,对原子的再分割,证明它是由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最小的基本粒子是光子,光子的半径为零,是不可再分割的。以前认为,光的媒质是“以太”,现代物理学证明,“以太”是不存在的。
不是吗?就这样,物质世界走向了虚无主义。
禅宗六祖慧能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虚无主义这种境界的很好写照。
那么,大自然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认为,宇宙是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对立统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由物质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物质是不生不灭的,不生就是虚无主义,不灭就是存在主义,因此说宇宙是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对立统一。
这个观点不但有物理学意义,而且有宗教意义。知道了大自然是不生不灭的,人们将安详地面对死亡,所谓生死是现象,不生不灭是本质。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得到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可推导出物质质量的来源。
大家知道,光是靠物质场来传递的,由于物质场是没有媒质的,是以太构成的,以太的质量为零,是个无穷小量。
实验有1.02兆电子伏特的光,打在铅板上,可产生一对电子偶。可见电子由光转化而来。
电子的结构是个电磁场,但电子是有质量的。数学上有“有限个无穷小量的和为零,无限个无穷小量的和不为零。”
由此可知,电子由无限多个以太组成,这就是电子质量的来源。
而以太是不存在的,这样我们可知古人“有生于无”的观点,是多么科学、多么深刻。美国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主弗兰克,也佩服中国古贤的“有生于无”理论。
在数学上,我们可以计算质量的大小:m=E/c2.
由于知道了质量来源于无限多个以太所构成的场,因此,物理学家希格斯关于质量的来源之说,是有待讨论的。由于以太的不存在,希格斯所说的玻色子是永远找不到的,那么,欧洲强子对撞机的建造,这个钱我看花得冤枉。
十、循环论
唯心主义不能被一棍子打死,也有可取之处。比如循环论。
客观世界确实有循环现象,除了前文所述吃的、用的以外,还有地球上水的循环。
太阳光照射到太平洋上,使得海水蒸发,升到空中变成白云,风将云彩吹到喜马拉雅山,降温后变成雨水落到地面,由于地势的高低,在地球引力势能的作用下,又汇成河流,流向东海。小溪、瀑布、湖泊等自然景观,全面的俯视,不正是水的循环吗?同样,一年四季的变化也是一种循环现象。
因此,古人总结出的唯心主义的循环论是有道理的。当然,也不能否定进化论。然而请问,有没有退化现象呢?
其实,大自然是进化论和循环论的对立统一,循环论是生存,进化论是发展。
至于人生命现象的六道轮回,星系的生生死死,那也是循环现象,只不过,更有趣。
十一、心是什么
佛教所谓“心即是佛”、“心是宇宙”、“三界唯心”,那么,心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它不是指得我们肉做的红嘟嘟的心,这一点,是要先排除的。其次,心的种类数不胜数,有诚心、粗心、小心、细心、担心、开心等等。曾有西方学者请了中国西藏的喇嘛、禅宗的高僧,研究了半天,也没搞清楚心是什么。其实,心就是一个物质场,而场是能量的天然存储器,根本的仍是能量,而能量是世界的本源。
东方文化与西学不同之处,是整体的看待一切,也就是把世界万物看成一个场。对应的,有物理学上的量子场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玄学,其实就是哲学上的量子场论。
玄学现在叫形而上学。
现代西方学者也发现了这个奥秘,著名的有蝴蝶效应,就是大西洋这边有一只蝴蝶煽动翅膀,甚至能在大西洋的另一边引起一场大风暴。
打个比方,心好比是一个面团,可以捏成千姿百态的面人。而我们心的扭曲,才形成了各种心情。
发展起来,才形成了唯心主义。
至于现在的中学哲学老师,把唯心主义说成是,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那就走得太远了。
《现代物理学和佛学的关系(刘洪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