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社會相協調是中國宗教裏的一個典型範例,最成功的傑作。印度佛教在中國大地之所以能夠紮根、發展,就是因爲它一直不斷地與中國社會相協調,一直適應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一直在走中國化的道路,乃至最後變成了中國化的佛教,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知,“相協調”也是佛教所說的契理契機,以佛教的“理”契社會主義社會的“機”,中國佛教就是在這一契理契機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不斷創新,奮發前進,與時俱進地走進當代社會的洪流。
趙樸初說:“宗教與社會主義相協調問題,關系到宗教工作的全局,關系到各民族宗教徒同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它既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重要的實踐問題。”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是全面的,包含了思想、政策乃至宗教實踐等諸多方面的內容。例如,從世界觀上講,社會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是以馬列主義思想作指導,執政黨共産黨是無神論者,與有神論的宗教屬于不同的思想體系。因此宗教與社會主義相協調,首先要解決的是在理論上的無神論和有神論之間的關系。趙樸初說:“從世界觀來說,宗教與科學社會主義分屬不同的思想體系。但是這兩種思想體系並存于整個社會主義乃至更長時期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如此,就有一個處理好“協調”的問題。社會主義不僅是思想體系,而且是一種先進的社會製度。宗教不僅是一種意識形態,而且是一種社會實體,是愛國統一戰線中的組織實體,在相當程度上還是包含文化乃至經濟因素的實體,就這方面來說,宗教與社會主義相協調更是完全必要的。”趙樸初指出宗教與社會主義思想的兩個思想體系必須長期在一起相處,這是由社會現實和曆史原因是所決定的,是“不可避免”的。兩者既然處在一個社會形態下,其思想淵源和理論也不一樣,但是它們之間還是能夠和平相處的,並不是鬥爭或轉化的關系。趙樸初強調:“實際上,宗教的思想同社會主義思想有很多是共同的。我年輕時便信佛,還不懂什麼是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那時我曾同一個美國佛教朋友說:“我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他回答說:“凡是有良心的人,都贊成社會主義。”毛澤東主席說:“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主張普渡衆生,是代表印度受壓迫的人講話”,“因此,信教的人和共産黨合作,在爲衆生即爲人民群衆解除壓迫的痛苦這一點上是共同的。”所謂社會主義與宗教的對立,不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前蘇聯在國際共産主義運動中的重大失誤。他們企圖利用行政力量去消滅宗教,並波及到東歐各國。結果激化了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當這些國家經濟遇到暫時困難時,各類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爆發,葬送了社會主義事業。這個沈痛的教訓,是他們經濟出了問題和宗教政策失誤的結果。有人說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的危險來自宗教領域,這一論斷同和平演變危險主要來自經濟領域一樣,是沒有根據的。事實證明:在我國,只要我們堅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不發生大的政策失誤,宗教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始終是我國宗教的主流。”基于宗教信仰是人們的思想認識的特點,並不能全靠行政手段就能解決的實質,趙樸初對有人提出宗教工作的任務是把宗教從信教轉化爲不信教作爲宗教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說法,明確表示反對,指出“這種認識和做法是不符合中共中央關于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的。”因爲宗教信仰自由是受國家憲法保護的,信仰是人們心理行爲,“不是用行政命令禁止人們信教和幹涉教徒的正當的宗教活動,而是通過貫徹落實政策和積極進行工作,把教徒團結到四化建設中來,這才是治本的正確方針。”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的基礎或鏈接點,是社會基礎,具體地說,就是社會的經濟和文化因素。社會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經濟基礎是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先決條件,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首要目標,只有搞好社會主義經濟才能體現出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宗教是一種信仰,但是它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個團體,代表了社會上一部分人的精神需求,屬于社會中的一員,它離不開經濟基礎,如佛教就強調“一切資生事業悉是佛道”。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社會先進文化的代表,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必須繼承發揚一切優秀的文化,其中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我國幾千年曆史留下的豐富文化遺産,等等。宗教文化是建設先進文化的資源之一,能夠對先進文化的發展作有益的補充與借鑒,能在發展特色的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面做出自己的獨特貢獻。像佛教文化,幾千年來一直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的民族全民信教,佛教已經成爲民族文化的象征。社會主義社會和宗教都需要經濟與文化的活動,共同的利益決定了雙方在社會主義社會條件下,能夠共同合作,共同發展,互相補充,相互協調。而且從幾十年來中國宗教界的“事實證明,宗教不僅能夠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而且從整體上看,從主要方面來說,已經做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但是,趙樸初又指出,“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正是上述客觀事實的理論概括。當然,還存在某些不適應的方面和因素,有一個進一步相適應的問題,應該這樣來理解“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提法。”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某些方面需要進一步相適應的地方是,首先,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能夠相互協調,有一個主次的問題,“宗教與社會主義相協調的政治基礎,就是黨中央關于建國以來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中闡明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對宗教信徒所提出的要求。在這個問題上,決不能有絲毫動搖。”也就是說,在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中,起主導作用的是黨和政府,因爲黨和政府在建設社會主義事業中起領導作用,宗教團體是黨和政府領導下的參與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它接受黨和政府的領導,執行國家的政策和法律。國家規定“今後一個時期,黨和政府對宗教工作的基本任務是:認真貫徹黨的宗教政策,維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加強對信教群衆和宗教界人士的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調動他們的積極因素,支持他們開展有益的工作,鞏固和發展同宗教界的愛國統一戰線,依法對宗教事務進行管理,製止和打擊利用宗教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堅決抵製境外宗教敵對勢力的滲透活動,爲維護穩定,增進團結,統一祖國,振興中華服務。”宗教界就是在黨和政府的要求與領導下,圍繞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的共同目標,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其次,“宗教與社會主義相協調的基本條件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的基本條件是:黨和國家從政策上、法律上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建國以來的大部分時間,尤其是黨的十一屆叁中全會以來的實踐和“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的錯誤,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只有正確地貫徹執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才能團結廣大宗教徒積極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從而使宗教與社會主義相協調。另一個方面的基本條件是:宗教徒愛國守法,擁護黨的領導,積極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服務。”趙樸初在這裏要強調的是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一個雙適應的問題,黨和政府在相適應中起主導作用,積極引導宗教界走社會主義的道路,爲建設現代化國家做出貢獻。但是,宗教界更要積極主動去適應社會主義社會,在當代社會特別是轉型時期,宗教界應該主動抓住機遇,在現實社會中努力去開拓自己的生存空間,勇敢地走在時代的前面。趙樸初說:“宗教徒熱愛祖國,遵守憲法和法律,擁護社會主義製度,擁護共産黨的領導,積極參加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這是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基本政治條件。繼承發揚宗教的優良傳統,整理和發揚宗教文化的精華,改革與憲法和法律相抵觸的宗教規章製度,宣揚宗教教義、教規、宗教道德以激勵信仰宗教的人們愛國守法,擁護黨和政府,止惡行善,爲造福社會,利益人群作無私奉獻,只有這樣,宗教就可以運用自身的能動機製,經常不斷地保持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趙樸初還對一些人曲解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作了批評。他認爲:““改革不適應社會主義的宗教製度和教條”這個提法,對改革的標准不明確,哪些宗教製度和教條不適應社會主義,界限不好掌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容易重犯宗教製度改革擴大化的偏差。“利用宗教教義,教規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積極因素爲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提法也不確切。如果要求宗教信徒這樣做,宗教信徒不會接受,因爲他們對本宗教的教義、教規和宗教道德只能信奉遵守,而不能利用,也不會贊同其中只有“某些積極因素”……並會招致不良影響。”宗教是社會曆史文化發展的産物,宗教只有適應一定社會的發展變化才能不斷地生存下來。
縱觀中外古今任何宗教,沒有哪個宗教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所熟悉的世界幾個大宗教,都是處在不斷進取,不斷向外開拓,不斷向內自我調整,不斷與社會相適應的過程,由是它們才沿續了幾千年,才不斷地在社會上廣有影響。所以宗教改革不是不能談的。但是改革並不是向壁虛造,一件事物要進行改革,是這件事物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于是才談的上去改革,否則就無從談起。趙樸初之所以批評一些人提出要進行宗教改革的說法,就是因爲這些人對宗教改革的目的不明確,有將宗教改革擴大化的傾向,其結果反而會將宗教搞得更加混亂,不利于宗教的發展。
宗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信仰,是非常虔誠的行爲,在信徒眼裏被看作是神聖的事情。提出“利用宗教”的說法,將宗教變得庸俗化,實際上是亵渎了宗教,傷害了宗教徒的宗教感情,所以趙樸初特意指出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將會“招致不良的影響”。總之,作爲宗教界來講,“爲了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宗教要加強自身建設,改進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培養合格的宗教人才,提高整個宗教界的思想文化和宗教的素質,努力辦好教務,積極參加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事業,爲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多做貢獻。”這才是正確的做法!多年來,我國宗教界自發地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慈悲救濟,赈災扶貧,實現爲人類做出自己貢獻力量的理想。例如“在張北地震和特大洪災發生後,全國宗教界向災區捐款近4000萬元。體現了宗教不僅能夠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而且能積極爲社會主義服務。”
四、結語
作爲新中國一代宗教界領袖,趙樸初居士把佛教的教義圓融于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之中;圓融于維護民族和國家的尊嚴,捍衛國家領土和主權的完整,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偉大事業之中;圓融于促進中國佛教界與世界各國佛教界友好交往的偉大事業之中。這說明,圓融思想是趙樸初思想最有特色的內容之一。趙樸初的人間佛教思想就是圓融思想的結晶,它還是一個體系,主要有人間佛教、愛國愛教和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或相適應叁方面的內容。在趙樸初的人間佛教思想體系中,走人間佛教道路是當今與未來佛教發展的思想指南,愛國愛教是中國佛教光榮傳統,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或相適應是當代中國佛教理論思想的發展,所以叁者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不可缺一,由此支撐了當代中國佛教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人間佛教始自于佛陀,發展于曆代祖師,但是光大于當代。趙樸初的人間佛教思想體系,與太虛、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既有繼承關系,也有與之不同的地方。他們的人間佛教思想都具當代性,關注現實,提高佛教徒素質,關心佛教文化的發展,這是他們的共同之處。但是太虛和印順主張的人間佛教思想,更多的是針對個體的角度而提出的,例如,太虛的人間佛教思想旨在改變人生,因此他以“人生佛教”爲主旨。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的背景是印度佛教,他所要還原的是印度“中年或壯年期”的佛教。趙樸初的人間佛教思想,是在中國佛教大背景下,把佛教作爲一個實體,作爲社會的一個成員而看待,並提出來的,所以這是他與太虛和印順之間最大的不同之處。
趙樸初的人間佛教思想,是在中國社會主義社會這個現實環境下提出的,這也與太虛和印順所在的社會環境是不同的。他雖然繼承了太虛和印順都提出的契機的思想,主張走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或協調的與時俱進的道路,然而趙樸初更加強調愛教這一主題,並把愛國作爲佛教徒的首要任務加以強調,這己經超越了太虛和印順的思想。趙樸初明確表示中國佛教未來就是走人間佛教的道路,多次提到“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的思想,強調要發揚中國佛教的叁個優良傳統,于是也就更好地把中國佛教入世思想和出世思想圓融起來,把中國佛教的未來從人生擴展到整個社會和整個世界,顯示了大乘佛教的宏大理想。趙樸初繼承了太虛人間佛教的思想,同時又超越了太虛的人生佛教和人間淨土思想,也拓寬了印順的“佛在人間”的思路,所以趙樸初的人間佛教思想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現實性。
趙樸初居士的一生,是不斷探索真理、追求進步的一生,是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對國家和人民事業忠心耿耿、奮鬥不息的一生,在海內外享有崇高威望和廣泛贊譽。趙樸初居士永遠值得人們尊敬和懷念。
《趙樸初居士“人間佛教”思想體系初探(黃夏年)》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