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門剃除須發問題,按照沙門規戒的要求,凡是出家必須首先請一位比丘爲“剃度師”,爲自己剃除須發。從剃除須發這一刻起,標志著他已告別了世俗生活,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牟子站在佛學的立場上,認爲這是無可責難的,它同儒家所推崇的“至德要道”是不相違背的。所以,當儒者責難說:“今沙門剃頭,何其違聖人之語,不合孝子之道也。吾子常好論是非,平曲直,而反善之乎
”牟子便引用《孝經》之語解釋說:
“先王有至德要道,而泰伯短發文身,自從吳越之俗,違于身體發膚之義。然孔子稱之“其可謂至德矣”,仲尼不以其短發毀之也。由是而觀,苟有大德,不拘于小。沙門捐家財、棄妻子,不聽音,不視色,可謂讓之至也,何違聖語不合孝乎。”以泰伯短發文身,違于身體發膚之義,而孔子並未以此而否定他,卻稱之“其可謂至德矣”,來說明評論一個人的行爲孝與不孝,不能單從形式上看其是否違背聖人之語,要以“至德要道”爲標准,從而論證沙門出家,剃除須發,修行佛道,通向成佛之路。“可謂讓之至也”,即是道德高尚的表現。
其次,關于沙門不娶妻問題。按照佛教的主張,世俗社會包括家庭在內是形式痛苦、煩惱的原因。所謂“家者,是煩惱因緣,夫出家者,爲滅垢累,故宜遠離家也。”因而,出家是佛家提倡的解脫之道。所以,在古印度及中國佛教各宗都提倡出家,獨身修行。牟子認爲妻子與財貨,都是世之余也,而清躬無爲才是佛道妙義之所在。如或問曰:“夫福莫踰于繼嗣,不孝莫過于無後,沙門棄妻子,捐財貨,或終身不娶,何其違福孝之行也
”他便引老子的話回答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他還引用老子話“觀叁代之遺風,覽乎儒墨之道本,誦詩書,修禮節,崇仁義,視清潔,鄉人傳業,名譽洋溢,此中士所施行,恬淡者所不恤。”
來說明最值得親近和最重要的不是名聲和貨財,而是生命。追求名利榮譽,這是儒墨所倡導的,爲“恬淡者所不恤”。他以許由棲巢木,夷齊餓首陽,孔聖稱其賢曰:“求仁得仁者也”爲例,來說明孔聖人並不“饑其無後無貨也”。由此,他認爲,“沙門修道德,以易遊世之樂,反淑賢以貿妻子之觀”,放棄世俗享樂,其行爲是高尚的。
其次,關于沙門過禁欲生活間題。沙門出家後即居住在寺院裏,完全抛棄了世俗生活的價值目標。宗教信仰成爲他們的生活追求。宗教精神滲透到他們的衣食住行、起居坐臥、待人接物等一切方面,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世俗之人的生活方式。爲了有利于沙門保持內心的靜溢恬淡、超脫清高,從而使他們的心靈上升到虛空無我的涅槃境界,因此,這種生活方式的特點之一,是注重和平甯靜,特別是在衣食方面強調艱苦儉樸,清心寡欲。他引用老子的話來說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豬,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牟子還認爲“沙門被赤布,日一食,閉六情,自畢于世”,
過著清心寡欲的生活,也是符合孔子的教條的。他以《論語·裏仁篇》“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貪與賤,是人之行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來論證沙門過禁欲清貧的生活的合理性。筆者認爲,牟子主張節製各種物質情欲,是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實際上他提倡的是佛教的禁欲主義,這是錯誤的,是應該予以批判的。
再次,關于沙門不跪拜問題。沙門出家即意味著脫離了世俗生活的一切約束,也包括不受世俗禮儀製度的束縛。因此,按照佛教律法的規定,出家沙門不得禮拜帝王俗親,即對任何在家的人,包括帝王、父母一概不稱名、不跪拜,只合掌致敬。不僅如此,還可以受父母的禮拜。但這一規定,顯然與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相沖突,尤其是同固有的封建綱常名教發生了嚴重的矛盾,極大地觸犯了封建帝王的絕對權威。所以,也就自然地遭到了儒家的非難。爲了取得沙門不敬王者的特殊禮遇,獲得國人對沙門的特殊尊重,更有效地發揮佛教的特殊社會政治影響,也爲佛教自身的發展開辟更加廣闊的道路,牟子極力維護這一規戒。牟子引用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句話的意思是,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實是有德;下“德”的人自以爲不離失“德”,所以沒有達到“德”。牟子由此說明沙門的行爲是否違背道德原則,不能單純從禮儀形式上看,要著眼于實質。這就是說,不能死守某種禮儀形式,它應因時而易。所以出家沙門,不對王者跪拜,並非失去敬意,亦非違背禮儀道德原則。他認爲雖然沙門遵循佛教教規,對包括帝王在內的一切世俗之人無跪拜之儀,即不行跪拜之禮,但只要沙門成全功德,達到了成佛的目標,王侯及沙門的世俗親屬乃至天下人都會從中得到好處。他說:“至幹成佛,父母兄弟皆得度世。是不爲孝,是不爲仁,熟爲仁孝欲!”盡管牟子極力維護佛家的這一禮儀製度,但由于它同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及封建帝王的絕對權威相矛盾,所以經過長期的抗衡與論爭,在這個問題上,佛家終幹向儒家做了妥協。
《析《理惑論》教育思想(張捷、劉坤)》全文閱讀結束。